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早期风格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 Edward C. Henderson 讲座教授)
一九六七年李永平(一九四七—二○一七)从婆罗洲来到台湾。此后五十年他创作不辍,成为台湾文学以及马华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赴台之前,李永平已经是热情的文艺青年,一九六六年即以〈婆罗洲之子〉获得婆罗州文化局文学奖。在台大外文系求学时期,除汲取西方文学资源外,并获得名师如颜元叔教授等的提携鼓励,更加致力创作。一九七六年,李永平第一本小说集《拉子妇》在台湾出版,同年赴美深造。
相较于日后让李永平声名大噪的着作《吉陵春秋》、《海东青》、「月河三部曲」系列(《雨雪霏霏》、《大河尽头》、《朱翎书》)等,一九六六到一九七六十年间的李永平仍然处于试探题材、磨练风格阶段。但这些作品已经隐隐肇动着青年小说家的未来走向。他的性情执念,他的主题风格,甚至人物典型无不若隐若显。麦田出版公司将李永平这一时期的作品《婆罗洲之子》、《拉子妇》合为一集出版,不仅见证作家个人的所来之路,也为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增添重要的面向。
李永平负笈来台时,马来亚(后为马来西亚)建国不过十年,华人的地位每下愈况,两年后五一三事件(一九六九)爆发,马来人和华人的冲突自此浮上台面。李所来自的婆罗洲砂劳越地区与马来半岛上的势力格格不入,至一九六三年才与马来亚联合邦、北婆罗洲和新加坡联合组成马来西亚联邦。砂劳越寻求独立的号召一度甚嚣尘上,砂共也成为棘手现象。所谓西马、东马是地理的分界,也是政治的对峙。与此同时,中国大陆发生文化大革命(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台湾推出文化复兴运动。而岛上现代主义和乡土文学运动已经势不可遏。
李永平的创作是在如此盘根错节的背景下展开。他对故乡砂劳越一往情深,但那复杂的人种和人情纠葛却成为他毕生难解的命题。他向往中国,对自己身在异乡与异族为伍不能释怀。他在现实环境考量下选择到台湾就学,却比一般侨生多一分对中华文化的执着。问题是,僻处海角的台湾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祖国」延伸甚至幻影,反因此更加深他的「想像的乡愁」。文学创作自不必是作家个人生命的倒影,但在李永平早期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潜藏着他与历史情境对话甚至搏斗的痕迹。
李永平的〈婆罗洲之子〉作于一九六五年,彼时作家只有十八嵗,下笔已不自觉地显露日后他一再处理的题材。故事中的大禄士是华人和原住民达雅族女子所生的混血儿,不能见容各个族群。大禄士为追求认同与正名,经历重重考验,包括殖民与族群势力的压迫和诱奸妇女的栽诬,最后化险为夷,完成心愿。这篇小说有个过分光明的尾巴,也许代表青年作家的期望甚至文学奖的趋势,却反而衬出故事里的暗潮汹涌,难有解决之道。婆罗洲是苍莽丰饶之岛,十八世纪以来即有大量华人移居。华人与西方殖民者、马来人及原住民形成此消彼长的复杂生态。许多年后,后殖民学说当道,华人移民被冠上「定居殖民者」的封号,成为挞伐对象。但作为「婆罗洲之子」,大禄士个人华夷夹杂的遭遇可能才更为真实。不论是种族的混血,还是文化、政治的妥协/共谋,其混淆暧昧处哪里是一两套政治正确公式所能道尽?
〈拉子妇〉是李永平早期作品中最受好评的一篇,恰恰可以视为〈婆罗洲之子〉的另一版本:〈婆罗洲之子〉写混血儿子故事,〈拉子妇〉则处理原住民母亲的故事。故事中的拉子妇是婆罗洲达雅土着,她与汉人成婚,受尽歧视,终于萎顿而死。李永平表面写的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悲惨遭遇,几乎像是五四以来人道写实主义的翻版。但骨子里他的命题更要严峻得多。隐身为童稚的叙事者,李永平静静的铺陈一则有关海外移民的寓言。华人移民固然受到移居地上西方殖民者的压制,但相对于土着,华人已成为另类殖民者。然而「移民」不世袭,移民一旦落地生根,和在地文化与人种混同,年久日深,是否终将沦为夷民?漂流海外的华族,要怎样维护他们的文化传统,血缘命脉?拉子妇的下场当然值得同情;她是西方、华人和马来人多重殖民势力的牺牲。但换个角度看,她所象征的威胁—异族的、混血的、繁殖的威胁—隐隐指向汉人移民文化的最终命运。
另一方面,李对拉子妇的同情不以族裔设限,而更及于她的性别身分:她是个母亲。这是李原乡想像的症结所在。母亲—母国,故土,母语—是生命意义的源头,但换了时空场景,她却随时有被异族化,甚至异类化的危险。拉子妇暧昧的身分,还有她必然的死去,因此成为李永平的原罪恐惧。如何救赎母亲,免于异(族)化,甚至期望母亲回归到永远不要长大,不要变老的孩提时代,成为他未来数十年不断尝试的写作核心。而母语—中文—成为他点石成金的祕方。
李永平的孺慕之情在〈围城的母亲〉和〈黑鸦与太阳〉里有更进一步的表现。尤其〈围城的母亲〉已具寓言意味。海崃殖民地里的小城,华裔移民的社会,蠢蠢欲动的土着,誓守家园的母亲,敏感多虑的儿子,串演出一出诡异的母子情深的故事。小说中段,母亲夜半弃家逃难,「船在水上航行 ,就彷彿在泥坑里行走一般。从上游不断漂下一堆堆树干树枝树叶,也不知道它们在什么时候才漂到河口,进入浩瀚的大海。倘若他们不断地向北方漂去,是不是会有一天漂到唐山?」然而母亲最后还是决定调转船头,回到被围的城里去。他乡已是故乡,舍此难有退路。飘零域外的华族子弟只能与「围城的母亲」长相左右。
李永平的婆罗洲/中国情结在〈田露露〉达到最高潮。这篇小说刻意营造史诗结构,上溯郑和下西洋来到婆罗洲、手下大将与岛上勃泥王国公主的露水姻缘,以及两人后裔兴国的故事。勃泥公主与汉人大将有缘无分,只能化作当地中国寡妇山的传说源头。换句话说,这样的传说俨然是个〈拉子妇〉的前世皇家版。据此,李永平来到二十世纪中期西方帝国殖民统治的最终时刻。今非昔比,一切都颠倒了。故事里的田露露烟视媚行,洋人殖民官员也为之倾倒。但露露只是个英文名字,她的中文名字「田家瑛」才真正唤起她千回百转的的故国意识。这个岛上日本人、英国人、马来人来来去去,唯有古老的大明英雄传奇成为她魂萦梦牵的对象。然而在南洋,在大航海时代的终端,又有谁能诉说自己真正的血统与身世?露露也许是,也许不是,勃泥公主/中国寡妇的后裔。即便是追求她的英国殖民官,竟然也有来自西印度群岛土着的血统。人种、血缘、宗主、性别想像、殖民反抗与共谋……〈田露露〉有太多话要说,不能算是成功的作品,但青年李永平对自己身分的反思和郁结尽显于此。
李永平的反思和郁闷百无出路,只能在另一篇〈死城〉里化为暴力和死亡的意识乱流。这篇作品充满现代主义色彩,抽去时空背景,唯有华裔主人翁陷入一场诡异血腥的暴动。幢幢鬼影,幽冥难分,这是身分与价值崩裂的时刻,也是叙事逻辑混淆解放的时刻。然而李永平对这种不请自来的魅惑,有着不能自主的好奇。在《吉陵春秋》、《海东青》与《大河尽头》都有更深刻的表现。
《婆罗洲之子》与《拉子妇》虽是少作,但李永平一生辩证华夷关系、雕琢文字意象,还有寻找女孩作为永恆缪斯的尝试,都已历历在目。萨伊德(Edward Said,一九三五—二○○三)论及作家与艺术家的《晚期风格》(On Late Style: Music and Literature Against the Grain, 2007)时,认为来到生命尽头的艺术家和作家,每每不复盛年的严谨与魄力,而显现创痕处处、甚至偏执拮据的倾向。然而他们的老辣与焦灼反而形成另类风格,不容错过。李永平的创作轨迹似乎反其道而行,他的成长经验如此复杂,让他一下笔就是纠结缠绕,而且随着写作经验的深化,变本加厉。《吉陵春秋》写性与暴力的罪与罚,《海东青》写洛丽塔式女孩童贞的堕落,《大河尽头》写少年欲望启蒙,无不如此。反而到了晚期,李永平彷彿才找到解脱之道。《朱翎书》描写被男性白人殖民者亵渎的亚裔少女在婆罗洲的绝地大反攻,犹如成人版童话。《新侠女图》则终于回到他的古典中原梦土,诉说侠女的快意恩仇。李永平的题材也许依然沉重,但他的叙事凌空飞跃历史和地理,展现神话力量。
李永平所思考、铭刻的话题,多少年后才有后殖民主义者、华语语系学者、帝国批判者等,凭着后见之明做出诠释。但又有多少论述能够说出李永平那早熟的心事?重读《婆罗洲之子》与《拉子妇》,我们见证李永平作为「婆罗洲之子」的前世今生。少年已识愁滋味,作家的「早期风格」仍然有待我们的细细体会。
當我在書店看到《婆羅洲之子與拉子婦》這本書時,腦中立刻閃過了許多與台灣歷史息息相關的畫面。我們的島嶼,本身就充滿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從早期原住民的痕跡,到荷蘭、西班牙、鄭氏、清領、日治,再到國民政府來台,以及近年來來自世界各地的新住民,每一個時期,都留下了獨特的文化符號。而「婆羅洲」,在許多台灣人心中,代表著一種遙遠的、充滿異國情調的南洋。許多台灣人,也曾經在那片土地上,或因貿易,或因歷史因素,留下足跡。書名中的「婆羅洲之子」,讓我聯想到那些在那片土地上出生、成長,肩負著家園使命的世代。而「拉子婦」,這個在台灣帶有濃厚本土色彩的詞彙,與「婆羅洲」的結合,激發了我對跨文化交流、身份認同,以及歷史傳承的思考。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兩個看似遙遠的概念,在故事中融為一體。這是否是一段關於愛情的傳奇?還是一群人在異鄉奮鬥、尋找自我價值的史詩?我對書中人物的命運,以及他們如何在這兩個文化符號之間,尋找平衡與共鳴,充滿了濃厚的興趣。
评分拿到《婆羅洲之子與拉子婦》這本書,第一眼就被它那種厚重的歷史感所打動。封面的設計,用色沉穩,但細節處又透露著生動的活力,彷彿是從泛黃的舊相簿裡挖出來的一件珍寶。書名中的「婆羅洲」,立刻將我的思緒拉向了那片廣袤而神秘的土地。我腦海中浮現出的是,茂密的熱帶雨林,蜿蜒的河流,以及各種獨特的動植物。但更重要的是,那裡孕育著豐富多元的文化,各種原住民部落,以及後來遷徙而來的華人社群。而「拉子婦」這個詞,在台灣的民間語境裡,總帶著那麼一點點的鄉土氣息,有時是讚美,有時是調侃,但總是充滿了人情味。這個詞與「婆羅洲」的結合,讓我覺得,這本書描繪的,可能是一段跨越地理和文化的愛情故事,或者是一群在異鄉奮鬥、尋找歸屬感的人們的故事。我猜測,作者可能藉由「婆羅洲之子」的視角,來展現他對那片土地的深情;而「拉子婦」則可能代表著某種在地化的、融入的元素,或是某種社會關係的呈現。我非常期待,作者能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這些人物在歷史洪流中的掙扎與成長,以及他們之間那種複雜而深刻的情感連結。
评分《婆羅洲之子與拉子婦》這個書名,光是唸出來,就有一種古老的、帶著故事的韻味。它不像一般暢銷書那樣直白,而是充滿了詩意和想像空間。我來自台灣,一個島嶼,本身就承載著許多不同族群的歷史。我們有原住民的傳說,漢人的開墾史,也有日治時期的影響,以及戰後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這種多元的背景,讓我對「婆羅洲之子」和「拉子婦」這樣的組合,感到非常親切。婆羅洲,那片廣闊的熱帶雨林,以及上面居住的各色人種,總帶著一種神秘的吸引力。而「拉子婦」,這個詞在台灣民間,往往指代那些比較樸實、辛勞,但又充滿生命力的女性。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是在描繪一段跨越族群、文化的愛情故事,或者是一個關於如何在異鄉尋找歸屬感、建立家庭的故事。書名中的對比,可能預示著人物之間在身份、價值觀上的衝突,但也可能是一種互補,一種在碰撞中尋找和諧的過程。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出書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在那片土地上,所經歷的喜怒哀樂。
评分《婆羅洲之子與拉子婦》這書名,光是唸出口,就帶著一股濃濃的懷舊感,以及一種隱約的、跨越地域的敘事感。在台灣,我們對「婆羅洲」的認識,大多來自歷史課本、新聞報導,或者是一些長輩的口耳相傳,它代表著一種遙遠的、充滿異域風情的國度,是許多華人移民的第二故鄉。而「拉子婦」這個詞,在台灣的民間稱呼中,帶有一種樸實、勤勞,又有些市井的親切感。將這兩個詞組合在一起,立刻激發了我對故事內容的無限想像。這會是一段關於愛情嗎?還是關於一整個家族在異鄉的奮鬥史?亦或是對特定歷史時期、特定社群的細膩描繪?我腦海中浮現出的,可能是那些為了生活而飄洋過海的先民,他們在那片土地上,如何落地生根,如何與當地文化融合,又如何在這過程中,經歷了愛恨情仇、悲歡離合。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藉由「婆羅洲之子」與「拉子婦」這兩個鮮明的符號,引導我們走進一段充滿生命力的歷史敘事,去感受那些被時間沖刷,卻依然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故事。
评分初次看到《婆羅洲之子與拉子婦》這個書名,我的腦海裡瞬間湧現出許多畫面。台灣,這座美麗的島嶼,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交匯點。我們有原住民的古老傳說,閩南、客家的移民故事,還有眷村文化、新住民的加入。這種背景,讓我對「婆羅洲」這片遙遠的土地,以及「拉子婦」這個在台灣帶有親切感的稱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婆羅洲,那個充滿熱帶風情、孕育著豐富生態與多元族群的島嶼,總帶著一種神秘的魅力。而「拉子婦」,在台灣的語境中,往往讓人聯想到辛勤持家、樸實善良的女性。書名中的「子」與「婦」,不僅是性別的區別,更可能暗示著身份、地位、甚至階級的差異。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在這兩個看似不太相關的元素之間,編織出一條動人的故事線。是關於愛情,關於親情,還是關於一段在異鄉奮鬥、尋找認同的旅程?我預期,這本書將會是一幅生動的畫卷,描繪出在特定時空背景下,人物的生命軌跡,以及他們如何在文化差異與社會變遷中,尋找自己的位置。
评分《婆羅洲之子與拉子婦》這個書名,光是聽起來,就有一種濃濃的南洋懷舊風情,同時又帶著一絲溫暖的人情味。在台灣,我們身處的這片土地,本身就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從早期的原住民文化,到歷次漢人移民潮,再到近代的各種文化交流,多元性是我們的標籤。而「婆羅洲」,對於許多台灣人來說,是那個充滿異國風情、卻又與我們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南洋之地。許多台灣的先民,都曾在婆羅洲落地生根,繁衍生息。「拉子婦」,這個詞在台灣的語境裡,總是帶著一種貼近生活、樸實勤勞的意味,讓人聯想到家庭、生活,以及那種默默付出的堅韌。將這兩者結合,我強烈感受到,這本書的故事,可能是在描繪一段關於身份認同、文化融合,以及人與人之間情感連結的深刻敘事。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透過書中人物的命運,展現出在那片土地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如何互動、如何相愛、如何共同面對生活的挑戰,以及他們在這過程中,如何尋找屬於自己的歸屬與價值。
评分第一次翻开《婆罗洲之子与拉子妇》,就被封面那濃厚的南洋風情吸引了。那是一幅繪畫,色彩飽和,帶著一股老照片的質樸感,彷彿能聞到島嶼潮濕的空氣和熱帶雨林的芬芳。書名本身就充滿了故事性,"婆羅洲之子"讓人聯想到遙遠的土地、未知的族群,以及那些在歷史洪流中被遺忘的生命;而"拉子婦"這個詞,在台灣的語境中,帶有一種複雜的情感,既有親切的日常感,也隱藏著社會地位、階級,甚至是某種邊緣化的暗示。我一直對東南亞的歷史和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台灣的歷史脈絡下,南洋的華人移民史,以及他們與當地文化的交融,一直是我非常著迷的課題。這本書的名字,就像一把鑰匙,開啟了我對一個更深層次、更具體故事的想像。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會如何描繪這些「婆羅洲之子」的生命軌跡,他們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又如何與「拉子婦」這個身份產生聯繫?是浪漫的愛情故事?是艱辛的生存奮鬥?還是一場關於身份認同的史詩?這名字裡的對比和張力,實在是太引人遐想了。我期待著,在這本書裡,能夠看到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聲音,那些在歷史角落裡閃爍的真實人生。
评分第一次看到《婆羅洲之子與拉子婦》這個書名,就讓我聯想到台灣近代史中,那段充滿遷徙與融合的歲月。我們島嶼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大熔爐,從早期原住民的智慧,到閩南、客家人的開墾,再到日治時期的影響,乃至於戰後來自中國大陸的各省移民,以及近年來蓬勃發展的新住民文化,我們一直在經歷著各種文化的碰撞與交織。而「婆羅洲」,對許多台灣人來說,不僅是一個地名,更承載著一段與華人移民史緊密相連的記憶,是許多祖輩落地生根、開枝散葉的遙遠故土。書名中的「子」與「婦」,則顯然指向了人際關係,特別是那種親密卻又可能蘊含著社會結構、文化差異的連結。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這片廣袤的熱帶土地上,描繪出「婆羅洲之子」與「拉子婦」之間的故事。這會是一段關於愛情,關於家族,關於在異鄉尋找身份認同的動人傳說嗎?我期待著,透過作者的筆觸,能夠深入了解在特定的歷史脈絡下,人物的生命軌跡,以及他們如何在這多元文化的背景中,編織出屬於自己的生命樂章。
评分當我第一次看到《婆羅洲之子與拉子婦》這本書的書名時,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了一幅幅屬於台灣的畫面。我們島嶼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多元文化交融的史詩。從原住民的傳說,到各個時期漢人移民的足跡,再到戰後南來北往的人群,每一段歷史都塑造了我們獨特的文化樣貌。而「婆羅洲」,在許多台灣人的印象中,總帶著一種遙遠的、神秘的南洋風情,是許多華人祖先落地生根的地方。書名中的「子」與「婦」,更是勾勒出了一種親密卻又可能帶有距離的關係。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婆羅洲」這樣一個宏大的地理概念,與「拉子婦」這樣一個更具體的、充滿生活氣息的稱謂結合起來。這是否是一段關於跨越種族、文化的愛情故事?又或者,是一群人在異鄉尋找歸屬感、建立家庭的歷程?我預期,這本書或許會透過細膩的筆觸,描繪出在特定歷史時空背景下,人物的真實情感與生命軌跡,讓我們能夠窺見那段被歷史洪流所淹沒卻又充滿生命力的故事。
评分這本書的封底文案,巧妙地勾勒出一個關於傳承與失落的宏大敘事。它讓我聯想到,我們台灣人,其實也承載著類似的歷史記憶。從早期開墾的祖輩,到國民政府來台後的遷徙,再到近代的西進設廠,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一部關於「離鄉背井」與「落地生根」的連續劇?《婆羅洲之子與拉子婦》這個書名,如果套用在台灣的語境,或許可以想像成是「台灣的兒子」與「外省來的媳婦」,或是「本省的子弟」與「新住民的女兒」,這種看似簡單的稱謂背後,其實蘊含著無數的社會變遷、文化碰撞,以及人際關係的微妙變化。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婆羅洲」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刻畫出「子」與「婦」之間,那種跨越地域、文化、甚至社會階層的連結。是帶著對故土的懷念,還是對新生活的適應?是面對傳統的束縛,還是擁抱現代的開放?書名中的「婆羅洲」本身就充滿了異域風情,那裡的人文地理,肯定與我們所熟悉的台灣有著截然不同的韻味。我非常期待,透過作者的筆觸,能夠深入理解這種獨特的文化背景,以及它如何影響書中人物的命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