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數位時代娛樂産業的特色與趨勢
江雅綺/颱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 當《3S風潮:串流、分享、盜版,看大數據如何改寫創意産業的未來》這本書的英文版齣現在亞馬遜網站時,我就注意到瞭,很高興寶鼎齣版社願意把這本書翻譯齣來、介紹給中文讀者。本書的兩位作者邁剋・史密斯(Michael Smith)和拉鬍・泰朗(Rahul Telang),是卡內基美隆大學數位娛樂分析計畫的共同主持人,也是擅長以資訊科學角度透視娛樂産業的專傢。他們集結多年從個人專業齣發對娛樂産業的觀察,總結瞭幾項數位時代娛樂內容産業的特色,並進一步解析這些特色如何影響整個産業鏈的生産、銷售、定價……等,非常值得颱灣正與數位趨勢奮戰的娛樂內容産業參考。
兩位作者在書中指齣,數位通路具有幾近無限供給的能力,因此相對於傳統內容通路,它不受播放時段及實體貨架空間的限製,這樣的特性提供瞭更多創意與實驗的空間。例如相較於傳統電視,網飛(Netflix)於內容製作上就允許更多的創新,因為網飛可以同時提供消費者不同類型與元素內容的組閤。作者舉知名網飛原創影集《紙牌屋》(House of Cards)為例,在《紙牌屋》的第一集中,齣現主角把狗殺死的畫麵,這在傳統電視視為大忌,會擔心首集就流失觀眾,但網飛卻願意給予內容創作者更大的自由空間。關於這點,我也非常同意作者的觀察,不過我覺得,與其說是企業支持創作自由,不如說是網路環境的特性,適閤給予創作者更寬廣的空間。
書中也提到,數位內容製作的成本大幅降低。低成本的影響是多方麵的:對創作者而言,創作更加容易,但也同時麵臨更多競爭。這就如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吳修銘(Tim Wu)的《注意力商人》(The Attention Merchants: The Epic Scramble to Get Inside Our Heads)所言,網路上的注意力,已成瞭人人都要競逐的稀缺貨幣。但內容創作者增加,意味對消費者的選擇也增加。更由於商品陳列幾乎沒有限製,消費者在網路購物,有機會找到實體商店中不會陳列的冷門、小眾商品。在傳統通路上,冷門與小眾的商品,往往因為沒有機會齣現在消費者麵前,而熱賣商品則因受歡迎、更有機會齣現在消費者麵前,因此會有「熱賣者愈賣、冷門者愈冷門」的現象。但在網路空間,不管冷熱商品,均可因無限的虛擬陳列空間而受惠。這除瞭呼應長尾理論(長銷商品)的發展,也讓消費者上網購物的價值,除瞭「綫上比實體低價」,更多瞭能夠發現新商品的快樂。商品的多元性,是網路購物的一項重要價值。這在娛樂內容産業,亦是如此。
固然,隨著內容製成本大幅降低,內容復製的成本也大幅降低,讓數位盜版(非法重製)始終是娛樂內容産業的痛。但從書中介紹的幾個企業案例,讀者將發現,麵臨數位科技的顛覆,拒絕麵對、或拒絕迴應科技發展帶來産業各環節的改變,遠比盜版的威脅更加嚴重。曾享有百年齣版風華的大英百科全書,先是堅持印刷版優於電子版,繼之又把電子版當做印刷版的贈品,當市場上齣現充分運用數位影音、互動性高的百科産品,雖然其聲譽與品質不如大英百科全書,但仍迫使大英百科全書的銷售不斷下滑。直至維基百科(Wikipedia)崛起,大英百科的齣版從此而終。
最後,本書作者相當強調,對消費者/顧客數據(data,亦有譯為資料)的掌握,是數位時代的決勝關鍵。不過,就我這幾年對科技網路産業的觀察,我其實更想強調本書中也提到的數據集中化現象:數位經濟的商業模式發展至今,資料已經愈來愈集中於少數幾個科技平颱手上。新型態的科技壟斷,很可能讓網路具有的多元、小眾、自由……等優點弱化,而讓傳統由幾傢大規模企業控製産業鏈的模式再現。這是每一位數位時代的公民,在享受數位科技的便利之餘,值得反思的。
娛樂是一門産業,因此需要經濟分析
馮勃翰/颱灣大學經濟係副教授
過去二十年,科技的變化從根本上改變瞭娛樂産業的樣貌。
網路速度愈來愈快,音樂盜版和分享變得容易,迫使唱片業者必須改變以往既有的商業模式。創作影片的成本愈來愈低,一般人隻靠手機和免費軟體就可以拍齣一段有趣的影片,讓網路上的各式內容供應源源不絕。於此同時,亞馬遜、蘋果、網飛和YouTube等大型平颱崛起,這些新興的書籍與影音通路不再受到容量限製,而且可以根據每位用戶過去的行為數據來推薦內容,又更強化瞭平颱的影響力。
以上,僅僅隻是冰山的一角。技術突破究竟對産業造成怎樣的衝擊?傳統的齣版社、影視公司和唱片公司該如何調整策略以因應時代?數據分析又能為業者提供哪些經營上的洞見?
這些,統統都是本書所要探討的課題。
史密斯與泰朗兩位作者都是研究娛樂産業的專傢,他們在卡內基美隆大學共同主持瞭一個名叫「數位娛樂分析計畫」的研究中心,以經濟學為架構,運用各種計量和實驗方法,帶我們深入理解網路時代之下的影視、音樂與齣版業。這本書就是他們研究成果的精華,用案例故事來呈現,並為從業人員提齣各種實用的建議。
貫串全書的主軸隻有一個:在舊時代,所謂「大型」的齣版社、唱片公司、電影公司掌握瞭內容的生産與發行。這些公司規模龐大,能為自己的産品爭取到曝光資源,並在容量有限的通路上架。如今網路時代來臨瞭,網路平颱幾乎沒有上架的容量限製,再加上創作變得容易,內容供給量暴增,業者競爭的舞颱已不再是通路,而是雲雲大眾有限的「注意力」。
這時候,如何掌握數據、深入瞭解消費者的喜好,就成為瞭産業競爭的關鍵。本書從這個主軸齣發,特彆著墨於業者該如何在巨變的時代找到立足根基。
不過,閱讀本書還有一個附帶且重要的價值,就是能從旁學習到數據分析的基本觀念與用途。
談到數據分析,許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廣告投放與産品推薦,但我們可以從本書看到,數據能帶來的洞見遠遠不止於此。透過數據,我們能迴答許多經營策略麵的問題。
舉例來說,多年前電子書剛開始普及的時候,美國的齣版社就麵臨一個重大抉擇:同一部作品的電子書和紙本書,究竟應該同步上市,還是刻意把時間錯開,讓紙本書先齣版,晚一點再推電子書?到底哪種做法纔能為一部作品創造齣最大營收?
要迴答這個問題並沒有想像中容易。因為,齣版社真正想要知道的是:針對「同一本書」,究竟「紙電同步」能創造較大營收,還是「先齣紙本書」能創造較大營收?但在實務上,每一本書都隻能採用一種做法;當你選擇「紙電同步」,就無法觀察到這本書如果「先齣紙本書」在銷量上會有怎樣的不同。
不僅如此,當我們看到某些書是「紙電同步」而且總營收好過其他「先齣紙本書」的書籍時,我們並無法立刻得到「紙電同步」是較佳策略的結論,因為這些書可能是因為背後存在某些共同特質讓它們賣得較好,而偏偏又是這些特質讓齣版社決定用「紙電同步」的方式來操作。這種互為因果的情況,有時讓業者雖然擁有數據,卻不知該從何分析起,或是得到錯誤的結論。
在此課題上,本書作者找到一個非常聰明的方法來剋服上述「內生性」的問題,成功界定齣「紙電同步」的發行策略和總營收之間的因果關係。
近年來,我在颱大主持「文化經濟學讀書會」,也和同事與學生一起進行影視音和齣版産業的相關研究,範圍包括書價摺扣對銷量的影響、電影票房和原著小說的銷售如何連動,以及跟風作品的操作策略等等。
我的觀點跟本書作者一樣,那就是,娛樂産業雖然有其獨特性,但追根究柢,是一門産業,因此在麵對變局時,經濟學分析與數量方法都對擬定商業策略特彆有幫助。我期待相關研究能帶動更多學生、幫助更多從業人員用同樣的方法來解決實務上問題,把更多精采的作品帶給閱聽大眾並走上國際舞颱。
而在這個方嚮上,《3S風潮:串流、分享、盜版,看大數據如何改寫創意産業的未來》是我目前讀到最重要、最清楚也最實用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