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上)(下)

普通地质学(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地质学
  • 普通地质学
  • 地质
  • 地球科学
  • 岩石学
  • 矿物学
  • 地貌学
  • 地质构造
  • 地质历史
  • 环境地质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由二十位教学与研究经验丰富的地质学者执笔,台湾第一本全彩色印刷、兼顾国内外地质范例、图文并茂、取材最新的「普通地质学」教科书问世!

  随着全球资源消耗与自然环境破坏加剧,人与地球的关系更为密切。地质科学的研究虽以固态地球为主体,事实上也与大气、海洋,乃至生物圈密切相关,已成为现代人必须修习的基本学科知识之一。本书综论地质学重要内涵,包罗地质学基本原理与必备知识,是大学唯一综合性的地质学教材。

  台湾的地质有许多精采与特殊之处,本书精选国内、外地质范例,可供读者实地观察、具体验证。生动活泼又丰富的插图与照片,可增进读者对地质现象及地质作用的理解;除了奠定学生坚实的地质学基础,也可供大众自行进修、探索地球的奥祕。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依各章编着者顺序)

刘聪桂(Liu, Tsung-Kwei)

  国立台湾大学地质学博士。
  国立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暨研究所名誉教授。

傅学海(Fu, Hsieh-Hai)

  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天文学博士。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球科学系暨研究所退休教授。

曾泰琳(Tseng, Tai-Lin)

  美国伊利诺大学地质学博士。
  国立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胡植庆(Hu, Jyr-Ching)

  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地体构造学博士。
  国立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暨研究所教授。

陈文山(Chen, Wen-Shen)

  国立台湾大学地质学博士。
  国立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暨研究所教授。

刘德庆(Liu, The-Ching)

  美国德州大学地质学博士。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球科学系暨研究所退休教授。

宋圣荣(Song, Sheng-Rong)

  国立台湾大学地质学博士。
  国立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暨研究所教授。

吴乐群(Wu, Leh-Chyun)

  国立台湾大学地质学博士。
  中国文化大学地质学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蔡金河(Tsai, Chin-Ho)

  美国史丹福大学地质与环境科学博士。
  国立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郭陈澔(Kuo-chen, Hao)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地球物理与地震学博士。
  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科学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李钖堤(Li, Hsi-Ti)

  国立台湾大学地质学博士。
  国立中央大学应用地质研究所教授。

林俊全(Lin, Jiun-Chuan)

  英国伦敦大学地理学博士。
  国立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暨研究所教授。

洪奕星(Hong, Eason)

  国立台湾大学地质学博士。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应用地球科学研究所退休教授。

陈文福(Chen, Wenfu)

  国立台湾大学地质学博士。
  嘉南药理大学温泉研究所副教授。

张竝瑜(Chang, Ping-Yu)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地质工程学博士。
  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科学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颜君毅(Yen, Jiun-Yee)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地质学博士。
  国立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刘平妹(Liew, Ping-Mei)

  国立台湾大学地质学博士。
  国立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暨研究所退休教授。

张英如(Chang, Ying-Ju)

  国立台湾大学地质学博士。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邓茂华(Teng, Mao-Hua)

  美国西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博士。
  国立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暨研究所教授。

罗立(Lo, Li)

  国立台湾大学地质学博士。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图书目录

上册
序/刘聪桂
作者简介

第0章  绪论
0.1  地质学的定义与范畴
0.2  地质学史大略
0.3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0.4  为什么要研究地质学
0.5  本书要旨
 
第一篇  太空中的地球
第1章  宇宙与地球的诞生

1.1  前言
1.2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3  太阳星云
1.4  太阳系形成初期
1.5  地球形成初期演变

第2章  地球的内部
2.1  前言
2.2  地球形貌及地表特征
2.3  地球的基本组成物质
2.4  地球深部构造的探索
2.5  地球内部的分层及组成
2.6  重力与地壳均衡
2.7  地球的磁场
2.8  地球内部的温度

第3章  大陆漂移与海底扩张
3.1  前言
3.2  韦格纳的大陆漂移证据
3.3  大陆漂移的古地磁证据
3.4  海底扩张假说的序幕
3.5  海底扩张的证据

第4章  板块构造学说
4.1  前言
4.2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
4.3  分离型板块边界
4.4  聚合型板块边界
4.5  转型断层板块边界
4.6  板块的趋动力
 
第二篇  地球物质
第5章  矿物

5.1  前言
5.2  矿物的定义
5.3  矿物的生成
5.4  矿物的物理性质
5.5  矿物的分类
5.6  宝石
5.7  岩石简介
5.8  岩石是什么
5.9  岩石的产状
5.10  岩石的分类
5.11  如何认识岩石

第6章  岩浆与火成岩
6.1  前言
6.2  岩浆的性质
6.3  岩浆的活动
6.4  包温反应系列与岩浆的演化
6.5  火成岩的矿物组成
6.6  火成岩的化学组成
6.7  火成岩的特性与产状
6.8  火成岩的组织与构造
6.9  火成岩的分类
6.10  常见火成岩各论
6.11  台湾火成岩的分布

第7章  风化作用与沉积岩
7.1  前言
7.2  沉积物的形成:风化作用
7.3  土壤
7.4  沉积岩的分类与形成
7.5  沉积构造
7.6  沉积环境与沉积层序

第8章  变质岩
8.1  前言
8.2  变质作用的结果与原因
8.3  常见的变质岩与分类
8.4  变质度与变质相
8.5  变质作用的类型
8.6  变质岩代表之地质意义
8.7  岩石循环
 
第三篇  地体构造活动
第9章  火山

9.1  前言
9.2  火山分布与板块构造
9.3  火山研究
9.4  火山活动的种类
9.5  火山喷发产物
9.6  火山灾害
9.7  活火山的定义
9.8  台湾北部的火山活动

第10章  地震
10.1  前言
10.2  地震发生的原因
10.3  地震波
10.4  地震定位
10.5  地震规模与震度
10.6  地震与板块活动
10.7  地震灾害
10.8  地震预测

第11章  地壳变动
11.1  前言
11.2  地壳变动的迹证
11.3  应力与应变
11.4  常见的地质构造
11.5  山脉
11.6  山脉的兴衰始末
11.7  台湾岛的蓬莱造山运动
 
下册
第四篇  地球历史
第12章  地质时间

12.1  前言
12.2  地质时间
12.3  判定地质相对年代所依据的原理
12.4  不整合:地质纪录的间断
12.5  数值年代的测定
12.6  地质时间表
12.7  地球的年龄

第13章  地球历史
13.1  前言
13.2  地球的形成
13.3  冷却的地球
13.4  水世界
13.5  大陆地壳形成
13.6  生命出现
13.7  大气改变
13.8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13.9  臭氧层与陆地生物出现
13.10  生物大灭绝
13.11  环境与演化
 
第五篇  地表作用
第14章  山崩

14.1  前言
14.2  山崩的类型
14.3  山崩的原因
14.4  台湾常见的山崩
14.5  山崩的地形演变
14.6  山崩的次生灾害
14.7  山崩的辨认与测绘
14.8  山崩的防治

第15章  河流
15.1  前言
15.2  水文循环
15.3  河道剖面
15.4  河流的搬运与沉积作用
15.5  河道类型
15.6  河流型式
15.7  河川袭夺
15.8  常见的河成地形

第16章  海岸
16.1  前言
16.2  大陆与海岸的增长
16.3  海岸的分类
16.4  海底地形
16.5  台湾周边海底地形
16.6  海岸的水力作用
16.7  海滨剖面
16.8  海滨沉积物的搬运
16.9  海岸的变迁

第17章  地下水
17.1  前言
17.2  地下水的分带
17.3  地下水的流动
17.4  地下水开发
17.5  温泉
17.6  地下水相关的环境问题案例
17.7  地下水水质

第18章  沙漠
18.1  前言
18.2  沙漠的位置与本质
18.3  沙漠是什么
18.4  沙漠的种类
18.5  沙漠的风化与侵蚀作用
18.6  沙漠中的沉积环境
18.7  沙丘
18.8  沙漠的问题与其重要性

第19章  冰川
19.1  前言
19.2  冰川的侵蚀与搬运
19.3  冰川的堆积物
19.4  冰川的堆积地形
19.5  大陆冰川的消退与影响
19.6  更新世及更早的冰期
19.7  冰期发生的因素
19.8  冰缘区的环境
 
第六篇  地球资源
第20章  地质能源

20.1  前言
20.2  传统油气资源(非再生能源)
20.3  非传统油气资源
20.4  煤
20.5  核能
20.6  天然气水合物
20.7  地热

第21章  矿物资源
21.1  前言
21.2  矿物资源与人类文明
21.3  金属的分类与特性
21.4  矿物、矿石矿物以及矿床
21.5  矿床的探勘与开採
21.6  非金属矿物资源
21.7  全球矿物需求量

第22章  全球变迁
22.1  前言
22.2  全球气候变迁的能量平衡
22.3  气候系统内部的交互作用
22.4  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迁
22.5  研究方法
22.6  研究材料
22.7  地球历史的气候变化
22.8  近代全球气候变迁
 
常用单位与符号
参考资料与延伸阅读
词汇
图片来源
索引

图书序言

序(摘录)

刘聪桂


  随着全球人口快速增加,资源消耗与自然环境破坏加剧,人与地球的关系更为密切。地质学的研究虽以固态地球岩石圈为主体,事实上也与大气圈和海洋水圈,乃至生物圈密切相关,因此地质学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学科知识之一。「普通地质学」这一科目综论地质学重要内涵,是大学地质教学唯一综合性的教材,包罗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与必备知识,是地质学科系的基础课程,也有不少其他科系列为必修。虽然国外也有改用较浅显通俗的名称如「地球」或「地球科学」等,但「普通地质学」的内涵与重要性已早为大家熟知,故本书仍续沿用。

  据了解,目前国内地质科学相关科系教师的普通地质学授课,多採用国外出版、以英文编写的教科书。其优点是全书以彩色印刷,附有生动活泼的插图与丰富照片,可增进读者对地质现象及地质作用的理解与印象。反观现有的中文版教科书,例如何春荪先生编着的《普通地质学》已出版三十多年,当年板块构造学说仍处初期阶段。此后地质学已有许多进展,丰富内涵已非昔日可比。此外,不论是国外出版以英文编写或前述以中文编写的普通地质学教科书,所举例子几全为国外地点。除了不易理解之外,也丧失了认识台湾地质的宝贵机会。事实上,台湾的地质现象与地质作用有许多精采或特殊之处,可供读者实地观察、具体验证,仅读前述现有教科书难免有所缺憾。换言之,编写一本资料新颖又充实、兼顾国内外地质范例的中文版普通地质学教科书已是刻不容缓的工作。台大出版中心近年来除了学术论着,亦积极推动教科书之出版。笔者受出版中心之约担任主编,邀集台湾地质科学界教学与研究经验丰富且热心的学者共襄盛举,编写此一新的《普通地质学》,期奠定学生坚实的知识基础,也可供有兴趣的一般读者自行进修。

  本书除了介绍传统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与观念,说明各种地质作用、现象,也特别着重地质学重要的新知识与进展。一方面,板块构造学说的内涵更为细致与深入;另一方面,「地球系统」与「全球变迁」已是当今地球科学界瞩目的研究焦点。地球是一个巨大且多面向的系统,由许多环环相扣且互动的个别「零件」组成。任何一个「零件」改变,可造成其他一个或全部「零件」的改变;也许短时间没那么明显,日积月累却足以造成难以承受的灾害。了解科学家如何探究地球奥祕、如何应用地质学知识,进而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及其所造成的问题,也是本书的要旨。

  地质学是极具视觉性的学科,许多地质现象、作用与地质历史很难以文字描述清楚,须辅以绘制或照相的图片,故本书在预定的整体篇幅内尽可能充实图片。除了引用国外着名实例,特别着重使用台湾本地的图片。在篇章的编排顺序方面,即使英文编写者亦因版本不同而异,大部分教科书将有关地球组成物质与内部地质作用的篇章放在前,地表地质作用在后。本书採用由地球内部而地表、由巨观而微观的章序,惟教师可依自己的教学经验调整授课的篇章顺序。每章导言提示「观念焦点」;章末则列出中文专有名词及「问题与思考」,以供回顾该章重要观念及启发相关问题的探索。为了提供读者易于衔接阅读英文撰写的书籍、期刊与网路资讯,主要的中文地质名词首次出现时以粗体字呈现、并附註英文以供对照。书末附有:各章的延伸阅读资讯(包括参考书目、期刊论文、网站);地质词汇,即地质专有名词的英文-中文对照及其中文简明解释;中英名词对照表;图片来源。地质图与地形图是地质与地形调查研究成果汇整与展示的主要方式;书前拉页特别提供台湾地质图、台湾地体构造图、台湾周围海域数值地形立体投影图及全球海底地形图,方便读者了解书中所述及的本地范例所处的区位。这些对就读大学初习地质学的学生与其他人士应有所帮助。当今网际网路非常发达且科学发展迅速,大量资讯可在弹指之间搜寻,本书可作为读者进一步探索相关知识的起点。

  本书内容涵盖地质学主要领域,篇幅相当丰厚;基本上配合大学一个学年的上课週数,共有二十二章,分上、下两册装订。为兼顾专业并尽早出版,共由二十位作者编写。各章作者如后:第0章绪论(刘聪桂);第1章宇宙与地球的诞生(傅学海);第2章地球的内部(曾泰琳);第3章大陆漂移与海底扩张(胡植庆);第4章板块构造学说(陈文山);第5章矿物(刘德庆);第6章岩浆与火成岩(宋圣荣);第7章风化作用与沉积岩(吴乐群);第8章变质岩(蔡金河);第9章火山(宋圣荣);第10章地震(郭陈澔);第11章地壳变动(陈文山);第12章地质时间(刘聪桂);第13章地球历史(陈文山);第14章山崩(李钖堤);第15章河流(林俊全);第16章海岸(洪奕星);第17章地下水(陈文福、张竝瑜);第18章沙漠(颜君毅);第19章冰川(刘平妹);第20章地质能源(张英如);第21章矿物资源(邓茂华);第22章全球变迁(罗立、陈文山)。
 

图书试读

0绪论(摘录)
 
0.1 地质学的定义与范畴
 
在浩瀚宇宙的亿万星球中,地球是人类至今所知唯一有生物的奇特星球,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地质学的英文geology 源自希腊文;geo- 代表earth 地球,-logy 代表science 科学。所以简单而言,地质学等于地球科学earth science。
 
然而由于地球科学研究内涵包罗万象,包括大气、海洋、岩石等各层圈,且研究领域也日趋分工,故目前地质学一般指狭义的地球科学geoscience,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起源、物质(material)、结构(structure)、地质作用(geological process)与演变历史(history)的科学。时间上,探索距今约46亿年前地球形成以来的演变过程。个别研究的时间尺度,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空间尺度可小自原子,大至整个地球,甚至外星球。除了极短暂的历史有文字记载外,「地球历史」几乎全部记录在「无字天书」──岩石里,所以地质学可说就是解读地球这部岩石书的科学。
 
进一步而言,地质学不只研究可触及的实体物质,包括组成地球的矿物、岩石、土壤、有机物等,也研究非实体、与能量有关、使地球物质移动或发生变化的营力与过程,也就是「地质作用」。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地质学主要以固体地球──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但也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以下更深、更热的部位,甚至其他行星和卫星(如火星和月球)。生命的起源与演化,以及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的资源也是地质学研究的范畴。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名完全的“门外汉”到对地质学产生浓厚兴趣,这套《普通地质学(上)(下)》功不可没。上册的内容,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堂入门级的“地质入门课”。作者用极其平实的语言,将那些听起来高深莫测的地质概念,如“同位素测年”、“地热梯度”等,都讲得浅显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岩石循环”的解释,它将三大类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相互转化过程,用一张张清晰的图示和生动的文字,演绎得淋漓尽致,让我彻底理解了“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只有变化才是永恒的”这句地质学真理。而且,上册对于“矿物”的介绍,也做得非常细致,不仅讲了常见的矿物种类,还涉及了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我甚至开始尝试着去辨认一些常见的矿石。到了下册,则更是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它涉及到了更复杂的“构造地质学”和“区域地质学”,但作者的写作风格依旧保持了清晰和逻辑性。我最受启发的部分,是关于“地质调查”和“地质图”的讲解,它让我明白,地质学家是如何通过观察和分析,来解读地球的“历史书”。尽管我还没有机会亲身参与地质调查,但通过书本的描述,我仿佛已经体验到了那种发现的乐趣。这套书,确实打开了我认知世界的一个全新维度。

评分

我必须说,《普通地质学(上)(下)》这套书,在视觉呈现上做得极其出色。对于我这种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像和图示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天赐的礼物。上册在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时,那些精美的三维立体图,让我一下子就对地壳、地幔、地核有了直观的认识,不再是模糊的概念。特别是关于地球磁场和板块运动的章节,书中穿插的大量示意图,将抽象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看到炽热的地幔物质在涌动,然后将地壳板块推向远方。而到了下册,书中对各种地质现象的图解更是令人惊叹。无论是火山喷发的剖面图,还是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图,都设计得极为清晰,每一个细节都标注到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各种岩石和矿物的彩色显微照片,那些细小的晶体结构,在高清的图片下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美丽,让我对微观世界的地质现象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书中对于地质构造的绘制,也做得非常精细,那些复杂的断层和褶皱,在书本的帮助下,我能一步步地去理解它们的形成机制。我甚至会把书里的图片保存下来,作为我学习和复习的素材。这本书,不光是传授知识,更是在用视觉语言,构建一个完整而迷人的地球科学世界。

评分

我一直对地球的古老历史和那些宏伟的地质事件感到着迷,所以当我看到《普通地质学(上)(下)》这套书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上册关于地球的形成和演化,以及生命起源和发展的篇章,写得非常有条理,但也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叙事感。作者并没有仅仅陈述事实,而是通过对化石证据的解读,以及对古老地貌的复原,让我们得以“亲身”经历地球漫长的生命历程。我记得书中对恐龙时代和冰河时代等重要地质时期的描述,生动得如同观看一部纪录片,让我对这些已经消失的时代充满了敬畏。而且,上册对于“时间”的理解,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地层的堆积、岩石的年代测定等方式,让我们能触摸到地球真实的年龄。下册则将目光投向了地球的“现在”和“未来”,它对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测,以及对地球资源的勘探和利用,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环境”与“地质”之间关系的分析,让我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地质过程的影响,也让我们更加重视环境保护。这本书,让我对地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套《普通地质学》简直是我大学时期最得力的助手!作为一个当时对地质学一窍不通,甚至连岩石和矿物都分不清的文科生,这本书的上册几乎是把我从零开始拉扯大的。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翻开它时,那种扑面而来的陌生感,但作者的文字却出奇地清晰易懂。比如,书中关于地质时间尺度的那部分,不是枯燥地罗列年代,而是用生动的比喻,将亿万年的演变浓缩成可以理解的篇章,让我这个对数字不敏感的人也能窥见地球生命的宏伟史诗。还有那些关于板块构造的插图,第一次让我明白,我们脚下的大地原来是如此“活跃”和“动态”,那些清晰的示意图,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会有高山、地震和火山。上册的基础打牢了,下册的学习更是如鱼得水。书里对不同岩石的分类和成因,以及各种地质构造的讲解,都配有大量高质量的彩色图片,这对于我们这些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常常会拿着照片,对照着书本上的剖面图,试图在脑海中构建出地层沉积和变形的过程。甚至在一次户外考察中,我都能凭借书中学到的知识,大致辨认出遇到的岩石类型和可能的形成环境,那种成就感至今难忘。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地球深处的奥秘,也改变了我对身边地貌的认知。

评分

坦白讲,一开始拿到这套《普通地质学》时,我是有点抗拒的。地质学,听起来就感觉是那些需要背诵大量专业名词的学科,我本身也对这种偏理工科的知识不太感冒。但当我真正翻开上册,那种被知识的洪流淹没的恐惧感,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作者在讲解地质学基本概念时,并没有一味地堆砌术语,而是循序渐进,用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比如把岩石的成分比作“烹饪的食材”,把地质年代比作“生命的相册”。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地质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科,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科学。我尤其喜欢上册关于“地质力学”的部分,它没有讲得过于深奥,而是用浅显的语言解释了地球内部的应力如何导致地表的变形,那些关于断层和褶皱的示意图,简直是艺术品,清晰地展示了岩石在压力下的“舞姿”。而下册则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拓展,更像是对“实践”的引导。书里对区域地质的分析,以及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都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思考方向。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去山区旅游,我竟然能从书中学到的知识,指着山壁上的岩层,跟他们讲这是沉积岩,那是变质岩,然后推测这里曾经是海底,又经历了什么地质变化。虽然可能说得不够专业,但那种从书本走向现实的联结感,真的非常美妙。这套书,让我觉得学地质,原来可以这么有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