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雨の町-日文学习园地」管理者时雨推出新作!
从每日浏览人次都破8000以上甚至破万的人气日语网站,
集结初阶日语学习者最常遇到的4大瓶颈与常见问题!
背好五十音后,才真正开始进入日本语的世界!
想要学好日语,在初级就要搞懂助词的使用、授受动词的不同;
而日语汉字与中文词汇有重叠之处,但意义大不相同者百百款,
这是母语中文的人容易忽略的致命伤……
人气度与讨论度皆高的日语学习网站「时雨の町」,
这次细细整理出N4~N3的日语学习者最常搞不懂、看不透的关键,
以简单扼要的文字、轻松练习的快速短句,让读者进入状况,掌握文法又抓住语感。
▶ 学习语言,语感很重要
不是在日本生活的学习者,若没有大量阅读与接触,很容易因为中文翻译的意思相似或相同,
而套用于日语使用上导致细微的错误,形成中文式日文,可能「可以通」但却「不自然」!
▶ 搞懂助词正是解读日语句子的开始
日语的助词非常多种,是学习者真正能够解读日语句子的关键。
在此,透过一目了然的条列式整理,协助读者理解助词为什么这样用?
又为什么在这个句子中,是使用这个助词?……
▶ 授受动词,一堵日语学习者的高墙
在日语的使用上,「授受动词」绝对是一大重要观念。
除了理解「施」与「受」的对象,也要了解「使用的时机」。
当此任督二脉一打通,就能看懂到底是A帮B做了什么事,还是B请A做事。
▶ 注意!日语汉字词汇跟中文词汇根本一模一样,但其实意思却大大不同
日语中有许多词汇与中文相通,却也很多「长得一样,骨子里一点都不像」的词汇。
本书列举10个很容易「被误会」的、中文使用上也存有的汉字词汇,于日语的阅读、写作上,都相当有帮助。
★特别收录:自学者常见问题! 时雨老师一次解决你日语N4~N3的所有困扰──
➤ 登愣!「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不一样吗?
➤ 到底什么时候用「は」或「が」啊?
➤ 「深刻」这个词汇日语也有耶!所以「让人印象深刻」翻成日语时可以直接套用吗?
➤ 我想要跟日本人的腔调一样,但总是看不懂重音……
➤ 授受动词,到底是我给你、还是你给他,还是他给我啦?
名人推荐 KIKI/女子会日文教室、Tiffany/「讲日文的台湾女生」日文分享YouTuber、王可乐/日语老师、林士钧/政治大学日文系兼任讲师──好评推荐!(依姓氏笔画排列)
时雨老师的部落格一直是我学日文路上的重要伙伴。这次的新书用简单却精确的描述解释了很多日文与中文「语感」上的差异,连学日文近六年的我也有醍醐灌顶的感觉。真心推荐给所有为自己的台式日文所苦的学习者。」──Tiffany/「讲日文的台湾女生」YouTuber
日本古典文学赏析:从万叶集到川端康成 一部跨越千年,探索日本文化精髓的深度导读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日本文学自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与独特魅力。我们避开工具书式的语法讲解和应试技巧,转而专注于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时代背景及其蕴含的文化意涵。本书的重点在于“赏析”而非“学习”,鼓励读者带着探索的心态,与古代和近现代的日本文豪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第一部:古典的余音——日本文学的基石(奈良、平安时代) 这一部分将我们带回日本文学的源头,探讨其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逐渐形成独特的审美体系。 第一章:万叶之声:草根与贵族的共鸣 万叶集的时代背景与精神内核: 探讨奈良时代,国家初立,文化与政治交织的复杂环境。万叶集作为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其最大的特点是包容性。我们不仅关注宫廷贵族的抒情,更深入挖掘那些署名“柿本人麻吕”或“山部赤人”的歌人,如何以质朴的语言描绘日常生活、山川景物以及对远征士兵的思念。 歌体解析:短歌的结构与“物哀”的萌芽: 详细剖析“五七五七七”的结构如何在不同的情感张力下产生回味无穷的效果。着重分析早期作品中对自然现象的敏锐捕捉,这构成了后世“物哀”(もののあはれ)美学观念的早期雏形——对无常之美和生命短暂的深切感怀。 重点作品深度赏析: 精选《万叶集》中描绘爱情、战争和乡愁的代表作,逐句解析其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情感投射。 第二章:平安物语:女性书写与宫廷的哀愁 假名的诞生与文学革命: 阐述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发明,如何使日本文学从依附于汉文的地位中解放出来,真正进入“国风文化”的鼎盛时期。女性文人的崛起,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转折点。 《源氏物语》:百科全书式的爱情史诗: 不仅仅将其视为一部爱情小说,而是将其置于平安贵族社会的广阔背景下考察。分析光源氏这一复杂的艺术形象,及其所处的权力结构、审美趣味(如对色彩、香料的运用)和情感模式。探讨紫式部如何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展现盛极而衰的宿命感。 清少纳言的机敏与《枕草子》: 对比紫式部的内敛,清少纳言的散文集展现了另一种女性的才情——机智、爱美、对日常细节的捕捉。分析其“随笔”体裁的特点,以及其中体现出的“雅”(みやび)的精神。 和歌的成熟与“恋歌”: 探讨平安后期,和歌在社交礼仪中的地位,以及在藤原时代,和歌如何成为表达微妙情愫、甚至政治立场的工具。 第二部:武士的时代与精神的转型(镰仓、室町时代) 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文学的主题不再局限于宫廷的绮丽,开始转向对世间苦难、宗教精神和战争现实的关注。 第三章:从“和歌”到“物语”的世俗化 军记物语的兴起: 介绍以《平家物语》为代表的“军记物语”。探讨佛教思想(特别是“诸行无常”)如何通过描写源平合战的兴衰,深刻地影响了武士阶层的生死观。 琵琶法师的口传艺术: 分析“平家琵琶”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如何在民间传播中,赋予了文学作品更强的感染力和仪式感。 禅宗美学与枯山水: 探讨禅宗思想对日本美学,特别是“幽玄”和“侘寂”的最终定型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分析枯山水园林中的意境,如何与文学中的留白、暗示相呼应。 第四章:戏谑与讽刺:嘲讽世道的“狂言” 能剧与狂言的并置: 介绍日本古典戏剧的最高成就——能剧(注重意境和象征)与其陪衬——狂言(注重写实和喜剧效果)。 世阿弥的艺术理论: 深入解读能剧大师世阿弥关于“幽玄之美”、“花”的意象以及演员表演哲学的论述,理解其对后世艺术创作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近世的繁荣与近代化的阵痛(江户时代至明治维新) 随着社会趋于稳定,市民阶层兴起,文学转向更贴近百姓生活的题材和形式。 第五章:町人文学的勃兴:浮世的享乐与人情 俳句的精炼: 重点解析松尾芭蕉,如何将五七五的俳句推向艺术的顶峰。探究芭蕉的“旅”的精神,以及俳句中对自然、瞬间感受的凝练技巧。分析其作品中“幽深之寂”的境界。 人情小说的代表:井上金列的《南总里见八犬传》: 考察江户时代通俗小说如何满足市民娱乐需求,并探讨其所体现的忠义思想。 近松门左卫门的悲剧: 分析其“人情派”和“义理派”的戏剧冲突,探讨在封建礼教(义理)与个人情感(人情)之间挣扎的市民形象。 第六章:明治维新的文学回应:与西方的碰撞 “浪漫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引入: 考察明治时期,作家们如何面对“文明开化”带来的冲击,尝试引入西方文学思潮。坪内逍遥、二叶亭四迷在文学革新中的作用。 夏目漱石的复杂心灵: 深度分析夏目漱石的作品(如《心》、《我是猫》)中,知识分子面对西方化冲击时的彷徨、孤独与对日本传统价值的保留,探讨其作品中强烈的心理描写和批判性。 第四部:现代的探索与语感的重塑(大正、昭和及战后) 这一部分聚焦于现代文学如何处理战争记忆、个体异化与精神重建的主题。 第七章:大正的自由之风与“私小说”的兴起 谷崎润一郎的感官世界: 探究谷崎如何以极致的感官描摹,探索美学上的“颓废”与对传统日本美(如阴翳之美)的偏执回归。 私小说的内省: 分析志贺直哉等作家如何将个人生活细节、内心独白搬上文学舞台,对自我进行无情审视,开启了日本现代文学的内向化趋势。 第八章:战后的重构与文学的高峰 太宰治的自我毁灭与虚无: 分析太宰治作品中,对战后社会虚伪性的厌恶以及对个体存在意义的追问,探讨其独特的“耻感文化”书写。 三岛由纪夫的古典复兴与自我献祭: 考察三岛如何试图通过激烈的文学和行动,重塑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及其对西方现代性的批判。 川端康成与“美的发现”: 重点分析川端康成如何将古典的和歌精神与现代散文技巧融为一体,去捕捉转瞬即逝、难以言喻的“美”的瞬间,以及他在诺贝尔奖演讲中提出的世界文学愿景。 结语:永恒的审美主题 本书最后将总结日本文学中贯穿始终的几个核心母题:物哀、幽玄、侘寂,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被重新诠释,并引导读者思考这些古典审美概念对当代日本文化(包括电影、设计等)的持续影响。本书致力于提供一种深度的文化解读,帮助读者真正“读懂”日本文学的精髓,而非仅仅停留在情节或语言的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