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大暖化:看千年前的气候变迁,如何重新分配世界文明的版图(二版)

历史上的大暖化:看千年前的气候变迁,如何重新分配世界文明的版图(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Brian Fagan
图书标签:
  • 气候变化
  • 历史气候
  • 全球变暖
  • 文明演进
  • 地理历史
  • 环境史
  • 气候与社会
  • 古代气候
  • 气候变迁
  • 历史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看历史上的大暖化,
如何重新分配世界文明的版图?
千年前的气候变迁,
又如何让法国葡萄酒独步全球、
让蒙古帝国差点併吞欧洲!

  ★荣获「中时开卷选书」!
  ★开卷年度翻译类「十大好书」!
  ★创新诠释、巧妙结合「气候史」与「文明发展史」的杰出作品!


  昔日丰美的水草渐成荒漠,逼得成吉思汗的子孙一路向西征讨,蒙古铁骑踏过多瑙河直达奥地利,几可称霸欧洲!

  寒冬日褪的欧洲,农作从勉强温饱到丰收富饶,为近代欧洲的诞生揭开序幕;暴烈的干旱席卷美洲和南亚,壮丽兴旺的马雅帝国和吴哥窟化为鬼城,灿烂古国就此埋没于荒烟蔓草。

  文明的去留,就像掷硬币,正反机率各是二分之一。

  一千年前,地球经历了一场至为关键、祸福相随的升温期。长达五百年的温暖气候,让全球人类文明的消长因而翻盘:它让欧洲步入兴盛期、复活节岛立起巨石像,却也让中国华北闹出大饥荒、吴哥窟加速覆灭、马雅文明土崩瓦解。

  作者运用深厚的考古学知识,从北极区零星散布的古斯堪地纳维亚人铁钉、吴哥城淤积的灌溉沟渠、马雅人荒废的水山、日韩官员的樱花纪录中,交叉比对各种替代性气候资料,找出各地气候的相关证据,重现中世纪的大暖化现场!此外,作者更列举北极、欧、亚、非与南半球等地的文明兴衰,说明大暖化造成的正、负面影响,远远大于人类的想像。

  ((( 气候决定了历史?)))

  ● 【蒙古】→〈气候缩影〉:长年干旱
  成吉思汗称霸欧亚、四处掠夺丰美草场,靠的竟是连年干旱逼出无路可退的决心。
  他的孙子 拔都骁勇善战,劫下保加利亚和14座俄罗斯城市,
  却在直捣奥地利前,受命返国处理父亲后事,
  同时间,低温、多雨的气候再临蒙古干草原,拔都征服西欧的野心骤然平息……
  倘若干旱依旧,历史是否终将大幅改写、蒙古帝国将併吞全数西欧版图?

  ● 【欧洲】→〈气候缩影〉:温暖、多雨
  壮丽、磅礡的哥德式教堂的建造,也是拜「中世纪温暖期」之赐。
  气温较高的几百年间,欧洲作物丰饶、生气勃勃,
  大量的剩余粮食,腾出了潜藏的劳动力,社会开始有钱雇用工匠、有钱荣耀上帝,
  打造出让无数后代人叹为观止的艺术遗产!

  ● 【吴哥窟】→〈气候缩影〉:洪水、干旱
  高棉神君大肆建造神庙与都城,
  依靠的是集权统治、庞大的人造供水系统,以及极度脆弱的地理环境。
  日渐淤积的人工水道,使得高棉帝国在连年的洪水、干旱之下,步入慢性自杀,
  原先华丽、预示天堂欢乐的精采浮雕,如今只徒留人世的虚无、荒凉。

  ((( 「中世纪温暖期」正是「21世纪全球大暖化」的最佳借镜! )))

  千年前的人类以机动迁徙、食物来源多样化、有组织地蒐集气候常识,及远距离贸易等对策,因应变动不居的环境。然而,各个文明的结局却截然不同,我们唯有透过回顾历史,才能梳理出其中的道理。

  现在,人类也正处于气候遽变的时代,但是当前气候变迁的辩论,多半只锁定在眼前的暖化、异常气候及海平面上升等议题,几乎没有人回头探究几百年前的气候变化。中世纪温暖期的历史告诉我们,暖化对人类与文明的影响好坏参半,人类应吸取历史的经验,善用眼前的机会,开发适应新环境的方法,以迎接充满挑战的全球暖化时代。

震撼推荐

  李匡悌(人类学博士、中研院史语所副研究员)
  许晃雄(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

专家一致好评

  ※以史为鑑,流畅、清晰地铺陈问题,有助提升思考深度。
  By王文基(开卷好书奖评审委员)

  作者以中世纪气候巨变与人类文明之互动,特别是地理人文的变动,以及各地发展出的因应之道,引人正视全球暖化现象。暖化与否虽仍有争议,但本书以史为鑑,流畅且清晰地铺陈相关问题,有助于提升我们思考的深度。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By梁文道(中国《开卷八分钟》节目主持人)

  布莱恩‧费根是位很有名的考古学家,他对古代文明非常熟悉,他的特长是研究气候在人类文明史上所产生过的影响,跟人类对气候的回应……作者告诉我们,气候不断在变化,哪些文明兴起、哪些文明灭绝,就取决于你能不能应对这样的变化。如果你不能预知、不能应对,可能就像吴哥、甚至是当时的唐朝,受到气候的影响而覆灭。

  ※堪称是史学与地球科学的巧妙结合。
  By王怡修(开卷好书奖评审委员)

  借由中古欧洲暖化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古喻今,则堪称是史学与地球科学的巧妙结合……布莱恩.费根精巧地以中古暖化时期的相关历史陈述,来包装他对暖化现象的看法:我们其实不需过度恐慌,老祖宗们不也应付得很好?

国际书评

  ★    这不只是一部条理分明的人类世界史,更是集想像与庞大研究于一身的杰作。费根不仅透过全球化的角度,赋予中世纪新的定位,同时也指出可怕的气候变化是无可辩驳的前兆。――西奥多‧拉布(Theodore Rabb),《The Last Days of the Renaissance》作者

  ★    来自遥远过去的警钟。――《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    气候创造历史,为时已久,历史学家却鲜少注意到这点。事实上,几滴雨、气温改变个一两度,就足以改变人类历史。本书证明,人类虽然创造了历史,但肯定并非全出于自己的选择。――泰德‧史坦柏格(Ted Steinberg),《Down to Earth》作者

  ★    巧妙结合了人类与气候史,费根的专业知识,让当前的气候议题迎刃而解。――Booklist

  ★    回首来时路,费根给那些远眺去时路的人们一记警讯。――《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创作的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历史上的大暖化:看千年前的气候变迁,如何重新分配世界文明的版图(二版)》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严格按照您的要求,详细、深入地描绘该书的内容,且不包含对原书内容的提及,力求自然流畅,避免任何“AI痕迹”: --- 图书简介: 《寰宇风云:文明兴衰的地理密码》 一个关于权力、生存与适应的宏大叙事 本书是一部跨越数千年、贯穿全球文明兴衰史的史诗级著作。它不再仅仅聚焦于帝王将相的功过、制度的更迭,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更为根本的驱动力——人类文明的地理基础与环境承载力。作者以磅礴的气势和严谨的考据,解构了人类历史上那些决定性的转折点,揭示了地理格局、资源分布与社会形态之间的深刻关联。 第一部分:失落的地图与崛起的边界 本书开篇即以一种挑战传统史观的姿态,带领读者回到人类文明的摇篮地带。我们习惯于将河流三角洲视为文明的必然起点,但本书深入探讨了那些因特定地貌和气候条件而形成的“次级文明中心”。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古代交通网络的构建如何影响贸易路线的固化,以及这种固化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政治权力的分配。 通过对古代水利工程、山地防御工事和沿海聚落遗址的考古学考察,作者重建了一幅“失落的地图”。在这幅地图上,我们看到的不是固定的国界,而是流动的资源带和生存的阈值。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某一特定时期,内陆高原文明如何凭借对特定矿产或牲畜的控制,对低地农业文明施加长期的战略压力;反之,低地文明如何通过对灌溉技术和信息传播的垄断,维持其文化和经济霸权。 更引人注目的是,本书对“文明边缘”的定义进行了重新审视。边缘不再是野蛮的化外之地,而是资源与稳定性的动态平衡点。当核心区域的压力增大时,边缘地带如何通过适应性迁移或技术窃取,反噬核心,成为新的权力中心,书中提供了多个精彩的案例研究。 第二部分:地理的悖论:富饶与脆弱的共生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飞跃,往往伴随着对特定地理环境的深度依赖。然而,这种依赖性也是其最深层的脆弱性所在。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地理的悖论”——一个看似富饶的区域,为何会在突发或渐进的环境变化面前迅速崩溃。 作者运用比较历史学的方法,剖析了几个关键的地理环境敏感期。例如,书中对比了两个拥有相似农业基础的古代帝国:一个在遭遇长期干旱时,迅速转向内部分裂和内耗;而另一个则通过快速的区域重组和技术输入,实现了软着陆。关键的区别,在于其统治阶层对地理风险的预判能力和资源配置的弹性。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对“交通动脉的脆弱性”进行了深入剖析。古代世界的命脉,无论是丝绸之路上的绿洲驿站,还是内海航线上的关键海峡,它们的稳定运营严重依赖于沿线地区长期的政治秩序和生态平衡。书中展示了,一旦某个节点因为局部冲突或气候异常而中断,其连锁反应如何迅速蔓延至数千公里之外的政治和经济实体,导致文明版图的重塑。 第三部分:技术的锚定与文明的位移 技术进步在人类历史中扮演了决定性角色,但本书强调,技术并非独立演化,而是被地理条件“锚定”的。某些在特定地形上被视为革命性的技术(如高山采矿术或深海捕捞术),在迁移到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时,可能瞬间失效,甚至成为沉重的负担。 本书详细考察了历史上几次关键的技术扩散与受阻现象。例如,某种高效的冶金技术,因其对特定燃料和原料的依赖性,使得掌握该技术的群体能够占据对资源的绝对控制权,从而在地理上扩张其势力范围。而那些无法复制或替代该技术的文明,则被迫在资源匮乏的边缘地带挣扎求生。 更具启发性的是,作者探讨了“人口密度与地形承载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文明的扩张往往是人口压力驱动的结果,但地形的限制最终决定了扩张的边界和最终的社会结构。书中通过对古代定居点密度的量化分析,揭示了在资源利用达到饱和点后,文明的唯一出路是向外寻找新的、尚未被充分开发的地理空间,或是进行残酷的内部清洗和结构重组。 第四部分:现代视角的重构:历史的地理回响 在本书的收官部分,作者将历史的镜头拉回当代。通过对古代文明兴衰模式的深刻洞察,作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来理解当今世界格局的形成逻辑。地缘政治的冲突、资源获取的竞争,以及对关键地理节点的争夺,无不带有历史的深刻回响。 《寰宇风云》超越了对单一事件的描述,它旨在揭示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由地球物理条件和人类适应策略共同绘制的“生存剧本”。它告诫读者,理解今天的世界,必须先理解那些千百年前,因山川河流、气候冷暖而悄然定下的命运轨迹。这是一部关于地理决定论的有力辩护,也是一曲献给人类在复杂环境中不懈求存的赞歌。 本书特色: 多学科交叉研究: 整合了考古学、气候学、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和比较历史学的前沿成果。 宏大叙事结构: 跨越欧亚非三大洲,时间跨度达数千年,勾勒出全球文明互动网络。 深刻的洞察力: 揭示了看似随机的历史事件背后,地理环境和资源分配所扮演的结构性角色。 致所有关注世界格局、历史规律与未来走向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布莱恩.费根(Brian Fagan)


  ★美国考古学协会(SAA)「会长奖」得主

  世界知名的考古学作家,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人类学名誉退休教授,着作等身,除了致力于将考古学知识推广给一般大众,也编有《牛津人类学指南》等教科书,广为各大学使用,是进入人类学的最佳读物。费根也身兼许多机构的考古学顾问、参与撰写科普节目的脚本,如国家地理学会、大英百科全书、BBC、国家广播网、时代杂志等。

  费根身为考古学家,熟悉古代文明, 1999年出版《圣婴与文明兴衰:洪水、饥馑与帝王》一书,开始阐述他连结气候与人类历史的独特观点,之后更完成《小冰河期》、《漫长的夏天》与本书等科普着作。费根自称是「不怕被人讥笑的通才」(unashamed generalist),撰写许多科普与通识书籍,比起一些刻意使用艰深难懂文字的学者,更让人欣赏。台湾读者对他毫不陌生,其针对一般读者写作的作品广受读者喜爱,《法老王朝》、《古代文明七十谜团》、《古代文明七十发明》都出自其手。

  从考古与人类学,跨足气候变迁,费根一直试图连结气候变迁与人类历史。正如他所言,气候决定论(climatic determinism)长期以来被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所唾弃,他却对一般人、甚至科学家对古代气候变迁的轻忽,感到震惊与不解。他认为从历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社会如何因应突如其来的气候变迁与干旱,作为借镜。以往资料不全,气候与人类社会的关联被忽视,可以理解;现今从树轮、冰芯、深海沉积物等取得的许多气候资讯,则让我们能够真正地去连结历史气候变迁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是我们首次能正确评估气候变迁对古代人类社会的冲击,了解那是影响人类历史的许多因素之一,甚至有时候是重要的因素。」

译者简介

黄中宪


  1964年生,政大外交系毕业,现专职翻译。译作包括《寂静的春天》、《项塔兰》、《帖木儿之后:1405~2000年全球帝国史》、《当中国买下全世界:全球资源布局战的最大赢家,如何掌控世界商品的供需网络》(以上皆由野人文化出版)、《意外的国度:蒋介石、美国、与近代台湾的形塑》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过去的未来:人类迫在眉睫的天诛(李匡悌)
推荐序 以古鑑今窥未来(许晃雄)

序章 历史上的大暖化
 地球上诸多社会的兴衰,都受到中世纪升温现象的影响。在气温较高的那几百年间,气候既造福人类,也危害人类。这段时期为人类如何因应气候危机提供了诸多借镜,揭示了气候带来的机会与浩劫,间接促成了现今文明版图的配置。

第一章 暖化时期
 中世纪温暖期大大造福了欧洲,使其寒冬褪去、夏天延长,农作从勉强温饱到丰收富饶,迈入了璀璨的中世纪盛期。

第二章 穷人的斗篷
 中世纪温暖期降临,使欧洲的冬夏对比不再鲜明,冬天变得较暖和,作物生长季变长,夏天更热,并促进人口成长、城镇兴起、农业改革、渔业兴盛、森林砍伐与战争,为欧洲带来崭新的面貌。

第三章 上帝的连枷
 欧亚之间的大草原绵延不绝,为策马奔驰的蒙古军铺路,一路向西,眼看欧洲就要纳入蒙古囊中,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却班师回朝……若干旱未及时终止,说不定蒙古帝国就能併吞欧洲。

第四章 摩尔人的黄金买卖
 一千年前,身为黄金贸易卖方的摩尔人调整其社会,累积预测气候的知识、组织祕密会社,以因应沙漠突如其来的极端气候,兼有耐旱的骆驼,使伊斯兰世界与西非之间的黄金贸易异常兴盛,一场遍及全球的黄金贸易就此展开。

第五章 伊纽特人和卡鲁纳特人
 中世纪温暖期带来较暖和的冬天,使斯堪地纳维亚的谷类生长季变长,北方海域的结冰状况也有改善,北极区浮冰群往后退,古斯堪地纳维亚人开始冒险远离海岸,前进北极区,遇上了白令海崃的伊纽特人,从而促成两个世界的短暂相遇。

第六章 超级大旱时期
 中世纪温暖期期间,美国西部饱受超级大旱蹂躏,陷入贫乏和苦难,莫哈韦沙漠和「大盆地」变得不宜人居。矮松果减产、食物取得变得较不易、营居群只在走路可取得水源的范围内搜寻食物;食物争夺变激烈,社会关系紧绷。然而,靠着搜寻食物与水源分布的知识,他们存活了下来。

第七章 橡实与普埃布罗人
 漫长而一再降临的干旱,让加州与「大盆地」的橡实大量减产,楚马什人以渔获弥填补食物短缺;美国西南部查科崃谷的普埃布罗人,则选择迁居他处,原先建造的神圣殿堂,沦为断垣残壁。

第八章 水山的统治者
 在遥远南方的中美洲,古马雅文明正值巅峰。不幸的是,中世纪温暖期的干旱降临,带来惨不忍睹的破坏,造成数千人丧命;没有雨水,马雅人高耸的水山形同虚设,盛极一时的文明局部土崩瓦解,十室九空。

第九章 齐莫尔王国君主
 就在怎么看都不可能诞生文明的秘鲁北部海岸,千百年间,接连有数个富裕国度兴起。齐莫尔王国就是其中之一,靠着农耕、捕鱼与长距离贸易,齐穆人化解了干旱与艰困环境带来的冲击。

第十章 迎风航行的玻里尼西亚人
 中世纪温暖期期间,太平洋东部沿岸许多地区气温升高,陷入干旱;与此同时,海上却吹起罕见的西风,玻里尼西亚人因而得以向东航行,登上杳无人烟的玻里尼西亚诸岛,更在最偏远的复活节岛上,立起神祕的巨石像。

第十一章 飞鱼海洋与吴哥窟的覆灭
 一千年前,南亚、东南亚,还有从尼罗河到中国的印度洋沿岸地区,有数百万人生活在季风及季风与圣婴、反圣婴的复杂关系的摆布之下,造成尼罗河洪水水位降低、东非干旱、西南季风强劲及印度洋航海路线改变。东南亚的高棉则建造了一个脆弱的人工环境,碰上季风区必然发生的超大旱涝,一旦受损即无法翻修,以致无法永续运作,宏伟的吴哥窟最终埋没于荒烟蔓草之间。

第十二章 中国之患
 漫长的干旱、不规律的季风雨与突如其来的洪水,经常将粮食和生产粮食者摧毁殆尽。七千多年来,八十六万五千平方公里的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华北人民苦难的渊籔。在此,全球气候力量左右了中世纪中国社会的祸福。

第十三章 无声的大象
 漫长干旱是中世纪温暖期潜伏的无声恶徒,它是气候房间里的无声大象,而不可测的南方震盪活动,则是这头野兽破门而出的因素。一千年前的世界,全人类抱着保守的心态过活,敏于提防气候变化的危险。中世纪大暖化的历史提醒我们,人类最大的资产乃是善用降临眼前的所有机会,迎向充满挑战的未来。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过去的未来:人类迫在眉睫的天诛


  廿一世纪的考古学研究应该在现实社会中引发正面积极的影响,否则这门学问的意义就显得贫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如同学习历史或考古,我们的目的并不在于了解历史事件的内容,抑或考古遗址出土文物的遗留。相反的,我们希望借由历史事件或考古遗留来学习过去人类在过往环境中所表现的生活经验,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参考。布莱恩.费根的《历史上的大暖化》不仅揭露了中世纪(八到十三世纪)气候变迁所造成的人类生活的历史事实,更把历史学和考古学的精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书里边也明确地告诉读者,理解气候变迁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需要气候学家、地质学家、地理学家、人口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等人的通力合作,说明了科际整合的研究模式才能对人类社会文化的演化过程提供更深入的认识。

  汤恩比(Toynbee)曾经说过:「一个社会的命运和他们如何解决问题有关。」从这个说法来思考费根在本书中述及的每一个考古遗址,伴随气候变迁造成的环境变化是促使人类社会文化改变的重要因素,读者就能够意识到八至十三世纪全球各地历史文化发生变化之影响因素、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导致社会崩解的关键。事实上,中世纪的暖化对世界各地的影响,利弊互见;从各地的案例中可归纳出不同的因应之道,这些正是有关当时社会如何面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最明显的是,无论哪里的气候发生变化,「迁移」似乎是最直接和自然的反应。北极地区伊纽特人和古斯堪地纳维亚人的相遇、大洋洲南岛语族随着季风散布到各地大小岛屿上,再如北美西南地区的印地安人面对干旱问题时,「弹性变迁」和「机动迁移」便是自然而然的因应措施。

  其次,许多社会透过生态系统的规画管理,解决环境资源受气候影响所衍生的问题,诸如可耕地的扩大和开发、水资源的分配和管理、农业技术的发明和提升,都能在中国华北、高棉吴哥、北美西南、中南美洲,甚至埃及地区的案例中不辩自明。

  除此之外,我们也能从书中述及的事件中,发现不乏社会将各自的结构和组织更加系统化和复杂化的例子。为了解决自然资源受气候影响所造成的短缺,同时为了顾及社会资源的分配,于是乎从整体社会系统的功能着手,试图营造比较周密的组织和规范,让社会生命得以延续。

  虽然早期人类似乎都懂得应付气候变迁时的困顿,但目前所看到的例子,却呈现出当时那些「文明」古国一个接着一个崩溃。导致社会瓦解崩溃的因素,也许正应验了贾德.戴蒙《大崩坏》书中所提及的,有的社会在环境变迁产生问题时,一直没有心理准备;或者问题已经发生,却没有感觉到问题存在。比较令人不解的是,有些社会即使发现问题,但碍于各种託辞,甚至不尝试去解决问题。当然,最遗憾不过的,便是那些曾经尝试过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却终究抵不过恶劣环境而失败的社会。最值得注意的是费根在末章指出的那些骇人听闻的历史悲剧。不只是殷鉴不远,也绝不是杞人忧天。因为随着环境变化,危害事实的后果便每下愈况,暗示着越发不可收拾的未来。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种想法过于悲观;老天爷是公平的,风水总会轮流转,就好像中世纪的暖化或者近半世纪的圣婴现象,并非全世界在同一时间一起遭受气候变迁引起的自然灾害。东边飘雨西边晴的自然现象不正解读了几家欢乐几家愁的造化吗?情况或许几分若合符节,只不过应该正视的是,全球自然资源的分配,应建立在以整体人类社会共享、共存和共荣的精神与态度上来考量,否则就像书中所言:「未来几世纪的战争,不是为无意义的民族主义、宗教或民主原则而打,而是为水资源而打……」

李匡悌(中研院史语所副研究员、人类学博士)

图书试读

【一】

序章:历史上的大暖化


「我是万王之王,奥兹曼迪亚斯,功业盖物,强者折服!」
此外,荡然无物。废墟四周,唯余黄沙莽莽,寂寞荒凉,伸展四方。
——雪莱,〈奥兹曼迪亚斯〉(Ozymandias,1812)(杨绛译)

博尼托巨宅(Pueblo Bonito)憔悴而沉默地立于峭壁之下,宅内紧密相连的房间顶部大敞,迎向灰色天空。寒冷刺骨的冬日,一道寒风吹得枯叶和细雪漫天纷飞,落在空荡荡的广场上。新墨西哥州查科崃谷(Chaco Canyon)上方,云层低垂,在一月风暴的强风中翻滚回旋。寂寥,无边的寂寥。

1000年前,博尼托巨宅是一处圣地,每逢夏至,壮阔的舞乐声便在此响起。方圆数哩内的人蜂拥至此,来到可能是北美西南部最大的普埃布罗族巨宅(译注:pueblo,专指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族群,也指该印第安族群用土砖建成的聚落建筑)。1130年,干旱降临查科崃谷,50年不退,玉米产量锐减。不出数年,博尼托巨宅人去楼空。50年后,查科崃谷几为空城。数百年后,原定居崃谷内的古普埃布罗族印第安人搬迁一空,投奔住在水源更充足处的亲戚。

如今,在这冬日里,未见1000年前的鬼魂起来骚扰我、惊醒我。逝者已矣,早已消失无踪,不复记忆。我想起万王之王奥兹曼迪亚斯,他的功绩已被遗忘,他的宫殿只剩断垣残壁。

1118年那场大旱袭击查科崃谷的十年前,高棉神君苏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在东南亚柬埔寨洞里萨湖(Tonle Sap)湖边登上吴哥王位。几乎就在登基后,他便开始建造他的旷世杰作吴哥窟。为了建造这座集王宫和庙宇于一身的建筑,他动用数千名子民,旨在世间重现印度教里具有数座圣山的宇宙,而这一切只为服务这位神君。苏耶跋摩二世和其后几位继任者创建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宗教理想国,其存续倚赖集约式水稻耕种,靠着运河、蓄水池与夏季洪水来灌溉。

如今,吴哥窟的高塔不复金碧辉煌,庙宇的彩绘不复艳丽,但仍令人悠然神往:错综复杂的阶梯和回盪着跫音的长廊,上头装饰着连绵不断的浮雕,刻画浩浩荡荡的皇家列队、行进中的军队,还有预示天堂欢乐的曼妙跳舞女郎。然后,你从遐想中醒来,领悟到这是个死寂之地,已冻结在史上的某一刻。在鼎盛之际,建造者抛弃了它,原因大概是干旱让稻田干涸,使他们断了粮。

我再次想起奥兹曼迪亚斯。吴哥窟徒留给人霸业尽成空的枉然和惆怅。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了些关于历史的书,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看到这本《历史上的大暖化:看千年前的气候变迁,如何重新分配世界文明的版图(二版)》。我一直对“气候”这个概念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感到好奇,总觉得它不仅仅是背景,而更像是一个隐藏的主角。尤其是“大暖化”这个词,让人联想到那些关于地球过去温度变化的讨论,这本书似乎就直接切入了这样一个关键点。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种“暖化”是如何发生的,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以及它对当时人类的生活和社会产生了怎样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我最感兴趣的是“重新分配世界文明的版图”这一部分。这意味着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描述气候现象,而是会深入探讨这种环境变化如何成为历史的推手,如何导致某些文明的崛起,而又让另一些文明走向衰落。这其中涉及到资源的重新分布、人口的迁移、贸易路线的改变,甚至是战争和冲突的诱因。我希望书中能给出一些令人信服的例子,通过严谨的史料分析和科学证据,来支撑这些论点,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而不是简单地将一切归结于人为因素。

评分

拿到《历史上的大暖化:看千年前的气候变迁,如何重新分配世界文明的版图(二版)》这本书,我首先是被它那个充满史诗感的标题所吸引。“大暖化”、“气候变迁”、“重新分配世界文明的版图”,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立刻勾勒出一幅宏大而充满动态的历史图景。我一直对气候如何影响人类历史的议题颇感兴趣,总觉得在许多重大的历史转折点背后,气候因素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但往往被忽略了。这本书似乎就是要填补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千年前”这个时间节点,具体指代的是哪个时期,以及当时的气候变化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是从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还是降雨模式的改变? 更令我好奇的是,书中是如何论证气候变化“重新分配世界文明的版图”这一观点的。我希望它能提供具体的历史案例,比如某个文明的兴衰是否与特定时期的气候条件紧密相关,又或者不同地区文明之间因气候差异而产生的互动模式。这本书承诺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叙述,更是对历史动力学的深刻洞察,让我充满了阅读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历史上的大暖化:看千年前的气候变迁,如何重新分配世界文明的版图(二版)》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我一直觉得,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自然环境常常是被边缘化的角色,但这本书似乎将气候变迁提升到了一个关键的地位。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定义和描述“千年前的大暖化”的,它是否与我们今天讨论的气候变化有着相似的机制,或者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 同时,“重新分配世界文明的版图”这个副标题也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暗示着一种动态的历史进程,气候的变化并非只是简单的背景,而是直接影响了不同文明的兴衰、迁移和互动。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扎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来论证气候变化是如何具体地塑造了文明的地理分布,例如,是否导致了某些地区的人口增长和繁荣,而另一些地区则因气候恶劣而衰落或被边缘化。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自然力量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历史上的大暖化:看千年前的气候变迁,如何重新分配世界文明的版图(二版)》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政治、经济、军事等“人造”因素展开的,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把“自然”这个宏大的变量纳入考量。尤其是“气候变迁”这个关键词,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勾勒出千年前的具体气候状况的,它与今天我们谈论的气候变化有何异同,又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些古老的气候信息。 更具吸引力的是“重新分配世界文明的版图”这个副标题。这似乎暗示着一种宏观的历史视角,将气候变化视为一种重塑文明格局的强大力量。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逻辑链条,解释气候变化如何具体地影响了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水源分布、贸易可行性,进而影响了人口的聚集与分散,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模式。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帮助我打破固有的历史认知框架,用一种更广阔、更具生态视角的角度去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历史上的大暖化:看千年前的气候变迁,如何重新分配世界文明的版图(二版)”,光是读这个名字,就能让人联想到无数的史诗场景和宏大的叙事。我一直对气候变化的历史性影响非常感兴趣,总觉得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背后,总有看不见的自然力量在推动。这本书似乎就抓住了这一点,让我好奇千年前的“大暖化”究竟是怎样一种现象,它又是如何具体地影响了不同文明的发展进程,甚至是它们之间的此消彼长。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气候数据和历史文献相结合,来论证这种影响的。是像地理决定论那样,将一切都归结于环境,还是会展现出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分析,探讨人类的适应能力和文化韧性? 我对“重新分配世界文明的版图”这个说法也充满了期待,这暗示着一个动态的、充满变数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一成不变的格局。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文明的兴盛是否与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关,而某个文明的衰落是否又与气候的剧烈变化相伴随。 总之,这本书的书名就已经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对它即将为我揭示的知识感到无比兴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