吴明益│专文推荐 沈昭良│郭力昕│张世伦 │短评推荐
约翰‧伯格、艾伦‧狄波顿推崇的英国文坛焦点人物
视编年为暴政的摄影史│彻底经验式的摄影评论
伟大的摄影改变了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杰夫‧代尔改变了我们观看两者的方式
值得和桑塔格的《论摄影》一起收藏在书架上
对卡提耶─布列松而言,摄影是「一种理解之道」,而本书,是媒体眼中「英国最聪明的当代作家」杰夫‧代尔企图理解摄影艺术的故事(尽管他连一台相机都没有!)。借由锁定摄影师拍摄相同主题的不同手法,代尔带领读者亲历灵光乍现的现场,潜入摄影师的集体心灵,化身精心安排或坚持不设计的镜头,观看盲人、帽子、椅子、阶梯、理发店……那些让史蒂格利兹、史川德、艾凡斯、韦斯顿、兰格、阿勃丝和伊格斯顿等摄影大师在书中一再相遇的创作主题。阅读本书,彷彿展开「穿越摄影史的一趟绝妙旅程」(《艺术评论》)。
《持续进行的瞬间》获2006年ICP国际摄影中心「摄影书写奖」,是给热爱摄影与思考之人的非典型摄影书,从一件摄影作品,看一群摄影大师,交织成一张值得细究蒐藏的摄影地图。
媒体专家好评推荐
现实与想像的交叠,历史与时空的穿越,不仅让人流连于细腻缤纷的文采与转折起伏的读趣之间,也让我们相信,摄影诠释与评介在书写形式上的辽阔与可能。──沈昭良,当代摄影师
代尔悠游于摄影、文学、电影典故之中,广征博引,文字深刻而慧黠。他阅读摄影的「刺点」,不仅是对影像细节的敏锐梳理,更是一种对历史与文化的全面关照。──郭力昕,摄影评论者
代尔博学聪敏、见多识广,彷彿全能的传统欧洲知识分子,文章却从不故弄玄虚,他书写爵士乐、摄影,乃至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笔法平易近人,观点秀异出众,使他成为当今英国文坛备受瞩目的意见领袖之一。──张世伦,艺评人
《持续进行的瞬间》是关于摄影的精湛沉思。──艾伦‧狄波顿,作家
十足原创之作。读完之后,生命似乎变辽阔了。──约翰‧伯格,艺术评论
代尔另辟蹊径,偷偷对学者专家的领域从旁突袭。──《新政治家》
堪称摄影书写史上的最优雅反刍。──《週日电邮报》
读者感觉自己已进入摄影师的集体意识。──瑞秋‧柯恩,作家
直到此刻,我们才彻底消化了这些艺术家的作品。──《纽约时报书评》
插图列表
然而,很美(吴明益,国立东华大学华文系教授)
持续进行的瞬间
注释
参考书目
摄影师年表
致谢
然而,很美 吴明益 国立东华大学华文系教授
我很少会因为推荐书的人而买书的,但村上春树为杰夫.代尔(Geoff Dyer)《然而,很美》(But Beautiful)写的文章除外。我本就是半个爵士乐迷,看到这本书不免好奇,翻开村上的译记时,看到他提到依代尔的说法,这书是用一种「想像式批评」(imaginative criticism)的方式写成的,就吸引了我的好奇。我打开书,读完书之前就未曾再阖上了。
代尔用多样化的叙事观点、洗练的文笔重现众多爵士乐手的生存状态,也呈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而我最着迷于代尔将很难具体陈述的乐手风格与音乐感受化成文字。比方说他写次中音萨克斯风手班.韦伯斯特(Ben Webster)的演奏:「慢慢地把乐音吹得如此柔和,彷彿见到某位农场工人把一头新的牲畜抱在怀里,也宛如看到某个当建筑工的男人为心爱的女人送上鲜花⋯⋯他乐声的力道如职业拳手般厚重,但他吹奏起慢曲时,就彷彿在呵护着一只身体冰凉、奄奄一息的脆弱小动物,只有你唿出的热气才能使得牠起死回生⋯⋯」把尽是缠绵的韦伯斯特乐句化为具体画面。我当时想,代尔一定对影像有像猫一样的敏锐直觉吧。
当我收到《持续进行的瞬间》(The Ongoing Moment)的书稿,果然印证了我的想法,代尔不但对影像敏锐,而且下了大工夫把两百年来的摄影史做了清理后,再用自己独特的观点展开。
许多投身学术研究的人都知道,清理资料是建立艺术批评的第一个难关,接着从荒烟漫草中寻找一条相对明晰的诠释之路,则是第二个难关(当然这条路有没有创造性的风景是非常重要的事)。事实上还有第三个难关,就是用准确又不失优美的文字表现。但因为太多人做不到这点,所以常常有些学者就干脆否定这个关卡的存在。代尔本身就是D. H. 劳伦斯的知名研究学者,他的《出于纯粹的狂热》(Out of Sheer Rage)就是将论文材料消化后以小说手法写就的。而在《然而,很美》中,代尔以艾灵顿公爵(Duke Ellington)和哈利.卡尼(Harry Carney)开车到某个小镇的旅程作为穿针引线的楔子,另一线以传记小说手法让众乐手步向舞台,逐一上场,彷彿一场独奏与合奏穿插的竞技。这样勇于突破传统艺评写法的代尔,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写摄影史?虽然代尔书中提到他不想使用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所用的「刺点」(punctum)这个词来解释罗伯.法兰克(Robert Frank)的摄影作品,而改用「小细节」。但我还是要说,代尔这本摄影书的写法很接近「刺点分析、叙事」。
什么叫做「刺点」?巴特在他着名的《明室》这本书里,说自己意在讨论摄影过程中,被观看者的经验与观看者的经验。问题是怎么「选择出」那些照片来讨论呢?巴特说第一项元素就是照片的时空与场面,这是他用自身的知识文化就可以驾轻就熟地解读的,称为「知面」。第二个元素,则称为「punctum」,这个字又有「针刺、小洞、小斑点、小裂痕、掷骰子、碰运气」的意思。巴特说:「所谓相片中的刺点,便是其中刺痛我(同时谋刺我,刺杀我)的一个危险机遇。」
整本书代尔都从某个刺点转到另一个刺点,它们包括「盲人、手、裸体、帽子、阶梯、椅子、床舖、篱笆、窗户、车窗、云朵、门」⋯⋯而代尔以「持续进行的瞬间」的叙事,既常停留在一个刺点上,又不断地让时间流转,中间则以引文让读者喘息思考。只是巴特讲的是「照片中的刺点」,这本书里还包括了摄影师本身人生的刺点、拍摄过程中的刺点等等。因此,读者不仅读到了代尔对相片美学、伦理、社会学的诠释,还连带地读到了摄影家的人生片段、创作观,与迷乱、传奇的创作行为。
比方说移居美国后不被重视的摄影师安德烈.柯特兹(André Kertész, 1894-1985),曾沮丧地对年轻的摄影家布莱塞(Brassai)说:「眼前这个与你重逢的人,是个死人。」他甚至把自己的作品分装在两只购物袋,放到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的门口。代尔写道:「身为一名摄影大师,他必须像个街头艺人,满足于最微不足道的认可,满足于漠视和忽略他才华的路人投进他杯子里的铜板。他的目光锐利、优美、纤细、极富人性,但他得到的对待却和盲人无异。」只是幸运终究回到柯特兹的身上,在战争中他曾交付给一位巴黎女子以致佚失的一批底片,竟传奇性地再次出现,让柯特兹重拾伟大摄影家的声誉。
每读到此,我都要怀疑,代尔根本是为那些拍下无数动人照片的摄影师们,留下另一种文字的身影。
而书中往往也将他的艺术观点注入某些段落,让我们彷彿读到精采论文的睿智。比方说人们常说摄影在留取肖像的功能上几乎取代了绘画,但代尔说:「摄影无法像绘画那样自由。」因为皮耶.波纳尔(Pierre Bonnard)画他妻子玛特(Marthe)画了四十年──但她永远是二十五岁时的样子。而摄影大师史蒂格利兹如实地拍摄他的妻子欧姬芙,却只能随着她的转变与年华老去。那段似谈摄影史,也似谈史蒂格利兹恋爱史的段落,让我低回不已。
杰夫.代尔是个学者,但他的着作都在嘲弄学究们如何拆毁、杀害艺术与美,他因此找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以另一种美学形式来诠释他所要分析的美。这和中国「以诗应诗」、「以诗解诗」的方式,异曲同工。这样的诠释虽然常不见容于现代学术界,一些对某种艺术类型也有自己定见的读者也常会觉得:「可以这样解释吗?」然而,你不可否认的是,代尔的书写真的很美。
当我在朋友的推荐下拿起《持续进行的瞬间:谈摄影及其捕捉的心灵》,我并没有预设太多的期待,但很快,我便被它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所折服。这本书并不是在教你如何成为一名技术高超的摄影师,而是邀请你一同踏上一段探索摄影哲学与艺术之旅。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剖析了摄影作品如何能够超越纯粹的记录,成为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思想的表达。我特别着迷于他对“瞬间”的定义,他认为每一个“瞬间”都蕴含着时间的长河,是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是情感的爆发点。他提出的“心灵捕捉”,更是点睛之笔,强调了摄影师内心世界的映射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书中大量的引述和个人感悟,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于摄影大师们的创作现场,感受他们的灵感闪现。他对于摄影伦理的探讨,也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让我认识到摄影师肩负的责任。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摄影,更是关于如何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理解我们自身。
评分《持续进行的瞬间:谈摄影及其捕捉的心灵》,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次充满智慧与情感的漫谈。作者在书中,不断地抛出关于摄影的命题,然后用他独特的视角,一一解读。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观看”的定义。他认为,摄影师的观看,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观看,是对世界万物保持好奇心与敏感度的过程。他提到了很多摄影大师的作品,并不仅仅分析其技法,而是深入挖掘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他让我们看到,那些经典的摄影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其技术上的精湛,更在于它们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触及了生命的本质。书中关于“对话”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摄影师与被摄对象之间,不是单向的权力关系,而是一种相互的理解与尊重。他鼓励读者去尝试用镜头去“倾听”世界,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摄影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不再局限于按下快门的那一刻,而是延伸到了拍摄前后的每一个思考与感受。
评分老实说,翻开《持续进行的瞬间:谈摄影及其捕捉的心灵》,我一开始抱着一种学习摄影技巧的心态,但很快,我就被作者的独特视角所吸引。他没有详细介绍什么光圈、快门,反而在字里行间,让我看到了摄影更深层的意义。书中关于“时间”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作者认为,摄影捕捉的并非是物理意义上的时间,而是“时间的质感”,是那个瞬间所包含的丰富的情感与故事。他笔下的每一个瞬间,都仿佛拥有了自己的生命,能够穿越时空,触动读者的心灵。我尤其欣赏他对“偶然性”与“选择性”的探讨,摄影师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慧眼识珠,捕捉到那个最能表达主题的瞬间,这其中蕴含着多少敏锐的观察与深厚的功力。他还将摄影与记忆联系起来,认为那些被摄影记录下来的瞬间,成为了我们理解过去、构建自我认同的重要基石。书中的例子,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寻常百姓,还是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都被作者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让我看到了摄影的包容性与普适性。他传递给我一种观念:摄影,是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是发现隐藏在平淡之中的不平凡。
评分这本名为《持续进行的瞬间:谈摄影及其捕捉的心灵》的书,我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便是作者在文字的海洋中,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描绘了摄影的迷人之处。他并非简单地罗列摄影技巧,而是将镜头背后的思考,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那些不经意间触动灵魂的瞬间,都一一捕捉并放大。我尤其喜欢他描述那些“非决定性瞬间”的部分,那些在按下快门前,一切都还未尘埃落定的不确定性,以及按下快门后,那个被凝固下来的,蕴含着无数可能性的那一刻。他将摄影比作一种对话,是摄影师与被摄者,摄影师与世界,甚至摄影师与自己内心的对话。这种对话,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单向的记录,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交流。书中对光影的运用,对构图的理解,都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他反复强调,摄影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对生命、对时间、对情感的深刻洞察。读这本书,就像走进了摄影师的内心世界,与他一同感受光影的律动,倾听快门的声音,理解每一次按下快门背后,那份对世界的尊重与热爱。他让我重新审视了手中的相机,不再仅仅把它当作记录工具,而是看作通往内心深处,通往真实世界的一扇窗。
评分《持续进行的瞬间:谈摄影及其捕捉的心灵》这本书,让我对摄影的认知,有了一个颠覆性的改变。我曾以为摄影就是按下快门,定格画面,但作者却告诉我,摄影是一种与时间、与空间、与情感的对话。他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摄影师如何通过镜头,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生命痕迹”。我尤其喜欢他关于“观看的姿态”的论述,他认为摄影师的观看,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更是用心灵去感受,去体会。那些被他捕捉到的瞬间,不仅仅是影像,更是故事,是情感,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理解。书中对于“永恒”与“短暂”的辩证思考,让我对摄影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写道,摄影之所以能够赋予瞬间以永恒,是因为它捕捉了那个瞬间中最动人的部分,是那些最能触动人心的情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摄影的无限可能性,它不仅可以记录,更可以表达,可以启迪。它鼓励我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用镜头去讲述我自己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