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货币战争:数位货币没有政府背书却开始流通,你我的消费、财富与税负,是谁说了算?

新货币战争:数位货币没有政府背书却开始流通,你我的消费、财富与税负,是谁说了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金融
  • 货币
  • 数字货币
  • 经济
  • 投资
  • 税收
  • 政治
  • 全球化
  • 区块链
  • 未来金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你努力一辈子,什么才是专属于你的财产?
  存款、房子、车子、你的名声、亲情、爱情还是友情?
  这些东西都很可能随时间离开你,但有一样东西可以伴随你终身:数位货币,
  只要你有一把打开密码的钥匙,没有人能够夺走。
  政府、银行在担心什么?打算怎么利用?这就是新货币战争。
  ——本书作者、全球加密数字资产研究院筹备院长刘振友

  从自然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到数位货币,
  货币的角色已从「专制工具」变成「智能游戏」,
  我们即将迎来一场从实体走向虚拟的新货币战争。

    
  本书作者刘振友曾出版《当世界不使用钞票》(大是文化出版),
  曾获中国新经济模式创新与发展杰出人物,也是最早提倡加密数位资产的先知,
  他要告诉你,你我的消费模式与赚取财富方式,向来受政府、银行和企业左右,   
  无政府背书的数位货币正在世界各地开始流通使用后,
  未来的经济行为,谁会受到箝制?谁得到自由?将来是谁说了算?

  ◎货币战争的起源与货币体系演进

  在金本位货币时期,由于黄金太过稀少,在金币面前,连国王也要脱帽,
  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是一场让美元成为大爷的新货币根基,
  只是偏偏发生了一场战争,让美国的撒钱称霸天下计画崩塌,
  当大哥变穷了──美元本位时期结束,区域化货币组织出现,
  目前,新货币体系尚未出现,谁将是下一个货币共主?
  美元、欧元、人民币还是数位货币?
  或者,发行量最大的数位货币会被某强国收编?
    
  ◎未来货币的发展 : 数位货币怎么出现的?目的是?
 
  .特征和功能 :
  数量有限、去中心化与区块链,是其几项大特征,
  再加上出门无须携带、很难造假交易、无须手续费,更是优势。
  尤其是比特币,更是开启数位货币的新纪元。
  (想更了解比特币?详见《当世界不使用钞票》)
    
  .这种货币如何运作?
  到底该去哪里取得数位货币,大家口中流行的「挖矿」是指?
  数位货币要存哪里?上哪交易?哪里买卖?又该去哪里花用?
  以后还需要钱包吗?当然,而且你还可以透过五种钱包保护你的资产 :
  冷钱包、链下钱包、多重签名钱包……

   
  本书最后还要告诉你 :  
  .数位货币将加速那些产业发展?打击哪个行业?
  .它未来将「消灭」真实货币,有可能吗?会引发通货膨胀吗?

  当无政府背书的数位货币成为可能,
  你我的消费方式与财富由谁说了算?是第三方支付的霸主还是比特币拥有者?
  这是一场将波及每一个人的金融战争。

名人推荐

  网路趋势观察家/Mr. 6 刘威麟
  币託(BitoEX)执行长/郑光泰
  《商业周刊》财富网专栏作家/Mr. Market 市场先生
 
数字货币时代的金融新篇章:权力、信任与未来的重塑 在信息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我们正站在一个宏大变革的十字路口。传统金融体系,那个由中央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和政府监管机构构建的堡垒,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颠覆。这股力量并非来自旧有的金融博弈对手,而是诞生于代码、密码学和去中心化网络之中——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技术。 本书将深入剖析这场正在悄然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在于那些仅仅关注价格波动和投机热潮的表面现象,而是力求穿透技术的迷雾,直抵其核心:权力结构的转移。 第一部分:信任的重建——从物理到数字的范式转移 金融的本质是信任。在过去数百年间,这种信任被系统性地委托给了国家主权信用和特定的金融中介。然而,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加剧、金融危机的反复暴露了中心化信任体系的固有脆弱性。 数字货币的崛起,提供了一种基于数学和共识机制的替代方案。本书将详尽阐述去中心化账本技术(DLT)如何实现了“无需信任的信任”(Trustless Trust)。我们将探讨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哲学意义,它如何挑战了法定货币的垄断地位,并提供了对抗通货膨胀和政治干预的潜在工具。 加密学的基石: 深入解析公钥加密、哈希函数等核心技术,解释它们如何确保交易的不可篡改性和安全性,而非依赖于权威机构的背书。 分布式共识的机制: 对比工作量证明(PoW)与权益证明(PoS)等共识算法,分析它们在去中心化网络中如何有效解决“双重支付”问题,并探讨这些机制的能源消耗、安全性和中心化风险。 智能合约的革命: 不仅仅是货币,更是一种自动执行的法律与商业逻辑。我们将研究以太坊等平台如何通过可编程货币(Programmable Money)重塑合同、保险、供应链管理的效率与透明度。 第二部分:影子银行的崛起与监管的困境 随着数字资产生态的成熟,一个庞大且游离于传统监管框架之外的金融体系正在野蛮生长。这个“影子金融体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影子银行,它涵盖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协议、稳定币发行方、跨链桥以及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 本书将重点审视这些新生事物对现有金融秩序构成的复杂挑战: 稳定币的全球影响: 稳定币如何成为连接传统法币世界和加密世界的主要桥梁?它们对货币主权、支付系统和系统性金融风险有何潜在影响?特别是那些由私人机构发行,却扮演着类央行角色的稳定币,它们是否构成了新的“系统重要性实体”? DeFi 的渗透与风险: 深入分析流动性挖矿、借贷协议等DeFi核心机制。探讨其在提升金融普惠性的同时,如何暴露了流动性风险、智能合约漏洞以及用户保护缺失等致命弱点。 监管的“围追堵截”: 面对这种全球化、无国界的金融创新,各国监管机构正面临“鞭长莫及”的困境。我们将分析各国(如美国、欧盟、亚洲主要经济体)在加密资产分类、反洗钱(AML)/了解你的客户(KYC)合规、以及证券化数字资产方面的最新监管动态和政策冲突。 第三部分:货币主权的拉锯战——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登场 面对私人数字货币的冲击,主权国家并未坐视不理。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研发和试点,被视为各国重塑货币控制权、维护金融稳定的关键战略。 本书将细致对比不同类型的CBDC设计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考量: 零售型CBDC与批发型CBDC的区别: 深入探讨零售型CBDC(面向公众)对商业银行体系的潜在“脱媒”效应,以及批发型CBDC(面向金融机构)在提升支付效率中的作用。 技术选择与权力博弈: 比较基于许可链(Permissioned Ledger)与更开放架构的CBDC设计。哪种技术路径更能平衡效率、隐私和国家控制力? 数据主权与监控的平衡: CBDC技术上拥有前所未有的数据追踪能力。本书将探讨,在构建高效支付系统的同时,如何构建保护公民隐私的防火墙,防止技术演变为全面的金融监控工具。这对公民的经济自由意味着什么? 第四部分:重塑消费、财富与税负——个体命运的交织 数字货币不仅是金融工具,更是社会契约的重新定义。本书的终极目标,是探讨这种技术变革将如何直接影响普通民众的日常经济生活。 消费的未来: 数字支付的无摩擦化、跨境交易的低成本化,将如何改变全球供应链和普通消费者的购买力?数字资产的波动性是否会成为日常交易的障碍? 财富的界定与拥有权: 当数字资产成为主流财富形式时,“拥有”的含义被重新定义。私钥即所有权。本书将分析,在数字世界中,如何确保个人的财富不被单方面没收或冻结,以及这对遗产继承和资产保护的意义。 税收的挑战与机遇: 跨国、匿名、复杂的交易结构为传统的税收征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有效征税,又不扼杀技术创新的全球税收框架?这对个体和跨国企业的合规成本有何影响? 本书试图构建一个全景图,揭示在这场技术与金融的“新货币战争”中,权力的中心正在如何分散、重组与争夺。我们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实验期,理解其运作逻辑和潜在风险,是每一位关心自身经济未来的公民的必修课。它不再是遥远的未来学讨论,而是深刻影响我们今天消费、储蓄和规划财富的现实。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振友


  PE Chain创始人、生态资本(Ecological Capita)创始人、全球加密数字产研究院院长、史丹佛大学工程学院系统优化实验室中国企业系统优化研发中心研究员、亚太经济领袖联合会常务副主席、美国沈阳总商会执行会长。早期的区块链商业实践者、推动者,出版多部书籍《颠覆》、《3分钟让别人记住你》、《互联网+》、《数位银行》、《区块链金融》、《当世界不使用钞票》(大是文化出版)等。

  对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积分资产化、资产数位化有深入的研究与实践,累积丰富的实战经验。获得中国改革开放百名风云人物及2015年亚太经济领袖人物、新经济时代十大经济人物、2015年亚太创新金融领袖、金鼎奖·2015年度中国金融改革示范人物、中国新经济模式创新与发展十大杰出人物、中国新行业新领域十大优秀人物、2016年中国互联网+新消费时代年度最具创新力人物、2016中国经济互联网+跨界卓越成就奖、创新与发展十大杰出人物、2017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发展突出贡献奖、华尊奖、2017创新中国分享经济十大领军人物。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加密货币对二十一世纪是「好」的吗?/Mr. 6 刘威麟
推荐序二 各个大国的竞争态势,朝多极方向发展/郑光泰
推荐序三 如何凭空创造出金钱?/Mr. Market 市场先生

前言 无政府背书的数位货币,波及每个人的金融战争

第一部 货币发展与金融危机的诞生模式

第一章 从专制工具变成智能游戏
1.自然货币:有些「钱」会喘气,有些难以移动
2.金属货币上场:等价交换、可被操控
3.「钱」不够用,纸币登场:银行基因与科技防伪的产物
4.电子钱包──自动支付的始祖

第二章 货币战争起源与货币体系演进
1.金本位货币时期:在黄金面前,连国王也要脱帽
2.布雷顿森林体系:让美元成为大爷的新货币根基
3.一场战争,让美国的撒钱称霸天下计画崩塌
4.大哥穷了──美元本位时期结束
5.各霸一方,区域化货币组织出现
6.新货币体系尚未出现,谁是下一个共主?

第三章 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
1.虚拟经济活动应以提高实体经济为前提
2.金融危机是怎么造成的?是「信用」
3.亚洲金融风暴是怎么发生的?
4.金融危机的爆发诱因:举债是关键
5.危机的爆发总有规律:房地产再度泡沫时
6.金融危机的社会危害:摧毁你个人和你的家
7.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加强区域合作
8.虚拟货币将引发金融危机,还是引爆金融革命?

第二部 未来货币的发展

第四章 互联网孕育,新型货币来袭

1.信用货币:发行钞票,没有黄金做准备
2.行动支付:出门带「红包」,谁还需要带钱包
3.就算身无分文,也不再寸步难行
4.从虚拟货币到数位货币
5.种类繁多的数位货币
6.数位货币的发展历程

第五章 数位货币怎么出现的?目的是?
1.数位货币的特征和功能
2.优势多多的数位货币
3.比特币:开启数位货币新纪元
4.区块链:以书为例,看懂数位货币的理论框架
5.分散信任:数位货币的交易保障

第六章 数位货币的价值──必走向稳定但目前浮动
1.颠覆传统的「去中心化」──没有央行的货币
2.数位货币有价值吗?真能当钱用吗?
3.跨国大额支付的安全工具
4.数字加密,数位货币其实是资产
5.的确有人能私心控制数位货币,不过……

第七章 数位货币如何运作
1.开源:数位货币的诞生
2.如何获取数位货币:挖矿
3.钱包:数位货币存放在哪?
4.兑换数位货币,上哪交易:平台
5.线上线下:如何买卖与花用数位货币

第八章 数位货币的潜在风险
1.价格波动阻碍了流通
2.数位货币安全储存问题伤脑筋
3.捉摸不透价格,与交易乱象
4.尚未成熟的信任体系
5.数位货币还不算货币,是投资标的
6.「山寨币」和「屌丝币」层出不穷
7.屡屡陷入「传销」绯闻

第九章 数位货币加速哪些产业发展?打击哪个行业?
1.网路时代下必然发生的支付革命──数位货币
2.电子商务和跨国贸易需要数位货币
3.数位货币可避免政府流氓行为
4.「智慧合约」让交易更安全
5.数位货币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6.数位货币的优点正是银行的缺点

第十章 数位货币的现状与发展
1.「理想很丰满、现状很骨感」的数位货币
2.数位货币的法律翅膀
3.民间发行的非官方数位货币
4.国家管控的官方数位货币在望
5.数位货币「消灭」真实货币,可能吗?
6.数位货币会引起通货膨胀?
7.悄悄来临的无现金时代
8.大势所趋的未来货币
9.改变国家财富与治理手段的利器
10.三「国」之间的数位货币战争

图书序言

前言 

无政府背书的数位货币,波及每个人的金融战争


  提到货币,是当代人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的事情。传统思维认为,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而且,我们在过往中使用的货币一般都是由国家发行的。

  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区块链技术的出现,让货币开始有了新的型态──无政府管理、无信用背书的数字货币成为新的可能。当然,伴随而来的是,蔓延到全世界范围的新型货币引发的金融战争形势。这场没有硝烟的金融战争,波及全世界的各个层面──不仅仅涉及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更影响国家与国家之间,在世界舞台上的无声较量。

  这本书就是讲述货币的发展史,同时也介绍新型数字货币的实际情况,及未来展望,我相信,本书将会为广大读者,打开全球金融形势的全新视野。

  感谢本书在创作过程中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感恩我的家人的帮助,尤其是我的儿子刘恒语、刘城睿(Marcus),希望他们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节录第一章)
  自然货币:有些「钱」会喘气,有些难以移动


  卢梭说过:「我们手中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言外之意,金钱的形象代言者──「货币」是一种工具而已,其作用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丰盈起来。正是由于货币出现,人类的发展才进步,经济由此产生,并且有了错综复杂的经济局势和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

  那么,货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在新石器时代,日子远比「茹毛饮血」的时候要好过一些。原始人有自己的房子、衣服、弓箭,甚至温饱之余还有少量的单一物资库存,比如绳索、肉类等。但是那时候生活物资品种少,且极其匮乏,往往是「有东没有西」。因为没有超市,原始人也不可能用电子购物卡刷卡消费,大概也只能用自己家的葱换取别人家的蒜。而「以物换物」的交易方式,恰恰就产生最初的货币形式──自然货币。

  所谓自然货币,简单来说就是用自然界的物品充当货币,比如猪、狗、牛、羊、鸡、鸭、鹅、贝壳,一切你觉得值钱的、有交换价值的物品都可以充当货币。

  举个例子:老王上山打猎,运气不错,打了一只野猪。但是除了野猪之外,他还缺米缺盐,那该怎么办呢?于是,他逛遍整个社区,发现老李家里有米有盐,于是开口道:「老李啊,我现在缺盐缺米,能不能用一块猪肉换你一些盐、米?」

  老李也看看自己的家底,发现自己家正好缺肉,于是答应:「好吧好吧,一斤肉就换一斤米、一斤盐……」

  老王用猪肉换得老李的米和盐,不仅达到目的、满足需求,而且还是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猪、牛、羊等产品不是容易变质,就是难以携带。该怎么办?
  西元前两千多年,另一种小巧玲珑、外观美丽、兼具时尚功能的自然货币出现,就是「贝壳币」。

  与猪、牛、羊等庞大而难以携带的自然货币相比,贝壳不仅便于携带,而且因为其获取困难而具备物以稀为贵的属性,便荣登新自然货币的宝座。那时候,人们外出购物,常于腰间挂着一串贝壳。当然装饰是次要的,主要目的还是充当货币使用。

  作为货币的贝壳也是量化的,相当于1块钱、5块钱、10块钱。中国古代贝壳币的计算单位为「朋」,10个贝壳为1朋,有些地方也有20个或者1吊为1朋。

  那么1朋的购买力有多少?商朝早期,由于贝壳开採技术依旧比较落后,1朋贝壳币比较值钱。据说有人可以用1朋换1只羊或者一个更大的物品。后来贝壳开採量加大,贝壳币开始慢慢贬值。据记载,在商朝中晚期,1朋只能换1笼包子或者1包黍米,如果购买大物件,恐怕要动用马车。

  西方诸国,由于文明进程比古代中国要晚一些,他们选用的自然货币以「毛皮」、「斧头」、「盐」等为主。在一些沿海地区,也有许多国家曾经採用贝壳作为货币,或是穿在一起,或是将一些极为罕见的「宝螺」(按:贝壳呈卵圆形或长卵圆形,花纹色彩丰富)用毛皮抛光后单独存放。在非洲,以贝壳为主的货币一直持续到19世纪。18世纪欧洲大肆在非洲买卖黑奴,就曾用贝壳进行交易,而购买一个黑奴的价格大概需要10万贝壳币。可想而知,黑奴交易曾经花掉数以亿计的贝壳。

  货币天生不是金银

  自然货币是纯粹意义上的大自然产物,当然也就带着它的自然属性。这些属性不同的货币,有的是「喘着气」的,有的是「巨大难以挪动」的,有的甚至连自己的亲生骨肉都可以当货币。曾经流传着许多「以物换物」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费尽全力,耗时三天三夜搬运几吨的石块,只是为了一只看上去精神不太好的山羊;而另一个人竟然用自己的亲生骨肉换来粮食……似乎听上去在蛮荒时代的交易可笑,但作为货币的起源,那些「喘着气」、「难以挪动」的大自然之物,其作用确实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它也就不会今天的电子钱……

  这些笨重的、看上去不可思议的,抑或是精美如艺术品的自然货币有一个特点:价值稳定,并且具备普遍接受性。比如一个地区缺盐,便有从盐资源丰富地区来的「商人」,他们用盐换取他们的所需,然后再用这些所需继续购买或者雇人开採更多盐。长此以往,这些靠盐营生的人累积越来越多财富,逐渐发展成后来的盐商。而那些便于携带的自然货币,不仅仅是一把「交易」利器,也为后面金币的出现奠定基础。

  马克思曾说:「货币天生不是金银。」从另一个方面看,货币可以由「任何一种物体」充当。但是随着人类世界的发展,矿石开採技术出现、冶炼技术进步,一种新的、可以被人为控制和加工、化学性质稳定的「大自然产物」──金属逐渐代替贝壳、皮革、珍珠等进行交易。古代中国经历夏、商周、春秋几代的演变,贝壳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秦国统一的金属货币。

  落后且原始的自然货币,因其存在「诸多弊端」而在人类社会的演变中被淘汰,但其价值作用、财富功能并未发生根本上的改变。可以说,盐换面包、贝壳换皮革非但不是人类笑话,恰恰引发未来「货币战争」。

  金属货币上场:等价交换、可被操控

  如果说,自然货币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那么金属货币则让蛮夷人类走向文明。什么是金属货币?

  顾名思义,金属货币就是按照一定的计量单位、用不同的金属制作而成的货币。这一类货币有固定的重量,而单位重量则代表一个价值,故金属货币也叫做称量货币。比如中国古代,黄金、白银按「两」计算,铜钱则是按「枚」或「铢」计算。

  有一则故事,古代南方长江流域的某个家庭,为了给儿子娶媳妇,特准备一堆聘礼。咱们看看他准备的聘礼:
  聘饼一担,约50斤
  海味4式,每式两袋
  3牲(鸡鸭猪肉等)
  鱼1条,意为年年有余
  椰子一对,意为有爷有子,大吉大利
  酒4坛
  干果、糖、茶叶、帖盒若干
  聘金,200两白银

  聘礼的关键在于,这压戏轴的两百两白银,而白银就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只不过那时候的金钱常由金银打造。如按照今天市价换算,两百两白银大概相当于3万元,可见古时中国在娶媳方面出手之阔了!

  此外,金属货币的优势自然货币无可比拟,而正是这些优势让金属货币保留至今,依旧是当今世界主要流通的货币种类。

  与自然货币大小不一、容易变质等劣势相比,金属货币价值稳定、易于分割、方便保存、便于携带等特点,使它成为人类眼里,最能体现「等价交换」的金融工具。

  早在夏朝初期,虽然那时的交易还是以贝壳币为主,但是原始的金属货币已经出现。据《管子.山权数》记载:「汤七年旱,禹五年水,民之无粮有卖子者。汤以庄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粮卖子者;禹以历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粮卖子者。」《史记.平准书》则有以下记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言外之意,当时的金属货币有金、银、铜3种铸币,每一种代表的价值皆不同,犹如现在面额100元、50元、10元的纸币。

  到了商朝,金属货币进入大量「仿造」阶段。这些金属货币多是贝壳币的仿制品,而多选用铜。据记载,1953年,中古考古队在河南某商墓发掘随葬铜币3枚;此后十几年,陆陆续续又在河南、山西等地发掘随葬铜币数百枚。这些铜币大多做成贝壳状,是非常完美的贝壳币的替代品。

  随着冶炼铸造技术的提升,金属货币必然取代自然货币。而后千年,秦朝在统一六国后,随之也统一货币。秦朝统一的货币,甚至是带着「官方设计标志」的专利产品。

  在鼎盛的秦朝时期,规定黄金为上币,铜为下币。所谓的「上」和「下」是价值大小的体现。其中最常见的秦朝金属货币是铜铸下币,也就是我们今日常说的方孔圆钱。这种铜钱的计量单位是「半两」,后来被称为「半两钱」。半两钱有大有小,小的8克左右,大的20克。到秦二世时期,因皇帝大兴土木耗费掉无数铜,以至于无铜铸造铜钱儿……真是可笑!于是秦二世採用「偷工减料」法,将铸铜钱的分量减轻一半,但是价值却与过去相同!这也引起最早的「通货膨胀」,民怨不断,加速秦朝灭亡。

推荐序一

加密货币对¬二十一世纪是「好」的吗?

网路趋势观察家/Mr.6 刘威麟


  2018年6月,当「川金会」在新加坡登场,川普与金正恩两方共同的朋友、NBA名人堂球星罗德曼(Dennis Rodman)也到场,「支持」这场历史峰会。令媒体注目的是,罗德曼大剌剌的穿了一件衣服,上面打着广告──「PotCoin」(大麻币)。

  没错,大麻币是2009年以来,近两千种加密货币中的其中一种,大家不经思考就可以推敲出它的用意:让大麻的爱好者可以(合法的)轻松且及时的进行跨国交易,而且他们最强调的是──「安全的」。

  什么是「安全的」?字义上是,货到才付款,这的确是加密货币和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可轻松做到的,但另一层含意是,在新加坡持有大麻有可能被判死刑,所以所谓的「安全」是指,能够不受任何国家法令限制,自由流通、自由交易……这就是加密货币的力量。

  问题是,这力量「好」吗?大麻币的出现让大家开始问这个问题。幸好至今为止,大麻币的市值还不及比特币(Bitcoin)的0.01%。
  不过,加密货币这种「去中间化」让我们开始思考,到底这个力量是什么?
  事实上,这个力量,我们并不陌生。

  近三十年前,还没有加密货币、区块链的时候,「去中间化」的基础建设一夕爆红,那就是「互联网」(Internet)解放民权,在自由的网路上,很多从前无法听到的声音都被「听」到了;中东的阿拉伯之春(按:自2010年底,阿拉伯世界国家的民众走上街头,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可以这样惊人的绽放,「去中间化」的民众力量,足以推倒任何一座「中间化」的高墙。接下来,加密货币延续这股力量,它不仅让「言论」摆脱中央控制、被汇集起来,它连人类最重要的集权工具「财务」也可以汇集,不需要也没必要受到主流社会的管辖。

  互联网让整个社会太快进入平权

  如果你认为你已经太迟,没在比特币才500美元时,加入此「派对」,那你就错了。

  诚如一位知名网路创业者所言,2018年的加密货币犹如1994年的互联网,还记得在我刚上大学时,雅虎(Yahoo!)的创办人杨致远是我们心中的偶像,但该时代起飞的公司之中,大概只有亚马逊(Amazon)至今还风光存在,连雅虎都已经被拆解、凋零。如今震撼世界、影响我们每日作息的新互联网公司,除了谷歌(Google)外,几乎都是在十年后──2004年以后,才被「发明」出来──也就是说,今天的加密货币,尽管已经引来创业家纷纷投入、创造「新币」、追逐「热币」,但这些人很可能都是「前浪死在沙滩上」的先驱者。

  所以不用急,我们可以好好观察、思考,多读类似这本优秀的书,进而了解,比特币绝对不是区块链「终极的运用」;而区块链的应用,也不限于加密货币。如此强大、分散于各硬碟里的「区块」,可以储存各类不一样的资讯,绝对不止于「谁付谁多少比特币」等交易纪录,包括程式、多媒体,包括其他更有意义的资讯──再加上区块链特有的竞争、投票机制,聪明人将广阔应用。我们可以期待,十年内还会有至少上百名热情的年轻创业家,推出新文明的新应用,足以奠定人类百年的未来。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创造什么、追逐什么?

  还是回到「币」本身,它会是史上最强的筹资工具,而我认为,它尤其适合让科技、知识分子去筹募目前主流社会不容易募集的资金、汇集目前主流社会不容易凝聚的力量。

  尤其在21世纪初的今天,互联网让整个社会太快进入平权,一人一票意味着原本掌权的菁英阶层失去了某种权利;在大多数时候,这力量是「好」的,但在某些社会里,也因为人人有票带来的「人多嘴杂」,而陷入混乱。许多国家现在已由民粹政府所组成、迎合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无论政绩如何,总因为掌握了民意,而得以继续维持。尤其美国总统川普的意外当选,进一步凸显出21世纪初、知识分子的深度「无奈」──这时候,知识分子大可以利用「加密货币」来「整队」。

  我本人是这样期待加密货币,毕竟已非青年创业家、而是资深人的我们了解,真正颠覆世界的区块链创意,得由下一代完成。我们负责为我们觉得「好」的事发声,让它被听到,无论大麻币「好」还是「不好」,同样的加密货币概念可以由少数的知识分子,把所有人心目中的「好」提出,不需要多数民众同意、无须政府支持。不管它是否符合多数民意,即有机会、去中间化的,让那个「好」真的绽放出来。

  每人心中都有一个「好」的量尺,要怎么实现它,大家在读了这本书之后,相信你也有了力量。

  (笔者目前为一家50人公司的创办人兼执行长,在广告界不遗余力的推广AI、区块链。)

推荐序二

各个大国的竞争态势,朝多极方向发展

币託(BitoEX)执行长/郑光泰


  从2000年后网路资讯技术兴起,许多产业与最新资讯技术结合,不断开发出新的价值链,改变了许多产业面貌,例如制造业的大数据应用、医疗产业的人工智慧应用等等,但是从来没有一项资讯科技,可以像加密虚拟货币(比特币)一样,自2008年金融海啸后被发明,数年之内,逼得各国央行与金融监理机关不断出面表态。对公部门官员来说,加密虚拟货币就像是个烫手山芋,为此伤透脑筋,由此可见,建构在区块链技术上的比特币──第一个跨国界的私人货币,标榜经济自主自由与去中心化监管的同时,更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各国央行的自主铸币权。

  笔者很感动有一本书从国际货币的角度,并辅以当前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由浅入深的探讨现在世界上国际金融的整体面貌。进入21世纪前叶,世界各个大国的竞争态势朝多方向发展,美国已不再是世上唯一的霸权。在美国势力不能到达的区域,强权不断崛起,除传统的强国俄国外,中国与印度等国也在虎视眈眈,并影响着全球各方势力的平衡。

  当后起势力侵蚀到美国利益时,美国岂会放任不管?其实,仔细观察国际新闻,可以很容易观察到,美国常常挟着美元发行国的优势,时不时的用各种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制裁、经济封锁、贸易报复等等,造成各国发展上的困扰。

  21世纪初,加密虚拟货币技术的出现,让比特币这样由非政府发行的货币,在短短不到十年间风行全世界,似乎也给各国央行不少启示。加密虚拟货币技术,给了各个国家在不依赖现行世界货币体系之下,重新定义自己国家货币体系的机会。

  被美国强力经济制裁好几年的中美洲国家──委内瑞拉(Venezuela),民生凋敝,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发行了以国家生产石油为基础的「石油币」(Petro),到目前为止,已经在该国周边地区流通,产生自己的货币流通生态体系,帮助国家经济发展。

  中国规画出一带一路的国家大战略思维下,使用加密虚拟货币技术,来积极开发数位人民币,避开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体系的干扰,解决跨国贸易中双方金流结算的问题。在可见的未来,应该会发展出以人民币为中心汇率的国际电汇组织,媲美SWIFT的体系,与美国争夺全球经济的主导权。

  在新的货币规则、新的数位金融思维之下,各个大国经济博弈会有什么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推荐序三

如何凭空创造出金钱?

《商业周刊》财富网专栏作家/Mr. Market 市场先生


  在大学毕业以前,我曾经是个对金钱没有敏感度的人,对我来说,生活过得去就好,有钱固然很好,没钱也能过生活。一直到快毕业、思考未来工作时,才发现金钱之于人生的重要。当时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金钱到底是什么?」如果能回答这个问题,你也就能理解比特币(Bitcoin)、莱特币(Litecoin)这些加密货币,到底为什么可以作为货币使用。

  从最古老的时期,人们是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易,举例来说,想用一只猪换三只鸡,但这种模式非常麻烦,许多商品无法切割成小单位,或者不易保存、无法换到自己想要的物品……问题多,例如猪如果杀了没卖掉会腐坏、找不到持有三只鸡的人等。

  因此人们提出了货币这个概念,借由数量有限、容易分割单位的物质作为货币来交易。这项发明非常重要,人们把商品换成货币,并且赋予货币价值,其中最大的好处是:价值得以被储存下来,如果没有这项发明,今天人们可能还得每天为了自己的三餐努力,人类科技和文明,都无法进一步发展。

  货币的长相千奇百怪,追溯货币的历史,其中非常有趣的一个例子,是雅浦岛(Yap)石币,这个人口只有五、六千人的太平洋岛屿上,人们会把巨大的圆形石头当成货币(按:因而被冠上「石币之岛」[The Land of Stone Money]的称号),并且以它的大小、重量来评估价值。更有趣的是,人们不会把这些石头带在身上,例如你在山上有一个巨大的石币,交易时你不必搬动它,只消告诉人们,你的石头在山上,交易便完成。

  纸币因为方便携带和记录单位,因此成为现在主流的货币,实际上,世上的金钱流动,大都是在银行电脑上的一串数字变化就完成了。这代表如果有足够的信任,巨大的价值可以不需要任何实际的物体。

  了解历史后,你会发现:货币是一种符号,所谓的符号是指一群人的共识,也意味着它不见得会是实体。

  问题是,一群人如何产生共识?以辛巴威(Zimbabwe)币为例,100兆的辛巴威币只能买半条土司,显然人们对于辛巴威币的价值并无共识,甚至印刷纸钞的成本,都可能高过钞票本身的价值。纸币其实就是一堆纸,是信任让一张纸币产生价值,我们可以了解到,「信任」就像一种魔法,当一群人相信一件事情,它某种程度上,的确能够变成真实的价值。这观念十分抽象,也是大多数人对于金钱与价值的误解。大多数人往往认为,一步一脚印的工作,才能被称作有「努力赚钱」,实际上,价值是可以被凭空创造出来的,也很可能被通货膨胀等问题掠夺。我认为这观念很难,但如果能多想通一点,就等于你拥有了点石成金的能力。

  本书从货币的过往历史,一直谈到最近新兴的数位货币,看完之后,期许你能够不再被金钱的数字所束缚。

图书试读

数位货币的优点正是银行的缺点
 
不久之前某电视台有一次路边採访,採访的主题是「如果你有100万元,你会怎么处理这笔钱?」
 
一名年轻男孩咬着指头想半天,说:「我想花36,000元,买那颗杜兰特签名的斯伯丁(Spalding)篮球。」
 
一位年轻白领这样回答:「旅行啊、买LV的包包啊,然后给爸妈雇一位保母,他们养我长大不容易!」
 
一个进城打工的青年给出的答案是:「在城里买套房,然后还可以留点钱娶媳妇……。」
 
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是有一种答案却占所有採访人数的68%,这个答案就是:「还用说嘛,存银行。」
 
在众人眼里,银行是稳定的、绝对不会坑人的金融机构。所以人们愿意把钱交给它「打理」,即使银行的利息少得可怜,速度跟不上通货膨胀。既然银行让人赚不到钱,为什么人们还相信它呢?
 
其一,银行是货币发行单位
 
世界上任何一种法定货币,都是由国家银行所发行的。中国也是如此,从古代的官方铸币局到后来的央行。亦即,央行是货币的母亲,货币是央行的儿子。这个比喻大概能够表达出这层意思。
 
因银行与货币之间的母子关系,众人都会觉得「母亲对儿子的哺育是不须质疑的」。但是当世界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就打破这层「母子关系」。银行这位老妈往往透过控制「儿子」,以达到维持政权的目的,而金融危机真正的元凶,就是老妈对儿子的独断专行。
 
其二,银行是货币「信用」授权单位
 
货币值钱与否,关键看它的「信用」。在个人信用无法保证的情况下,银行就站起来。它透过政府授权、集结一切资源,以有力的发声向大家说:「我来提供担保,我的担保就是国家的信誉!」当这件事上升到国家高度时,众人就会放松警惕,同时也会被洗脑。
 
当然这种「信用」在和平年代,或者经济处于良性回圈的状态下是有保证的,但一旦货币战争打响,金融市场开始动盪,这种信用就不怎么可靠。物价上涨导致货币贬值,银行存款利率降低,导致大量货币沖刷市场,进而引发双重灾害。只不过众人从未将银行视为犯罪者,而正是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做法,让众人陷入绝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本《新貨幣戰爭》的標題感到非常震撼,它直接點出了我對於數位貨幣最深層的擔憂。身為一個在台灣努力工作、存錢的普通上班族,我最關心的就是我的錢袋子。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相信國家、相信政府發行的貨幣,因為有政府的信譽做保障。然而,書名裡「沒有政府背書卻開始流通」這句話,就如同在我的認知中投下了一顆震撼彈。這代表著一種全新的、不受傳統國家權力約束的貨幣形態正在崛起。但這種不受約束,究竟是解放,還是潛藏著更大的風險?我最想知道的是,當我們不再依賴政府發行的貨幣,轉而使用這些「去中心化」的數位貨幣時,我們所擁有的消費權力、我們辛苦累積的財富,以及我們必須承擔的稅務義務,最終的決定權到底掌握在誰的手中?是匿名的開發者?是掌握大量代幣的巨鯨?還是我們自己?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聲警鐘,提醒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即將到來的金融變革,並且質疑其中潛藏的權力結構。我期待作者能透過深刻的分析,揭示這場「貨幣戰爭」背後的真相,讓我們能夠在變革中保持清醒,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评分

最近這幾年,新聞上、社群媒體上,到處都在討論各種數位貨幣,什麼比特幣、以太坊,還有什麼NFT,聽得我雲裡霧裡的,感覺好像離我們生活很近,又好像離我們很遠。不過,這本《新貨幣戰爭》的書名,卻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特別是「數位貨幣沒有政府背書卻開始流通,你我的消費、財富與稅負,是誰說了算?」這幾個字,直接打中了我的痛點。因為我最擔心的就是,如果一個東西沒有政府撐腰,那它到底安不安全?而且,如果它真的普及了,那我們的錢,我們的消費,甚至我們繳稅的方式,都會不會因此被改變?最重要的是,這些改變的決定權,是我們自己握在手上,還是在那些我們根本不認識、也看不到的人手上?這讓我想到,會不會以後買東西、付房租、繳水電費,都變成一種完全不同的模式,而我們卻只能被動接受?這本書的標題,真的提出了很多關於未來金融世界權力結構的關鍵問題,而且都是非常實際、跟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問題。我非常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數位貨幣的運作原理,以及它對我們未來生活可能帶來的各種影響,尤其是在消費、財富和稅負這些最核心的層面,希望能夠釐清「誰說了算」這個根本性的問題。

评分

從書名《新貨幣戰爭:數位貨幣沒有政府背書卻開始流通,你我的消費、財富與稅負,是誰說了算?》來看,這本書似乎觸及了一個非常核心且引人深思的議題。身為一個對金融市場變化有點關注的台灣讀者,我對於「數位貨幣」這個名詞並不陌生,但其背後的運作邏輯、潛在風險以及對我們日常生活可能產生的影響,始終有一種模糊不清的感覺。特別是「沒有政府背書」這點,這與我們長久以來對法定貨幣的認知截然不同。傳統貨幣的穩定性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國家的信用與監管,而一個不受政府直接監管的貨幣體系,其潛在的不確定性讓人不禁產生疑問。書名中「你我的消費、財富與稅負,是誰說了算?」這句話,更是直擊要害,點出了許多民眾的共同擔憂。在一個可能由演算法、區塊鏈技術,甚至是少數巨頭掌控的數位貨幣世界裡,個人的消費自主權、財富的安全保障,乃至於國家稅收的徵管,是否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分析框架,幫助我們理解這種新型貨幣形態的本質,以及它如何可能重塑我們所熟悉的經濟秩序,並最終揭示在這個新體系下,真正的「話語權」究竟掌握在誰的手中。

评分

最近常常聽新聞在講什麼央行數位貨幣(CBDC),但又聽到有人說什麼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這兩種東西好像又不太一樣,有時候聽得我頭都昏了。這本書的標題《新貨幣戰爭:數位貨幣沒有政府背書卻開始流通,你我的消費、財富與稅負,是誰說了算?》非常精準地抓住了我心中的幾個關鍵點。特別是「沒有政府背書」這一點,這是我最感到擔憂的。想想看,我們現在使用的貨幣,背後都有國家信用做擔保,出了問題有國家來兜底。但如果一個貨幣,它不被政府承認,那如果它崩盤了,誰來負責?我們投入的錢是不是就血本無歸了?而且,書中提到的「你我的消費、財富與稅負」,這些都是我們最關切的民生問題。消費方式會不會改變?我們儲蓄的財富會不會受到影響?更不用說稅負了,如果稅收系統也跟著數位化,那我們的隱私是不是就完全曝光在政府的眼皮底下了?這本書提出的問題,真的很貼近我們普通人的生活,而且問得非常尖銳,讓人不得不去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出地解釋這些複雜的金融概念,並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讓我這個非金融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夠理解,並且對未來的金融世界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

这本《新货币战争》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那种深邃的蓝色配上数字化的线条,还有那个问号,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最近几年“數位貨幣”这个词听得太多了,从比特币到各種區塊鏈應用,感覺它無處不在,但又好像離我們很遙遠,很多時候只是聽說,新聞上有時候提到,但具體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對我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會有什麼影響,說實話,我一直都模模糊糊的。書名裡的那句「沒有政府背書卻開始流通」,簡直就是點出了我最大的疑惑。政府不背書的東西,怎麼能讓人放心使用?這中間的信任機制在哪裡?還有,一旦數位貨幣真的普及開來,我們日常的消費、辛苦賺來的財富,甚至繳稅的方式,都會不會因此改變?而如果改變了,那個決定權,到底是在我們消費者自己手裡,還是在某些我們看不見的、或是我們不熟悉的勢力手裡?這真的是一個讓人不寒而慄,又不得不去了解的問題。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開這個謎團,讓我能更清楚地理解這個正在改變世界的金融新趨勢,也為我未來的消費和理財規劃提供一些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