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

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金英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隻要不傷害到其他人,我相信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莎岡(《日安憂鬱》作者) 備受國際文壇推崇,譽為「韓國的卡夫卡」 金英夏 .作品翻譯成十幾國語言,文學奬與暢銷榜的常勝軍 .李箱文學奬、東仁文學奬、黃順元文學奬、萬海文學奬、現代文學奬、文學村作傢奬得主,2004年創下一年內橫掃三項文學大奬的紀錄 .韓國新世代文學的先行者,代錶瞭韓國社會新一代作傢的崛起 .2017年擔任韓國tvN電視颱《懂也沒用的神秘雜學詞典》共同主持人 .以電影《腦海中的橡皮擦》獲得「大鍾奬」最佳改編劇本奬 「不知道壓縮的人是可恥的。 無可奈何地延長自己卑微的人生, 這樣的人同樣可恥。」 我不關心某人殺害某人之類的事情。我隻想掏齣你們囚禁於潛意識深處的欲望,幫助你們安全且準確地壓縮生命。 讀到這部作品的人,生命中至少會與我相遇一次, 我會上前問你,雖然走瞭這麼遠,但是什麼都沒有改變,不是嗎? 你們在等待像我這樣的人…… 《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是金英夏最早享譽國際的成名作,其書名來自法國作傢莎岡某次吸毒被捕後,對審查法官說的話:「隻要不傷害到其他人,我相信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本書中所指的「破壞自己的權利」,就是自殺的權利,亦即自主決定自己的生命長度,而且隻有行使這種權利的人,纔能成為真正的人。作者用「個人有權利破壞自己身體」的激烈主張,以極端描寫死亡的方式,對國傢、社會、父母所代錶的威權提齣反抗。 書中深刻描寫齣現代社會的孤獨、倦怠和頹廢,藉由一個個異常的人物,精準剖析人類自我毀滅的欲望與生存睏境: 獨自在城市裏尋找委託人的自殺嚮導;遊走於C與K兩兄弟之間、隻能依附他人填滿靈魂空虛的硃迪絲;拒絕自己的錶演被復製,卻無法拒絕命運被復製的行為藝術傢柳美美;麵對人生總是不戰而降、冷眼旁觀的計程車司機K;對於自身之外的現實熟視無睹,隻迷戀影像畫麵的影像藝術傢C……這些獨特的人物,交織齣一幅現代社會愛與死亡的浮世繪。 【封麵設計概念與印刷】 本書封麵以版畫傢楊忠銘老師的「WANDERERs」係列版畫為主視覺,此係列為繪者在遊曆京都時,用畫筆捕捉瞭幾名藝術傢的身影,他們或踽踽獨行、或自得其樂,既入世而又疏離,彷彿活得神采奕奕,卻又能看齣其背後隱藏的種種不為人知的故事,其畫麵所呈現的氛圍,正符閤這本小說中那些總是想逃離自身狀態的角色,那些掙紮於浮世、徘徊於生存與死亡之間的人。 ※以有樸素手感的大亞鄉村紙印刷,淡米紙色呈現溫暖的感覺,人物左右側以黃銅與紅銅兩色呈現冷暖對比,並且取局部燙印增加整體視覺焦點。 ※扉頁特地印製作者中文與韓文簽名。 ※書中三幅世界名畫精美彩色印刷 名人推薦 石芳瑜(作傢、永樂座書店店主)、初安民(印刻文學生活誌總編輯)、崔末順(政大颱文所副教授)、陳佩甄(政大颱文所助理教授)、陳栢青(作傢)、黃崇凱(小說傢)、楊佳嫻(作傢)一緻推薦(以姓名筆畫排序) 《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劃時代意義 ╳ 各方贊譽 把人生的重要領域——死亡問題引入瞭整個韓國文學。……過去遭狹隘的幻想體係掩蓋的存在,在《破壞》齣現後得以迴歸,這個恐怖而頗具誘惑性的存在,就是現代社會的孤獨、頹廢和倦怠,以及由此引發的性欲和死亡衝動,這些在本書裏的描寫極有說服力。……本書齣現之後,韓國文學開始朝著截然不同的方嚮發展。(群山大學國文係教授 柳浦善) 金英夏所呈現的死亡錶演就是對既成社會的憤怒反抗,用這種毀滅青春的極端方式完成生命的突圍。(本書譯者 薛舟) 具都會感的聰明之作。(德國《南德意誌報》) 金英夏的小說是藝術至上的。他的行文風格容易讓人想起卡夫卡;他對生命卑微的思考又讓我們想起卡謬和沙特。《洛杉磯時報》 「明確體現瞭時代裂痕的小說。」(文學評論傢 南真佑) 媒體書評 金英夏的小說是藝術至上的。他的行文風格容易讓人想起卡夫卡,他也依賴於各種意象;他對生命卑微的思考又讓我們想起卡繆和沙特。——《洛杉磯時報》 這是一部帶著自我意識,探究真相、死亡、慾望與身分的文學作品,盡管碰觸瞭不少生猛挑逗的主題,卻沒有落入下流的偷窺主義。——《齣版者週刊》 帶有史蒂芬.剋萊恩一八九○年代經典作品《阻街女郎瑪琪》那樣的荒涼、冷漠和簡潔風格,然而人物卻更為精省。令人著迷。——《書單》 這是金英夏的第一本長篇小說,一九九六年在韓國齣版。評論傢和讀者都同意這是本令人愉快的暢銷書,時年二十八歲的作傢顯然成瞭韓國新文學世代的代錶。故事充滿操弄與轉摺,作傢和書中主角一般充滿慈悲,成功地交齣一本關於愛與死亡的傑作,反映九○年代的首爾風潮。——法國《閱讀》雜誌 金英夏以這部作品成瞭韓國的風雲作傢。——德國《明鏡週刊》 很酷、具有都會感、非常聰明的作品。——德國《南德意誌報》 快節奏、漫畫感的、聰明的故事,深受美國影響。——德國《每日鏡報》 句子短小,絕無冗餘,剪除瞭不必要的感情,三個簡短的故事讓讀者能夠一口氣讀完,極富速度感。這些幽靈般的人物圍繞死亡展開黑暗的冒險……不過,這裏的問題並不是殺死什麼人,而是讓什麼人自殺。結構緊湊的顛覆和虛構讓敘事變得興味盎然。——崔允(小說傢,西江大學法語係教授) 《破壞》發現瞭曾被韓國文學這個陳舊規範遮蔽的東西,並且將這些大量鮮活的東西集中做瞭文本化處理。這正是《破壞》的成就,也是該小說的得意之處。因此,我們也可以這樣說,隻有和本書攜手,韓國文學纔能夠深刻而冷靜的凝視當代的憂鬱。——柳蒲善(文學評論傢) 這部小說猶如銳利的刀鋒般挖開瞭時代的核心。藉由類似濛太奇的絕妙結構列舉瞭分明存在於我們身邊,卻又被我們忽視的死亡問題,以及被人們當作偶然的交通事故,沒有認真思考的古典主題,漫畫般的隨性技巧更增添瞭它的衝擊力。——李祭夏(小說傢) 這部小說是作傢驚人想像力的眾多片段,有著不凡的創意、詭異的意象,以及如同電玩遊戲般建構、再彼此串聯的故事,讀者為之睏惑也同時得到驚奇。——《韓國先鋒文壇報》 《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為韓國小說文學引入瞭罕見的「幻想」形式,不僅有趣,而且意義非凡。——都正一(文學評論傢,慶熙大學英語係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金英夏(김영하)


  1968年11月11日生,是韓國進軍國際文壇的先鋒作傢,不少作品已經在美國、法國、日本、德國、義大利、荷蘭、土耳其等十餘個國傢翻譯齣版。

  他畢業於延世大學企業管理係,1995年在季刊《批評》上發錶〈關於鏡子的冥想〉,登上文壇。同年八月,金英夏以長篇小說《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與趙京蘭(《烤麵包的時間》)同獲第一屆文學村新人作傢奬,受到文壇和讀者的廣泛關注。1998年,《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在法國翻譯齣版,隨後又推齣瞭德語版,1999年,金英夏憑藉短篇小說〈你的樹木〉獲得著名的現代文學奬(第44屆)。

  2004年,韓國文壇颳起瞭強勁的「金英夏鏇風」。他以短篇小說〈哥哥迴來瞭〉、〈珍寶船〉及長篇小說《黑色花》在一年內勇奪黃順元文學奬、怡山文學奬,以及韓國三大文學奬之一的東仁文學奬。一年之內集三個著名文學奬項於一身,不僅成為年度文壇的一道亮麗風景,也是韓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罕見傳奇。

  金英夏給人的印象帶有特立獨行的感覺,他不畏世俗眼光,曾戴著耳環領取文學奬,原本學商的他,後來卻在韓國國立藝術大學教寫作,也寫影評、客串電影、主持廣播節目等等,以電影《腦海中的橡皮擦》獲得「大鍾奬」最佳改編劇本奬,2017年還擔任韓國tvN電視颱《懂也沒用的神秘雜學詞典》共同主持人。他不隻擅長運用媒體推廣文學,也關懷社會議題,並且勇於發聲。

  他擅長描寫都市生活的冷冽、無奈,現代人的黑暗麵是他關注的主題,性愛與死亡更是他直接大膽的著力點。評論傢將他比喻為「韓國的卡夫卡」,足見他的作品為讀者帶來的省思與衝擊,有其重要的代錶性。

  著有長篇小說《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1996)、《阿郎,為什麼》(2001)、《黑色花》(2003)、《光之帝國》(2006)、《猜謎秀》(2007)、《殺人者的記憶法》(2013),短篇小說集有《傳呼》(1997)、《夾進電梯裏的那個男人怎麼樣瞭》(1999)、《哥哥迴來瞭》(2007)、《無論發生什麼事》(2010)、《隻有兩個人》(2017),譯作有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等。

  即將齣版:
  《殺人者的記憶法》2018.11
  《光之帝國》2019.2
  《猜謎秀》2019.5

封麵圖像繪者簡介

楊忠銘 (1974-)


  畢業於國立颱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他的作品探索個人與文化之間的共通點,融閤並反映瞭傳統與現代、東西方影響下的當代社會。他同時也進行教育與藝術推廣,認為藝術應該是所有人都可以觸及的美好境地,2003年創辦以版畫藝術推廣為主軸的324版畫工作房。2014年受邀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委託創作計畫,在展覽中呈現古今版畫技法與美學風格間的有趣對比。

  「WANDERERs係列」創作概念

  關於,那些在京都的『WANDERERs』

  我想,人生的苦澀,世故的我們多少都懂一些。

  因為嘗過瞭那些味道,所以在某些時刻,能理解哀傷、想把握當下,也意識到「無常」的如影隨行。

  我們都想優雅的活著,也希望能優雅的離開,但事實總像是個調皮的孩子,在打翻牛奶杯的下一刻,就已盪上鞦韆訕笑著我們的認真狼狽。

  雖然如此,仍有人固執地與孩子們拚鬥玩耍,在生活中啜飲苦澀還努力尋找其中的甘甜韻味,就像是那些...我在京都,遇見的流浪者們。

譯者簡介

薛舟


  詩人,翻譯傢,原名宋時珍。曾主編《韓國當代小說叢書》,主要譯作有《大長今》、《火鳥》、《宮─野蠻王妃》、《硃濛》、《浪漫滿屋》、《風之畫師》及詩集多部。

徐麗紅

  翻譯傢,畢業於黑龍江大學,曾留學於韓國牧園大學,專職翻譯。主要譯作有《大長今》、《火鳥》、《薯童謠》、《宮─野蠻王妃》、《巴黎戀人》、《浪漫滿屋》、《風之畫師》及詩集多部。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我在看賈剋─路易.大衛創作於一七九三年的油畫《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這幅畫描繪瞭雅各賓派革命傢尚─保羅.馬拉被刺殺在浴缸裏的情景。馬拉戴著穆斯林頭巾,伸齣浴缸的手裏緊握著鵝毛筆。在白色和灰色之間,馬拉流血而死。作品整體的氣氛安靜而孤寂。彷彿安魂麯在輕輕響起。刺殺馬拉的匕首被安置在畫麵下方。

這幅畫我已經臨摹過很多次瞭。最難臨摹的部分當屬馬拉的錶情。問題在於,我畫齣來的馬拉顯得太舒服瞭。大衛的馬拉既沒有年輕革命傢遭遇突襲的抑鬱,也看不齣擺脫世間煩惱的清爽。大衛的馬拉安詳卻又痛苦,憎恨卻又不乏寬容。透過死者的錶情,大衛實現瞭人類內心深處所有對立的情感。第一次看到這幅油畫的人,視綫首先會停留於馬拉的麵部。他的錶情什麼也沒有透露。於是,觀看者的視綫大緻會朝著兩個方嚮移動,或是一隻手上的書信,或是伸齣浴缸的另一條胳膊。馬拉死瞭,直到最後他也沒有放棄書信和鵝毛筆。恐怖分子以假信為藉口接近馬拉,而馬拉臨終之前還在迴信。馬拉至死緊握在手中的鵝毛筆為寂靜而安詳的畫麵賦予瞭緊張感。大衛非常瞭不起,並非用激情創造瞭激情,而是以冷靜而不帶感情的方式。這是藝術傢的最高美德。

殺害馬拉的女人夏綠蒂.科黛被送上瞭斷頭颱。身為吉倫特派青年黨員的夏綠蒂決心除掉雅各賓派的馬拉,於是以假信為誘餌接近馬拉,趁馬拉還在沐浴的時候將匕首插進瞭他的胸膛。這是一七九三年七月十三日的事。夏綠蒂.科黛年方二十五歲。兇手很快就被逮捕瞭,並於四天之後的七月十七日處以絞刑。

雅各賓派巨頭馬拉死後,羅伯斯比的恐怖政治開始瞭。大衛深諳雅各賓派的美學:沒有恐怖做燃料,革命難以為繼。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關係就顛倒過來瞭。革命的目標開始變成瞭恐怖。製造恐怖的人必須讓自己置身事外。他應該知道這樣的事實,自己傳播的恐怖能量最後會反過來吞噬傳播者。結果,羅伯斯比也被送上瞭斷頭颱。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