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日本文学史

速读日本文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本文学史
  • 文学史
  • 速读
  • 日本文化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经典
  • 普及读物
  • 日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书以「多重、二重结构的文学史观」论述大和时代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日本文学发展概况。书中针对每一时期的文学风格,其形成的背景、体裁流变与创作理念等均加以考究,将日本文学史以精简而全面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本书分为:「汉文与日语文学二重结构的形成」、「朝廷中的贵族文学与女性文学」、「贵族文学的演进与新兴军记物语文学的出现」、「佛教说话文学与神道戏曲文学的共生」、「庶民与国学文学的分立」、「近代多重结构融合的日本文学」、「余论」七个章节介绍。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茶道雅韵:从历史脉络到现代实践》的图书简介。 --- 茶道雅韵:从历史脉络到现代实践 内容简介 《茶道雅韵:从历史脉络到现代实践》是一部深入探究日本茶道(Cha-dō 或 Sadō)的综合性著作。本书不仅追溯了茶作为饮品如何传入日本,以及它如何演变成为一种融合了哲学、美学、礼仪与日常生活的独特文化实践,更着重探讨了茶道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延续。全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理解茶道的“道”之精髓。 第一部分:茶之源流——从中国到日本的传播与本土化 本书伊始,聚焦于茶的起源及其东传的历史。详细阐述了茶文化如何在奈良和平安时代传入日本,最初作为药用或贵族阶层的奢侈品,并在此阶段与佛教的传播紧密结合。 1.1 禅宗的催化剂: 重点分析了荣西禅师(Eisai)将饮茶风气与临济宗禅宗思想结合的关键作用。茶如何成为禅修中提神醒脑、辅助冥想的媒介,为后来的“茶禅一味”奠定了思想基础。 1.2 武士阶层的采纳: 探讨了镰仓和室町时代,茶道如何被武士阶层接纳,并逐渐演化为一种展示品味与权力的社交仪式——“斗茶”(Tōcha)。这一时期对茶具的痴迷和对稀有茶具的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不同侧面。 1.3 村田珠光与“侘寂”的萌芽: 详尽介绍了村田珠光(Murata Jukō)作为“侘茶”鼻祖的关键地位。他倡导的简朴、内省的审美趣味,开始将茶道从奢华转向对精神内在的关注,是茶道美学体系形成的重要转折点。 第二部分:千利休与“和敬清寂”的定型 本书的中间部分是关于日本茶道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千利休(Sen no Rikyū)的深入研究。他的思想和实践,彻底确立了现代茶道的精神内核。 2.1 审美哲学的确立: 细致剖析了千利休所推崇的“和、敬、清、寂”(Wa, Kei, Sei, Jaku)四大原则。 和(Harmony): 论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器具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敬(Respect): 强调了对主客双方、对茶具、对仪式的相互尊重。 清(Purity): 不仅指环境的洁净,更指心灵的纯净无染。 寂(Tranquility): 探讨了寂静、质朴、不完美之美,即“侘寂”(Wabi-Sabi)在茶室中的具体体现。 2.2 茶室与露地的空间美学: 详细解析了利休设计的标准茶室样式,如“草庵风”(Sōan-fū)。分析了从喧嚣的“露地”(Roji,茶庭)到宁静的“躙口”(Nijiriguchi,仅容一人弯腰进入的矮小入口)的设计,如何引导参与者完成从世俗到精神的过渡。对“床之间”(Tokonoma,壁龛)中挂轴、插花的布局艺术也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2.3 器具的演变与象征意义: 深入考察了利休时代对茶碗(特别是乐烧 Raku 碗)、茶釜(Kama)、水指(Mizusashi)等关键器具的选择标准。这些器具不再仅仅是工具,而是承载着美学理念和历史记忆的载体。 第三部分:流派纷争与地域差异 在千利休之后,茶道体系逐渐分化,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本部分旨在梳理这些主要流派的特点及其对茶道实践的影响。 3.1 里千家、表千家与武者小路千家: 详细对比了三大主流“千家”——里千家(Urasenke)、表千家(Omotesenke)和武者小路千家(Mushanokōjisenke)在礼仪细节、点茶手法(如点茶的顺序和揉搓力度)以及对“道”的侧重上的差异。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当代茶道的复杂性至关重要。 3.2 地域性茶风的形成: 研究了在江户时代,特定地域(如京都、金泽、九州等地)如何根据当地的物产和文化背景,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茶会形式和茶具偏好,例如在特定季节使用地方特产的茶菓子。 第四部分:现代实践与文化输出 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茶道如何在快速现代化的日本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以及它如何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走向世界。 4.1 现代生活的调适: 分析了现代人如何将茶道融入快节奏的生活中。探讨了在都市公寓中如何设置简易茶室,以及“薄茶”(Usucha)在日常放松中的角色,区别于正式的“浓茶”(Koicha)。 4.2 教育与女性角色: 探讨了茶道在传统上作为女性教养的一部分,以及现代女性在继承和推广茶道文化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同时也考察了茶道教育在学校和文化机构中的普及情况。 4.3 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描述了茶道在海外的传播情况,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侘寂”美学的理解与接受。重点分析了茶道对西方设计、艺术乃至心理学领域产生的微妙影响。 结语:永恒的“一期一会” 全书以对“一期一会”(Ichigo Ichi-e,一生仅有一次的相会)概念的深刻反思作结。作者认为,茶道并非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刻,而是通过对当下瞬间的极致专注和尊重,实现对生命无常的肯定与超越。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对仪式步骤的表面认知,真正领悟并体验茶道所蕴含的深刻生活哲学。 --- 目标读者: 对日本文化、美学史、宗教哲学有兴趣的读者,以及希望系统学习茶道精神内核的爱好者。本书兼具学术的严谨性与实践的指导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惠文


  日本城西国际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博士。曾任教于文藻外语大学及实践大学。现任教于高雄科技大学兼任助理教授及亚洲创新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领域为台日文化及文学比较、文化创意产业及创意观光。近年来出版了有关于日语及东亚文化创意经济发展之书籍、论文及期刋。

戴振丰

  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博士。曾获国科会千里马计画以及日本交流协会专家招聘活动的审查,在庆应大学进行访问研究,之后又获国科会海外博士后审查通过,于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台湾文化史、日本政治史以及台日关系史。曾于屏东科技大学以及崇右技术学院担任兼任讲师,以及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担任兼任助理教授。主要着作有〈吉田茂与战后日本对华政策之研究〉、《图解台湾文化》(瞿海良、洪丽雯、戴振丰、李君琳合着)、〈廖承志の対日工作と中华民国― LT贸易协定・廖承志访日を中心に〉(翻訳:杜崎群杰)等。
 

图书目录

序言
章节时代对照表

一、汉文与日语文学二重结构的形成
(一) 时代背景
(二) 文学概论
(三) 汉文文学
1《十七条宪法》
2《古事记》
3《风土记》
4《日本书纪》
5《怀风藻》
(四) 日语文学
1《万叶集》
2 祝词
3 宣命

二、朝廷中的贵族文学与女性文学
(一) 时代背景
(二) 文学概论
(三) 贵族文学
1《新撰万叶集》
2《凌云集》
3《文华秀丽集》
4《经国集》
5《古今和歌集》
6《竹取物语》
7《土佐日记》
8《后撰和歌集》
9《伊势物语》
10《大和物语》
11《平中物语》
12《宇津保物语》
13《落洼物语》
14《拾遗和歌集》
15《荣华物语》
16《后拾遗和歌集》
17《金叶和歌集》
18《词花和歌集》
19《大镜》
20《今镜》
21《梁尘秘抄》
22《千载和歌集》
(四) 女性文学
1《源氏物语》
2《狭衣物语》
3《替换》
4《蜻蛉日记》
5《枕草子》
6《和泉式部日记》
7《更级日记》
8《成寻阿阇梨母集》

三、 贵族文学的演进与新兴军记物语文学的出现
(一) 时代背景
(二) 文学概论
(三) 贵族文学的演进
1《古来风体抄》
2《无名草子》
3《长秋咏藻》
4《新古今和歌集》
5《近代秀歌》
6《无名抄》
7《古事谈》
8《建礼门院右京大夫集》
9《拾遗愚草》
10《新敕撰和歌集》
11《风叶和歌集》
12《弁内侍日记》
13《瞌睡》
14《十六夜日记》
15《独白》
16《玉叶和歌集》
17《徒然草》
18《风雅和歌集》
19《菟玖波集》
20《河海抄》
21《增镜》
22《吾妻问答》
23《花鸟余情》
24《竹林抄》
25《水无瀬三吟百韵》
26《新撰菟玖波集》
27《竹马狂吟集》
28《闲吟集》
29《思草纸》
30《守武千句》
(四) 军记物语文学
1《陆奥话记》
2《金槐和歌集》
3《保元物语》
4《平治物语》
5《平家物语》
6《太平记》
7《曾我物语》
8《义经记》

四、佛教说话文学与神道戏曲文学的共生
(一) 时代背景
(二) 文学概论
(三) 佛教说话文学
1《池亭记》
2《三宝绘词》
3《山家集》
4《今昔物语集》
5《打闻集》
6《方丈记》
7《发心集》
8《闲居友》
9《海道记》
10《正法眼藏随闻记》
11《宇治拾遗物语》
12《十训抄》
13《古今着闻集》
14《沙石集》
15《元亨释书》
16《私语》
(四) 神道戏曲文学
1《神皇正统记》
2《神道集》
3《愚管抄》
4《风姿花传》
5《申乐谈仪》

五、庶民与国学文学的分立
(一) 时代背景
(二) 文学概论
(三) 庶民文学
1《昨日为今日之物语》
2《七人比丘尼》
3《醒睡笑》
4《薄雪物语》
5《犬子集》
6《仁势物语》
7《可笑记》
8《举白集》
9《江户名所记》
10《御伽婢子》
11《好色一代男》
12《冬之日》
13《出世景清》
14《好色五人女》
15《好色一代女》
16《男色大全》
17《日本永代藏》
18《世间算计》
19《倾城色三味线》
20《奥之细道》
21《曾根崎殉情》
22《去来抄》
23《本朝文选》
24《笈之小文》
25《国姓爷合战》
26《独语》
27《殉情天之网岛》
28《女杀油地狱》
29《游子方言》
30《雨月物语》
31《新花摘》
32《父亲的临终日记》
33《东海道中膝栗毛》
34《浮世风吕》
35《浮世床》
36《南总里见八犬传》
37《东海道四谷怪谈》
38《伪紫田舎源氏》
(四) 国学文学
1《辟异》
2《垂加草》
3《文会笔录》
4《武家事纪》
5《圣教要录》
6《中朝事实》
7《配所残笔》
8《大学或问》
9《集义和书》
10《童子问》
11《慎思录》
12《养生训》
13《大疑录》
14《蘐园随笔》
15《弁道》、《弁名》
16《白石诗草》
17《藩翰谱》
18《古事记传》
19《石上私淑言》
20《玉胜间》
21《万叶集僻案抄》
22《万叶考》
23《祝词考》
24《冠辞考》
25《歌意考》
26《国意考》
27《古史传》
28《古史徴》
29《灵能真柱》
30《仙境异闻》

六、终章:近代多重结构融合的日本文学
(一) 时代背景
(二) 文学概论
(三) 多重结构融合的日本文学
一八六八明治维新的一代
1《安愚乐锅》
2《讲孟余话》
3《劝学》
4《脱亚论》
5《三醉人经纶问答》
6《一年有半》
7《柳桥新志》
8《当代书生气质》
9《小説精髓》
10《浮云》
11《武藏野》
12《蝴蝶》
13《风流佛》
14《于母影》
15《舞姫》
16《五重塔》
17《蓬莱曲》
18《青梅竹马》
19《浊流》
20《金色夜叉》
21《若菜集》
22《论歌之书》
23《最终的二十八日》
24《不如归》
25《武藏野》
26《高野圣》
27《乱发》
28《海潮音》
29《我是猫》
30《破戒》
31《少爷》
32《草枕》
33《野菊之墓》
34《蒲团》
35《虞美人草》
36《三四郎》
37《从此之后》
38《乡间教师》
39《邪宗门》
40《家》
41《门》
42《青年》
43《土》
44《时代封闭之现状》
45《刺青》
46《一握之砂》1
47《雁》
大正时代
1《悲伤的玩具》
2《彼岸过迄》
3《行人》
4《千曲川的素描》
5《阿部一族》
6《银之匙》
7《大菩萨峠》
8《心》
9《道程》
10《粗暴》
11《山椒大夫》
12《罗生门》
13《鼻》
14《高瀬舟》
15《涉江抽斋》
16《明暗》
17《出家与其弟子》
18《在城之崎》
19《地狱变》
20《一个女人》
21《友情》
22《古寺巡礼》
23《杜子春》
24《暗夜行路》
25《痴人的爱》
26《春与修罗》
27《柠檬》
昭和时代
1《伊豆的舞孃》
2《拂晓之前》
3《蟹工船》
4《山椒鱼》
5《机械》
6《测量船》
7《春琴抄》
8《山羊之歌》
9《雪国》
10《苍生》
11《风起》
12《普贤》
13《生命的上半夜》
14《濹东绮谭》
15《生活之探求》
16《天之夕颜》
17《缩图》
18《智惠子抄》
19《山月记》
20《无常之事》
21《细雪》

七、余论:内地文学与外地文学的二重结构

 

图书序言



  「文学」的定义为何?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难以界定的问题,但是本书作为一本文学史的着作,仍然必须试着从各个层面加以说明。

  首先,文学的定义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以广义的定义来说,文学泛指一切学问知识及文化内涵或泛指一切着述;狭义的文学则指诉诸感情与想像,以激发读者兴趣与感动的纯文学作品。广义的文学定义包含一切学术、学问,或泛指一切着作。狭义的文学定义则较为严苛,它包含3个部分:形式、内容与阅读。狭义的文学定义,除了由文字组织而成的形式、作者思想与情感的内容之外,还必须有目的性,那就是表现出来,使人阅读,使读者理解、想像与感兴趣。

  除了文学的定义之外,本书的主题「日本文学」的定义又是如何,也必须进一步加以界定。关于日本文学的定义,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包括根据使用的语言、发表的地区、文学的形式等标准而有不同的定义。因此,本书对于日本文学的定义是,以日语书写同时包含上述狭义文学定义的作品,亦即除了由文字组织而成的形式、作者思想与情感的内容之外,还必须有目的性,那就是表现出来,使人阅读,使读者理解、想像与感兴趣,而这些着述必须以日语书写的作品。在这个定义之下,非日本人写的日语作品,包括外国人以及日本殖民地的人民,以日语书写同时符合狭义文学定义的作品,也是本书收录范围。相对的,日本人以非日本语描写日本文化的文学作品,或者他是日本人但以日语以外的语言如英语、德语、中文书写的作品,皆非本书日本文学定义下的作品。唯独要特别说明的是,传统日本直到中国的汉字传入之后才开始有书写系统,后来改编或假借一套汉字并赋予日语的发音而发展出万叶假名,接着又出现片假名及平假名,这些假名被用来朗读并表记日本的汉文及汉诗,这些汉文及汉诗以日语发音,也包含在本书日本文学的范畴内,而此后日本发展出的日语汉字及书写系统所书写的文学作品,则当然是日本文学作品。

  上述文学及日本文学定义的说明,我们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文字的着述,皆可视为文学的着作,因此我们可能很轻易的判断譬如《六法全书》、《中华民国宪法》或者一些政府部门的公文书并非文学。但是有一些文字的着述却是模煳难以判别其性质,比如一些历史书籍,以台湾人较熟悉的《三国演义》而言,它是依据历史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但是真正依据史实且被视为正史的《史记》,它也被视为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因此,要判定文字的着述是否可归类为文学,仍要实际从其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来加以判定。这种情况同样表现在日本文学史上,因此从目前日本文学史的研究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十七条宪法》这样的法律书籍,或者《古事记》、《日本书纪》此种历史类的书籍,以及一些佛法的书籍,都被归类为日本文学的范畴,这些都是经过许多专家学者所认定的,因此本书对于日本文学作品的选定,完全是以既有的研究基础为依据。

  虽然本书对于日本文学作品的选定,是依据既有的研究基础,但对于日本文学史的发展,则提出了多重、二重结构发展的日本文学史观。多重、二重结构的日本文学史观,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这几层面的讨论也将作为本书的架构。

  第一章 汉文与日语文学二重结构的形成。此一二重结构形成的年代包括了大和时代(250-710年),古坟时代(250-538年),飞鸟时代(538-710年)以及奈良时代(710-794年),此一二重结构代表的意义是原本没有文字的日本,在接受来自中国的汉字之后,开始有了汉文文学,同时也发展出属于日本本身的文字系统,进而出现日本最早的日语文学。

  第二章 朝廷中的贵族文学与女性文学。此一二重结构出现在平安时代(794-1192年),其所代表的意义是延续前一时期的汉文与日语文学,随着日本政治的演变而演化出贵族文学与女性文学。

  第三章 贵族文学的演进与新兴军记物语文学的出现。日本文学的发展由于政治上经历源平合战之后,日本出现幕府体制进入鎌仓时代(1192-1333年)及南北朝时代(1336-1392年),此亦意谓着日本从贵族政治走向了武家政治,相对应文学的发展则是天皇朝廷方面的贵族文学持续演进,而武家社会则出现了新兴的军记物语文学。

  第四章 佛教说话文学与神道戏曲文学的共生。日本社会到了室町时代(1336-1573年)及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年),原本随着汉文传到日本的佛教,以及日本社会本身神道教的宗教信仰,历经时间的淬鍊之后,在文学上终于也发展出佛教说话文学与神道戏曲文学。

  第五章 庶民与国学文学的分立。在进入江户时代(1603-1867年)前后,原本地位低下的「町人」(居住于城市的「商人、职人」称之为「町人」,此外还有「武士」、「农民」之分)在经济上拥有实力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町人文学」,「町人文学」的发达充分体现了不拘泥于传统文化的「町人」们的创新精神。

  此外,日本「国学」产生于漫长与外来文化对抗的历史之中,其中最早的外来文化即中国文化。此一外来的中国文化产生汉文文学与佛教文学,因此此时日本出现了「国学」,强调日本民族单一性与优越性,也为日本国民提供了类似「终极关怀」的宗教性学说,从而也有了日本的国学文学。

  第六章 近代多重结构融合的日本文学。日本文学史的发展在明治维新之后,形成一种多元性发展的多重结构融合现象。西元1868年的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文学开始的标志,明治时代的文学(1868-1911年)大致可分为4大类型:1.过渡期的文学:分为戏剧文学、政治小说、翻译文学3类,代表作家有福泽谕吉(《为学之道》)、坪内逍遥、二叶亭四迷等。2.写实主义文学:随着国家主义的高涨,古典文学再度受到重视,代表作家有尾崎红叶、幸田露伴等。明治时期的日本受西欧文化及思想影响甚大,政府推动文明开化和言文一致运动,目前一般所认同的文学概念从此产生。3.浪漫主义文学:以叙情和艺术倾向为主,代表作家有森鸥外、北村透谷、樋口一叶等。4.自然主义文学:受到左拉(Emile Zola, 1840-1902年)和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1850-1893年)两位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家影响,自然主义兴起,代表作家有岛崎藤村、田山花袋等,而与此自然主义相抗衡的有着名作家夏目漱石。

  至于大正文学是在日俄战争(1904-1905年)之后所确立。前期自然主义追求的目标是「真」,而最真者莫过于自己的实际生活,于是作品和实际生活混在一起,无法超越生活的视野。到了明治时代末期,反自然主义文学运动兴起,成为大正文学的主流。大正时期的文学可分成3个派别:1.耽美派,2.白桦派,3.新思潮派及新早稻田派。大正时期(1912-1925年)近代文学进入尾声,以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新思潮派作家等,成为了当时文学主流。芥川的小说以怀疑主义对「人性的自私」等社会现实进行考察,悲观的结论意味着大正文学发展的终结。

  昭和时期(1926-1988年)及其后日本现代文学开始形成并得以发展。二次大战前昭和文学大致有2个面向,一是现代主义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二是转向文学和日本主义。二次大战爆发后,政府对于言论的压制愈来愈严厉,对于文字的审批也一直强化。许多作家都被禁止批判国家和社会,无法随心使用语言,因此普遍採用「反语法」(日イロニー,= 英Irony),用隐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保田与重郎、太宰治就是反语法的代表人物,谷崎润一郎的战时作品也可被看作使用了反语法。

  本书基本上是写到西元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为止。在此之后日本文学更趋向多元性的发展,本书无法将其纳入讨论的范围,但在二次大战结束前仍有一二重结构的存在值得一提,此即内地文学与外地文学的二重结构。

  所谓的内地文学与外地文学的二重结构,是日本近代帝国主义发展下的结果,由于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后开始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一员,因此也开始有了殖民地与一些傀儡政权,在这些地方由于日本刻意发展日文的情况下,形成日本本土之外的所谓「外地文学」,与其相对的是本国国内的「内地文学」。由于本书无法讨论朝鲜及满洲国等地的情况,因此将在第七章以余论的方式讨论日本外地文学在台湾的发展。

  第七章 余论。讨论的是内地文学与外地文学的二重结构。日治时期台湾的文学作为日本的外地文学之一,是日本殖民母国在台湾进行日语教育的结果。日治台湾初期,日本殖民统治者并未禁止汉文在台湾继续使用,但也同时在台湾进行日语教育,直到西元1930年代日语教育开始开花结果,出现日语世代的台湾人以日文进行文学创作,加上在台的日本人以异国情调的笔触描写与台湾有关的文学,形成日本在台湾的外地文学,此一外地文学的说法是由岛田谨二所提出。然而外地文学的说法台湾人黄得时却不认同,他认为即使是以日文创作,但这些文学仍具有台湾文化本土的主体性,不能划归为日本文学的一支,因此本书乃以「余论」的方式提出,提供给读者们去体会此一文化认同的差异性。
 

图书试读

一、汉文与日语文学二重结构的形成

(一) 时代背景

每种语言文学的形成,都有其历史时代的背景,日本文学也不例外,而日本从大和时期的古坟时代(250-538年),历经飞鸟时代(538-710年)到奈良时代(710-794年)是日本文学开始形成的时期,而此时汉文与日语二重结构为日本文学的一大特色。

日本文学的历史时代背景,须从日本民族的形成开始谈起。关于日本民族的起源,根据学者研究从距今80万年前后至1万8千年前后,日本列岛上曾居住着「明石原人」、「葛生人」、「牛川人」、「港川人」等。除了原生日本人之外,从发掘的石器、陶器和居住遗迹表明,也有很多外来移民来到日本列岛上,根据学者研究,进入日本列岛的外来移民主要有5条途径:北路(来自桦太即库页岛、经北海道进入本州北部)、南洋路(来自南太平洋诸岛进入本州东部)、朝鲜路(来自北西伯利亚和中国华北、经朝鲜半岛进入本州中部)、东中国海路(来自中国长江流域直接东渡至九州北部)和沖绳路(来自中国华南及东南亚经台湾、沖绳至九州南部)。

西元1万年前至西元前3世纪稍后,日本进入绳纹文化时代。绳纹陶器的制作技术可上溯旧石器时代晚期,下及绳纹时代,中间未出现明显的断层。绳纹人的生活是一个以聚落为中心的世界,有学者认为,绳纹时代日本曾盛行女神崇拜信仰,女性陶俑都是与生殖繁荣相关的女神像。绳纹中期遗址发现的大型龟头形石棒则是一种性器,是作为崇拜物件而出现的。绳纹时代的日本社会,已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尽管在陶器和石器加工上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才能,但是生产力的停滞使得此时期日本人的精神内容停留在原始阶段。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速读日本文学史》,我最想知道的是,作者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呈现出日本文学的丰富多样性的。从古老的汉诗汉文,到本土化的仮名文学,再到近代西方文学的引入与融合,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文化的融合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展示这一过程,让我们理解日本文学是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其独特的民族韵味。例如,在介绍平安时代的物语文学时,是否会提及它与中国唐代小说的渊源?在谈论明治维新时期的文学,是否会对比当时日本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之间的摇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们看到日本文学并非孤立发展,而是与东亚乃至世界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理解日本文学独特的“杂糅”之处,以及这种“杂糅”如何造就了其独特的魅力。

评分

接触《速读日本文学史》之前,我对日本文学的了解,更多是零散的,像是星辰点点,却缺乏一条清晰的银河将其串联起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优秀的导游,带领我穿越日本文学的漫长时空,从古老的物语传说,到近代的批判现实,再到现代的多元探索。我尤其对书中如何处理从古典到近代的转型期感到好奇。明治维新,这个对日本社会产生翻天覆地影响的时代,又是如何作用于文学创作的?西方思想的涌入,带来了怎样的冲击与融合?夏目漱石、森鸥外等作家,又是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塑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清晰地勾勒出这一历史脉络,让我理解日本文学是如何在吸收外来养分的同时,保持其独特的民族性格的。同时,我也对书中对一些重要文学流派的介绍感兴趣,比如自然主义、新感觉派等,它们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究竟如何?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框架,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这些概念,并将其与具体的作家作品联系起来。

评分

翻阅《速读日本文学史》的过程中,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不同时代文学风格演变的呈现。日本文学如同其自然景观一样,有着细腻而丰富的层次感。从早期充满神话色彩的《古事记》、《日本书纪》,到平安时代的优美典雅的物语文学,如《源氏物语》的细腻描摹,再到武士阶层兴起后,更具现实感和粗犷之气的文学作品,每一个转折点都似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基因。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在“速读”的框架下,将如此庞杂的文学史梳理得清晰而有条理的?它是否能够抓住每个时代的“灵魂”?例如,探讨各个时期文学所反映的社会阶层、思想观念、甚至人们的生活方式?我希望它能通过对经典作品的简要介绍和分析,让我们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比如,在聊到镰仓时代时,是否会提及《平家物语》中那种英雄末路、物哀之情的渲染,以及它如何体现当时武士阶层的价值观?再者,江户时代的浮世绘文学,如井原西鹤的作品,其世俗化和商业化的特点又是如何形成的?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时代的镜子,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评分

作为一个对日本文化有着广泛兴趣的读者,我深知文学是了解一个民族精神的最佳途径。《速读日本文学史》的书名,暗示了它将提供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这对于我这样时间有限但求知欲旺盛的读者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否触及到日本文学中那些独特的、难以言喻的“美学”概念。例如,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物哀”,它的根源是什么?它与日本的传统审美有着怎样的联系?又或者,三岛由纪夫对“美”的极致追求,以及他作品中隐含的危险与颓废,这些又是如何形成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介绍作品和作家,更能挖掘出支撑这些文学现象背后的深层文化心理和社会根源。我希望它能像一把钥匙,帮助我打开理解日本民族精神深层结构的门。同时,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对一些被低估或被忽视的作家和作品进行适当的介绍,让我有机会发现更多隐藏的瑰宝。

评分

初次翻开《速读日本文学史》这本书,我内心是带着些许好奇与期待的。我对日本文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古典的和歌俳句,到近代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的深刻反思,再到现代村上春树的奇幻叙事,似乎总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在吸引着我。然而,受限于时间和精力,我始终未能系统地梳理出日本文学发展的脉络。这本书的书名“速读”二字,恰好击中了我目前的痛点——渴望在短时间内获得一个清晰的概览,了解日本文学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的。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年代罗列,更能深入浅出地揭示各个时期文学的核心特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甚至能探讨文学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深刻联系。例如,平安时代的物语文学为何如此繁荣?镰仓武士时代的文学又呈现出怎样的精神面貌?明治维新后,日本文学如何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并进行本土化的融合?这些都是我非常想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同时,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不太期望看到过于学术化的语言和晦涩的理论分析,而是希望能够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去感受那个时代文人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作品中的深层含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日本文学的入门向导,为我打开一扇认识日本文化新视角的窗户。

评分

我希望《速读日本文学史》能够提供一种“启发式”的阅读体验。我理解“速读”并非是囫囵吞枣,而是要找到那些最能触动人心的亮点,并以此为线索,去了解更广阔的文学世界。我期待书中能够挑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桥段,通过简短的引述和精彩的解读,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感受到日本文学的精髓。例如,在介绍川端康成时,是否会选取《雪国》中那一经典的结尾,并分析其背后蕴含的“物哀”之情?在谈论夏目漱石时,是否会引用“我”与“先生”的对话,来展现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我希望这些片段和解读,能够像一颗颗火种,点燃我对日本文学的热情,并激励我进一步去阅读原著,去体会文学的真正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认识日本文学的“入门指南”,它不仅提供信息,更能传递情怀,让我感受到文学的温度。

评分

我之所以被《速读日本文学史》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希望能够在这个“速读”的过程中,找到连接不同时代文学的“线索”。日本文学的发展,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社会、政治、经济、乃至哲学思想都息息相关。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看到,从《万叶集》中的乡土情怀,到平安时代的贵族风雅,再到武士时代的慷慨悲歌,最终到现代社会对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这些文学景观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而来,又受到了哪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日本神道教、佛教对日本文学的渗透,又或者是近代西方民主思潮对日本知识分子的影响,这些都可能成为理解文学演变的脉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宏观的视角,让我不仅看到文学作品本身,更能理解其产生的土壤和背景。我期待它能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关于日本文学发展的“动态模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知识清单。

评分

我对《速读日本文学史》一书最大的期待,在于它能否提供一种“速读”的有效方法论。我明白,文学史浩如烟海,要“速读”必有取舍。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是如何进行这种取舍的,以及这种方法论是否能够真正帮助读者快速抓住重点,形成对日本文学整体的认知框架。它是否会提供一些阅读建议,比如如何快速理解一首和歌的意境,或者如何抓住一部小说最核心的主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让我理解,为什么某些作家和作品能够穿越时空,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例如,夏目漱石的“自我”意识,太宰治的“丧失”感,川端康成的“物哀”美学,这些独特的精神特质是如何在日本社会和文化语境中孕育出来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能激发我对于这些文学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关于日本文学的“知识地图”,知道在哪个方向可以进一步探索,找到我真正感兴趣的领域。

评分

我对《速读日本文学史》的期待,在于它能否在“速读”的便捷性与文学本身的深度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我希望它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勾勒出日本文学史的主体框架,让我们能够快速地浏览和掌握核心信息。但同时,我又不希望它因此而变得肤浅,流于形式。我希望书中能够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进行恰到好处的解读,让我们在快速浏览的过程中,也能领略到那些经典文学的魅力。例如,在介绍太宰治的作品时,是否会触及到他对于“生而为人”的挣扎和困惑?在谈论村上春树时,是否会探讨他作品中独特的孤独感和疏离感?我希望这些解读能够深入浅出,既能让初学者理解,也能引发有一定基础的读者的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日本文学的“敲门砖”,让我对那些我尚未了解的作家和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去主动探索。

评分

我对《速读日本文学史》这本书最大的好奇,在于它是否能够真正做到“速读”的精髓——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最核心的信息,并形成对日本文学发展的清晰认知。我希望它能够用精炼的语言,梳理出各个时期日本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及其核心特征,并且能够清晰地展示不同时期文学风格的演变轨迹。例如,从平安时代的和歌、物语,到镰仓、室町时代的武士文学、连歌,再到江户时代的俳谐、浮世草子,以及近代的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直到现代的实验性文学,我希望能够快速地了解这些文学形式和流派的脉络。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速读”的技巧,比如如何快速抓住一部小说的核心主题,或者如何理解一首和歌的意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快速了解日本文学史的“捷径”,让我能够以最高效的方式,构建起一个关于日本文学的基本知识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