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斯特之死 马塞尔的永恆 最令我感动的部分,应该是透过这种「尘俗」的视角所呈现的马塞尔:他让我安心,知道他的一生不是只有「那本书」;就算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他只剩三年可活,但他终究真真切切地活了一场,在人世中,而非只在追忆里。─── 陈太乙(译者) 《追忆似水年华》(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费时十多年完成的两百万字作品,共计7卷,《在斯万家那边》、《在少女们身旁》、《盖尔芒特那边》、《索多姆和戈摩尔》、《女囚》、《女逃亡者》、《重现的时光》,一直以来为意识流手法写作的经典,内容架构在主角对往事的回忆,可以四十多页的篇幅描写辗转反侧的夜晚,一百九十页以上尽诉一场三小时的聚会⋯⋯如果回忆与书写可以说是普鲁斯特生命的全部,五十一岁的光阴,他总共花费了三千页来记录。 普鲁斯特个性敏感,使他对周遭世界封闭自己的内心,而日渐严重的哮喘病,使他从三十五岁起,大部分时间都蜗居在门窗紧闭的房间里,修改、增补他的作品,改了又改,补了又补;偶尔抱病出门的原因,也是为了印证书里某一位人物的特性,或某一件服饰的细节⋯⋯即使到了人生的最后。 「最后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尽仅剩的力气滋养它。吞下所有药物,有时为了补补未能真正成眠的睡眠,小憩一下,几个钟头,或者几天;有时为了能再清醒几个钟头或者几天,以便激发新的感受,更完美地追忆他笔下某几位人物之垂死状态。」 本书一开始,普鲁斯特正展开人生最后一刻与时间的赛跑,他既是一个是竭力想完成毕生杰作的作家,又是一个面对死亡迫在眉睫的病人。「终结」会是什么呢?事实上,对普鲁斯特而言,《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不断发展的作品,因为创作灵感来源于他的生活,他周遭的人(没错,几乎每个角色都有它对应的人物),因此这本书将永远不停地变化、改变、继续下去,何况还有许多他的不放心。创作与死亡相互拉扯,都想佔据他仅剩的奄奄一息。 「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不懂。他并不是为了抵抗死亡而挣扎。他挣扎是为了让他的文字,最后的文字。不久之后,在他上方,棺木即将盖上,那将是他那本书的封面。但愿人们不要误解、误读,愿成品如他当初所希望的那样,愿人们让他沉睡 ⋯⋯ 然后死去,这样就好,不要痛苦,他要求的就只有这些。他知道他的作品将延续他的生命。」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立体、严肃、诙谐的刻画了伟大作家的多元面向,以及这部已出版130年的经典,更呈现普鲁斯特与长期随侍在旁的忠仆之间宛如母子的情感,令人鼻酸,为那样的温馨,也为那样的孤独。 「您可否替我买一点芦笋,为我烹调?我也许吃也许不吃。等我按铃您再替我送进来。我也许按铃,也许不按。如果我按了,请您立刻进来。假如我没按,您还是进来看看是否一切安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亨利・哈齐默(Henri Raczymow)
194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长期任职文学教师。着有数部小说(包括Gallimard出版社的《Un cri sans voix》、《Bloom&Bruch》)、传记(包括Gallimard出版社的《Dix jours “polonais”》、《Eretz》、《Points de Chute》)与众多随笔散文。为悼念普鲁斯特,他创作了两部作品:《天鹅普鲁斯特》(Le Cygne de roust,1989)与《巴黎发现了马塞尔•普鲁斯特》(Le Paris retrouvé de Marcel Proust,2005,Parigramme出版社)。
咖啡绝对只用科尔瑟莱(Corcellet)进口的品牌。塞莱丝特派她的姐姐玛丽‧吉内斯特去列维街(rue de Lévis)上的咖啡烘焙店买的,还有专用的泸壶。托盘、咖啡壶、碗、牛奶壶,都同样来自这个品牌。所以,下午的时光,在铃响之前,塞莱丝特便准备咖啡。她把研磨得非常细的咖啡粉倒入泸壶中,然后注水,几乎是一滴一滴地滴入,而且整个过程以隔水加热保温,然后在银制小咖啡壶中,倒入刚好两杯的分量。一般来说,普鲁斯特先生会在前一晚,也就是说凌晨一点或两点左右,订好他醒来计划喝咖啡的时间。塞莱丝特当然得比预定的时间稍微提前准备,才能及时端上。这其实颇需要碰运气。某些「早晨」,普鲁斯特先生延长他进行烟燻治疗的时间,假如太早准备好咖啡,就得重新再沖。塞莱丝特,我很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