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貨幣戰爭:數位貨幣沒有政府背書卻開始流通,你我的消費、財富與稅負,是誰說瞭算?

新貨幣戰爭:數位貨幣沒有政府背書卻開始流通,你我的消費、財富與稅負,是誰說瞭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金融
  • 貨幣
  • 數字貨幣
  • 經濟
  • 投資
  • 稅收
  • 政治
  • 全球化
  • 區塊鏈
  • 未來金融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當你努力一輩子,什麼纔是專屬於你的財産?
  存款、房子、車子、你的名聲、親情、愛情還是友情?
  這些東西都很可能隨時間離開你,但有一樣東西可以伴隨你終身:數位貨幣,
  隻要你有一把打開密碼的鑰匙,沒有人能夠奪走。
  政府、銀行在擔心什麼?打算怎麼利用?這就是新貨幣戰爭。
  ——本書作者、全球加密數字資産研究院籌備院長劉振友

  從自然貨幣、金屬貨幣、紙幣到數位貨幣,
  貨幣的角色已從「專製工具」變成「智能遊戲」,
  我們即將迎來一場從實體走嚮虛擬的新貨幣戰爭。

    
  本書作者劉振友曾齣版《當世界不使用鈔票》(大是文化齣版),
  曾獲中國新經濟模式創新與發展傑齣人物,也是最早提倡加密數位資産的先知,
  他要告訴你,你我的消費模式與賺取財富方式,嚮來受政府、銀行和企業左右,   
  無政府背書的數位貨幣正在世界各地開始流通使用後,
  未來的經濟行為,誰會受到箝製?誰得到自由?將來是誰說瞭算?

  ◎貨幣戰爭的起源與貨幣體係演進

  在金本位貨幣時期,由於黃金太過稀少,在金幣麵前,連國王也要脫帽,
  到瞭布雷頓森林體係,這是一場讓美元成為大爺的新貨幣根基,
  隻是偏偏發生瞭一場戰爭,讓美國的撒錢稱霸天下計畫崩塌,
  當大哥變窮瞭──美元本位時期結束,區域化貨幣組織齣現,
  目前,新貨幣體係尚未齣現,誰將是下一個貨幣共主?
  美元、歐元、人民幣還是數位貨幣?
  或者,發行量最大的數位貨幣會被某強國收編?
    
  ◎未來貨幣的發展 : 數位貨幣怎麼齣現的?目的是?
 
  .特徵和功能 :
  數量有限、去中心化與區塊鏈,是其幾項大特徵,
  再加上齣門無須攜帶、很難造假交易、無須手續費,更是優勢。
  尤其是比特幣,更是開啓數位貨幣的新紀元。
  (想更瞭解比特幣?詳見《當世界不使用鈔票》)
    
  .這種貨幣如何運作?
  到底該去哪裏取得數位貨幣,大傢口中流行的「挖礦」是指?
  數位貨幣要存哪裏?上哪交易?哪裏買賣?又該去哪裏花用?
  以後還需要錢包嗎?當然,而且你還可以透過五種錢包保護你的資産 :
  冷錢包、鏈下錢包、多重簽名錢包……

   
  本書最後還要告訴你 :  
  .數位貨幣將加速那些産業發展?打擊哪個行業?
  .它未來將「消滅」真實貨幣,有可能嗎?會引發通貨膨脹嗎?

  當無政府背書的數位貨幣成為可能,
  你我的消費方式與財富由誰說瞭算?是第三方支付的霸主還是比特幣擁有者?
  這是一場將波及每一個人的金融戰爭。

名人推薦

  網路趨勢觀察傢/Mr. 6 劉威麟
  幣託(BitoEX)執行長/鄭光泰
  《商業周刊》財富網專欄作傢/Mr. Market 市場先生
 
數字貨幣時代的金融新篇章:權力、信任與未來的重塑 在信息技術飛速迭代的今天,我們正站在一個宏大變革的十字路口。傳統金融體係,那個由中央銀行、大型商業銀行和政府監管機構構建的堡壘,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顛覆。這股力量並非來自舊有的金融博弈對手,而是誕生於代碼、密碼學和去中心化網絡之中——數字貨幣與區塊鏈技術。 本書將深入剖析這場正在悄然重塑全球經濟格局的深刻變革。我們關注的焦點,不在於那些僅僅關注價格波動和投機熱潮的錶麵現象,而是力求穿透技術的迷霧,直抵其核心:權力結構的轉移。 第一部分:信任的重建——從物理到數字的範式轉移 金融的本質是信任。在過去數百年間,這種信任被係統性地委托給瞭國傢主權信用和特定的金融中介。然而,全球化帶來的不平等加劇、金融危機的反復暴露瞭中心化信任體係的固有脆弱性。 數字貨幣的崛起,提供瞭一種基於數學和共識機製的替代方案。本書將詳盡闡述去中心化賬本技術(DLT)如何實現瞭“無需信任的信任”(Trustless Trust)。我們將探討比特幣作為“數字黃金”的哲學意義,它如何挑戰瞭法定貨幣的壟斷地位,並提供瞭對抗通貨膨脹和政治乾預的潛在工具。 加密學的基石: 深入解析公鑰加密、哈希函數等核心技術,解釋它們如何確保交易的不可篡改性和安全性,而非依賴於權威機構的背書。 分布式共識的機製: 對比工作量證明(PoW)與權益證明(PoS)等共識算法,分析它們在去中心化網絡中如何有效解決“雙重支付”問題,並探討這些機製的能源消耗、安全性和中心化風險。 智能閤約的革命: 不僅僅是貨幣,更是一種自動執行的法律與商業邏輯。我們將研究以太坊等平颱如何通過可編程貨幣(Programmable Money)重塑閤同、保險、供應鏈管理的效率與透明度。 第二部分:影子銀行的崛起與監管的睏境 隨著數字資産生態的成熟,一個龐大且遊離於傳統監管框架之外的金融體係正在野蠻生長。這個“影子金融體係”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影子銀行,它涵蓋瞭去中心化金融(DeFi)協議、穩定幣發行方、跨鏈橋以及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 本書將重點審視這些新生事物對現有金融秩序構成的復雜挑戰: 穩定幣的全球影響: 穩定幣如何成為連接傳統法幣世界和加密世界的主要橋梁?它們對貨幣主權、支付係統和係統性金融風險有何潛在影響?特彆是那些由私人機構發行,卻扮演著類央行角色的穩定幣,它們是否構成瞭新的“係統重要性實體”? DeFi 的滲透與風險: 深入分析流動性挖礦、藉貸協議等DeFi核心機製。探討其在提升金融普惠性的同時,如何暴露瞭流動性風險、智能閤約漏洞以及用戶保護缺失等緻命弱點。 監管的“圍追堵截”: 麵對這種全球化、無國界的金融創新,各國監管機構正麵臨“鞭長莫及”的睏境。我們將分析各國(如美國、歐盟、亞洲主要經濟體)在加密資産分類、反洗錢(AML)/瞭解你的客戶(KYC)閤規、以及證券化數字資産方麵的最新監管動態和政策衝突。 第三部分:貨幣主權的拉鋸戰——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登場 麵對私人數字貨幣的衝擊,主權國傢並未坐視不理。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研發和試點,被視為各國重塑貨幣控製權、維護金融穩定的關鍵戰略。 本書將細緻對比不同類型的CBDC設計及其背後的政治經濟考量: 零售型CBDC與批發型CBDC的區彆: 深入探討零售型CBDC(麵嚮公眾)對商業銀行體係的潛在“脫媒”效應,以及批發型CBDC(麵嚮金融機構)在提升支付效率中的作用。 技術選擇與權力博弈: 比較基於許可鏈(Permissioned Ledger)與更開放架構的CBDC設計。哪種技術路徑更能平衡效率、隱私和國傢控製力? 數據主權與監控的平衡: CBDC技術上擁有前所未有的數據追蹤能力。本書將探討,在構建高效支付係統的同時,如何構建保護公民隱私的防火牆,防止技術演變為全麵的金融監控工具。這對公民的經濟自由意味著什麼? 第四部分:重塑消費、財富與稅負——個體命運的交織 數字貨幣不僅是金融工具,更是社會契約的重新定義。本書的終極目標,是探討這種技術變革將如何直接影響普通民眾的日常經濟生活。 消費的未來: 數字支付的無摩擦化、跨境交易的低成本化,將如何改變全球供應鏈和普通消費者的購買力?數字資産的波動性是否會成為日常交易的障礙? 財富的界定與擁有權: 當數字資産成為主流財富形式時,“擁有”的含義被重新定義。私鑰即所有權。本書將分析,在數字世界中,如何確保個人的財富不被單方麵沒收或凍結,以及這對遺産繼承和資産保護的意義。 稅收的挑戰與機遇: 跨國、匿名、復雜的交易結構為傳統的稅收徵管帶來瞭巨大的挑戰。如何設計一個既能有效徵稅,又不扼殺技術創新的全球稅收框架?這對個體和跨國企業的閤規成本有何影響? 本書試圖構建一個全景圖,揭示在這場技術與金融的“新貨幣戰爭”中,權力的中心正在如何分散、重組與爭奪。我們身處一個前所未有的實驗期,理解其運作邏輯和潛在風險,是每一位關心自身經濟未來的公民的必修課。它不再是遙遠的未來學討論,而是深刻影響我們今天消費、儲蓄和規劃財富的現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振友


  PE Chain創始人、生態資本(Ecological Capita)創始人、全球加密數字産研究院院長、史丹佛大學工程學院係統優化實驗室中國企業係統優化研發中心研究員、亞太經濟領袖聯閤會常務副主席、美國瀋陽總商會執行會長。早期的區塊鏈商業實踐者、推動者,齣版多部書籍《顛覆》、《3分鍾讓彆人記住你》、《互聯網+》、《數位銀行》、《區塊鏈金融》、《當世界不使用鈔票》(大是文化齣版)等。

  對區塊鏈為底層技術的積分資産化、資産數位化有深入的研究與實踐,纍積豐富的實戰經驗。獲得中國改革開放百名風雲人物及2015年亞太經濟領袖人物、新經濟時代十大經濟人物、2015年亞太創新金融領袖、金鼎奬·2015年度中國金融改革示範人物、中國新經濟模式創新與發展十大傑齣人物、中國新行業新領域十大優秀人物、2016年中國互聯網+新消費時代年度最具創新力人物、2016中國經濟互聯網+跨界卓越成就奬、創新與發展十大傑齣人物、2017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領域創新發展突齣貢獻奬、華尊奬、2017創新中國分享經濟十大領軍人物。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加密貨幣對二十一世紀是「好」的嗎?/Mr. 6 劉威麟
推薦序二 各個大國的競爭態勢,朝多極方嚮發展/鄭光泰
推薦序三 如何憑空創造齣金錢?/Mr. Market 市場先生

前言 無政府背書的數位貨幣,波及每個人的金融戰爭

第一部 貨幣發展與金融危機的誕生模式

第一章 從專製工具變成智能遊戲
1.自然貨幣:有些「錢」會喘氣,有些難以移動
2.金屬貨幣上場:等價交換、可被操控
3.「錢」不夠用,紙幣登場:銀行基因與科技防僞的産物
4.電子錢包──自動支付的始祖

第二章 貨幣戰爭起源與貨幣體係演進
1.金本位貨幣時期:在黃金麵前,連國王也要脫帽
2.布雷頓森林體係:讓美元成為大爺的新貨幣根基
3.一場戰爭,讓美國的撒錢稱霸天下計畫崩塌
4.大哥窮瞭──美元本位時期結束
5.各霸一方,區域化貨幣組織齣現
6.新貨幣體係尚未齣現,誰是下一個共主?

第三章 貨幣體係與金融危機
1.虛擬經濟活動應以提高實體經濟為前提
2.金融危機是怎麼造成的?是「信用」
3.亞洲金融風暴是怎麼發生的?
4.金融危機的爆發誘因:舉債是關鍵
5.危機的爆發總有規律:房地産再度泡沫時
6.金融危機的社會危害:摧毀你個人和你的傢
7.如何應對金融危機:加強區域閤作
8.虛擬貨幣將引發金融危機,還是引爆金融革命?

第二部 未來貨幣的發展

第四章 互聯網孕育,新型貨幣來襲

1.信用貨幣:發行鈔票,沒有黃金做準備
2.行動支付:齣門帶「紅包」,誰還需要帶錢包
3.就算身無分文,也不再寸步難行
4.從虛擬貨幣到數位貨幣
5.種類繁多的數位貨幣
6.數位貨幣的發展曆程

第五章 數位貨幣怎麼齣現的?目的是?
1.數位貨幣的特徵和功能
2.優勢多多的數位貨幣
3.比特幣:開啓數位貨幣新紀元
4.區塊鏈:以書為例,看懂數位貨幣的理論框架
5.分散信任:數位貨幣的交易保障

第六章 數位貨幣的價值──必走嚮穩定但目前浮動
1.顛覆傳統的「去中心化」──沒有央行的貨幣
2.數位貨幣有價值嗎?真能當錢用嗎?
3.跨國大額支付的安全工具
4.數字加密,數位貨幣其實是資産
5.的確有人能私心控製數位貨幣,不過……

第七章 數位貨幣如何運作
1.開源:數位貨幣的誕生
2.如何獲取數位貨幣:挖礦
3.錢包:數位貨幣存放在哪?
4.兌換數位貨幣,上哪交易:平颱
5.綫上綫下:如何買賣與花用數位貨幣

第八章 數位貨幣的潛在風險
1.價格波動阻礙瞭流通
2.數位貨幣安全儲存問題傷腦筋
3.捉摸不透價格,與交易亂象
4.尚未成熟的信任體係
5.數位貨幣還不算貨幣,是投資標的
6.「山寨幣」和「屌絲幣」層齣不窮
7.屢屢陷入「傳銷」緋聞

第九章 數位貨幣加速哪些産業發展?打擊哪個行業?
1.網路時代下必然發生的支付革命──數位貨幣
2.電子商務和跨國貿易需要數位貨幣
3.數位貨幣可避免政府流氓行為
4.「智慧閤約」讓交易更安全
5.數位貨幣是産業發展的「加速器」
6.數位貨幣的優點正是銀行的缺點

第十章 數位貨幣的現狀與發展
1.「理想很豐滿、現狀很骨感」的數位貨幣
2.數位貨幣的法律翅膀
3.民間發行的非官方數位貨幣
4.國傢管控的官方數位貨幣在望
5.數位貨幣「消滅」真實貨幣,可能嗎?
6.數位貨幣會引起通貨膨脹?
7.悄悄來臨的無現金時代
8.大勢所趨的未來貨幣
9.改變國傢財富與治理手段的利器
10.三「國」之間的數位貨幣戰爭

圖書序言

前言 

無政府背書的數位貨幣,波及每個人的金融戰爭


  提到貨幣,是當代人不能迴避也迴避不瞭的事情。傳統思維認為,貨幣是用作交易媒介、儲藏價值和記帳單位的一種工具,是專門在物資與服務交換中充當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而且,我們在過往中使用的貨幣一般都是由國傢發行的。

  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尤其區塊鏈技術的齣現,讓貨幣開始有瞭新的型態──無政府管理、無信用背書的數字貨幣成為新的可能。當然,伴隨而來的是,蔓延到全世界範圍的新型貨幣引發的金融戰爭形勢。這場沒有硝煙的金融戰爭,波及全世界的各個層麵──不僅僅涉及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更影響國傢與國傢之間,在世界舞颱上的無聲較量。

  這本書就是講述貨幣的發展史,同時也介紹新型數字貨幣的實際情況,及未來展望,我相信,本書將會為廣大讀者,打開全球金融形勢的全新視野。

  感謝本書在創作過程中所有幫助過我的人,感恩我的傢人的幫助,尤其是我的兒子劉恒語、劉城睿(Marcus),希望他們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節錄第一章)
  自然貨幣:有些「錢」會喘氣,有些難以移動


  盧梭說過:「我們手中的金錢是保持自由的一種工具。」言外之意,金錢的形象代言者──「貨幣」是一種工具而已,其作用隨著曆史長河的流淌而豐盈起來。正是由於貨幣齣現,人類的發展纔進步,經濟由此産生,並且有瞭錯綜復雜的經濟局勢和沒有硝煙的貨幣戰爭。

  那麼,貨幣是什麼時候齣現的?

  在新石器時代,日子遠比「茹毛飲血」的時候要好過一些。原始人有自己的房子、衣服、弓箭,甚至溫飽之餘還有少量的單一物資庫存,比如繩索、肉類等。但是那時候生活物資品種少,且極其匱乏,往往是「有東沒有西」。因為沒有超市,原始人也不可能用電子購物卡刷卡消費,大概也隻能用自己傢的蔥換取彆人傢的蒜。而「以物換物」的交易方式,恰恰就産生最初的貨幣形式──自然貨幣。

  所謂自然貨幣,簡單來說就是用自然界的物品充當貨幣,比如豬、狗、牛、羊、雞、鴨、鵝、貝殼,一切你覺得值錢的、有交換價值的物品都可以充當貨幣。

  舉個例子:老王上山打獵,運氣不錯,打瞭一隻野豬。但是除瞭野豬之外,他還缺米缺鹽,那該怎麼辦呢?於是,他逛遍整個社區,發現老李傢裏有米有鹽,於是開口道:「老李啊,我現在缺鹽缺米,能不能用一塊豬肉換你一些鹽、米?」

  老李也看看自己的傢底,發現自己傢正好缺肉,於是答應:「好吧好吧,一斤肉就換一斤米、一斤鹽……」

  老王用豬肉換得老李的米和鹽,不僅達到目的、滿足需求,而且還是建立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
  但是後來人們發現,豬、牛、羊等産品不是容易變質,就是難以攜帶。該怎麼辦?
  西元前兩韆多年,另一種小巧玲瓏、外觀美麗、兼具時尚功能的自然貨幣齣現,就是「貝殼幣」。

  與豬、牛、羊等龐大而難以攜帶的自然貨幣相比,貝殼不僅便於攜帶,而且因為其獲取睏難而具備物以稀為貴的屬性,便榮登新自然貨幣的寶座。那時候,人們外齣購物,常於腰間掛著一串貝殼。當然裝飾是次要的,主要目的還是充當貨幣使用。

  作為貨幣的貝殼也是量化的,相當於1塊錢、5塊錢、10塊錢。中國古代貝殼幣的計算單位為「朋」,10個貝殼為1朋,有些地方也有20個或者1吊為1朋。

  那麼1朋的購買力有多少?商朝早期,由於貝殼開採技術依舊比較落後,1朋貝殼幣比較值錢。據說有人可以用1朋換1隻羊或者一個更大的物品。後來貝殼開採量加大,貝殼幣開始慢慢貶值。據記載,在商朝中晚期,1朋隻能換1籠包子或者1包黍米,如果購買大物件,恐怕要動用馬車。

  西方諸國,由於文明進程比古代中國要晚一些,他們選用的自然貨幣以「毛皮」、「斧頭」、「鹽」等為主。在一些沿海地區,也有許多國傢曾經採用貝殼作為貨幣,或是穿在一起,或是將一些極為罕見的「寶螺」(按:貝殼呈卵圓形或長卵圓形,花紋色彩豐富)用毛皮拋光後單獨存放。在非洲,以貝殼為主的貨幣一直持續到19世紀。18世紀歐洲大肆在非洲買賣黑奴,就曾用貝殼進行交易,而購買一個黑奴的價格大概需要10萬貝殼幣。可想而知,黑奴交易曾經花掉數以億計的貝殼。

  貨幣天生不是金銀

  自然貨幣是純粹意義上的大自然産物,當然也就帶著它的自然屬性。這些屬性不同的貨幣,有的是「喘著氣」的,有的是「巨大難以挪動」的,有的甚至連自己的親生骨肉都可以當貨幣。曾經流傳著許多「以物換物」的故事:古代有一個人費盡全力,耗時三天三夜搬運幾噸的石塊,隻是為瞭一隻看上去精神不太好的山羊;而另一個人竟然用自己的親生骨肉換來糧食……似乎聽上去在蠻荒時代的交易可笑,但作為貨幣的起源,那些「喘著氣」、「難以挪動」的大自然之物,其作用確實至關重要。可以說,沒有它也就不會今天的電子錢……

  這些笨重的、看上去不可思議的,抑或是精美如藝術品的自然貨幣有一個特點:價值穩定,並且具備普遍接受性。比如一個地區缺鹽,便有從鹽資源豐富地區來的「商人」,他們用鹽換取他們的所需,然後再用這些所需繼續購買或者雇人開採更多鹽。長此以往,這些靠鹽營生的人纍積越來越多財富,逐漸發展成後來的鹽商。而那些便於攜帶的自然貨幣,不僅僅是一把「交易」利器,也為後麵金幣的齣現奠定基礎。

  馬剋思曾說:「貨幣天生不是金銀。」從另一個方麵看,貨幣可以由「任何一種物體」充當。但是隨著人類世界的發展,礦石開採技術齣現、冶煉技術進步,一種新的、可以被人為控製和加工、化學性質穩定的「大自然産物」──金屬逐漸代替貝殼、皮革、珍珠等進行交易。古代中國經曆夏、商周、春鞦幾代的演變,貝殼退齣曆史舞颱,取而代之的是秦國統一的金屬貨幣。

  落後且原始的自然貨幣,因其存在「諸多弊端」而在人類社會的演變中被淘汰,但其價值作用、財富功能並未發生根本上的改變。可以說,鹽換麵包、貝殼換皮革非但不是人類笑話,恰恰引發未來「貨幣戰爭」。

  金屬貨幣上場:等價交換、可被操控

  如果說,自然貨幣是人類走嚮文明的標誌,那麼金屬貨幣則讓蠻夷人類走嚮文明。什麼是金屬貨幣?

  顧名思義,金屬貨幣就是按照一定的計量單位、用不同的金屬製作而成的貨幣。這一類貨幣有固定的重量,而單位重量則代錶一個價值,故金屬貨幣也叫做稱量貨幣。比如中國古代,黃金、白銀按「兩」計算,銅錢則是按「枚」或「銖」計算。

  有一則故事,古代南方長江流域的某個傢庭,為瞭給兒子娶媳婦,特準備一堆聘禮。咱們看看他準備的聘禮:
  聘餅一擔,約50斤
  海味4式,每式兩袋
  3牲(雞鴨豬肉等)
  魚1條,意為年年有餘
  椰子一對,意為有爺有子,大吉大利
  酒4壇
  乾果、糖、茶葉、帖盒若乾
  聘金,200兩白銀

  聘禮的關鍵在於,這壓戲軸的兩百兩白銀,而白銀就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隻不過那時候的金錢常由金銀打造。如按照今天市價換算,兩百兩白銀大概相當於3萬元,可見古時中國在娶媳方麵齣手之闊瞭!

  此外,金屬貨幣的優勢自然貨幣無可比擬,而正是這些優勢讓金屬貨幣保留至今,依舊是當今世界主要流通的貨幣種類。

  與自然貨幣大小不一、容易變質等劣勢相比,金屬貨幣價值穩定、易於分割、方便保存、便於攜帶等特點,使它成為人類眼裏,最能體現「等價交換」的金融工具。

  早在夏朝初期,雖然那時的交易還是以貝殼幣為主,但是原始的金屬貨幣已經齣現。據《管子.山權數》記載:「湯七年旱,禹五年水,民之無糧有賣子者。湯以莊山之金鑄幣,而贖民之無糧賣子者;禹以曆山之金鑄幣,而贖民之無糧賣子者。」《史記.平準書》則有以下記載:「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言外之意,當時的金屬貨幣有金、銀、銅3種鑄幣,每一種代錶的價值皆不同,猶如現在麵額100元、50元、10元的紙幣。

  到瞭商朝,金屬貨幣進入大量「仿造」階段。這些金屬貨幣多是貝殼幣的仿製品,而多選用銅。據記載,1953年,中古考古隊在河南某商墓發掘隨葬銅幣3枚;此後十幾年,陸陸續續又在河南、山西等地發掘隨葬銅幣數百枚。這些銅幣大多做成貝殼狀,是非常完美的貝殼幣的替代品。

  隨著冶煉鑄造技術的提升,金屬貨幣必然取代自然貨幣。而後韆年,秦朝在統一六國後,隨之也統一貨幣。秦朝統一的貨幣,甚至是帶著「官方設計標誌」的專利産品。

  在鼎盛的秦朝時期,規定黃金為上幣,銅為下幣。所謂的「上」和「下」是價值大小的體現。其中最常見的秦朝金屬貨幣是銅鑄下幣,也就是我們今日常說的方孔圓錢。這種銅錢的計量單位是「半兩」,後來被稱為「半兩錢」。半兩錢有大有小,小的8剋左右,大的20剋。到秦二世時期,因皇帝大興土木耗費掉無數銅,以至於無銅鑄造銅錢兒……真是可笑!於是秦二世採用「偷工減料」法,將鑄銅錢的分量減輕一半,但是價值卻與過去相同!這也引起最早的「通貨膨脹」,民怨不斷,加速秦朝滅亡。

推薦序一

加密貨幣對¬二十一世紀是「好」的嗎?

網路趨勢觀察傢/Mr.6 劉威麟


  2018年6月,當「川金會」在新加坡登場,川普與金正恩兩方共同的朋友、NBA名人堂球星羅德曼(Dennis Rodman)也到場,「支持」這場曆史峰會。令媒體注目的是,羅德曼大剌剌的穿瞭一件衣服,上麵打著廣告──「PotCoin」(大麻幣)。

  沒錯,大麻幣是2009年以來,近兩韆種加密貨幣中的其中一種,大傢不經思考就可以推敲齣它的用意:讓大麻的愛好者可以(閤法的)輕鬆且及時的進行跨國交易,而且他們最強調的是──「安全的」。

  什麼是「安全的」?字義上是,貨到纔付款,這的確是加密貨幣和智能閤約(Smart Contract)可輕鬆做到的,但另一層含意是,在新加坡持有大麻有可能被判死刑,所以所謂的「安全」是指,能夠不受任何國傢法令限製,自由流通、自由交易……這就是加密貨幣的力量。

  問題是,這力量「好」嗎?大麻幣的齣現讓大傢開始問這個問題。幸好至今為止,大麻幣的市值還不及比特幣(Bitcoin)的0.01%。
  不過,加密貨幣這種「去中間化」讓我們開始思考,到底這個力量是什麼?
  事實上,這個力量,我們並不陌生。

  近三十年前,還沒有加密貨幣、區塊鏈的時候,「去中間化」的基礎建設一夕爆紅,那就是「互聯網」(Internet)解放民權,在自由的網路上,很多從前無法聽到的聲音都被「聽」到瞭;中東的阿拉伯之春(按:自2010年底,阿拉伯世界國傢的民眾走上街頭,推翻本國的專製政體)可以這樣驚人的綻放,「去中間化」的民眾力量,足以推倒任何一座「中間化」的高牆。接下來,加密貨幣延續這股力量,它不僅讓「言論」擺脫中央控製、被匯集起來,它連人類最重要的集權工具「財務」也可以匯集,不需要也沒必要受到主流社會的管轄。

  互聯網讓整個社會太快進入平權

  如果你認為你已經太遲,沒在比特幣纔500美元時,加入此「派對」,那你就錯瞭。

  誠如一位知名網路創業者所言,2018年的加密貨幣猶如1994年的互聯網,還記得在我剛上大學時,雅虎(Yahoo!)的創辦人楊緻遠是我們心中的偶像,但該時代起飛的公司之中,大概隻有亞馬遜(Amazon)至今還風光存在,連雅虎都已經被拆解、凋零。如今震撼世界、影響我們每日作息的新互聯網公司,除瞭榖歌(Google)外,幾乎都是在十年後──2004年以後,纔被「發明」齣來──也就是說,今天的加密貨幣,盡管已經引來創業傢紛紛投入、創造「新幣」、追逐「熱幣」,但這些人很可能都是「前浪死在沙灘上」的先驅者。

  所以不用急,我們可以好好觀察、思考,多讀類似這本優秀的書,進而瞭解,比特幣絕對不是區塊鏈「終極的運用」;而區塊鏈的應用,也不限於加密貨幣。如此強大、分散於各硬碟裏的「區塊」,可以儲存各類不一樣的資訊,絕對不止於「誰付誰多少比特幣」等交易紀錄,包括程式、多媒體,包括其他更有意義的資訊──再加上區塊鏈特有的競爭、投票機製,聰明人將廣闊應用。我們可以期待,十年內還會有至少上百名熱情的年輕創業傢,推齣新文明的新應用,足以奠定人類百年的未來。

  那麼,我們「現在」可以創造什麼、追逐什麼?

  還是迴到「幣」本身,它會是史上最強的籌資工具,而我認為,它尤其適閤讓科技、知識分子去籌募目前主流社會不容易募集的資金、匯集目前主流社會不容易凝聚的力量。

  尤其在21世紀初的今天,互聯網讓整個社會太快進入平權,一人一票意味著原本掌權的菁英階層失去瞭某種權利;在大多數時候,這力量是「好」的,但在某些社會裏,也因為人人有票帶來的「人多嘴雜」,而陷入混亂。許多國傢現在已由民粹政府所組成、迎閤大多數民眾的思維,無論政績如何,總因為掌握瞭民意,而得以繼續維持。尤其美國總統川普的意外當選,進一步凸顯齣21世紀初、知識分子的深度「無奈」──這時候,知識分子大可以利用「加密貨幣」來「整隊」。

  我本人是這樣期待加密貨幣,畢竟已非青年創業傢、而是資深人的我們瞭解,真正顛覆世界的區塊鏈創意,得由下一代完成。我們負責為我們覺得「好」的事發聲,讓它被聽到,無論大麻幣「好」還是「不好」,同樣的加密貨幣概念可以由少數的知識分子,把所有人心目中的「好」提齣,不需要多數民眾同意、無須政府支持。不管它是否符閤多數民意,即有機會、去中間化的,讓那個「好」真的綻放齣來。

  每人心中都有一個「好」的量尺,要怎麼實現它,大傢在讀瞭這本書之後,相信你也有瞭力量。

  (筆者目前為一傢50人公司的創辦人兼執行長,在廣告界不遺餘力的推廣AI、區塊鏈。)

推薦序二

各個大國的競爭態勢,朝多極方嚮發展

幣託(BitoEX)執行長/鄭光泰


  從2000年後網路資訊技術興起,許多産業與最新資訊技術結閤,不斷開發齣新的價值鏈,改變瞭許多産業麵貌,例如製造業的大數據應用、醫療産業的人工智慧應用等等,但是從來沒有一項資訊科技,可以像加密虛擬貨幣(比特幣)一樣,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被發明,數年之內,逼得各國央行與金融監理機關不斷齣麵錶態。對公部門官員來說,加密虛擬貨幣就像是個燙手山芋,為此傷透腦筋,由此可見,建構在區塊鏈技術上的比特幣──第一個跨國界的私人貨幣,標榜經濟自主自由與去中心化監管的同時,更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瞭各國央行的自主鑄幣權。

  筆者很感動有一本書從國際貨幣的角度,並輔以當前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係,由淺入深的探討現在世界上國際金融的整體麵貌。進入21世紀前葉,世界各個大國的競爭態勢朝多方嚮發展,美國已不再是世上唯一的霸權。在美國勢力不能到達的區域,強權不斷崛起,除傳統的強國俄國外,中國與印度等國也在虎視眈眈,並影響著全球各方勢力的平衡。

  當後起勢力侵蝕到美國利益時,美國豈會放任不管?其實,仔細觀察國際新聞,可以很容易觀察到,美國常常挾著美元發行國的優勢,時不時的用各種手段,對其他國傢進行經濟製裁、經濟封鎖、貿易報復等等,造成各國發展上的睏擾。

  21世紀初,加密虛擬貨幣技術的齣現,讓比特幣這樣由非政府發行的貨幣,在短短不到十年間風行全世界,似乎也給各國央行不少啓示。加密虛擬貨幣技術,給瞭各個國傢在不依賴現行世界貨幣體係之下,重新定義自己國傢貨幣體係的機會。

  被美國強力經濟製裁好幾年的中美洲國傢──委內瑞拉(Venezuela),民生凋敝,政府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發行瞭以國傢生産石油為基礎的「石油幣」(Petro),到目前為止,已經在該國周邊地區流通,産生自己的貨幣流通生態體係,幫助國傢經濟發展。

  中國規畫齣一帶一路的國傢大戰略思維下,使用加密虛擬貨幣技術,來積極開發數位人民幣,避開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SWIFT)體係的乾擾,解決跨國貿易中雙方金流結算的問題。在可見的未來,應該會發展齣以人民幣為中心匯率的國際電匯組織,媲美SWIFT的體係,與美國爭奪全球經濟的主導權。

  在新的貨幣規則、新的數位金融思維之下,各個大國經濟博弈會有什麼發展,讓我們拭目以待。

推薦序三

如何憑空創造齣金錢?

《商業周刊》財富網專欄作傢/Mr. Market 市場先生


  在大學畢業以前,我曾經是個對金錢沒有敏感度的人,對我來說,生活過得去就好,有錢固然很好,沒錢也能過生活。一直到快畢業、思考未來工作時,纔發現金錢之於人生的重要。當時有一個問題一直睏擾著我:「金錢到底是什麼?」如果能迴答這個問題,你也就能理解比特幣(Bitcoin)、萊特幣(Litecoin)這些加密貨幣,到底為什麼可以作為貨幣使用。

  從最古老的時期,人們是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易,舉例來說,想用一隻豬換三隻雞,但這種模式非常麻煩,許多商品無法切割成小單位,或者不易保存、無法換到自己想要的物品……問題多,例如豬如果殺瞭沒賣掉會腐壞、找不到持有三隻雞的人等。

  因此人們提齣瞭貨幣這個概念,藉由數量有限、容易分割單位的物質作為貨幣來交易。這項發明非常重要,人們把商品換成貨幣,並且賦予貨幣價值,其中最大的好處是:價值得以被儲存下來,如果沒有這項發明,今天人們可能還得每天為瞭自己的三餐努力,人類科技和文明,都無法進一步發展。

  貨幣的長相韆奇百怪,追溯貨幣的曆史,其中非常有趣的一個例子,是雅浦島(Yap)石幣,這個人口隻有五、六韆人的太平洋島嶼上,人們會把巨大的圓形石頭當成貨幣(按:因而被冠上「石幣之島」[The Land of Stone Money]的稱號),並且以它的大小、重量來評估價值。更有趣的是,人們不會把這些石頭帶在身上,例如你在山上有一個巨大的石幣,交易時你不必搬動它,隻消告訴人們,你的石頭在山上,交易便完成。

  紙幣因為方便攜帶和記錄單位,因此成為現在主流的貨幣,實際上,世上的金錢流動,大都是在銀行電腦上的一串數字變化就完成瞭。這代錶如果有足夠的信任,巨大的價值可以不需要任何實際的物體。

  瞭解曆史後,你會發現:貨幣是一種符號,所謂的符號是指一群人的共識,也意味著它不見得會是實體。

  問題是,一群人如何産生共識?以辛巴威(Zimbabwe)幣為例,100兆的辛巴威幣隻能買半條土司,顯然人們對於辛巴威幣的價值並無共識,甚至印刷紙鈔的成本,都可能高過鈔票本身的價值。紙幣其實就是一堆紙,是信任讓一張紙幣産生價值,我們可以瞭解到,「信任」就像一種魔法,當一群人相信一件事情,它某種程度上,的確能夠變成真實的價值。這觀念十分抽象,也是大多數人對於金錢與價值的誤解。大多數人往往認為,一步一腳印的工作,纔能被稱作有「努力賺錢」,實際上,價值是可以被憑空創造齣來的,也很可能被通貨膨脹等問題掠奪。我認為這觀念很難,但如果能多想通一點,就等於你擁有瞭點石成金的能力。

  本書從貨幣的過往曆史,一直談到最近新興的數位貨幣,看完之後,期許你能夠不再被金錢的數字所束縛。

圖書試讀

數位貨幣的優點正是銀行的缺點
 
不久之前某電視颱有一次路邊採訪,採訪的主題是「如果你有100萬元,你會怎麼處理這筆錢?」
 
一名年輕男孩咬著指頭想半天,說:「我想花36,000元,買那顆杜蘭特簽名的斯伯丁(Spalding)籃球。」
 
一位年輕白領這樣迴答:「旅行啊、買LV的包包啊,然後給爸媽雇一位保母,他們養我長大不容易!」
 
一個進城打工的青年給齣的答案是:「在城裏買套房,然後還可以留點錢娶媳婦……。」
 
雖然答案五花八門,但是有一種答案卻占所有採訪人數的68%,這個答案就是:「還用說嘛,存銀行。」
 
在眾人眼裏,銀行是穩定的、絕對不會坑人的金融機構。所以人們願意把錢交給它「打理」,即使銀行的利息少得可憐,速度跟不上通貨膨脹。既然銀行讓人賺不到錢,為什麼人們還相信它呢?
 
其一,銀行是貨幣發行單位
 
世界上任何一種法定貨幣,都是由國傢銀行所發行的。中國也是如此,從古代的官方鑄幣局到後來的央行。亦即,央行是貨幣的母親,貨幣是央行的兒子。這個比喻大概能夠錶達齣這層意思。
 
因銀行與貨幣之間的母子關係,眾人都會覺得「母親對兒子的哺育是不須質疑的」。但是當世界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就打破這層「母子關係」。銀行這位老媽往往透過控製「兒子」,以達到維持政權的目的,而金融危機真正的元凶,就是老媽對兒子的獨斷專行。
 
其二,銀行是貨幣「信用」授權單位
 
貨幣值錢與否,關鍵看它的「信用」。在個人信用無法保證的情況下,銀行就站起來。它透過政府授權、集結一切資源,以有力的發聲嚮大傢說:「我來提供擔保,我的擔保就是國傢的信譽!」當這件事上升到國傢高度時,眾人就會放鬆警惕,同時也會被洗腦。
 
當然這種「信用」在和平年代,或者經濟處於良性迴圈的狀態下是有保證的,但一旦貨幣戰爭打響,金融市場開始動盪,這種信用就不怎麼可靠。物價上漲導緻貨幣貶值,銀行存款利率降低,導緻大量貨幣沖刷市場,進而引發雙重災害。隻不過眾人從未將銀行視為犯罪者,而正是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做法,讓眾人陷入絕望。

用戶評價

评分

最近常常聽新聞在講什麼央行數位貨幣(CBDC),但又聽到有人說什麼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這兩種東西好像又不太一樣,有時候聽得我頭都昏瞭。這本書的標題《新貨幣戰爭:數位貨幣沒有政府背書卻開始流通,你我的消費、財富與稅負,是誰說瞭算?》非常精準地抓住瞭我心中的幾個關鍵點。特別是「沒有政府背書」這一點,這是我最感到擔憂的。想想看,我們現在使用的貨幣,背後都有國傢信用做擔保,齣瞭問題有國傢來兜底。但如果一個貨幣,它不被政府承認,那如果它崩盤瞭,誰來負責?我們投入的錢是不是就血本無歸瞭?而且,書中提到的「你我的消費、財富與稅負」,這些都是我們最關切的民生問題。消費方式會不會改變?我們儲蓄的財富會不會受到影響?更不用說稅負瞭,如果稅收係統也跟著數位化,那我們的隱私是不是就完全曝光在政府的眼皮底下瞭?這本書提齣的問題,真的很貼近我們普通人的生活,而且問得非常尖銳,讓人不得不去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解釋這些複雜的金融概念,並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讓我這個非金融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夠理解,並且對未來的金融世界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

這本《新貨幣戰爭》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吸引力,那種深邃的藍色配上數字化的綫條,還有那個問號,立刻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最近幾年“數位貨幣”這個詞聽得太多瞭,從比特幣到各種區塊鏈應用,感覺它無處不在,但又好像離我們很遙遠,很多時候隻是聽說,新聞上有時候提到,但具體是什麼,為什麼會齣現,對我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會有什麼影響,說實話,我一直都模模糊糊的。書名裡的那句「沒有政府背書卻開始流通」,簡直就是點齣瞭我最大的疑惑。政府不背書的東西,怎麼能讓人放心使用?這中間的信任機製在哪裡?還有,一旦數位貨幣真的普及開來,我們日常的消費、辛苦賺來的財富,甚至繳稅的方式,都會不會因此改變?而如果改變瞭,那個決定權,到底是在我們消費者自己手裡,還是在某些我們看不見的、或是我們不熟悉的勢力手裡?這真的是一個讓人不寒而慄,又不得不去瞭解的問題。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開這個謎團,讓我能更清楚地理解這個正在改變世界的金融新趨勢,也為我未來的消費和理財規劃提供一些方嚮。

评分

從書名《新貨幣戰爭:數位貨幣沒有政府背書卻開始流通,你我的消費、財富與稅負,是誰說瞭算?》來看,這本書似乎觸及瞭一個非常核心且引人深思的議題。身為一個對金融市場變化有點關注的颱灣讀者,我對於「數位貨幣」這個名詞並不陌生,但其背後的運作邏輯、潛在風險以及對我們日常生活可能產生的影響,始終有一種模糊不清的感覺。特別是「沒有政府背書」這點,這與我們長久以來對法定貨幣的認知截然不同。傳統貨幣的穩定性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國傢的信用與監管,而一個不受政府直接監管的貨幣體係,其潛在的不確定性讓人不禁產生疑問。書名中「你我的消費、財富與稅負,是誰說瞭算?」這句話,更是直擊要害,點齣瞭許多民眾的共同擔憂。在一個可能由演算法、區塊鏈技術,甚至是少數巨頭掌控的數位貨幣世界裡,個人的消費自主權、財富的安全保障,乃至於國傢稅收的徵管,是否會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分析框架,幫助我們理解這種新型貨幣形態的本質,以及它如何可能重塑我們所熟悉的經濟秩序,並最終揭示在這個新體係下,真正的「話語權」究竟掌握在誰的手中。

评分

我對這本《新貨幣戰爭》的標題感到非常震撼,它直接點齣瞭我對於數位貨幣最深層的擔憂。身為一個在颱灣努力工作、存錢的普通上班族,我最關心的就是我的錢袋子。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相信國傢、相信政府發行的貨幣,因為有政府的信譽做保障。然而,書名裡「沒有政府背書卻開始流通」這句話,就如同在我的認知中投下瞭一顆震撼彈。這代錶著一種全新的、不受傳統國傢權力約束的貨幣形態正在崛起。但這種不受約束,究竟是解放,還是潛藏著更大的風險?我最想知道的是,當我們不再依賴政府發行的貨幣,轉而使用這些「去中心化」的數位貨幣時,我們所擁有的消費權力、我們辛苦纍積的財富,以及我們必須承擔的稅務義務,最終的決定權到底掌握在誰的手中?是匿名的開發者?是掌握大量代幣的巨鯨?還是我們自己?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聲警鐘,提醒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即將到來的金融變革,並且質疑其中潛藏的權力結構。我期待作者能透過深刻的分析,揭示這場「貨幣戰爭」背後的真相,讓我們能夠在變革中保持清醒,做齣最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评分

最近這幾年,新聞上、社群媒體上,到處都在討論各種數位貨幣,什麼比特幣、以太坊,還有什麼NFT,聽得我雲裡霧裡的,感覺好像離我們生活很近,又好像離我們很遠。不過,這本《新貨幣戰爭》的書名,卻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特別是「數位貨幣沒有政府背書卻開始流通,你我的消費、財富與稅負,是誰說瞭算?」這幾個字,直接打中瞭我的痛點。因為我最擔心的就是,如果一個東西沒有政府撐腰,那它到底安不安全?而且,如果它真的普及瞭,那我們的錢,我們的消費,甚至我們繳稅的方式,都會不會因此被改變?最重要的是,這些改變的決定權,是我們自己握在手上,還是在那些我們根本不認識、也看不到的人手上?這讓我想到,會不會以後買東西、付房租、繳水電費,都變成一種完全不同的模式,而我們卻隻能被動接受?這本書的標題,真的提齣瞭很多關於未來金融世界權力結構的關鍵問題,而且都是非常實際、跟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問題。我非常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瞭解數位貨幣的運作原理,以及它對我們未來生活可能帶來的各種影響,尤其是在消費、財富和稅負這些最核心的層麵,希望能夠釐清「誰說瞭算」這個根本性的問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