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确:扭转十大直觉偏误,发现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真确:扭转十大直觉偏误,发现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Hans Rosling, Ola Rosling, Anna Rosling Rönnlund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比尔‧盖兹2018年度选书
「我所读过最重要的书之一,带领你清晰思考世界的必备指南。」──比尔‧盖兹

  ★出版即登上各国畅销榜,Amazon非文学类书籍第1名
  ★十度登上TED大会演说,知名公共教育家汉斯.罗斯林的唯一着作
  ★一本让比尔盖兹从此不再使用「开发中国家」名词的书,送给全美大学生的毕业礼物
  ★严长寿、谢金河、王文静、刘轩、叶丙成、冯勃翰、林明仁、许毓仁 热情推荐

  「我穷尽毕生之力抵抗全球的无知,传播基于事实的世界观。
  这本书是我的最后一役,是我设法影响世界的最后努力。」──汉斯.罗斯林

  有些事尽管牴触我们的直觉认知,尽管显得绝无可能,却仍然真确。
  这本书在谈世界,在谈世界真正的样子,
  也是在谈你,以及你该如何真确思考,基于事实行动。

  我们总希望可以客观看待事情,针对世界现状的简单问题,例如「全球有多少人口享有电力」「有多少一岁孩童接种疫苗」「有多少比例的女孩读完小学」,也希望能提出正确的观察。
  
  但事实上,我们一再地给出错误的结论,而且错得离谱,连随机乱答的黑猩猩,正确率都赢过老师、记者、投资银行家和诺贝尔奖得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在这本书里,全球公卫教授和公共教育家汉斯.罗斯林,提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的新解释──原来问题在于人们对自己的无知毫无头绪,我们的思考往往受到不自觉且可预期的直觉偏误所影响。

  汉斯致力运用活泼的数据实证,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他举出十个扭曲认知的直觉,如何造成我们误解身处的世界,例如:我们有倾向把世界分成两个阵营的「二分化直觉」(通常是某种版本的「我们」和「他们」),我们吸收讯息的方式深受「恐惧型直觉」主宰(灾害新闻空前常见,偏偏世界空前安全)、对于进步的认知容易受「负面型直觉」牵引(相信多数事情正变得更糟,忽视逐渐的进步),并提出一个个明确可执行的思考工具,告诉大家如何扭转根深柢固的偏见。

  这是一本深具启发性的书,足以改变你看世界的方式,带领你建立新的思维习惯。基于真实认知的世界观,国际组织能把有限的资源,运用得更有效率,企业能运筹帷幄,找出未来的商机,我们也能怀抱更少担忧,看见更多希望。

各界好评

  来自各界的热情推荐!

  严长寿(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董事长,台东均一实验高中董事长)
  谢金河(财讯传媒集团董事长)
  王文静(商周集团执行长)
  刘 轩(跨界创意工作者、畅销作家)
  叶丙成(台湾大学电机系教授、PaGamO/BoniO执行长)
  林明仁(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
  冯勃翰(台湾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许毓仁(TEDxTaipei共同创办人、立法委员)──热情推荐

  「汉斯对人性有深入的了解,说故事的技巧媲美他解析数据的方法,我希望他的书能够让更多人怀抱好奇心和开放的态度面对世界,就跟他本人一样。」──比尔.盖兹

  「汉斯.罗斯林在谈『人类所默默取得宛若奇蹟的重大进展』,也只有他谈得了,但这本书远远不只如此,还解释了各种进展为何通常不为人知,读者又该如何看得更加清楚。」──梅琳达.盖兹

  「《真确》将彻底改变你的观点。想要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现在就阅读它!」──鲁尔夫.杜伯里,哲学博士,畅销书《思考的艺术》《行为的艺术》作者 

  「我预料这会是一本好书,但它完全超乎我的期待,而且鼓舞人心。汉斯.罗斯林太会说故事了!」──提姆.哈福特,《金融时报》主笔,「卧底经济学家」专栏作者 

  「探讨战争、恐攻,癌症和灭绝的书获颁大奖肯定,为我们病态的好奇心提供了事情可能出错的可怕方式。然而有一个未被重视的书籍类型,叙述人类进展的事实。这样的理性乐观主义激发了优雅机智的叙事,并为启蒙运动理念的热情辩护,即知识和怜悯可以改善人类处境……已故TED明星汉斯.罗斯林的《真确》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史蒂芬.平克,《卫报》书评

  「精彩绝伦!一本充满热情关怀和丰富智识之作,更因为作者来不及亲眼见证它的发光,显得更加动人……汉斯.罗斯林说故事的魅力,和诠释数据的高超技巧在每一页展露无遗。还有谁会选用『人均吉他数』作为人类进步的指标呢?──《金融时报》

  「在汉斯.罗斯林的手中,数据会唱歌,健康与经济的趋势变得栩栩如生,全球整体发展(包括有些出乎意料的好消息)变得清清楚楚。」──TED
  「和汉斯.罗斯林聊三分钟,会改变你对世界的想法。」──《自然》(Nature)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汉斯.罗斯林  Hans Rosling


  临床医师、数据学家、全球公卫教授及世界级公共教育家,曾担任世界卫生组织(WHO)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顾问,共同创办无国界医生的瑞典分部,也是世界经济论坛(WEF)全球议程网路的成员。

  2005年,汉斯和儿子奥拉与媳妇安娜共同创办盖普曼德基金会(Gapminder Foundation),以立基事实的认知,对抗广泛的无知,协助人们了解这个世界。

  他经常获邀至企业、国际机构与非政府组织讲学,更史无前例十度登上TED大会,演讲影片浏览数超过3,500万次。
汉斯的研究贡献,使他获得《时代》杂志选为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美国《外交政策》杂志选为全球百大思想家,商业杂志Fast Company选为年度百大创意人物。

  他自诩为认真的「可能性主义者」──既不抱持无端的希望,也不抱持无端的恐惧,持续抗拒过度夸大的世界观。不是无可救药的乐观,而是对现实有清楚的认识,相信未来会持续进步。

  2017年因胰脏癌辞世,把人生的最后时光用在撰写本书。

奥拉.罗斯林 Ola Rosling

安娜.罗朗德 Anna Rosling Rönnlund


  奥拉和安娜是汉斯的儿子和媳妇,和他共同创办盖普曼德基金会。奥拉从2010年起担任会长至今。

  安娜和奥拉开发的气泡图软体Trendalyzer被Google买下之后,奥拉成为Google公共数据团队的负责人,安娜则是团队里的用户体验资深设计师,两人都靠开发成果赢得不少国际奖项。

译者简介

林力敏


  专职译者,辅仁大学翻译所毕业,曾获联合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等国内重要文学奖项,曾任联合报〈缤纷版〉专栏作家。

  爱骑车兜风,持续探索各类新知、探究文学与人生。译有《原力思辨》《人生问题的有益答案》《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康乃尔最经典的思考逻辑课》等。
 

图书目录

作者的话
前 言 让我的数据改变你的心智
 
Chapter 1 二分化直觉偏误    
◎一切的开端
◎认为「世界分成两块」的大误解
◎这类印象哪里不对?
◎逮住误解的怪兽
◎天啊,多数人去哪了!
◎新的分类方式:四个所得等级
◎二分化直觉
◎如何扭转二分化直觉偏误?
 
Chapter 2 负面型直觉偏误
◎脱离水沟
◎认为「世界正变得更糟」的大误解
◎数据如同一种疗癒
◎我彷彿生于埃及
◎关于进步的震撼教育
◎负面型直觉
◎如何扭转负面型直觉偏误?
◎我想感谢这个社会
 
Chapter 3 直线型直觉偏误
◎我所看过最吓人的图表
◎认为「地球人口只会持续增加」的大误解
◎直线型直觉
◎人口曲线的形状
◎如何扭转直线型直觉偏误?
◎你看到了一条线的多少部分?
 
Chapter 4 恐惧型直觉偏误
◎满地的鲜血
◎注意力的过泸器
◎恐惧型直觉
◎天灾:在这种时候,你想的是什么?
◎看不见的4000万个航班
◎战乱与冲突
◎污染
◎恐攻
◎害怕对的事物
 
Chapter 5 失真型直觉偏误
◎不在我眼前的死者
◎失真型直觉
◎如何扭转失真型直觉偏误?
◎80/20法则
◎善用除法
◎比对与除法
 
Chapter 6 概括型直觉偏误
◎献上晚餐
◎概括型直觉
◎撞上现实
◎寻找更好的分类
◎质疑你的分类
 
Chapter 7 宿命型直觉偏误
◎地狱的雪球
◎宿命型直觉
◎石头怎么动?
◎如何克制宿命型直觉偏误?
◎没有愿景的人
 
Chapter 8 单一观点直觉偏误
◎我们能相信谁?
◎单一观点直觉
◎专家与社运人士
◎槌子与钉子
◎狂热的意识形态拥护者
 
Chapter 9 怪罪型直觉偏误
◎去揍奶奶吧
◎怪罪型直觉
◎怪罪游戏
◎更可能的英雄
◎忍住寻找代罪羔羊
 
Chapter 10 急迫型直觉偏误
◎路障与心障
◎急迫型直觉
◎学着控制急迫型直觉偏误
◎我们「应该」担心的五个全球危机
 
Chapter 11 求真习惯的实际运用
◎求真习惯是怎么救了我一命?
◎求真习惯的实际运用
◎最后的话
 
后 记
致 谢
附 录
 

图书序言

前言 

  让我的数据改变你的心智


  我爱马戏团。我爱看杂耍人员抛掷电锯,爱看特技人员在钢索上连翻十圈,这类场面简直不可思议,让人惊唿连连叹为观止。
 
  我儿时的梦想是进马戏团,但爸妈希望我实现他们未竟的梦,那就是接受良好教育,所以到头来我进了医学院。

  在医学院期间的某个下午,原本只是平凡无奇的一堂课,教授介绍到喉咙的功能时说:「如果有东西卡到,那就把下颚骨往上抬,可以保持喉部畅通。」他秀出一张吞剑表演的X光片给大家看。

  这时我灵光一闪。我的梦想还没结束!几週前,在研究作呕反应的时候,全班就属我有办法把手指往喉咙伸到最里面又不致作呕。当时我并不引以为意:这不是多大不了的技能。可是现在我明白其中的价值,儿时梦想瞬间浮上心头,决定成为吞剑高手。

  一开始并不顺利。我没有剑,只好用钓竿充数,站在浴室镜子前面试了一遍又一遍,却只塞进2、3公分就卡住了。最后,我第二度放弃梦想。

  3年后,我进病房实习。最早碰到的那批病人当中,有一个久咳不癒的老人。我向来习惯问病人是以什么维生,也许会跟病情有关,结果他是表演吞剑的。

  你可以想见我是多么惊讶,当年那张X光片里的吞剑人竟然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跟他提及我试着吞钓竿的事,他说:「医生小弟啊,你难道不知道喉咙是扁的吗?你只能把扁的东西塞进去,所以我们才会是拿剑来吞啊。」

  当晚下班后,我找出一根直直扁扁的汤杓,立刻着手尝试,转眼间就把整根塞进喉咙里,不禁兴高采烈。

  但吞汤杓可不是我的梦想。隔天我在地方上的报纸刊登广告,很快得到我要的:一把1809年的瑞典刺刀。我成功把刺刀塞进喉咙,深感自豪,还很得意于找到一个让武器重获新生的好方法。

  吞剑向来告诉我们,凡事都有可能,真该发挥想像。

  我在谈全球发展的演讲上,有时会表演这项古老的印度特技,站到桌上,扯掉体面的衬衫,露出里面的黑色背心,背心上画有金色闪电,接着我叫大家安静,现场响起咚咚鼓声,我缓缓把刺刀塞进喉咙,随即敞开双臂,接受全场的热烈欢唿。

  考考你自己

  这本书是在谈世界,并谈如何了解世界。那么为什么我要先提马戏团的事呢?为什么要在演讲的最后表演吞剑呢?我马上会解释给你听,但首先我想请你考考自己对世界的了解程度。现在请找出纸笔,回答下列13个「真确问题」:

  1.现今全世界的低所得国家里,多少女孩会读完小学?
  □ (A)20% 
  □ (B)40%
  □ (C)60%

  2.世界上的多数人是生活在哪里?
  □ (A)低所得国家 
  □ (B)中所得国家
  □ (C)高所得国家

  3.在过去20年,全球赤贫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
  □ (A)几乎翻倍 
  □ (B)大致不变
  □ (C)几乎减半

  4.现今全球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 (A)50岁 
  □ (B)60岁
  □ (C)70岁

  5.现今全球有20亿个儿童,年龄介于0到15岁之间。根据联合国的估算,到了2100年全球会有多少个儿童?
  □ (A)40亿 
  □ (B)30亿
  □ (C)20亿

  6.根据联合国的估算,到了2100年全球会再增加40亿人,而主要原因是什么?
  □ (A)儿童人口增加(不到15岁) 
  □ (B)成年人口增加(15岁到74岁)
  □ (C)老年人口增加(75岁以上)

  7.过去100年间,全球死于天灾的人数是如何变化?
  □ (A)几乎翻倍 
  □ (B)大致不变
  □ (C)几乎减半

  8.现今全球约有70亿人,下列哪张图正确呈现人口分布的状况?(每个人像代表10亿人)

  9.现今全球多少2岁儿童有接种疫苗?
  □ (A)20% 
  □ (B)50%
  □ (C)80%

  10.全球30岁的男性平均接受过10年的学校教育,而同龄的女性平均接受过几年的学校教育?
  □ (A)9年
  □ (B)6年
  □ (C)3年

  11.1996年,老虎、熊猫和黑犀牛都列为濒危动物。现在这3种动物里,哪几种面临更迫切的危机?
  □ (A)2种
  □ (B)1种
  □ (C)0种

  12.全球多少人口享有电力?
  □ (A)20%
  □ (B)50%
  □ (C)80%

  13.全球气象专家认为接下来一百年里平均气温会⋯⋯
  □ (A)更暖
  □ (B)一样
  □ (C)更冷

  正确答案如下:
  
  1.C  2.B  3.C  4.C  5.C  6.B  7.C  8.A  9.C  10.A  11.C  12.C  13.A

  每答对1题得1分,请把总分写到纸上。

  科学家、黑猩猩和你
  
  你答得如何?答错很多题?很多题是用猜的吗?如果是这样,我来说两件能安慰你的事。

  首先,等你读完这本书会答得好上许多。这不代表我会要求你乖乖坐正,硬背一大堆数据资料(我是全球公卫教授但还没发神经)。

  你能答得更好的原因在于,我会提出一套简单的思考工具。有了这些,你不必死背硬记一堆数据就能更了解世界的样貌,具备正确的宏观认知。

  第二:如果你答得不好,你并不孤单。

  过去数十年来,我向全球各地成千上万人提出数百个这类问题,关于贫富、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教育、公卫、性别、暴力、能源与环境—这些都反映全球基本的面貌与趋势。

  问题简单明白,没有暗藏陷阱,而且我很小心选择可靠的数据,避免模煳的空间。然而多数人答得惨不忍睹。

  比方说,真确问题3是有关赤贫人口的趋势。过去20年间,全球的赤贫人口比例减少了一半。这真是一大变革,我认为是我今生见到最重要的改变,而且是有关这世界很基本的事实,然而一般人对此一无所知—平均只有7%的人答对。(少于十分之一!)

  现在再举另一个例子:有关疫苗接种的第9题。如今全球几乎所有儿童都会接种疫苗,这很了不起,代表现在几乎所有人都有基本的现代医疗照护。然而多数人对这一无所知,平均只有13%的人答对。

  86%的人答对有关气候变迁的最后一题。在所有我们进行线上测验的富裕国家,多数人知道气候专家认为地球正在变暖。几十年间,科学研究的结果不只留在实验室里,还为大众所知。这是大幅提升大众认知的成功例子。

  不过扣除气候变迁这题,其余12题都反映大众的无知(我不是指愚昧或故意,纯粹只是缺乏正确认知)。2017年,我们请14个国家将近12,000人作答,他们在前12题平均只答对2题,没人统统答对,仅1个人(在瑞典)只错1题,15%的人得到0分。

  也许你会认为教育程度高的人答得较好,或是对这类议题有兴趣的人答得较好?我确实想过,但不是这样子。我的受测对象遍及世界各地,包括各行各业:医学生、老师、大学教授、杰出科学家、投资银行家、跨国企业主管、媒体记者、社运人士,甚至政府资深高层人士。

  他们受过良好教育,对世局抱持好奇,但竟然「大多」答得错误连连,好几组专业人士甚至答得比一般大众更差。

  有些最惨的填答表现出自一组诺贝尔奖得主与医学研究员。这测验无关智力,但人人似乎对世界抱持奇糟无比的认知。不只奇糟无比,简直大错特错,比随便乱猜还糟。我找脑袋空白的人作答,成绩还会比较好。

  想像我决定带着一大堆标示A、B和C的香蕉,去动物园找黑猩猩作答,把香蕉丢到兽笼里,然后站在外头大声唸出每个问题,记下牠们每次的「答案」,也就是所选香蕉上的字母。

  如果我这么做的话(我不会的啦,纯属想像),随机乱选的黑猩猩们会一而再占上风,打败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却认知错误的专业人士。在乱选之下,黑猩猩们每1题(三个选项)的答对率会是33%,前12题会答对4题。回想一下,人类受测者在前12题平均只答对2题。

  此外,黑猩猩在答错时也只是随机选了两个错误选项之一,不像人类偏偏是选到完全相反的选项。每一组受测者眼中的世界都比实际上更恐怖,更暴力,更无望—简言之,更夸大。

  为什么我们没能赢过黑猩猩?

  1990年代中期,我第一次发现大家的无知,感到有点庆幸。

  当时我刚开始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学院教一门全球公卫课程,心里有点紧张,毕竟这些学生绝顶聪明,搞不好早已知道所有我要教的内容了。

  当我发现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还不如黑猩猩,可真是松了一口气。

  然而当我考了更多人,发现更多的无知,不只在学生之间,更是在各个地方,不禁相当洩气且忧心。

  当你打开车子的导航系统,系统资料是否正确十分重要。如果导航给的指示似乎跟你所在的城市不符,你不会相信,免得到头来跑错地方。因此,如果政治人物与政府高层对世界抱持错误认知,岂有办法妥善解决问题?如果公司主管完全搞错状况,如何替公司做出合理决定?一般人又如何知道自己平时该关切哪些议题?

  我决定不只要找人受测与点出无知,还要找出箇中原因。为什么世人普遍对世界如此无知?我们有时都会搞错,包括我也不例外(我乐于承认这一点),但为什么多数人错得这么离谱?为什么这么多人答得比黑猩猩还糟?比随机乱猜还糟!

  某个在大学里工作到很晚的夜晚,我豁然开朗,明白问题不会只在于大众缺乏知识,否则大家会随机给出错的答案(跟黑猩猩一样),而不是给出连随机乱答都不如的答案,连黑猩猩都不如的答案,完全反过来的答案。我们会答得如此荒腔走板,只可能是出于错误的「知识」。

  没错,就是这样!问题其实在于翻新认知(至少我多年来如此认为):无论是我的全球公卫课程学生,还是所有多年来参与测验的受测者,其实都具备知识,却是过时的知识,往往过时数十年的知识。大家对世界的认知来自老师,而老师的知识是建立于他们在学校读书那时候。

  因此,为了对抗无知(至少当时我如此认为),我需要翻新大家的知识,而方法是开发更与时俱进的好教材。在某次晚餐上,我把这想法告诉了奥拉和安娜,他们加入我的行列,设计各种动态图表。

  我带着这些出色的教学工具周游世界,在蒙特瑞、柏林和坎城发表TED演讲,在可口可乐和宜家家居等跨国企业向高层演讲,在跨国银行和对沖基金演讲,在美国国务院演讲,兴致勃勃的向大家展现世界的变化,乐得告诉大家说他们像穿着国王的新衣,对世界一无所知。我们想让人人获得更新的世界观。

  然而我们逐渐发现问题不只如此。无知不只出自认知有待更新而已,光靠动态图表与教学工具无法解决问题。原因在于,我得哀伤的承认,就连很喜欢我的演讲的人也没有好好听进去。他们也许暂时眼睛一亮,但在演讲过后,仍抱持先前错误的认知,没有记取新知。甚至演讲才刚结束,我就听到有人讲着有关贫穷或人口的错误认知—我才刚证明为误的认知。我几乎想放弃。

  为什么对世界的夸大认知如此萦绕心头?媒体是罪魁祸首吗?我当然想过,但这不是答案。没错,媒体是帮凶,这我之后会讨论,但我们不能说媒体就是祸首,朝他们喊:「嘘,闭嘴。」

  2015年1月,我在瑞士小镇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总算对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时我和比尔和梅琳达.盖兹夫妇即将进行社会经济与永续发展的主题演讲,上千人排队等待入座,包括全球最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企业家、学者、记者、产业人士,以及联合国高阶官员等等。我踏上讲台,环顾全场,看到多位国家元首、一位联合国前秘书长、跨国企业总裁,以及电视上常出现的知名记者。

  我准备问观众三个分别有关贫穷、人口成长与疫苗接种率的问题,感到非常紧张。如果大家确实知道答案,那就没戏唱了,毕竟我所有的投影片都在说他们实在弄错了,该当怎么答才对。

  然而我根本不该担心。这些接下来数日会向彼此说明这世界的各国人士确实比大众更了解贫穷议题,竟然有高达61%的人答对了,但另外两个有关未来人口成长与基本疫苗接种的问题不然,他们终究答得比黑猩猩还差。

  明明他们能取得各种最新资料,还有顾问与助理时常帮忙更新资讯,不可能资讯过时,但连他们都对世界抱持错误的基本认知。

  在那场世界经济论坛之后,事情逐渐清晰。

  夸大直觉与偏误认知

  所以现在有了这本书。书中提出我在多年试图传递正确认知并眼看世人误解眼前事实之后,所得到的结论—为什么普罗大众和菁英人士大多对世界抱持错误认识,得分还不如黑猩猩(而且我也会教你该怎么办)。简言之:

  想一想这个世界,种种战争、暴乱、天灾、人祸和贪腐。世界很糟,而且似乎每况愈下,对吧?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而且穷人愈来愈多;除非我们採取破釜沉舟的行动,否则地球的资源很快会用罄。

  至少这是多数西方人在媒体上看见的世界,在脑海中浮现的世界,我称之为过度夸大的世界观:看似沉重,实属误导。

  事实上,世上多数人都是处于中等所得的区间,或许不算我们眼中的中产阶级,但也不是一贫如洗,他们的女儿会上学,孩子会接种疫苗,家中有两个孩子,想趁放假出国走走,但可不是当难民走避他乡。一步又一步,一年再一年,世界正愈变愈好。

  不是每年都在方方面面愈变愈好,但大致是一年好过一年。虽然世界面临不少重大难题,但是目前都有长足进展。这才是合乎事实的世界观。

  由于过度夸大的世界观,人们对我的提问给出种种夸大的负面答案。一般人在思考、猜测或学习有关世界的事时,时常直觉去参照自己的世界观,所以如果你的世界观不对就会大幅猜错。然而我原本想得不对,这些世界观不只源于过时的认知,连能取得最新资讯的人都错看世界。我认为原因并非媒体误导、刻意宣传、错误消息或假新闻。

  过去数十年间,我演讲,我考观众,我眼看大家对明明摆在眼前的事实提出错误解读,现在我终于明白错误的世界观为什么这么根深柢固,原因出在我们大脑运作的方式。
 
  人脑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出现各种根深柢固的直觉,有助我们的祖先凭寥寥几人之力以狩猎与採集维生。

  人脑常迅速跳到结论,没有思考太多,这在过去有助我们避开猝然袭来的危险。我们喜欢八卦闲扯,喜欢夸大的故事,这些在过去是有用资讯与新知的唯一来源。我们渴望糖分与脂质,这些在过去食物短缺的时代是维系生命的热量来源。我们的许多直觉在几千年前很管用,但如今我们身在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由于我们对糖分与脂质的渴望,肥胖是现今全球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我们得叫子女与自己别吃太多糖果与洋芋片。同理,由于我们的大脑倾向迅速下结论,渴求夸大的故事,结果出现种种偏误,形成过度夸大的世界观。

  别误解我的意思。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直觉来了解世界与过日子。如果我们每次都要细究所有接收到的资讯,理性分析每个决定,日子实在无法过下去。我们不该完全不吃糖分与脂质,不该叫医生帮忙开刀割除脑中产生情绪的区域。不过我们确实需要学着别被夸大资讯牵着鼻子走,否则无从看见世界真正的面貌,完全误入歧途。

  实事求是的世界观

  我穷尽毕生之力抵抗全球的无知,而这本书是我的最后一役,是我设法影响世界的最后努力:改变世人的思维方式,安抚无谓的恐惧,让大家把精力重新放在有益之举上。先前我以庞大数据与吸睛软体为武器,採取活泼的演讲风格,甚至搬出瑞典刺刀,但那样不够,而但愿再加上这本书就够了。

  对于这本书呈现的数据,你会彷彿从未看过:这些数据如同一种疗癒。这种理解会带来内心的平静。原因是世局并不如表面夸大的那样糟糕。

  求真习惯如同健康饮食与规律运动,可以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该当这样。你开始练习之后,有办法扭转原本夸大的世界观,换成基于事实的认知,不必硬记各种数据也能正确理解世界,得以做出更好的决定,留意真正的危险,察觉真正的机会,不必为错误认知紧张兮兮。

  我会说明怎么辨认过度夸大,提出几个思考工具,让你能克制夸大直觉。这样一来,你能摆脱错误认知,建立基于事实的世界观,每次都赢过黑猩猩。

  说回马戏团

  我有时在演讲最后表演吞剑是为了明确传达一件事,那就是有些事表面乍看不可能,其实却有可能。

  在做这种马戏团表演之前,我会先测验观众对世界的了解程度,指出这世界跟他们的认知截然不同,许多他们认为不可能的改变其实已经发生。在演讲过程,我努力让他们对可能的改变抱持好奇,而这类改变迥异于他们原本的认知,迥异于新闻每天传播的讯息。

  我吞剑是为了让他们明白原本的直觉错得离谱。我希望他们明白,无论是吞剑表演,还是我所提的全球数据,尽管再牴触他们的既有认知,尽管再显得绝无可能,却统统确实为真。

  我希望,当他们发觉自己对世界的认知错了,心里不是难为情,而是感到一种孩童般的激动、振奋与好奇。当年我看马戏团表演时就有这种感动,如今每当发现自己认知错误时也油然生起这种好奇:「天啊,竟然有这种事?」

  这本书在谈世界,在谈世界真正的样子。此外,这本书也是在谈你,在谈你(及几乎所有我遇过的男女老少)为什么没看见世界真正的样子。这本书在谈你可以怎么做,进而在从马戏团帐篷走回世界时,感到积极正面,怀抱更少担忧,看见更多希望。

  因此,如果你想有正确认知,不想继续活在自己构筑的泡沫里;如果你愿意改变自己的世界观;如果你想以批判思维取代直觉反应;如果你感到谦虚与好奇,准备好迎向当头棒喝—那么请好好读下去吧。
 

图书试读

Chapter 7 宿命型直觉偏误
 
地狱的雪球
 
不久前,我获邀到爱丁堡的巴尔莫勒五星级饭店,对资本经理人和他们最有钱的客户演讲。
 
我在富丽堂皇的挑高宴会厅调整演讲设备,不禁自觉有点渺小,自问为什么这间有钱的金融机构会想让客户听一个瑞典公卫教授演讲。
 
几週前对方向我仔细简报过,但为求确认,我在做最后一次排练时再次询问主办人。
 
他给了直截了当的解释,原来他很难让客户了解最获利甚丰的投资机会不在欧洲,不在以中古城堡与石板街道着称的欧洲大城,却是在亚洲与非洲的新兴市场。他说:「多数客户无法看见或接受许多非洲国家方兴未艾的进步。
 
在他们脑中,非洲大陆永远不会进步。我希望你能靠动态图表改变他们僵固不动的世界观。」
 
我的演讲好像满成功。我展现亚洲国家如南韩、中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和新加坡等,说明它们如何在几十年间凭突飞勐进的经济令世界惊艳,而在经济起飞之前的几十年其实社会就已稳定进步,现在相同进程正在非洲某些地方展开。
 
我向观众说,现在如果要选地方投资,大概最好是选那些数十年间大幅改善教育与儿童存活率的非洲国家。
 
我提到奈及利亚、衣索比亚和迦纳。观众听得聚精会神,瞪大双眼,问了些蛮好的问题。
 
会后我收着笔电,一个穿浅格花纹三件式西装的灰发男子缓缓走上讲台,露出灿笑说:「我看了你的数据,听了你的说法,但非洲要成功就像地狱的雪球──毫不可能。
 
我知道,因为我在奈及利亚待过。他们的文化就是那样,打造不出现代社会的。永远没办法永──远。」我张开嘴巴,但还来不及想出怎么拿事实回答他,他已经轻轻拍了我的肩膀一下,走去找咖啡喝了。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