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95%是常识。它不只不是高深科学,它甚至连科学都不是。所有理论都是特定时空背景的产物,没有最正确,没有最客观,只有最符合产业环境需求,或最符合国民道德价值。因此,经济学应该是一门政治思辨之学。
2008金融海啸让经济学界相当难堪。全世界都质疑为何连诺贝尔奖得主也无法预见危机。媒体批评专家研究都是自己爽。
实务界则抱怨经济系毕业生只会设计数学模型,却无法把演算结果化为企业策略或政策建议。还没毕业的经济系学生则唿吁教科书应该整个重写,学程也要重新设计。
本书虽也对学校教的经济学提出批评,但提出解方更进一步。作者认为,经济学既然攸关民生,经济学就应该是国民素养。国民没变成经济公民,经济议题没进入民主对话,拚经济就会变成拚少数人的经济。
本书把国民进行经济思考应该具备的素养一网打尽:如何解读数据、如何追求成长、如何规范市场等等。重要概念都有清楚交代,全没使用数学公式。
●听到一种经济政策,你第一个要问:「谁受益?」
●经济学中,所有数据都不是客观的。数据一定是某一概念的测量值,概念本身定义往往莫衷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一种学理适合别国,不见得适合你的国。适合你的国A领域,不见得适合B领域。这是拚经济不能全听专家学者的另一原因。因为专家学者可能只知学理与别国经验,却跟本国问题背后结构脱节。
●经济史在学界是冷门,经济系学生大多没修过这门课,因此毕业生都讲不出眼前经济现象的来龙去脉。
●中文版为了方便读者,书中各种国际评比皆纳入台湾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