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就是女主角,我用相片说故事:小学生也能轻松上手的叙事摄影课

妈妈就是女主角,我用相片说故事:小学生也能轻松上手的叙事摄影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亲子阅读
  • 家庭教育
  • 叙事摄影
  • 儿童摄影
  • 摄影技巧
  • 故事叙述
  • 小学
  • 生活记录
  • 情感表达
  • 成长记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6 个摄影公式 + 16 个新住民妈妈 × 孩子们源源不绝活力与创意 = 最深入最真实的第一手影像纪录报导

  早在 1930 年代,「图片故事」就被用来做为纪录的呈现工具,演变到今天成为私人纪实摄影和拍摄纪录片的基础。
  这样的公式可以训练学童说故事的能力、图像组织能力,以及手做、逻辑推演的能力……。
  以「家庭相簿」为概念,透过十六位新住民二代双手来纪录家庭文化,将是最好的私人纪实呈现。不但可从特殊观点表现家庭生活、也可达到去标签化的视觉传播功能,可谓一举数得。

本书特色

  1.不追求器材,以手机拍照套用摄影公式,就能学会用图像说故事,一般人轻松可学,连小学生也可以上手。是极实用的摄影书。
  2.透过偏乡孩童的眼睛,叙述新住民母亲及偏乡家庭的故事,有许多感人+童趣的地方,相信也能引起共鸣。
  3.可以训练从学童到成年人视觉故事的诠释与能力,进而到动态的纪录片、电影拍摄与脚本分镜等能力的培养。

名人暖心推荐

  教育部主任祕书 朱楠贤
  台北之音台长 蔡诗萍
  元大期货总经理暨元大文教基金会董事 周筱玲
  元大文教基金会执行长 杨荆荪
  报导摄影工作者 李阿明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天雄


  教育博士、艺术硕士,目前为财团法人吴麦文教基金会执行长、中华民国公益艺家协会荣誉理事长、佛光山人间通讯社顾问、《未来Family》专栏作者。

  由于看见「八八水灾」对家乡高雄所造成的灾难后,决定离开报社优沃薪资、投身偏乡教育的摄影记者。曾经获得三个国际摄影奖的殊荣,并在美国纽约、中国、台湾各地举办过展览,并以〈再见‧西门町故乡〉图片故事获得陆委会两岸交流纪实文学奖图文类首奖殊荣、代表前往澳门参展。系列摄影作品计有〈我错了〉、〈再见‧西门町故乡〉、〈蛮荒中的文明〉、〈老兵〉等等。
 
  从2009年开始,与一群不计报酬的摄影师们深入灾难重建区,八年多来不但在台湾偏乡、特偏乡为上千人次以上学童撒下艺术教育的种子,更参与公共电视《我用相机看世界》节目演出、将特偏乡教育现况传播给大众。

  在2015年与偏乡学童共同创作第一本摄影工具书《不山不市的小学生摄影课》,开启结合专业人士知能(Knowhow)结合偏乡孩子实作以及出版专书、打造学童自信的文创公益模式。
 

图书目录

作者序 当「新妈」遇上「新二代」

拍摄前需要知道十二堂课
第一课: 图片故事的历史
第二课: 为何要学图片故事?
第三课: 浅谈摄影的种类
第四课: 图片故事的出现
第五课: 图片就有故事:单张相片的故事性
第六课: 图片故事的结构
第七课: 图片故事六公式:①远、②中、③近
第八课: 图片故事六公式:④俯、⑤仰、⑥平
第九课: 叙事方式:线性与非线性
第十课: 图片故事在社群媒体的运用
第十一课: 准备工作:访谈与了解
第十二课: 拍摄过程的教战守则

十六个孩子的作品欣赏
学童一:杉林国小四忠班 朱惠敏
学童二:杉林国小六年级 陈瑞祥
学童三:集来国小六年级 江宗荣
学童四:内门国小五忠班 庄岦焜
学童五:上平国小四年级 彭怡侦
学童六:上平国小五忠班 何政民
学童七:上平国小四忠班 张瑜菁
学童八:新庄国小五年级 钟期鹏
学童九:新庄国小三年级 张轩茹
学童十:新庄国小五年级 陈敬鹏
学童十一:新庄国小六年级 叶宜玲
学童十二:新庄国小六年级 李宜桦
学童十三:杉林国小六年级 潘文进
学童十四:杉林国小五年级 苏奕青
学童十五:杉林国小五年级 林于暄
学童十六:新庄国小五年级 詹士宏

后记 解放艺术和孩子学习的框架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当「新妈」遇上「新二代」:后花园的家庭故事


  2009年我和公益艺术家协会的伙伴们因採访「八八风灾」目睹了灾区的惨状,决定离开新闻圈,为这个满目疮痍的偏乡做一点事。当时凭着一股热血傻劲来到杉林永久屋及杉林国小,希望能带给孩子们一些不同于学科的可能性,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摄影与偏乡童结下艺术教学之缘。

  刚开始我们这群业界的「老油条」空有想法,却摸索不到教学诀窍;经过近十年与孩子们的互动、对话,终于汇整出独一无二的「摄影公式」,并且在2015年出版《不山不市的小学生摄影课》一书,做为基础摄影教学的入门书籍;有鑑于学童对单张相片的拍摄已经渐渐成熟,所以在2018年更进一步推出第二本,即进阶版的多张相片图片故事公式书,希望能建构学童用视觉说故事的能力,以便因应这个「跟着眼球跑」的未来世界。

  拍出不同层次,让相片讲故事

  在《不山不市的小学生摄影课》成功创下销售佳绩、带动偏乡孩子自信与学习动机之后,我更想把自己的摄影理念传授给学童们,让他们进一步接触摄影的核心价值。

  事实上拍摄美美相片并不难,加上「PS大神」满街跑,再烂的相片也能靠后制让人为之惊艳,有些没有摄影底子的网红趁势一跃而成「美美相片之摄影大师」。如果只是停留在世俗「形、色」美感的追求,迟早会被越来越简便的科技给取代。

  因此,在学会了基本的摄影技巧后,接下来很重要的便是以「图片故事」为概念,找回摄影求真、纪录事实的核心价值,给想要进阶的摄影学习者一个「远、中、近、俯、仰、平」的新六字口诀。学习者能借此学会用视觉说故事,让相片来扮演沟通的角色。


  经过调查,由于网路社群媒体是即时性、讯息替换非常快速,「Z世代」孩子只给讯息八秒钟的机会,第一时间没看对眼就等于创造了一个无效的传播。只有故事永远有人想听,不畏任何新媒体的挑战而屹立不摇,所以如何用视觉说故事肯定是现今最有学习必要与急迫性的知识。这也是为何在这次的小学生摄影教学企划中,要以「说故事」为主轴的原因。

  挑战更艰难任务、新二代上场

  新住民朋友让台湾从战争移民之后,再一次有机会融入更多元的文化、往更好的方向迈进。

  只是过去这些年来,不断被媒体夸大的「文化融入问题」使得新住民族群被贴上「弱势」标签,政府更将新住民二代的教育视为「国家问题」。

  然而随着时间的演进,第一批新住民二代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许多「新二代」非但没有学习问题,学业成绩和台湾本地孩子比起来也毫不逊色。这证明生命不但会自己找到出路,更会走出意想不到的结果。

  社会一直用简单却错误的标签在回答偏乡教育问题。拿一个「弱势」的大帽子扣上以后,就把「都会」和「非都会」硬生生切成两块:住在城市里的是优势,不在城里的叫弱势。

  这个诡异的论点让我们初到偏乡时误以为会看见饿莩遍野、鸡鸟不鸣的惨状,结果在近十年的互动里才深深感受到这种观点充满偏见与歧视,偏乡孩子有用不完的活力、想像力、纯真,也充满对新事物探索的能量。和「忙茫盲」的都会生活相比,这里反而多了一些慢活的优雅、喘息空间,还有怡然自得的安定感。

  新住民孩子也并不都是外界所认为的学习能力低落,或有家庭功能不彰的问题,在这里,我们看到在班上名列前茅、在家里也孝顺听话的好学生,更透过拍摄计画了解他们的家庭也和台湾大多数的家庭一样和乐,认真的为自己生活努力着。

  为了让社会大众更加了解新住民朋友,本书所採用的「摄影家Knowhow+偏乡孩子执行」模式,就选择让偏乡新二代动手纪录妈妈与全家生活的一切,用相片拍出最真实的居家情形,再以图片故事形式「讲」给大家听。

  和拍摄「美美相片」比较起来,这是个困难好多倍的功课。前者可以碰运气、或是找个夕阳拍一拍当做成果,但图片故事就要从参与观察或访谈、视觉企画、执行到图片编辑,一条龙式的学习与拍摄,不但需要运气,更需具备说故事的能力,懂得运用视觉完成故事的结构……。
 
  让「新二代」来挑战,尤能证明他们充满创意和诠释的能力。

  高雄后花园:新二代的可爱祕境

  高雄市杉林区本来是高雄县市合併后的「后花园」,拥有美景,又是山区温泉、美食的必经之地;但「八八风灾」后,转眼间成为「灾后重建区」,除了出现几个大型安置灾民的聚落,就再无让人印象深刻的产业。

  杉林店家和学校常常戏称自己是「走过、经过、一定错过」的地方,参与本次摄影教学企划案的「上平、杉林、新庄、集来」等学校都是人数在四十人左右的迷你小校,其中有些学校「新二代」就佔了所有学生人数一半,让校园充满多元文化特色。只是因为身处「不山不市」,资源最是匮乏,所以公益艺术家协会选择和这群孩子一起努力,让社会大众能够看见他们、改变以往弱势观感。

  三千多个日子的相处,与孩子们的教学相长

  唐朝贾岛在《剑客》中曾用「十年磨一剑」来比喻刻苦磨练的过程。而本书的形成不单只有表象上的拍摄、教学和访谈。

  也许有的人认为:这不过是利用偏乡孩子来沽名钓誉、出个摄影集而已。对于任何论点我们都尊重,毕竟切入角度不同,价值的论断也不一样。

  这本书并不是只有八位老师花了三个月时间从台北翻山越岭到高雄杉林、内门区十六个孩子家庭现场教学、拍摄的行动而已;它的价值在于累积了一群专业摄影师三千多个日子以来,与偏乡学童上千人次面对面互动对话,从摸索、错误中找到方法的漫长过程里,共同归纳、创造出「摄影公式」的智慧,让资源最不足的偏乡孩子在短时间内也能运用手机立即上手、引发兴趣,跨越摄影艺术门槛,打造基本视觉构成概念。
 
  我们也深信,如果连大众印象中最需要学习资源的偏乡新住民孩子们都能轻松做到,这个公式必定就是可以运作于每个孩子及摄影初学者身上的一套有用途径。

  蜿蜒曲折,孩子们的家彷彿山中桃花源

  前往书中十六位「新二代」家中採访、教导他们图片故事拍摄方法,让我们碰到许多有趣的过程。刚开始时几位参与拍摄的小朋友都是住在学校附近,部分家庭大伙用走路的就能到;但随着拍摄接近尾声,路程也越拉越长,我们开始进入无法会车的岔路、小道、险坡,在跑完所有孩子住所之后,摄影老师们不禁同声赞叹偏乡教育工作的辛苦,同时间也见识到小路中还有小路、村中还有桃花源的可爱画面。

  村口集合、全家待命!

  教学过程中最有趣的是偏乡老师与孩子们的互动。这群身兼社工员使命的教师们对于孩子与家长的熟悉,就像成了邻居一般。有的主任像个指挥官在学校门口坐镇,请学生和家长准时来迎接摄影团队,所以现场有爸爸开车带着孩子,也有姊姊骑车带着妹妹、妈妈带着女儿来的,通通是最高规格的接送。

  老师们把学生经常流连的场所都摸得一清二楚,如果没有他们带领,下了课要在蜿蜒山路小村里找孩子们学摄影,简直比登天还难!

  也有老师请孩子们在村口集合,再像炸弹开花一样,把摄影老师们带到自己家里进行拍摄计画。不少老师回来时,手上不是带着小蕃茄就是拿着小香菇。

  校长来过,我们全力配合!

  整个拍摄过程,可以说因有合作学校的校长、主任、老师通力协助,才能顺利在两个月内完成。像是新庄国小林文毅校长,为了让家长能了解整个计画的前因后果,不辞辛苦一间一间去拜访、说明,当摄影老师们一踏进孩子的家门口,所有家庭成员早就通通都准备好配合拍摄。

  「校长来说明过,我们会全力配合!」一位家长为了让拍摄顺利,还把正在睡觉的阿嬷从被窝里「挖」出来,一起拍摄全家福;小朋友们也尽了全力,早在我们前来拍摄之前,像是写作业一样把访问表通通认真填好,双手递上,然后认真的在摄影老师指导之下趴在地上、站在椅子上,用各种可能角度把图片故事的画面要求拍完,让指导的老师们满是感动。

  比工作还累,明星不好当……

  一位杉林国小「新二代」妈妈操着比我们还标准的国语说:这个拍摄计画比我上班还要累!明星真的不好当!

  因为孩子对自我产出的要求,不得不请妈妈一再重复已经做过的动作。

  可爱的妈妈嘴巴唸归唸,为了让孩子能顺利完成这项有趣的纪录,不但放下田里的工作,还穿穿脱脱工作服好几次、把衣架上晾干的服装收收挂挂了四、五回,摩托车来来去去街口三、四趟,直到孩子觉得拍摄完成,她才松了一口气。

  车子上不去,坐摩托车吧!

  要谈印象深刻的拍摄案例,应该就是新庄国小的士宏了。

  我和老师约在学校碰面,原想开车带他前往,但是这位家住旗山的热血教师却摇摇头说:我怕你车子上去没地方回转,所以……。于是我就坐着他的摩托车往山上跑。

  山路开始还好,但越往里骑道路越小、路面也开始颠簸。如果是度假或修行,这一路满是树林、溪谷、高山的景色倒是挺宜人;但若要天天往返、甚或在雨天接送孩子上下课,那肯定是种挑战了!

  我心里才刚想着,老师的摩托车就停了下来。他左顾右盼了一下,嘴里叨唸着:骑了那么久、应该到了……还是……我们已经过头了?

  其实怪不得老师怀疑,因为一路上景色几乎一样,感觉像走进引人原地打转的迷宫。我们每转一个弯就疑惑了一次,直到士宏家藏在路边的大门出现,老师才开心的高喊:找到了、找到了!这里来那么多次还是一样很难找!

  全家都会布袋戏!妈妈多角化拚经济!

  「新妈」是越南嫁来台湾的全能家庭主妇、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士宏爸谈起当初去越南洽公认识她的过程还会有点腼腆。

  这个住在深山峻岭中的家庭很有趣,全家都会耍一点布袋戏。

  当庙会多起来的时候,连士宏也要下场凑个人数,就因为这样,这位壮硕的小学生有时必须请假,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拚经济。因为表演布袋戏的工作来源不稳定,所以妈妈还要去市场卖鱼丸贴补家用,多角化的经营就盼能让家里好过一些。

  让老公好过些,我们会一起努力!

  原本以为拍摄内容应该就这两样了,没想到妈妈在我跨上老师的摩托车前,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还有种香菇,你们要不要去看看?」说完她指着五公尺外的一个黑色顶棚,带着孩子、老师和我走进里面。

  在介绍香菇时,新妈带着招牌笑容对我们说:我老公年纪比较大了,脚也不方便。我要努力多做来赚一点家用,不让他烦恼,帮忙他把孩子养大,让他好过一点!我们现在虽然辛苦,但是会一起努力让日子好起来!

  她一度以为我是电视台派来访问的记者、或是什么「玩家」之类的节目主持人,抱着整袋香菇要我帮忙行销,甚至连口号都想好了:「别人一袋要500、我这么大包只半价!」

  从孩子口中得知,妈妈虽然自己过得不轻松,但只要看见孩子一定都是笑口常开,乐观的态度让整个家庭充满欢乐气氛。更难得的是,她会经常提醒士宏,长大以后如果日子好过点,要记得多服务公益,回馈给社会一些正能量、帮助需要的人,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这是我在偏乡新二代家庭看见的一小故事。「新妈们」生活得很台湾Style、很有温度,也像您我的妈妈一样疼爱孩子,期许她们能活出自己的生命!
 

图书试读

第二课: 为何要学照片故事?

不学艺术,保证你的孩子未来会被淘汰!~马云

 
2015年,我和伙伴到高雄山林国小进行摄影教学,并把教学的内容及成果,编写成《不山不市小学生摄影课》,让一般人都可以从完全不懂拍照进阶到轻松运用手机,跨进摄影艺术的门槛之中。
 
《小学生摄影课》一书教导的是基本视觉构成,从完形心理学出发,让每一个想要学习摄影的朋友们能够了解影像是由点、线、面、形、色、相等「六字口诀」构筑而成。
 
「形」指的是形状,也有可能由色块构成一个形状。「色」指的是色彩、「相」则是图片中所呈现出的样貌,基本要求就是挑战我们过去的观看的认知,例如有小朋友用手机微距摄影功能把一朵兰花的花蕊拍成小天使样貌就是一例。
 
一个图形就是一个点、三个同样的点成为一条线、点与线就串联起一个面。
 
这就是六字口诀。
 
从一张相片到多张相片:培养说故事的能力
 
除了一张相片,我们也可以用好几张相片拼凑起来说一个故事。有点像四格漫画或是电影分镜图的模式,这样的呈现就叫做「相(图)片故事」(Picture Story)。
 
学习图片故事的好处在于可以让我们懂得如何运用相片去讲故事。这是当今「眼球经济」的必备能力。
 
「故事」无疑是最吸引人的。古早以前还没有电脑、网路的时代,阿公树下讲故事、广播电台播故事、去电影院看故事……就是大众最喜爱的娱乐。
 
一直到今天,网路中几个最大的平台Youtube、FB也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说故事、拍故事的平台。就连新闻记者,在报导新闻过程里也不断迎合大众口味,用故事来吸引读者点阅、购买;由《壹传媒》带进台湾的「动新闻」、或是「有图有真相」概念,都是建构在故事的基础之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妈妈就是女主角,我用相片说故事》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改变,就是让我开始认真地思考“故事”这两个字。我之前拍照,更多的是一种“到此一游”式的记录,或者是为了满足“我拍到了”的成就感。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作者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拆解了“叙事摄影”的构成要素,而且她非常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她分享的每一个案例,都仿佛是从我们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中截取的。我特别欣赏她关于“主题”的讲解,她教我们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独特的故事主题,而不是随波逐流地模仿别人的风格。她还提到了“时间轴”的概念,让我明白了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照片,展现一个故事的起承转合。书中的“技巧”部分,也完全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融入在案例分析中,我能清楚地看到,某个构图的改变,或者某个角度的选择,是如何让照片的故事性更强。她还分享了一些关于“情感表达”的经验,比如如何捕捉孩子真挚的笑容,如何表现他们的小小失落,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会按快门的人,而是变成了一个有意识地去“讲故事”的摄影师。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和孩子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每一个瞬间。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被书名吸引,有点犹豫,觉得“妈妈就是女主角”是不是有点太强调“妈妈”的视角了,我担心它会过于偏重家庭生活,忽略了更广阔的视野。但翻开后,我的疑虑立刻烟消云散了。这本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条理,而且逻辑性很强。她从摄影的基本原理讲起,比如“点、线、面”、“色彩的运用”,但她不是孤立地讲解这些理论,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讲故事”的框架中。她让我明白了,即使是最简单的物件,在合适的视角和光线下,也能成为故事的载体。她举例的那些孩子作品,虽然稚嫩,但却充满了生命力,这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她并没有教导我们去模仿,而是鼓励我们去“寻找”,去“发现”孩子眼中的世界。书中有很多关于“细节”的描述,比如一个孩子的手部特写,一个玩具的角落,一个不经意的表情,这些细节往往是故事最动人的部分。作者强调了“情绪”在叙事摄影中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拍照不仅仅是记录客观事实,更是传递主观感受。她还分享了一些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运用,如何通过连续的照片来展现一个过程,如何利用背景来烘托人物的情绪,这些都让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技巧。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对摄影的理解层次得到了提升,不再仅仅是按下快门,而是开始思考,我希望通过照片传达什么。

评分

我一直觉得,用照片记录孩子的成长,是一件既充满爱又需要技巧的事情。以前我总是凭着感觉拍照,虽然有些照片也挺温馨,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缺少一种连贯性和深度。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个及时的雨露,滋养了我对摄影的渴望。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亲切,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姐姐在耳边悄悄传授秘诀。她没有上来就讲那些高深的摄影术语,而是从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生活细节入手,引导我们去发现故事的“点”。她让我明白,每一个孩子,每一个瞬间,都可能是一个精彩故事的开端。书中关于“观察”的论述,让我醍醐灌顶。她教我们如何“看见”,如何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表情和动作,而不仅仅是“看到”。她还分享了许多关于“光线”和“构图”的技巧,但这些技巧都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故事”。她举的例子,都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那么真实,让我看着看着就不自觉地笑了,或者被感动了。她还强调了“耐心”的重要性,提醒我们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慢慢地去感受,去捕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摄影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宽,我不再满足于拍出“好看”的照片,而是开始追求拍出“有故事”的照片。它让我更加珍视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也让我看到了用照片记录成长的无限可能。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惊喜,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我之前对摄影一直处于“摸索”状态,看到好看的照片会羡慕,但自己拍出来的总感觉差了点意思,有时候甚至觉得“惨不忍睹”。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我一步步走出迷茫。作者的语言非常平实,没有华丽辞藻,但每一个字都充满力量。她用大量的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将生活中的平凡瞬间,通过摄影变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她关于“观察力”的部分,她教我们如何用“慢下来”的心态去观察孩子,去捕捉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书中的很多技巧,比如如何利用自然光,如何构图,如何选择焦点,她都是用非常易懂的方式讲解,甚至还提到了如何用手机来进行创作,这对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她鼓励我们大胆尝试,不怕失败,因为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学习。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强调了“情感的连接”。她认为,最动人的叙事摄影,往往是摄影师与拍摄对象之间产生了真实的情感共鸣。这让我反思,我平时拍照是否只是记录,而忽略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摄影技巧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去爱,如何去理解孩子,如何去记录成长的书。它让我看到了,原来摄影可以成为一种如此有温度的表达方式。

评分

我一直很困惑,怎么才能把孩子们生活中的点滴瞬间,那些稍纵即逝的笑容、惊喜或小小的忧伤,用一种更有意义的方式记录下来。看照片,一堆堆堆积在相册里,或者零散地保存在手机里,虽然有情感的寄托,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像是零散的珍珠,没有串联起来的故事。直到我翻开这本书,才突然豁然开朗。作者用一种非常亲切、就像邻家大姐姐或者说像我妈妈那样絮絮叨叨的口吻,一点点地解构了“叙事摄影”这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的概念。她没有上来就讲复杂的摄影技巧,而是从最基础的“为什么”开始,引导我去思考,照片不仅仅是记录,更是表达。她提到了用“妈妈”的视角,这个定位太妙了!因为我们作为家长,对孩子的关注是全方位的,我们是孩子世界里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孩子故事的第一个听众。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其实我们每天都在拍照,但很多时候是“拍了”,而不是“讲故事”。作者分享了许多她自己和孩子们一起创作的故事,那些照片真实又动人,不是摆拍,而是捕捉生活中的“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对的情绪”。她解释了如何构图、如何选择光线、如何利用景深,但这些都融入在具体的案例讲解中,一点也不枯燥,反而让人跃跃欲试。最重要的是,她强调了“观察”和“提问”的重要性,这让我反思自己平时对孩子的关注是否足够细致,是否能捕捉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这本书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过去那些模糊的摄影尝试,让我看到了用照片讲述孩子成长的故事,是多么一件充满爱与智慧的事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