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信用的价值与风险

抓住信用的价值与风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信用评估
  • 信用风险管理
  • 信用价值
  • 金融风险
  • 投资决策
  • 风险控制
  • 金融分析
  • 信用政策
  • 企业信用
  • 风险评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完整剖析「信用」价值与风险的宝典,值得细细品阅

  台湾金融研训院卢阳正副院长:作者翻转「信用」抽象概念,透过实务操作经验与实例予以具象化,是信用产业从业人员培养「信用专业工人智慧」的必要书籍。

  本书所介绍的观念与实例,金融人员必须了解,一般大众更一定要知道,期许社会全体都能正视「信用」的重要性,意识书籍封面金苹果阴影所代表的「风险」,顺利运用如金苹果般闪耀的「价值」。
 
洞悉市场脉络:深度剖析现代金融体系的复杂构造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渴望深入理解现代金融运作机制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尽而全面的指南。它并非着眼于某一具体金融工具的实操技巧,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支撑全球经济运行的宏大结构——金融体系的内在逻辑、历史演变、风险传导机制及其面临的未来挑战。 第一部分:金融的基石——价值、流动性与信任的构建 本章首先回溯了金融体系的起源,探讨了货币如何从最初的实物形态演变为抽象的价值储存和交换媒介。我们深入分析了“信任”在现代金融中的核心地位,阐释了法律框架、监管机构以及中央银行如何在宏观层面构建并维护这种系统性信任。 我们将详细剖析流动性的本质。流动性不仅仅是资产变现的速度,它更关乎市场效率和系统稳定性。书中通过对不同类型资产(如国债、商业票据、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流动性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在市场恐慌时期,流动性枯竭如何迅速演变为系统性危机。我们运用历史案例,如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崩溃,来阐释流动性错配如何将看似稳健的机构推向深渊。 此外,本部分还将聚焦定价模型的演进。从早期的基于供需的基本面定价,到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BSM)模型对衍生品定价的革命性影响,再到后来的对市场有效性和行为金融学的反思。我们详细拆解了这些模型背后的数学假设,并批判性地审视了它们在极端市场条件下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金融中介与资本的跨期配置 金融体系的另一核心功能在于其作为中介的作用,有效地将盈余部门的资金引导至需要投资的部门。本章将细致考察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保险公司在资本配置链条中的角色。 我们着重探讨了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与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通过“借短贷长”的模式创造信用,其风险集中于期限错配和信用风险。书中通过对巴塞尔协议(Basel Accords)演进的梳理,展示了全球监管者如何试图量化并约束银行体系的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暴露。对于投资银行而言,其复杂的表外交易、证券化操作以及承销业务,构成了资本市场运作的重要推手,但同时也引入了不易察觉的系统性风险。 本章还深入分析了长期资本的形成与挑战。养老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作为现代金融市场的主要长期参与者,其投资策略和对全球资产价格的影响日益显著。我们探讨了“资产荒”现象的成因,以及这些长期资金在寻求收益时对新兴资产类别(如私募股权、基础设施投资)带来的结构性影响。 第三部分:衍生工具的逻辑、应用与系统影响 衍生工具是现代金融工具箱中最复杂也最具争议的部分。本部分旨在剥离其技术外衣,回归其风险管理与价格发现的本源。 我们将详细介绍远期、期货、互换(Swaps)和期权这四大基础衍生工具的构造原理和市场功能。重点分析了互换市场的巨大规模和隐蔽性,特别是利率互换和信用违约互换(CDS)如何成为企业对冲特定风险的有效工具。 然而,本书的重点在于分析衍生工具在缺乏有效监管和透明度下的系统性后果。我们重访2008年金融危机,剖析了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担保债务凭证(CDO)的证券化链条如何将低质量的信用风险大规模地分散和隐藏到全球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中。书中不仅关注了信用风险的传递,还探讨了保证金制度、追加保证金通知(Margin Calls)以及清算对手方的集中度如何加速了市场流动性的冻结。 第四部分:监管的博弈与金融的未来图景 金融体系的稳定始终是监管者与市场参与者之间持续博弈的结果。本章回顾了历次金融危机后的监管改革历程。 我们对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Act)和欧洲的银行业联盟等重大监管举措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分析了它们在加强银行资本、限制自营交易(沃尔克规则)以及提高衍生品清算透明度方面取得的成就和遗留的难题。 同时,本书也展望了新兴的技术对金融格局的颠覆性潜力。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的出现,预示着支付系统、清算结算机制乃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能发生的深刻变革。我们评估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在提升金融包容性和效率方面的潜力,同时也批判性地分析了其在消费者保护、反洗钱和系统稳定性方面带来的全新挑战。 结语:构建更具韧性的金融生态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金融体系的内在矛盾——追求效率与防范风险之间的永恒张力。成功的金融体系并非是完全没有波动的,而是拥有足够的韧性(Resilience)来吸收冲击并从错误中快速恢复。读者将获得一套分析现代金融复杂性的多维度思维框架,理解市场运行的深层机制,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新闻报道或快速致富的“秘籍”之中。这是一部面向对宏观经济、资本市场结构和全球治理感兴趣的严肃读者的专业探索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吕子立


  学历
  中华大学科技管理博士
  政治大学经营管理硕士
  现职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检查局副组长
  着作银行授信实务个案精选
  银行合併面面观

蔡尚斌

  学历
  中华大学科技管理博士
  南开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南开大学法学院博士生
  经历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现职南开大学法学院博士生
 

图书目录

第 1 章  信用有价吗 ?
1.1  信用一斤值多少 ?
1.2  信用 > = < 价值吗?
1.3  信用价值会泡沫化吗?  

第 2 章  信用贷款目的
2.1  理财週转
2.2  营运週转
2.3  过渡融资

第 3 章  信用贷款行业
3.1   金融机构
3.2   融资公司
3.3   代办贷款公司

第4章  信用贷放途径
4.1  直接贷放
4.2  委託外包
4.3  受託代办  

第5章  产业信用延伸
5.1   策略联盟
5.2   信用仲介
5.3   委外行销

第6章  信用价值衡量
6.1   征信调查  
6.2   价值衡量
6.3   信用评级  

第7章  信用风险额度
7.1   信用额度
7.2   风险限额
7.3   额度调节

第8章  信用风险监测
8.1   信用部位
8.2   压力测试
8.3   风险监测

第9章  信用品质调控
9.1   信用分类
9.2   品质定义
9.3   违约控制

第10章  信用回复重生
10.1   信用重建
10.2   信用回复
10.3   回复监测

第11章  信用凭据伪造
11.1   身分证明
11.2   所得证明
11.3   信用证明  

第12章  信用贷款犯罪
12.1   广告诱导
12.2    代办抽佣
12.3    人头违贷

第13章  信用贷款洗钱
13.1   高利借贷
13.2   虚假贷款
13.3   跨国洗钱

第14章  信用贷款舞弊
14.1   冒贷行为
14.2   集体舞弊
14.3   套取利益

 第15章  后记
15.1   大数据运用与价值衡量
15.2   金融科技与风险衡量
 

图书序言

作者序    

  信用是承诺,还是面子问题;是实现诺言,还是椪风其词。信用的另一面,

  是价值的兑现,还是言过其实;究竟是价值增强,还是美丽的谎言?信用价值,是承担信用风险的主要能力,信用价值的衡量与评估,究竟以资产金额大小来判断,还是以影响力强弱来决定,抑或是以人脉广度来衡量,其最终是希望能更精准评核借款户的真实价值。

  2005年至2006年消费者卡债风暴,致使双卡(信用卡及现金卡)债务人背负庞大债务,产生迭起社会问题事件,进而引发社会广大关注,舆论排山倒海谴责银行与主管机关,银行业顿时成了过街老鼠。时过一年,因应双卡债务问题而生的「债务协商机制」,也导致银行亏损,而缩减消费金融业务,间接冲击民生消费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又雷曼兄弟公司2008年9月15日破产,致其发行的以信用违约交换(CDS)为标的金融衍生性商品价值暴跌,引发台湾及香港投资人不满的事件,最终在香港金管局、证监会及台湾金管会的强烈干预下,促使销售银行退回销售本金8.5成及7成之赔偿。不论是双卡之个人信用额度过度扩张,还是雷曼兄弟公司发行以信用衍生性商品为标的的结构化投资产品之信用风险,均属于信用扩张已超逾其可承担风险之信用价值。银行在征信与审查个人或企业信用价值时,除衡量其财力情形外,并就其在外举债情形,加以分析与计算其可再融资限额,并于估妥个人或企业信用价值后,衡量其不履约之风险限额,再予以融资。但若金融机构融资给借款户之授信金额,已超逾其信用价值时,作者建议宜要求借款户补提供担保品或提具信用保险,以控制未来不履约授信风险及摆脱信用的迷失。

  本书第1章提及信用的内涵与泡沫化;第2章分析信用贷款目的;第3至6章提到信用贷款行业、贷放途径、信用延伸及价值衡量;第7至14章论述抵销信用价值的信用风险额度、监测、品质调控、信用回复、凭据伪造、犯罪、洗钱与舞弊;最后第15章后记,再就大数据与金融科技议题,探讨採行巨量资料分析及数位科技工具,以衡量信用价值与风险的可行性。最后,期许本书之付梓,能引导读者对信用价值与风险概念,有更进一步的想法;也使大数据分析与金融科技等能更精准衡量信用价值与掌握信用风险。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抓住信用的價值與風險》,我整個眼睛都亮起來了!身為一個小小的上班族,每天都在跟錢打交道,但說實話,對於「信用」這兩個字,我一直覺得有點抽象,好像離我有點遠。畢竟我不是什麼金融大亨,也不太貸款買股票什么的。但仔細想想,生活中處處都有信用啊!像是辦信用卡、申請手機門號,甚至現在有些店家要你先付訂金,這不都是在看你的信用嗎?我常常覺得,為什麼有些人信用卡刷爆了還能一直辦新的,而有些人卻被銀行列入拒絕往來戶?這裡面到底有什麼學問?我特別想知道,這個「價值」到底在哪裡?是說信用好就能借到更多錢?還是利率比較低?又或者是有什麼隱藏的福利?還有「風險」的部分,是不是說如果信用不好,就可能會被罰錢?或是以後做什麼事情都會被刁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把這些東西講得非常非常清楚,用我們一般人都能懂的語言,不要講太多術語,讓我知道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在信用這條路上走得穩穩的,不要因為一時的疏忽,就讓自己的未來蒙上陰影。真的好期待,希望這本書能解答我長久以來的疑惑!

评分

天啊,看到《抓住信用的價值與風險》這個書名,我眼睛都亮了!我一直覺得,信用這件事,好像是銀行家、會計師在玩的事情,離我這種平凡老百姓好遠。但是,仔細想想,從我辦第一張信用卡開始,到後來買車、買房,甚至現在想創業,每一個重要的人生決定,都離不開「信用」。我常常覺得,為什麼有些人可以輕輕鬆鬆貸到大筆資金,而我卻被銀行審核得嚴嚴實實?這中間的差別到底在哪裡?我特別想知道,書裡會不會講到一些「眉角」?像是,要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的信用評分提高?是不是有什麼「禁忌」行為是我們絕對不能做的?還有,這個「價值」,除了低利率、高額度,是不是還有一些我們不知道的隱藏好處?比如,是不是信用好的人,在保險費用上也會有優惠?或者在某些租賃服務上,可以省下押金?至於「風險」,我最怕的就是因為不懂,而惹上麻煩。書裡會不會教我們怎麼看懂那些密密麻麻的合約條款?如何辨識詐騙?還有,如果不小心信用出了問題,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補救?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手把手教我,讓我不再對信用感到陌生和害怕,而是能夠自信地掌握它,讓它成為我人生路上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评分

我一直覺得,台灣的社會很看重人情,但有時候,人情也抵不過數字。尤其在做生意或者規劃未來的時候,「信用」這個東西,彷彿是一張無形的通行證。我自己在經營小生意,雖然規模不大,但偶爾也會需要周轉資金,或者跟廠商談比較長的付款週期,這些時候,對方第一眼看的,絕對是你的信用紀錄。所以,《抓住信用的價值與風險》這本書,聽起來正是我目前最需要的「指南」。我比較好奇的是,書裡會不會教我們怎麼去「判斷」一個人的信用?畢竟,有時候生意夥伴的信用好壞,直接影響到我們的資金鏈和營運。另外,書裡提到的「價值」,會不會包含一些非金錢上的考量?比如,好的信用是不是能夠讓你更容易獲得一些合作機會,或者在談判時更有籌碼?相對的,「風險」的部分,除了大家常聽到的法律問題,有沒有更細緻的分析?像是潛在的詐騙、惡意利用信用等情況,有沒有預防的辦法?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具體的工具和思維方式,讓我在面對各種商業往來時,都能多一分警覺,少一分風險,並且能最大化「信用」為我帶來的正面效益。

评分

說真的,我對「信用」這個主題本身就非常有興趣,只是過去一直找不到一本能真正讓我進入狀況的書。很多時候,大家講信用,都好像是很專業的金融術語,什麼徵信分數、信用評級,聽得我頭昏腦漲,感覺離自己的生活好遙遠。但《抓住信用的價值與風險》這個書名,聽起來就比較親民,而且「抓住」這個詞,讓我覺得很有行動力,好像不是單純地理論介紹,而是教我們怎麼實際運用。我很好奇,書裡會不會提到一些實際的案例?像是有些人因為信用破產,導致人生一蹶不振;又或者是有些人因為信用良好,在關鍵時刻得到了銀行的支持,化解了危機。我特別想知道,在台灣,我們的信用體系是怎麼運作的?跟其他國家比起來有什麼特別之處?還有,現在科技發達,很多線上借貸平台、P2P,這些新的信用模式,到底有沒有風險?書裡會不會針對這些做出一些評估和建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出,提供一些實用的技巧,讓我們了解如何建立、維持,甚至是在必要時修復自己的信用。畢竟,在現在這個社會,信用就像是我們無形的資產,很重要,但往往又被我們忽略。

评分

我一直對信用這個概念感到很困惑,尤其是在台灣社會,大家常常講「信用」,但到底什麼是信用?為什麼它有價值?又為什麼會帶來風險?《抓住信用的價值與風險》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很有意思。我個人覺得,信用不只是一個冰冷的數字,更像是一種社會認同,一種個人品德的展現。尤其在我們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很重要,所以,一個人的信用,往往會影響到他的人際關係,甚至是他能獲得的機會。我很好奇,書裡會不會深入探討這個「價值」的層面?比如說,良好的信用,除了在金融上的益處,還能不能幫助我們在職場上獲得升遷?或者在創業時更容易獲得投資者的青睞?另外,對於「風險」,我特別想知道,書裡會不會剖析一些比較少見但卻很嚴重的信用風險?例如,假冒身份、信用盜竊等,在台灣有沒有比較普遍的案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比較宏觀的視角,讓我們不僅看到信用的財務價值,更能理解它在個人發展和社會互動中的重要性。我希望能從這本書裡,找到建立和維護良好信用的方法,並且學會如何識別和規避潛在的信用風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