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破坏自己的权利

我有破坏自己的权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英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只要不伤害到其他人,我相信我有破坏自己的权利。――莎冈(《日安忧郁》作者) 备受国际文坛推崇,誉为「韩国的卡夫卡」 金英夏 .作品翻译成十几国语言,文学奖与畅销榜的常胜军 .李箱文学奖、东仁文学奖、黄顺元文学奖、万海文学奖、现代文学奖、文学村作家奖得主,2004年创下一年内横扫三项文学大奖的纪录 .韩国新世代文学的先行者,代表了韩国社会新一代作家的崛起 .2017年担任韩国tvN电视台《懂也没用的神秘杂学词典》共同主持人 .以电影《脑海中的橡皮擦》获得「大钟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不知道压缩的人是可耻的。 无可奈何地延长自己卑微的人生, 这样的人同样可耻。」 我不关心某人杀害某人之类的事情。我只想掏出你们囚禁于潜意识深处的欲望,帮助你们安全且准确地压缩生命。 读到这部作品的人,生命中至少会与我相遇一次, 我会上前问你,虽然走了这么远,但是什么都没有改变,不是吗? 你们在等待像我这样的人…… 《我有破坏自己的权利》是金英夏最早享誉国际的成名作,其书名来自法国作家莎冈某次吸毒被捕后,对审查法官说的话:「只要不伤害到其他人,我相信我有破坏自己的权利。」本书中所指的「破坏自己的权利」,就是自杀的权利,亦即自主决定自己的生命长度,而且只有行使这种权利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作者用「个人有权利破坏自己身体」的激烈主张,以极端描写死亡的方式,对国家、社会、父母所代表的威权提出反抗。 书中深刻描写出现代社会的孤独、倦怠和颓废,借由一个个异常的人物,精准剖析人类自我毁灭的欲望与生存困境: 独自在城市里寻找委託人的自杀向导;游走于C与K两兄弟之间、只能依附他人填满灵魂空虚的朱迪丝;拒绝自己的表演被复制,却无法拒绝命运被复制的行为艺术家柳美美;面对人生总是不战而降、冷眼旁观的计程车司机K;对于自身之外的现实熟视无睹,只迷恋影像画面的影像艺术家C……这些独特的人物,交织出一幅现代社会爱与死亡的浮世绘。 【封面设计概念与印刷】 本书封面以版画家杨忠铭老师的「WANDERERs」系列版画为主视觉,此系列为绘者在游历京都时,用画笔捕捉了几名艺术家的身影,他们或踽踽独行、或自得其乐,既入世而又疏离,彷彿活得神采奕奕,却又能看出其背后隐藏的种种不为人知的故事,其画面所呈现的氛围,正符合这本小说中那些总是想逃离自身状态的角色,那些挣扎于浮世、徘徊于生存与死亡之间的人。 ※以有朴素手感的大亚乡村纸印刷,淡米纸色呈现温暖的感觉,人物左右侧以黄铜与红铜两色呈现冷暖对比,并且取局部烫印增加整体视觉焦点。 ※扉页特地印制作者中文与韩文签名。 ※书中三幅世界名画精美彩色印刷 名人推荐 石芳瑜(作家、永乐座书店店主)、初安民(印刻文学生活志总编辑)、崔末顺(政大台文所副教授)、陈佩甄(政大台文所助理教授)、陈栢青(作家)、黄崇凯(小说家)、杨佳娴(作家)一致推荐(以姓名笔画排序) 《我有破坏自己的权利》划时代意义 ╳ 各方赞誉 把人生的重要领域——死亡问题引入了整个韩国文学。……过去遭狭隘的幻想体系掩盖的存在,在《破坏》出现后得以回归,这个恐怖而颇具诱惑性的存在,就是现代社会的孤独、颓废和倦怠,以及由此引发的性欲和死亡冲动,这些在本书里的描写极有说服力。……本书出现之后,韩国文学开始朝着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群山大学国文系教授 柳浦善) 金英夏所呈现的死亡表演就是对既成社会的愤怒反抗,用这种毁灭青春的极端方式完成生命的突围。(本书译者 薛舟) 具都会感的聪明之作。(德国《南德意志报》) 金英夏的小说是艺术至上的。他的行文风格容易让人想起卡夫卡;他对生命卑微的思考又让我们想起卡谬和沙特。《洛杉矶时报》 「明确体现了时代裂痕的小说。」(文学评论家 南真佑) 媒体书评 金英夏的小说是艺术至上的。他的行文风格容易让人想起卡夫卡,他也依赖于各种意象;他对生命卑微的思考又让我们想起卡缪和沙特。——《洛杉矶时报》 这是一部带着自我意识,探究真相、死亡、慾望与身分的文学作品,尽管碰触了不少生勐挑逗的主题,却没有落入下流的偷窥主义。——《出版者週刊》 带有史蒂芬.克莱恩一八九○年代经典作品《阻街女郎玛琪》那样的荒凉、冷漠和简洁风格,然而人物却更为精省。令人着迷。——《书单》 这是金英夏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一九九六年在韩国出版。评论家和读者都同意这是本令人愉快的畅销书,时年二十八岁的作家显然成了韩国新文学世代的代表。故事充满操弄与转折,作家和书中主角一般充满慈悲,成功地交出一本关于爱与死亡的杰作,反映九○年代的首尔风潮。——法国《阅读》杂志 金英夏以这部作品成了韩国的风云作家。——德国《明镜週刊》 很酷、具有都会感、非常聪明的作品。——德国《南德意志报》 快节奏、漫画感的、聪明的故事,深受美国影响。——德国《每日镜报》 句子短小,绝无冗余,剪除了不必要的感情,三个简短的故事让读者能够一口气读完,极富速度感。这些幽灵般的人物围绕死亡展开黑暗的冒险……不过,这里的问题并不是杀死什么人,而是让什么人自杀。结构紧凑的颠覆和虚构让叙事变得兴味盎然。——崔允(小说家,西江大学法语系教授) 《破坏》发现了曾被韩国文学这个陈旧规范遮蔽的东西,并且将这些大量鲜活的东西集中做了文本化处理。这正是《破坏》的成就,也是该小说的得意之处。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只有和本书携手,韩国文学才能够深刻而冷静的凝视当代的忧郁。——柳蒲善(文学评论家) 这部小说犹如锐利的刀锋般挖开了时代的核心。借由类似蒙太奇的绝妙结构列举了分明存在于我们身边,却又被我们忽视的死亡问题,以及被人们当作偶然的交通事故,没有认真思考的古典主题,漫画般的随性技巧更增添了它的冲击力。——李祭夏(小说家) 这部小说是作家惊人想像力的众多片段,有着不凡的创意、诡异的意象,以及如同电玩游戏般建构、再彼此串联的故事,读者为之困惑也同时得到惊奇。——《韩国先锋文坛报》 《我有破坏自己的权利》为韩国小说文学引入了罕见的「幻想」形式,不仅有趣,而且意义非凡。——都正一(文学评论家,庆熙大学英语系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金英夏(김영하)


  1968年11月11日生,是韩国进军国际文坛的先锋作家,不少作品已经在美国、法国、日本、德国、义大利、荷兰、土耳其等十余个国家翻译出版。

  他毕业于延世大学企业管理系,1995年在季刊《批评》上发表〈关于镜子的冥想〉,登上文坛。同年八月,金英夏以长篇小说《我有破坏自己的权利》与赵京兰(《烤面包的时间》)同获第一届文学村新人作家奖,受到文坛和读者的广泛关注。1998年,《我有破坏自己的权利》在法国翻译出版,随后又推出了德语版,1999年,金英夏凭借短篇小说〈你的树木〉获得着名的现代文学奖(第44届)。

  2004年,韩国文坛刮起了强劲的「金英夏旋风」。他以短篇小说〈哥哥回来了〉、〈珍宝船〉及长篇小说《黑色花》在一年内勇夺黄顺元文学奖、怡山文学奖,以及韩国三大文学奖之一的东仁文学奖。一年之内集三个着名文学奖项于一身,不仅成为年度文坛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韩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罕见传奇。

  金英夏给人的印象带有特立独行的感觉,他不畏世俗眼光,曾戴着耳环领取文学奖,原本学商的他,后来却在韩国国立艺术大学教写作,也写影评、客串电影、主持广播节目等等,以电影《脑海中的橡皮擦》获得「大钟奖」最佳改编剧本奖,2017年还担任韩国tvN电视台《懂也没用的神秘杂学词典》共同主持人。他不只擅长运用媒体推广文学,也关怀社会议题,并且勇于发声。

  他擅长描写都市生活的冷冽、无奈,现代人的黑暗面是他关注的主题,性爱与死亡更是他直接大胆的着力点。评论家将他比喻为「韩国的卡夫卡」,足见他的作品为读者带来的省思与冲击,有其重要的代表性。

  着有长篇小说《我有破坏自己的权利》(1996)、《阿郎,为什么》(2001)、《黑色花》(2003)、《光之帝国》(2006)、《猜谜秀》(2007)、《杀人者的记忆法》(2013),短篇小说集有《传唿》(1997)、《夹进电梯里的那个男人怎么样了》(1999)、《哥哥回来了》(2007)、《无论发生什么事》(2010)、《只有两个人》(2017),译作有费兹杰罗的《大亨小传》等。

  即将出版:
  《杀人者的记忆法》2018.11
  《光之帝国》2019.2
  《猜谜秀》2019.5

封面图像绘者简介

杨忠铭 (1974-)


  毕业于国立台南艺术学院造形艺术研究所,他的作品探索个人与文化之间的共通点,融合并反映了传统与现代、东西方影响下的当代社会。他同时也进行教育与艺术推广,认为艺术应该是所有人都可以触及的美好境地,2003年创办以版画艺术推广为主轴的324版画工作房。2014年受邀于国立故宫博物院的委託创作计画,在展览中呈现古今版画技法与美学风格间的有趣对比。

  「WANDERERs系列」创作概念

  关于,那些在京都的『WANDERERs』

  我想,人生的苦涩,世故的我们多少都懂一些。

  因为尝过了那些味道,所以在某些时刻,能理解哀伤、想把握当下,也意识到「无常」的如影随行。

  我们都想优雅的活着,也希望能优雅的离开,但事实总像是个调皮的孩子,在打翻牛奶杯的下一刻,就已盪上秋千讪笑着我们的认真狼狈。

  虽然如此,仍有人固执地与孩子们拚斗玩耍,在生活中啜饮苦涩还努力寻找其中的甘甜韵味,就像是那些...我在京都,遇见的流浪者们。

译者简介

薛舟


  诗人,翻译家,原名宋时珍。曾主编《韩国当代小说丛书》,主要译作有《大长今》、《火鸟》、《宫─野蛮王妃》、《朱蒙》、《浪漫满屋》、《风之画师》及诗集多部。

徐丽红

  翻译家,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曾留学于韩国牧园大学,专职翻译。主要译作有《大长今》、《火鸟》、《薯童谣》、《宫─野蛮王妃》、《巴黎恋人》、《浪漫满屋》、《风之画师》及诗集多部。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我在看贾克─路易.大卫创作于一七九三年的油画《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这幅画描绘了雅各宾派革命家尚─保罗.马拉被刺杀在浴缸里的情景。马拉戴着穆斯林头巾,伸出浴缸的手里紧握着鹅毛笔。在白色和灰色之间,马拉流血而死。作品整体的气氛安静而孤寂。彷彿安魂曲在轻轻响起。刺杀马拉的匕首被安置在画面下方。

这幅画我已经临摹过很多次了。最难临摹的部分当属马拉的表情。问题在于,我画出来的马拉显得太舒服了。大卫的马拉既没有年轻革命家遭遇突袭的抑郁,也看不出摆脱世间烦恼的清爽。大卫的马拉安详却又痛苦,憎恨却又不乏宽容。透过死者的表情,大卫实现了人类内心深处所有对立的情感。第一次看到这幅油画的人,视线首先会停留于马拉的面部。他的表情什么也没有透露。于是,观看者的视线大致会朝着两个方向移动,或是一只手上的书信,或是伸出浴缸的另一条胳膊。马拉死了,直到最后他也没有放弃书信和鹅毛笔。恐怖分子以假信为借口接近马拉,而马拉临终之前还在回信。马拉至死紧握在手中的鹅毛笔为寂静而安详的画面赋予了紧张感。大卫非常了不起,并非用激情创造了激情,而是以冷静而不带感情的方式。这是艺术家的最高美德。

杀害马拉的女人夏绿蒂.科黛被送上了断头台。身为吉伦特派青年党员的夏绿蒂决心除掉雅各宾派的马拉,于是以假信为诱饵接近马拉,趁马拉还在沐浴的时候将匕首插进了他的胸膛。这是一七九三年七月十三日的事。夏绿蒂.科黛年方二十五岁。兇手很快就被逮捕了,并于四天之后的七月十七日处以绞刑。

雅各宾派巨头马拉死后,罗伯斯比的恐怖政治开始了。大卫深谙雅各宾派的美学:没有恐怖做燃料,革命难以为继。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关系就颠倒过来了。革命的目标开始变成了恐怖。制造恐怖的人必须让自己置身事外。他应该知道这样的事实,自己传播的恐怖能量最后会反过来吞噬传播者。结果,罗伯斯比也被送上了断头台。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