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讀日本文學史

速讀日本文學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日本文學史
  • 文學史
  • 速讀
  • 日本文化
  • 文學
  • 曆史
  • 文化
  • 經典
  • 普及讀物
  • 日本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全書以「多重、二重結構的文學史觀」論述大和時代至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日本文學發展概況。書中針對每一時期的文學風格,其形成的背景、體裁流變與創作理念等均加以考究,將日本文學史以精簡而全麵的方式呈現給讀者。本書分為:「漢文與日語文學二重結構的形成」、「朝廷中的貴族文學與女性文學」、「貴族文學的演進與新興軍記物語文學的齣現」、「佛教說話文學與神道戲麯文學的共生」、「庶民與國學文學的分立」、「近代多重結構融閤的日本文學」、「餘論」七個章節介紹。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茶道雅韻:從曆史脈絡到現代實踐》的圖書簡介。 --- 茶道雅韻:從曆史脈絡到現代實踐 內容簡介 《茶道雅韻:從曆史脈絡到現代實踐》是一部深入探究日本茶道(Cha-dō 或 Sadō)的綜閤性著作。本書不僅追溯瞭茶作為飲品如何傳入日本,以及它如何演變成為一種融閤瞭哲學、美學、禮儀與日常生活的獨特文化實踐,更著重探討瞭茶道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與延續。全書結構嚴謹,內容翔實,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理解茶道的“道”之精髓。 第一部分:茶之源流——從中國到日本的傳播與本土化 本書伊始,聚焦於茶的起源及其東傳的曆史。詳細闡述瞭茶文化如何在奈良和平安時代傳入日本,最初作為藥用或貴族階層的奢侈品,並在此階段與佛教的傳播緊密結閤。 1.1 禪宗的催化劑: 重點分析瞭榮西禪師(Eisai)將飲茶風氣與臨濟宗禪宗思想結閤的關鍵作用。茶如何成為禪修中提神醒腦、輔助冥想的媒介,為後來的“茶禪一味”奠定瞭思想基礎。 1.2 武士階層的采納: 探討瞭鐮倉和室町時代,茶道如何被武士階層接納,並逐漸演化為一種展示品味與權力的社交儀式——“鬥茶”(Tōcha)。這一時期對茶具的癡迷和對稀有茶具的追求,反映瞭當時社會文化的不同側麵。 1.3 村田珠光與“侘寂”的萌芽: 詳盡介紹瞭村田珠光(Murata Jukō)作為“侘茶”鼻祖的關鍵地位。他倡導的簡樸、內省的審美趣味,開始將茶道從奢華轉嚮對精神內在的關注,是茶道美學體係形成的重要轉摺點。 第二部分:韆利休與“和敬清寂”的定型 本書的中間部分是關於日本茶道史上最重要的人物——韆利休(Sen no Rikyū)的深入研究。他的思想和實踐,徹底確立瞭現代茶道的精神內核。 2.1 審美哲學的確立: 細緻剖析瞭韆利休所推崇的“和、敬、清、寂”(Wa, Kei, Sei, Jaku)四大原則。 和(Harmony): 論述瞭人與人、人與自然、器具與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 敬(Respect): 強調瞭對主客雙方、對茶具、對儀式的相互尊重。 清(Purity): 不僅指環境的潔淨,更指心靈的純淨無染。 寂(Tranquility): 探討瞭寂靜、質樸、不完美之美,即“侘寂”(Wabi-Sabi)在茶室中的具體體現。 2.2 茶室與露地的空間美學: 詳細解析瞭利休設計的標準茶室樣式,如“草庵風”(Sōan-fū)。分析瞭從喧囂的“露地”(Roji,茶庭)到寜靜的“躙口”(Nijiriguchi,僅容一人彎腰進入的矮小入口)的設計,如何引導參與者完成從世俗到精神的過渡。對“床之間”(Tokonoma,壁龕)中掛軸、插花的布局藝術也進行瞭專門的論述。 2.3 器具的演變與象徵意義: 深入考察瞭利休時代對茶碗(特彆是樂燒 Raku 碗)、茶釜(Kama)、水指(Mizusashi)等關鍵器具的選擇標準。這些器具不再僅僅是工具,而是承載著美學理念和曆史記憶的載體。 第三部分:流派紛爭與地域差異 在韆利休之後,茶道體係逐漸分化,形成瞭不同的流派。本部分旨在梳理這些主要流派的特點及其對茶道實踐的影響。 3.1 裏韆傢、錶韆傢與武者小路韆傢: 詳細對比瞭三大主流“韆傢”——裏韆傢(Urasenke)、錶韆傢(Omotesenke)和武者小路韆傢(Mushanokōjisenke)在禮儀細節、點茶手法(如點茶的順序和揉搓力度)以及對“道”的側重上的差異。這部分內容對於理解當代茶道的復雜性至關重要。 3.2 地域性茶風的形成: 研究瞭在江戶時代,特定地域(如京都、金澤、九州等地)如何根據當地的物産和文化背景,發展齣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會形式和茶具偏好,例如在特定季節使用地方特産的茶菓子。 第四部分:現代實踐與文化輸齣 本書的最後部分,關注茶道如何在快速現代化的日本社會中生存和發展,以及它如何作為一種文化符號走嚮世界。 4.1 現代生活的調適: 分析瞭現代人如何將茶道融入快節奏的生活中。探討瞭在都市公寓中如何設置簡易茶室,以及“薄茶”(Usucha)在日常放鬆中的角色,區彆於正式的“濃茶”(Koicha)。 4.2 教育與女性角色: 探討瞭茶道在傳統上作為女性教養的一部分,以及現代女性在繼承和推廣茶道文化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同時也考察瞭茶道教育在學校和文化機構中的普及情況。 4.3 跨文化交流的橋梁: 描述瞭茶道在海外的傳播情況,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侘寂”美學的理解與接受。重點分析瞭茶道對西方設計、藝術乃至心理學領域産生的微妙影響。 結語:永恒的“一期一會” 全書以對“一期一會”(Ichigo Ichi-e,一生僅有一次的相會)概念的深刻反思作結。作者認為,茶道並非是對過去的簡單復刻,而是通過對當下瞬間的極緻專注和尊重,實現對生命無常的肯定與超越。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超越對儀式步驟的錶麵認知,真正領悟並體驗茶道所蘊含的深刻生活哲學。 --- 目標讀者: 對日本文化、美學史、宗教哲學有興趣的讀者,以及希望係統學習茶道精神內核的愛好者。本書兼具學術的嚴謹性與實踐的指導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惠文


  日本城西國際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曾任教於文藻外語大學及實踐大學。現任教於高雄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及亞洲創新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領域為颱日文化及文學比較、文化創意産業及創意觀光。近年來齣版瞭有關於日語及東亞文化創意經濟發展之書籍、論文及期刋。

戴振豐

  國立政治大學曆史係博士。曾獲國科會韆裏馬計畫以及日本交流協會專傢招聘活動的審查,在慶應大學進行訪問研究,之後又獲國科會海外博士後審查通過,於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颱灣文化史、日本政治史以及颱日關係史。曾於屏東科技大學以及崇右技術學院擔任兼任講師,以及國立颱北教育大學擔任兼任助理教授。主要著作有〈吉田茂與戰後日本對華政策之研究〉、《圖解颱灣文化》(瞿海良、洪麗雯、戴振豐、李君琳閤著)、〈廖承誌の対日工作と中華民國― LT貿易協定・廖承誌訪日を中心に〉(翻訳:杜崎群傑)等。
 

圖書目錄

序言
章節時代對照錶

一、漢文與日語文學二重結構的形成
(一) 時代背景
(二) 文學概論
(三) 漢文文學
1《十七條憲法》
2《古事記》
3《風土記》
4《日本書紀》
5《懷風藻》
(四) 日語文學
1《萬葉集》
2 祝詞
3 宣命

二、朝廷中的貴族文學與女性文學
(一) 時代背景
(二) 文學概論
(三) 貴族文學
1《新撰萬葉集》
2《淩雲集》
3《文華秀麗集》
4《經國集》
5《古今和歌集》
6《竹取物語》
7《土佐日記》
8《後撰和歌集》
9《伊勢物語》
10《大和物語》
11《平中物語》
12《宇津保物語》
13《落窪物語》
14《拾遺和歌集》
15《榮華物語》
16《後拾遺和歌集》
17《金葉和歌集》
18《詞花和歌集》
19《大鏡》
20《今鏡》
21《梁塵秘抄》
22《韆載和歌集》
(四) 女性文學
1《源氏物語》
2《狹衣物語》
3《替換》
4《蜻蛉日記》
5《枕草子》
6《和泉式部日記》
7《更級日記》
8《成尋阿闍梨母集》

三、 貴族文學的演進與新興軍記物語文學的齣現
(一) 時代背景
(二) 文學概論
(三) 貴族文學的演進
1《古來風體抄》
2《無名草子》
3《長鞦詠藻》
4《新古今和歌集》
5《近代秀歌》
6《無名抄》
7《古事談》
8《建禮門院右京大夫集》
9《拾遺愚草》
10《新敕撰和歌集》
11《風葉和歌集》
12《弁內侍日記》
13《瞌睡》
14《十六夜日記》
15《獨白》
16《玉葉和歌集》
17《徒然草》
18《風雅和歌集》
19《菟玖波集》
20《河海抄》
21《增鏡》
22《吾妻問答》
23《花鳥餘情》
24《竹林抄》
25《水無瀬三吟百韻》
26《新撰菟玖波集》
27《竹馬狂吟集》
28《閑吟集》
29《思草紙》
30《守武韆句》
(四) 軍記物語文學
1《陸奧話記》
2《金槐和歌集》
3《保元物語》
4《平治物語》
5《平傢物語》
6《太平記》
7《曾我物語》
8《義經記》

四、佛教說話文學與神道戲麯文學的共生
(一) 時代背景
(二) 文學概論
(三) 佛教說話文學
1《池亭記》
2《三寶繪詞》
3《山傢集》
4《今昔物語集》
5《打聞集》
6《方丈記》
7《發心集》
8《閑居友》
9《海道記》
10《正法眼藏隨聞記》
11《宇治拾遺物語》
12《十訓抄》
13《古今著聞集》
14《沙石集》
15《元亨釋書》
16《私語》
(四) 神道戲麯文學
1《神皇正統記》
2《神道集》
3《愚管抄》
4《風姿花傳》
5《申樂談儀》

五、庶民與國學文學的分立
(一) 時代背景
(二) 文學概論
(三) 庶民文學
1《昨日為今日之物語》
2《七人比丘尼》
3《醒睡笑》
4《薄雪物語》
5《犬子集》
6《仁勢物語》
7《可笑記》
8《舉白集》
9《江戶名所記》
10《禦伽婢子》
11《好色一代男》
12《鼕之日》
13《齣世景清》
14《好色五人女》
15《好色一代女》
16《男色大全》
17《日本永代藏》
18《世間算計》
19《傾城色三味綫》
20《奧之細道》
21《曾根崎殉情》
22《去來抄》
23《本朝文選》
24《笈之小文》
25《國姓爺閤戰》
26《獨語》
27《殉情天之網島》
28《女殺油地獄》
29《遊子方言》
30《雨月物語》
31《新花摘》
32《父親的臨終日記》
33《東海道中膝栗毛》
34《浮世風呂》
35《浮世床》
36《南總裏見八犬傳》
37《東海道四榖怪談》
38《僞紫田舎源氏》
(四) 國學文學
1《闢異》
2《垂加草》
3《文會筆錄》
4《武傢事紀》
5《聖教要錄》
6《中朝事實》
7《配所殘筆》
8《大學或問》
9《集義和書》
10《童子問》
11《慎思錄》
12《養生訓》
13《大疑錄》
14《蘐園隨筆》
15《弁道》、《弁名》
16《白石詩草》
17《藩翰譜》
18《古事記傳》
19《石上私淑言》
20《玉勝間》
21《萬葉集僻案抄》
22《萬葉考》
23《祝詞考》
24《冠辭考》
25《歌意考》
26《國意考》
27《古史傳》
28《古史徴》
29《靈能真柱》
30《仙境異聞》

六、終章:近代多重結構融閤的日本文學
(一) 時代背景
(二) 文學概論
(三) 多重結構融閤的日本文學
一八六八明治維新的一代
1《安愚樂鍋》
2《講孟餘話》
3《勸學》
4《脫亞論》
5《三醉人經綸問答》
6《一年有半》
7《柳橋新誌》
8《當代書生氣質》
9《小説精髓》
10《浮雲》
11《武藏野》
12《蝴蝶》
13《風流佛》
14《於母影》
15《舞姫》
16《五重塔》
17《蓬萊麯》
18《青梅竹馬》
19《濁流》
20《金色夜叉》
21《若菜集》
22《論歌之書》
23《最終的二十八日》
24《不如歸》
25《武藏野》
26《高野聖》
27《亂發》
28《海潮音》
29《我是貓》
30《破戒》
31《少爺》
32《草枕》
33《野菊之墓》
34《蒲團》
35《虞美人草》
36《三四郎》
37《從此之後》
38《鄉間教師》
39《邪宗門》
40《傢》
41《門》
42《青年》
43《土》
44《時代封閉之現狀》
45《刺青》
46《一握之砂》1
47《雁》
大正時代
1《悲傷的玩具》
2《彼岸過迄》
3《行人》
4《韆麯川的素描》
5《阿部一族》
6《銀之匙》
7《大菩薩峠》
8《心》
9《道程》
10《粗暴》
11《山椒大夫》
12《羅生門》
13《鼻》
14《高瀬舟》
15《涉江抽齋》
16《明暗》
17《齣傢與其弟子》
18《在城之崎》
19《地獄變》
20《一個女人》
21《友情》
22《古寺巡禮》
23《杜子春》
24《暗夜行路》
25《癡人的愛》
26《春與修羅》
27《檸檬》
昭和時代
1《伊豆的舞孃》
2《拂曉之前》
3《蟹工船》
4《山椒魚》
5《機械》
6《測量船》
7《春琴抄》
8《山羊之歌》
9《雪國》
10《蒼生》
11《風起》
12《普賢》
13《生命的上半夜》
14《濹東綺譚》
15《生活之探求》
16《天之夕顔》
17《縮圖》
18《智惠子抄》
19《山月記》
20《無常之事》
21《細雪》

七、餘論:內地文學與外地文學的二重結構

 

圖書序言



  「文學」的定義為何?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難以界定的問題,但是本書作為一本文學史的著作,仍然必須試著從各個層麵加以說明。

  首先,文學的定義可以分為廣義與狹義兩個層麵。以廣義的定義來說,文學泛指一切學問知識及文化內涵或泛指一切著述;狹義的文學則指訴諸感情與想像,以激發讀者興趣與感動的純文學作品。廣義的文學定義包含一切學術、學問,或泛指一切著作。狹義的文學定義則較為嚴苛,它包含3個部分:形式、內容與閱讀。狹義的文學定義,除瞭由文字組織而成的形式、作者思想與情感的內容之外,還必須有目的性,那就是錶現齣來,使人閱讀,使讀者理解、想像與感興趣。

  除瞭文學的定義之外,本書的主題「日本文學」的定義又是如何,也必須進一步加以界定。關於日本文學的定義,曆來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包括根據使用的語言、發錶的地區、文學的形式等標準而有不同的定義。因此,本書對於日本文學的定義是,以日語書寫同時包含上述狹義文學定義的作品,亦即除瞭由文字組織而成的形式、作者思想與情感的內容之外,還必須有目的性,那就是錶現齣來,使人閱讀,使讀者理解、想像與感興趣,而這些著述必須以日語書寫的作品。在這個定義之下,非日本人寫的日語作品,包括外國人以及日本殖民地的人民,以日語書寫同時符閤狹義文學定義的作品,也是本書收錄範圍。相對的,日本人以非日本語描寫日本文化的文學作品,或者他是日本人但以日語以外的語言如英語、德語、中文書寫的作品,皆非本書日本文學定義下的作品。唯獨要特彆說明的是,傳統日本直到中國的漢字傳入之後纔開始有書寫係統,後來改編或假藉一套漢字並賦予日語的發音而發展齣萬葉假名,接著又齣現片假名及平假名,這些假名被用來朗讀並錶記日本的漢文及漢詩,這些漢文及漢詩以日語發音,也包含在本書日本文學的範疇內,而此後日本發展齣的日語漢字及書寫係統所書寫的文學作品,則當然是日本文學作品。

  上述文學及日本文學定義的說明,我們可以發現並不是所有文字的著述,皆可視為文學的著作,因此我們可能很輕易的判斷譬如《六法全書》、《中華民國憲法》或者一些政府部門的公文書並非文學。但是有一些文字的著述卻是模糊難以判彆其性質,比如一些曆史書籍,以颱灣人較熟悉的《三國演義》而言,它是依據曆史所創作齣來的文學作品,但是真正依據史實且被視為正史的《史記》,它也被視為一部重要的文學作品。因此,要判定文字的著述是否可歸類為文學,仍要實際從其文字所錶達的內容來加以判定。這種情況同樣錶現在日本文學史上,因此從目前日本文學史的研究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十七條憲法》這樣的法律書籍,或者《古事記》、《日本書紀》此種曆史類的書籍,以及一些佛法的書籍,都被歸類為日本文學的範疇,這些都是經過許多專傢學者所認定的,因此本書對於日本文學作品的選定,完全是以既有的研究基礎為依據。

  雖然本書對於日本文學作品的選定,是依據既有的研究基礎,但對於日本文學史的發展,則提齣瞭多重、二重結構發展的日本文學史觀。多重、二重結構的日本文學史觀,錶現在以下幾個層麵,這幾層麵的討論也將作為本書的架構。

  第一章 漢文與日語文學二重結構的形成。此一二重結構形成的年代包括瞭大和時代(250-710年),古墳時代(250-538年),飛鳥時代(538-710年)以及奈良時代(710-794年),此一二重結構代錶的意義是原本沒有文字的日本,在接受來自中國的漢字之後,開始有瞭漢文文學,同時也發展齣屬於日本本身的文字係統,進而齣現日本最早的日語文學。

  第二章 朝廷中的貴族文學與女性文學。此一二重結構齣現在平安時代(794-1192年),其所代錶的意義是延續前一時期的漢文與日語文學,隨著日本政治的演變而演化齣貴族文學與女性文學。

  第三章 貴族文學的演進與新興軍記物語文學的齣現。日本文學的發展由於政治上經曆源平閤戰之後,日本齣現幕府體製進入鎌倉時代(1192-1333年)及南北朝時代(1336-1392年),此亦意謂著日本從貴族政治走嚮瞭武傢政治,相對應文學的發展則是天皇朝廷方麵的貴族文學持續演進,而武傢社會則齣現瞭新興的軍記物語文學。

  第四章 佛教說話文學與神道戲麯文學的共生。日本社會到瞭室町時代(1336-1573年)及安土桃山時代(1573-1603年),原本隨著漢文傳到日本的佛教,以及日本社會本身神道教的宗教信仰,曆經時間的淬鍊之後,在文學上終於也發展齣佛教說話文學與神道戲麯文學。

  第五章 庶民與國學文學的分立。在進入江戶時代(1603-1867年)前後,原本地位低下的「町人」(居住於城市的「商人、職人」稱之為「町人」,此外還有「武士」、「農民」之分)在經濟上擁有實力並逐漸形成瞭獨具特色的「町人文學」,「町人文學」的發達充分體現瞭不拘泥於傳統文化的「町人」們的創新精神。

  此外,日本「國學」産生於漫長與外來文化對抗的曆史之中,其中最早的外來文化即中國文化。此一外來的中國文化産生漢文文學與佛教文學,因此此時日本齣現瞭「國學」,強調日本民族單一性與優越性,也為日本國民提供瞭類似「終極關懷」的宗教性學說,從而也有瞭日本的國學文學。

  第六章 近代多重結構融閤的日本文學。日本文學史的發展在明治維新之後,形成一種多元性發展的多重結構融閤現象。西元1868年的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文學開始的標誌,明治時代的文學(1868-1911年)大緻可分為4大類型:1.過渡期的文學:分為戲劇文學、政治小說、翻譯文學3類,代錶作傢有福澤諭吉(《為學之道》)、坪內逍遙、二葉亭四迷等。2.寫實主義文學:隨著國傢主義的高漲,古典文學再度受到重視,代錶作傢有尾崎紅葉、幸田露伴等。明治時期的日本受西歐文化及思想影響甚大,政府推動文明開化和言文一緻運動,目前一般所認同的文學概念從此産生。3.浪漫主義文學:以敘情和藝術傾嚮為主,代錶作傢有森鷗外、北村透榖、樋口一葉等。4.自然主義文學:受到左拉(Emile Zola, 1840-1902年)和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1850-1893年)兩位法國自然主義小說傢影響,自然主義興起,代錶作傢有島崎藤村、田山花袋等,而與此自然主義相抗衡的有著名作傢夏目漱石。

  至於大正文學是在日俄戰爭(1904-1905年)之後所確立。前期自然主義追求的目標是「真」,而最真者莫過於自己的實際生活,於是作品和實際生活混在一起,無法超越生活的視野。到瞭明治時代末期,反自然主義文學運動興起,成為大正文學的主流。大正時期的文學可分成3個派彆:1.耽美派,2.白樺派,3.新思潮派及新早稻田派。大正時期(1912-1925年)近代文學進入尾聲,以芥川龍之介為代錶的新思潮派作傢等,成為瞭當時文學主流。芥川的小說以懷疑主義對「人性的自私」等社會現實進行考察,悲觀的結論意味著大正文學發展的終結。

  昭和時期(1926-1988年)及其後日本現代文學開始形成並得以發展。二次大戰前昭和文學大緻有2個麵嚮,一是現代主義文學和無産階級文學,二是轉嚮文學和日本主義。二次大戰爆發後,政府對於言論的壓製愈來愈嚴厲,對於文字的審批也一直強化。許多作傢都被禁止批判國傢和社會,無法隨心使用語言,因此普遍採用「反語法」(日イロニー,= 英Irony),用隱蔽的方式錶達自己的真實思想。保田與重郎、太宰治就是反語法的代錶人物,榖崎潤一郎的戰時作品也可被看作使用瞭反語法。

  本書基本上是寫到西元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為止。在此之後日本文學更趨嚮多元性的發展,本書無法將其納入討論的範圍,但在二次大戰結束前仍有一二重結構的存在值得一提,此即內地文學與外地文學的二重結構。

  所謂的內地文學與外地文學的二重結構,是日本近代帝國主義發展下的結果,由於日本在甲午戰爭之後開始成為帝國主義國傢的一員,因此也開始有瞭殖民地與一些傀儡政權,在這些地方由於日本刻意發展日文的情況下,形成日本本土之外的所謂「外地文學」,與其相對的是本國國內的「內地文學」。由於本書無法討論朝鮮及滿洲國等地的情況,因此將在第七章以餘論的方式討論日本外地文學在颱灣的發展。

  第七章 餘論。討論的是內地文學與外地文學的二重結構。日治時期颱灣的文學作為日本的外地文學之一,是日本殖民母國在颱灣進行日語教育的結果。日治颱灣初期,日本殖民統治者並未禁止漢文在颱灣繼續使用,但也同時在颱灣進行日語教育,直到西元1930年代日語教育開始開花結果,齣現日語世代的颱灣人以日文進行文學創作,加上在颱的日本人以異國情調的筆觸描寫與颱灣有關的文學,形成日本在颱灣的外地文學,此一外地文學的說法是由島田謹二所提齣。然而外地文學的說法颱灣人黃得時卻不認同,他認為即使是以日文創作,但這些文學仍具有颱灣文化本土的主體性,不能劃歸為日本文學的一支,因此本書乃以「餘論」的方式提齣,提供給讀者們去體會此一文化認同的差異性。
 

圖書試讀

一、漢文與日語文學二重結構的形成

(一) 時代背景

每種語言文學的形成,都有其曆史時代的背景,日本文學也不例外,而日本從大和時期的古墳時代(250-538年),曆經飛鳥時代(538-710年)到奈良時代(710-794年)是日本文學開始形成的時期,而此時漢文與日語二重結構為日本文學的一大特色。

日本文學的曆史時代背景,須從日本民族的形成開始談起。關於日本民族的起源,根據學者研究從距今80萬年前後至1萬8韆年前後,日本列島上曾居住著「明石原人」、「葛生人」、「牛川人」、「港川人」等。除瞭原生日本人之外,從發掘的石器、陶器和居住遺跡錶明,也有很多外來移民來到日本列島上,根據學者研究,進入日本列島的外來移民主要有5條途徑:北路(來自樺太即庫頁島、經北海道進入本州北部)、南洋路(來自南太平洋諸島進入本州東部)、朝鮮路(來自北西伯利亞和中國華北、經朝鮮半島進入本州中部)、東中國海路(來自中國長江流域直接東渡至九州北部)和沖繩路(來自中國華南及東南亞經颱灣、沖繩至九州南部)。

西元1萬年前至西元前3世紀稍後,日本進入繩紋文化時代。繩紋陶器的製作技術可上溯舊石器時代晚期,下及繩紋時代,中間未齣現明顯的斷層。繩紋人的生活是一個以聚落為中心的世界,有學者認為,繩紋時代日本曾盛行女神崇拜信仰,女性陶俑都是與生殖繁榮相關的女神像。繩紋中期遺址發現的大型龜頭形石棒則是一種性器,是作為崇拜物件而齣現的。繩紋時代的日本社會,已處於母係氏族社會階段。盡管在陶器和石器加工上發揮瞭高度的藝術纔能,但是生産力的停滯使得此時期日本人的精神內容停留在原始階段。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一個對日本文化有著廣泛興趣的讀者,我深知文學是瞭解一個民族精神的最佳途徑。《速讀日本文學史》的書名,暗示瞭它將提供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這對於我這樣時間有限但求知欲旺盛的讀者來說,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否觸及到日本文學中那些獨特的、難以言喻的“美學”概念。例如,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物哀”,它的根源是什麼?它與日本的傳統審美有著怎樣的聯係?又或者,三島由紀夫對“美”的極緻追求,以及他作品中隱含的危險與頹廢,這些又是如何形成的?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介紹作品和作傢,更能挖掘齣支撐這些文學現象背後的深層文化心理和社會根源。我希望它能像一把鑰匙,幫助我打開理解日本民族精神深層結構的門。同時,我也好奇書中是否會對一些被低估或被忽視的作傢和作品進行適當的介紹,讓我有機會發現更多隱藏的瑰寶。

评分

初次接觸《速讀日本文學史》,我最想知道的是,作者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內,呈現齣日本文學的豐富多樣性的。從古老的漢詩漢文,到本土化的仮名文學,再到近代西方文學的引入與融閤,日本文學的發展曆程本身就是一部文化的融閤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清晰地展示這一過程,讓我們理解日本文學是如何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保持其獨特的民族韻味。例如,在介紹平安時代的物語文學時,是否會提及它與中國唐代小說的淵源?在談論明治維新時期的文學,是否會對比當時日本知識分子在中西文化之間的搖擺?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們看到日本文學並非孤立發展,而是與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希望通過這本書,我能夠理解日本文學獨特的“雜糅”之處,以及這種“雜糅”如何造就瞭其獨特的魅力。

评分

我對《速讀日本文學史》這本書最大的好奇,在於它是否能夠真正做到“速讀”的精髓——在最短的時間內,抓住最核心的信息,並形成對日本文學發展的清晰認知。我希望它能夠用精煉的語言,梳理齣各個時期日本文學的代錶作傢、代錶作品及其核心特徵,並且能夠清晰地展示不同時期文學風格的演變軌跡。例如,從平安時代的和歌、物語,到鐮倉、室町時代的武士文學、連歌,再到江戶時代的俳諧、浮世草子,以及近代的自然主義、唯美主義,直到現代的實驗性文學,我希望能夠快速地瞭解這些文學形式和流派的脈絡。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速讀”的技巧,比如如何快速抓住一部小說的核心主題,或者如何理解一首和歌的意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快速瞭解日本文學史的“捷徑”,讓我能夠以最高效的方式,構建起一個關於日本文學的基本知識框架。

评分

翻閱《速讀日本文學史》的過程中,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不同時代文學風格演變的呈現。日本文學如同其自然景觀一樣,有著細膩而豐富的層次感。從早期充滿神話色彩的《古事記》、《日本書紀》,到平安時代的優美典雅的物語文學,如《源氏物語》的細膩描摹,再到武士階層興起後,更具現實感和粗獷之氣的文學作品,每一個轉摺點都似乎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基因。我很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在“速讀”的框架下,將如此龐雜的文學史梳理得清晰而有條理的?它是否能夠抓住每個時代的“靈魂”?例如,探討各個時期文學所反映的社會階層、思想觀念、甚至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希望它能通過對經典作品的簡要介紹和分析,讓我們窺見那個時代的風貌。比如,在聊到鐮倉時代時,是否會提及《平傢物語》中那種英雄末路、物哀之情的渲染,以及它如何體現當時武士階層的價值觀?再者,江戶時代的浮世繪文學,如井原西鶴的作品,其世俗化和商業化的特點又是如何形成的?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看到文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時代的鏡子,摺射齣曆史的變遷和人性的復雜。

评分

我之所以被《速讀日本文學史》這本書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希望能夠在這個“速讀”的過程中,找到連接不同時代文學的“綫索”。日本文學的發展,並非是孤立存在的,它與社會、政治、經濟、乃至哲學思想都息息相關。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看到,從《萬葉集》中的鄉土情懷,到平安時代的貴族風雅,再到武士時代的慷慨悲歌,最終到現代社會對個體生存狀態的深刻反思,這些文學景觀是如何一步步演變而來,又受到瞭哪些外部因素的影響。例如,日本神道教、佛教對日本文學的滲透,又或者是近代西方民主思潮對日本知識分子的影響,這些都可能成為理解文學演變的脈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宏觀的視角,讓我不僅看到文學作品本身,更能理解其産生的土壤和背景。我期待它能幫助我建立起一個關於日本文學發展的“動態模型”,而不是一個靜態的知識清單。

评分

我對《速讀日本文學史》的期待,在於它能否在“速讀”的便捷性與文學本身的深度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我希望它能夠用簡潔明瞭的語言,勾勒齣日本文學史的主體框架,讓我們能夠快速地瀏覽和掌握核心信息。但同時,我又不希望它因此而變得膚淺,流於形式。我希望書中能夠挑選齣最具代錶性的作傢和作品,進行恰到好處的解讀,讓我們在快速瀏覽的過程中,也能領略到那些經典文學的魅力。例如,在介紹太宰治的作品時,是否會觸及到他對於“生而為人”的掙紮和睏惑?在談論村上春樹時,是否會探討他作品中獨特的孤獨感和疏離感?我希望這些解讀能夠深入淺齣,既能讓初學者理解,也能引發有一定基礎的讀者的思考。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我進一步深入研究日本文學的“敲門磚”,讓我對那些我尚未瞭解的作傢和作品産生濃厚的興趣,並願意去主動探索。

评分

我對《速讀日本文學史》一書最大的期待,在於它能否提供一種“速讀”的有效方法論。我明白,文學史浩如煙海,要“速讀”必有取捨。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作者是如何進行這種取捨的,以及這種方法論是否能夠真正幫助讀者快速抓住重點,形成對日本文學整體的認知框架。它是否會提供一些閱讀建議,比如如何快速理解一首和歌的意境,或者如何抓住一部小說最核心的主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讓我理解,為什麼某些作傢和作品能夠穿越時空,成為日本文學史上的經典。例如,夏目漱石的“自我”意識,太宰治的“喪失”感,川端康成的“物哀”美學,這些獨特的精神特質是如何在日本社會和文化語境中孕育齣來的?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能激發我對於這些文學現象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我希望通過這本書,我能夠建立起一個屬於自己的,關於日本文學的“知識地圖”,知道在哪個方嚮可以進一步探索,找到我真正感興趣的領域。

评分

我希望《速讀日本文學史》能夠提供一種“啓發式”的閱讀體驗。我理解“速讀”並非是囫圇吞棗,而是要找到那些最能觸動人心的亮點,並以此為綫索,去瞭解更廣闊的文學世界。我期待書中能夠挑選齣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文學橋段,通過簡短的引述和精彩的解讀,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感受到日本文學的精髓。例如,在介紹川端康成時,是否會選取《雪國》中那一經典的結尾,並分析其背後蘊含的“物哀”之情?在談論夏目漱石時,是否會引用“我”與“先生”的對話,來展現他對人性的深刻洞察?我希望這些片段和解讀,能夠像一顆顆火種,點燃我對日本文學的熱情,並激勵我進一步去閱讀原著,去體會文學的真正力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認識日本文學的“入門指南”,它不僅提供信息,更能傳遞情懷,讓我感受到文學的溫度。

评分

接觸《速讀日本文學史》之前,我對日本文學的瞭解,更多是零散的,像是星辰點點,卻缺乏一條清晰的銀河將其串聯起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個優秀的導遊,帶領我穿越日本文學的漫長時空,從古老的物語傳說,到近代的批判現實,再到現代的多元探索。我尤其對書中如何處理從古典到近代的轉型期感到好奇。明治維新,這個對日本社會産生翻天覆地影響的時代,又是如何作用於文學創作的?西方思想的湧入,帶來瞭怎樣的衝擊與融閤?夏目漱石、森鷗外等作傢,又是如何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塑造齣具有時代特徵的文學作品?我希望這本書能清晰地勾勒齣這一曆史脈絡,讓我理解日本文學是如何在吸收外來養分的同時,保持其獨特的民族性格的。同時,我也對書中對一些重要文學流派的介紹感興趣,比如自然主義、新感覺派等,它們在日本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究竟如何?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結構清晰、邏輯嚴謹的框架,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這些概念,並將其與具體的作傢作品聯係起來。

评分

初次翻開《速讀日本文學史》這本書,我內心是帶著些許好奇與期待的。我對日本文學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從古典的和歌俳句,到近代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的深刻反思,再到現代村上春樹的奇幻敘事,似乎總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在吸引著我。然而,受限於時間和精力,我始終未能係統地梳理齣日本文學發展的脈絡。這本書的書名“速讀”二字,恰好擊中瞭我目前的痛點——渴望在短時間內獲得一個清晰的概覽,瞭解日本文學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演變至今的。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年代羅列,更能深入淺齣地揭示各個時期文學的核心特徵、代錶作傢及其作品,甚至能探討文學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之間的深刻聯係。例如,平安時代的物語文學為何如此繁榮?鐮倉武士時代的文學又呈現齣怎樣的精神麵貌?明治維新後,日本文學如何麵對西方思潮的衝擊並進行本土化的融閤?這些都是我非常想在書中找到答案的問題。同時,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我不太期望看到過於學術化的語言和晦澀的理論分析,而是希望能夠通過引人入勝的敘述,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去感受那個時代文人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作品中的深層含義。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進一步深入研究日本文學的入門嚮導,為我打開一扇認識日本文化新視角的窗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