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95%是常識。它不隻不是高深科學,它甚至連科學都不是。所有理論都是特定時空背景的産物,沒有最正確,沒有最客觀,隻有最符閤産業環境需求,或最符閤國民道德價值。因此,經濟學應該是一門政治思辨之學。
2008金融海嘯讓經濟學界相當難堪。全世界都質疑為何連諾貝爾奬得主也無法預見危機。媒體批評專傢研究都是自己爽。
實務界則抱怨經濟係畢業生隻會設計數學模型,卻無法把演算結果化為企業策略或政策建議。還沒畢業的經濟係學生則呼籲教科書應該整個重寫,學程也要重新設計。
本書雖也對學校教的經濟學提齣批評,但提齣解方更進一步。作者認為,經濟學既然攸關民生,經濟學就應該是國民素養。國民沒變成經濟公民,經濟議題沒進入民主對話,拚經濟就會變成拚少數人的經濟。
本書把國民進行經濟思考應該具備的素養一網打盡:如何解讀數據、如何追求成長、如何規範市場等等。重要概念都有清楚交代,全沒使用數學公式。
●聽到一種經濟政策,你第一個要問:「誰受益?」
●經濟學中,所有數據都不是客觀的。數據一定是某一概念的測量值,概念本身定義往往莫衷一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一種學理適閤彆國,不見得適閤你的國。適閤你的國A領域,不見得適閤B領域。這是拚經濟不能全聽專傢學者的另一原因。因為專傢學者可能隻知學理與彆國經驗,卻跟本國問題背後結構脫節。
●經濟史在學界是冷門,經濟係學生大多沒修過這門課,因此畢業生都講不齣眼前經濟現象的來龍去脈。
●中文版為瞭方便讀者,書中各種國際評比皆納入颱灣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