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

货币金融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货币金融学
  • 金融学
  • 货币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 投资学
  • 金融市场
  • 银行学
  • 国际金融
  • 金融工程
  • 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在体系结构上,在某些章节内容处理上,如利率的结构理论,西方经济学者关于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的理论等诸如此类的内容或者略去,或者仅作简略的介绍。另外,在涉及理论内容的阐释上,也较现行教材浅显。遗憾的是,教材在理论上的要求是降低了,但在实务上的要求却未能相应提高,原因是货币银行学毕竟是一门理论色彩较重,实务较弱的课程。如何透过货币银行学的教学,提高学生在金融方面的实践能力,则是一个极待深入研究的课题。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本教材在各章节增加了较多的案例。
银行业务与风险管理实务 本书导读 在当代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中,银行业务的稳健运营与风险的有效管控,是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的基石。本书《银行业务与风险管理实务》旨在为金融从业者、监管机构人员以及对现代银行业运营机制有深入学习需求的读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极具实操性的知识体系。我们摈弃空泛的理论阐述,聚焦于银行日常经营中面临的实际挑战、监管要求以及先进的管理工具。 本书的内容深度覆盖了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核心业务流程、关键风险的识别、计量与应对策略,力求构建起一个从宏观审慎监管到微观操作层面的完整知识框架。它不是一本关于“钱的本质”或“利率如何决定”的抽象教材,而是深入剖析银行如何“赚钱”与“保命”的实战手册。 第一部分:现代商业银行的架构与功能 本部分首先勾勒出商业银行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与功能定位。我们将探讨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演变,从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到如今综合化、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 银行的法律地位与组织形态 详细解析商业银行的法律基础,包括其特殊法人地位、所有权结构(国有控股、股份制、外资银行等)及其对业务模式的影响。重点剖析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的职责划分,以及“三道防线”风险管理架构的设立。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不同治理结构在应对危机时的反应速度与有效性差异。 第二章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基础 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经营的生命线。本章着重于非利率敏感性下的基础结构分析。探讨存款的稳定性、结构性特征及其成本构成。在资产端,详述贷款的种类(公司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等)及其风险特征。深入分析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策略,包括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及结构性融资工具的应用。 第三章 支付结算系统与中间业务 支付系统是商业银行连接实体经济的动脉。本书将详细介绍国内外的支付清算体系(如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的运作机制、清算流程与技术标准。中间业务部分,则聚焦于财富管理、托管服务、票据承兑与信用证等非信贷收入来源的业务特点、合规要求及盈利模式,解析这些业务如何分散传统存贷业务的集中风险。 第二部分:信贷业务的精细化管理与定价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盈利来源,也是风险暴露最大的领域。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实现信贷流程的标准化、定价的科学化和组合的管理化。 第四章 公司信贷的审批与尽职调查 本章详尽阐述企业信贷的全流程管理。从初步的客户筛选、行业分析(如宏观产业政策影响),到详细的财务报表分析(重点关注现金流、偿债能力指标的穿透式解读),再到抵质押品的价值评估与法律效力确认。我们将提供详实的尽职调查清单和风险画像工具的应用指南。 第五章 零售信贷的自动化与风险分层 零售信贷的特点是量大面广、风险分散但同质化风险较高。重点剖析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和信用卡业务的特点。深入讲解如何利用大数据和评分模型(Scorecard)进行自动化审批与贷后预警,以及如何根据借款人风险等级制定差异化的风险定价策略。 第六章 信贷组合管理与定价模型 不再将信贷视为孤立的个体,本章转向组合视角。介绍如何运用期望损失(EL)、非期望损失(UL)概念,构建宏观经济情景下的信贷组合预期损失模型。探讨信贷资产的证券化(Securitization)操作流程,以及如何通过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如信用违约互换CDS)进行风险对冲。 第三部分:金融市场业务与操作风险 随着金融创新加速,银行参与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管理变得尤为关键。 第七章 资金业务与市场风险计量 本章深入解析银行的同业拆借、债券投资、外汇交易等资金业务操作规范。重点阐述市场风险的度量方法,包括久期分析(Duration Analysis)、DV01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洛模拟法计算在正常市场波动下的风险价值(VaR)。同时,讨论利率风险(IRRBB)在净利息收入(NII)和经济价值(EVE)维度上的管理策略。 第八章 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与控制 操作风险被视为难以量化但影响深远的风险类型。本章详细介绍操作风险的事件损失数据库的构建、损失累积分析。探讨业务流程再造(BPR)在降低重复性错误中的作用,以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测试方法。特别关注于外包服务提供商(Outsourcing Vendors)带来的操作风险敞口管理。 第四部分:审慎监管与危机应对 银行业受到严格的外部监管,合规性是生存前提。本部分着重介绍国际与国内主流的资本监管框架及其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实际影响。 第九章 资本充足率监管(巴塞尔协议框架) 全面解析巴塞尔协议III的核心要求,重点阐述资本的构成(一级资本、二级资本)。详细说明信用风险权重资产的计量方法(标准法与内部评级法IRB),并剖析杠杆率(Leverage Ratio)作为最低资本要求的实践意义。讨论资本缓冲要求(如资本留存缓冲、逆周期缓冲)对银行信贷扩张的约束作用。 第十章 流动性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 流动性是银行生存的“氧气”。本章阐释流动性风险的两种主要形式——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深入解读巴塞尔协议关于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的监管要求,并指导读者如何构建有效的每日、每周和每月的流动性监测报告。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部分将指导如何设计极端但合理的宏观经济或特定业务冲击情景,评估银行的生存能力。 结论:综合风险管理下的银行可持续发展 全书最后总结,现代银行管理的核心在于建立一个动态、前瞻性的综合风险管理体系,而非仅仅满足监管底线。成功的银行必须将风险文化内嵌于战略制定、绩效评估和日常决策的每一个环节中,以实现长期、稳健的价值创造。 本书特点: 案例导向: 结合近年来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实际违约案例与监管处罚案例,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 工具性强: 提供了大量风险计量指标、报告模板和业务流程图,便于读者直接应用于工作场景。 紧跟前沿: 涵盖了金融科技(FinTech)对传统业务模式的冲击与数据风控的应用前沿。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货币………………………………………………………………………… (1)
第一节 货币的职能……………………………………………………………… (2)
第二节 货币的形式及其演变…………………………………………………… (5)
第三节 货币层次及其划分……………………………………………………… (9)
第四节 货币制度………………………………………………………………… (11)
第五节 货币的流通……………………………………………………………… (18)

第二章 信用和利息……………………………………………………………… (23)
第一节 信用……………………………………………………………………… (25)
第二节 利息与利率……………………………………………………………… (31)
第三节 利率的作用……………………………………………………………… (40)
第四节 中国的利率体制及其改革……………………………………………… (44)

第三章 金融市场…………………………………………………………………… (51)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 (52)
第二节 金融工具………………………………………………………………… (58)
第三节 货币市场………………………………………………………………… (64)
第四节 资本市场………………………………………………………………… (70)
第五节 衍生金融市场…………………………………………………………… (78)

第四章 金融机构体系…………………………………………………………… (84)
第一节 金融机构体系概述……………………………………………………… (85)
第二节 银行金融仲介…………………………………………………………… (95)
第三节 非银行金融仲介……………………………………………………… (105)
第四节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 (121)

第五章 商业银行………………………………………………………………… (131)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 (132)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业务………………………………………………………… (138)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 (145)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 (151)

第六章 中央银行………………………………………………………………… (158)
第一节 中央银行概述………………………………………………………… (159)
第二节 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166)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169)
第四节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175)

第七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186)
第一节 货币需求……………………………………………………………… (187)
第二节 货币供给……………………………………………………………… (190)
第三节 货币供求均衡………………………………………………………… (196)

第八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205)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类型……………………………………………… (206)
第二节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209)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213)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216)
第五节 通货紧缩……………………………………………………………… (219)

第九章 货币政策………………………………………………………………… (224)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225)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231)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239)
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应………………………………………………………… (243)

第十章 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 (248)
第一节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 (251)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 (255)
第三节 金融创新……………………………………………………………… (264)

第十一章 网路金融……………………………………………………………… (274)
第一节 网路金融概述………………………………………………………… (275)
第二节 网路金融的发展现状………………………………………………… (277)
第三节 网路金融的风险与监管……………………………………………… (290)

第十二章 金融危机……………………………………………………………… (294)
第一节 金融危机的定义、类型及特征……………………………………… (295)
第二节 金融危机的理论……………………………………………………… (300)
第三节 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307)
第四节 金融危机的防范……………………………………………………… (311)

参考文献……………………………………………………………………………… (317)
 

图书序言

编者序

  近几年, 应用型本科院校迅速发展, 正逐渐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等院校一个新的办学层次, 其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应不同于研究型本科院校。具体来说, 在对学生的要求上, 理论素养应较研究型本科院校学生低, 实践能力则应较研究型本科院校学生高。

  但在实践中, 上述特点并未体现, 实际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在很多方面仍沿袭研究型本科院校的做法。例如, 在教材的使用上, 就未有什么区别。因此, 编写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教材, 已迫在眉睫。本教材正是鉴于这一背景编写的。

  众所周知, 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金融有了长足的发展, 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货币银行学作为金融学专业, 甚至是经济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地位十分重要。如何将当代金融发展的方方面面尽现在这一课程中, 已成为该课程教材编写的趋向。在课程的冠名上, 就存在歧义, 如「金融学」「货币金融学」「金融经济学」「货币经济学」等。

  本教材的主要对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 根据我们几年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经验, 本教材编写的宗旨如下: 一是内容应力求简洁。体系结构简洁, 难度适中, 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尽量避免与相关课程的重复( 不过, 不能影响教材结构的严谨和系统性)。三是文字表述简洁。四是内容的繁简处理适当, 重点突出。为此, 本教材在体系结构上, 未包括国际金融部分。在某些章节内容处理上, 如利率的结构理论, 西方经济学者关于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的理论等内容或者略去, 或者仅进行简略的介绍。另外, 在涉及理论内容的阐释上, 也较现行教材浅显。遗憾的是, 教材在理论上的要求是降低了, 但在实务上的要求却未能相应提高, 原因是货币银行学毕竟是一门理论色彩较重、实务色彩较弱的课程。如何通过货币银行学的教学, 提高学生在金融方面的实践能力, 则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为了弥补这一缺憾, 本教材在各章节增加了较多的案例。

  在本教材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 我们得到了李特军老师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 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在编写过程中, 我们参阅和引用了大量国内外论着和相关资料, 获益匪浅, 在此一併向相关作者和出版社谨致谢意。 由于编者多系青年教师, 学识和写作水平有限, 加之时间较紧张, 全书论述不当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 敬请各位专家、 学者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我们不胜感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打退堂鼓,因为“货币金融学”这四个字听起来就充满了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公式。我一直以为这样的书,内容肯定会非常艰深,需要有很强的经济学基础才能看得懂。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那清晰的逻辑和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所折服。作者并没有急于深入到理论的核心,而是先从货币的起源、演变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开始娓娓道来。他把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信用”和“利率”,都用非常直观的比喻解释清楚。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中央银行职能的那部分,作者用一种像是讲故事的口吻,讲述了央行是如何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的,整个过程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充满了智慧的引导。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地带领着我这个门外汉,走进金融的奇妙世界。

评分

我是在一个下雨的周末,捧着这本《货币金融学》窝在沙发里读的。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流畅,不像我之前看过的很多经济学入门读物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理论模型,让人望而却步。作者的语言非常生活化,而且善于用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例子来解释一些看似复杂的概念,比如关于通货膨胀的那一章,他没有直接引用宏观经济学的数据,而是从我们去菜市场买菜、去加油站加油的实际感受出发,一点点剖析通胀的成因和影响,让我觉得“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历史事件的穿插讲解,比如某个金融危机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当时人们的反应,这些故事性的内容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我读的时候,时不时会拿起身边的手机,查阅一些作者提到的名词,感觉像是完成了一场小型的知识探索之旅。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留白恰当,段落清晰,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深蓝色的背景搭配烫金的货币和金融符号,有一种沉稳而又专业的视觉感受。我是在诚品书店偶然翻到的,当时就被它厚实的纸质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作为一个对经济领域一直保持好奇的普通上班族,我一直觉得金融学听起来很遥远,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试图打破这种距离感。书脊上的字体选择也很考究,清晰易读,摆在书架上非常显眼。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书页的裁切边缘,非常整齐平滑,翻阅起来手感极佳。甚至连印刷的油墨味道,也带有一种淡淡的书墨香,让人觉得制作非常精良。我本来对这类学术性较强的书籍抱有一定的担忧,怕内容过于晦涩难懂,但光是这份高质量的出版,就让我对它内部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信心。它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桌上,本身就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喜,我本来以为它只是简单介绍一下货币和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但实际内容远超我的预期。作者在阐述每一个概念时,都能够追溯到其理论根源,并结合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金融理论,他也能够客观地呈现不同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分析。我尤其赞赏的是他对于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在货币金融领域影响的探讨,这部分内容非常及时和前沿,让我看到了金融学在当今时代的发展方向。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详实,涵盖了全球范围内的不同经济体,从发达国家到新兴市场,都有深入的剖析。我感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获得了理论知识,更培养了一种宏观的经济视野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让我能够将零散的金融信息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实践指导意义,它不像一些纯理论的书籍那样,只是空谈概念,而是真正地将金融学的原理与实际的投资、理财活动紧密结合。作者在讲解货币政策、利率变动时,都会立刻引申到这对我们个人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影响,比如如何根据当前的利率环境来选择存款、债券或者股票。对于一些常见的金融产品,比如基金、股票、债券,这本书也给出了非常清晰的介绍和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它们的运作机制和风险特征。我最喜欢的是关于风险管理和投资组合构建的章节,作者提供的建议非常具体,而且考虑到到了不同风险偏好人群的需求。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对金融市场一窍不通的小白,而是有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判断力,知道该如何为自己的财富增值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