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风轻:谈东方美学

云淡风轻:谈东方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勋
图书标签:
  • 东方美学
  • 传统文化
  • 生活美学
  • 审美
  • 哲学
  • 艺术史
  • 文化
  • 设计
  • 美学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学大师蒋勋用文字,在时间里的俯仰自得,找回东方最美的事物 东方美学即将再崛起,我们都要重新做好东方的文化功课 ★艺术、自然、挚友,蒋勋谈东方美学,谈美丽心事 ★精采收录蒋勋水墨油画创作,以及东方经典美术作品 ★天地、隔水、锦眉、画心,装帧再现长卷的荒凉与繁华 东方美学其实是生命的领悟, 领悟能够永续,才是来日方长,领悟能够传承,才是天长地久。 东方美学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领悟了时间的意义, 领悟了生命是一个圆,周而复始。 ——蒋勋 他在文人山水画思考时间的过去与未来,他在古典诗词中找回不遥远的传唱歌声,他在虫痕鸟迹兽足之中看到天地大美,他在纵谷春秋之中聆听长卷跋尾余音袅袅。美学大师蒋勋重新思考东方美学的特殊意义,在连续不断的心的收藏印记中,回归自然、温文尔雅,在可有也可无之间,绽放最美丽的光亮。 留白、长卷、水墨、跋尾等东方美学元素,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灵光乍现,却也内敛含蓄。也许是时候回头省思属于这个时代的东方美学。东方美学若要重新崛起,我们都应该从头开始,重新做好自己的功课,迎接属于东方的文艺复兴。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蒋勋 Chiang Hsun


  福建长乐人,一九四七年生于西安,成长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一九七二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联合文学》社长。

  多年来以文、以画阐释生活之美与生命之好。写作小说、散文、诗、艺术史,以及美学论述作品等,深入浅出引领人们进入美的殿堂,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着有散文《说文学之美:品味唐诗》《说文学之美:感觉宋词》《池上日记》《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肉身供养》《此生─肉身觉醒》《此时众生》《微尘众》《少年台湾》等;艺术论述《新编美的曙光》《美的沉思》《天地有大美》《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卷》等;诗作《少年中国》《母亲》《多情应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画的江山》等;小说《新传说》《情不自禁》《写给Ly’s M》;有声书《孤独六讲有声书》;画册《池上印象》等。
 
  Facebook:www.facebook.com/chiangxun1947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自序

云淡风轻


  岁月像一条长河,不同年龄,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流域,看到不同的风景。

  大河的源头常常在众山环抱的高处,云烟缭绕,也许只是不起眼的涓涓细流,或一泓飞瀑,往往没有人会想到,这样的小水,有朝一日,可以流成远方一条波涛汹涌的宽阔大河。

  从新店溪上溯到北势溪、青潭、鹭鸶潭,在我青少年时是常去露营的所在。青山绿水,云岚来去,没有都市污染,水潭清澈见底,潭底游鱼石粒都历历可见。当时来往碧潭一带,虽有吊桥,两岸还常靠手摇舢舨渡船,船夫戴着斗笠,烈日下,风雨中,赚一点小钱,摆渡过客。

  我的童年是在大龙峒长大的。大龙峒是基隆河汇入淡水河的地区。基隆河在东,淡水河在西,清晨往圆山方向走,黎明旭日,可以听到动物园狮子老虎吼叫的回音。黄昏时,追着落日,过了觉修宫,就跑到淡水河边。坐在河岸边看落日,看台风过后滚滚浊流,浪涛里浮沉着死去的猪的尸体、冬瓜或女人的鞋子。

  大龙峒、大稻埕一带都是童年玩耍的领域,圆环的小吃,延平北路光鲜灿烂的金铺,演日本电影的第一剧场,大桥头戏院前挤满闲杂人等,等着散戏前五分钟看戏尾,桥头蹲着初来台北打零工的新移民。

  那是淡水河的中游地带吧,在南端上游的万华淤浅后,载运货物的船只便聚集在中游河岸这一带,形成迪化街商铺林立的繁荣。

  一直到我二十五岁出国,我所有重要的记忆,都与这条河流的中游风景相关。当时没有想到有一天会住到这条河流的河口八里,大河就要出海了。

  和基隆河会合之后,淡水河真有大河的气势了。浩浩荡荡,在观音山和大屯山系之间蜿蜒徘徊,彷彿有许多徬徨不舍。但一旦过了关渡,这条大河似乎知道前面就是出海口了,一路笔直向北,决绝澎湃,对遥远高山上的源头也无留恋挂牵。

  这就是我过中年后日日在窗口阅读的风景吧。潮汐来去,日出日落,有时惊涛骇浪,风狂雨骤,有时风平浪静,云淡风轻。

  云淡风轻,像是说风景,当然也是心事。

  以前有人要题词,不知道写什么好,就常常用「来日方长」。「来日方长」很中性,岁月悠悠,有花开有花谢,没有意图一定是什么样的「来日」。我喜欢「方长」两个字,像是汉朝人喜欢用的「未央」,真好,还没到中央颠峰,所以还有时间不紧迫的余裕。像在众山间看到涓涓细流,来日方长,真心祝愿它从此去流成一条大河。

  有一段时间也喜欢写「天长地久」,这是老子的句子,也使人领悟生命只是一瞬,然而「天长地久」,慢慢懂喜悦,也慢慢懂哀伤。

  喜悦与哀伤过后,大概就是云淡风轻吧。云淡风轻好像是河口的风景,大河就要入海,一心告别,无有罣碍。

  我喜欢庄子写一条大河到了河口的故事,原来很自满自大的大河,宽阔汹涌,觉得自己在世间无与伦比。但是有一天大河要出海了,它吓了一跳,面前是这样更宽广更汹涌的海洋,无边无际。

  这是成语「望洋兴叹」的来源典故吧。骄傲自负的大河,望着面前的海洋,长长叹了一口气。
  庄子爱自然,在浩大无穷尽的自然中,可能领悟自己的存在多么渺小吧。

  我因此爱上了河口,可以在这个年纪,坐在窗口,眺望一条大河入海,知道他如何从涓涓细流一路而来,上游、中游,有浅滩、有激流,有荒凉、有繁华,有喜悦、有哀伤,一段一段,像东方的长卷绘画。

  当生命可以前瞻,也可以回顾的时候,也许就懂了云淡风轻的意思了吧。
  东方有古老的记忆,历史够久,文明也就像一条长河,有各个不同阶段的风景,很难只截取片段以偏概全。

  宋元的长卷绘画因此成为独特的美学形式,近几年的谈诗词,谈绘画,大概在思索东方美学的特殊意义,留白、长卷、水墨、跋尾,连续不断的历朝历代的收藏印记。东方美学其实是生命的领悟,领悟能够永续,才是来日方长,领悟能够传承,才是天长地久。东方美学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领悟了时间的意义,领悟了生命是一个圆,周而复始。

  初搬来河口,还没有关渡大桥,下班回家,坐一段火车,在竹围下车,右岸许厝到八里张厝,有一小小渡船,每天便乘渡船过河回家。船夫摇桨话家常,船头立着鹭鸶。河口风景气象万千,享受了好几年,大桥一盖,船渡就废了。

  我的窗口紧临河岸,可以听潮声,听到潮水来了,奔腾如万马啸叫,月圆大潮时节也可以听到海河对话,骚动激昂,有时还是难以自抑。

  但是河口住久了,静下来时会听到退潮的声音,那是「汐」的声音吗?在沙岸隙缝软泥间慢慢退去,那么安静,无声无息。

  然而我听到了,彷彿是听到生命退逝的声音,这样从容,这样不惊扰。此时此刻,彷彿听到大河心事,因此常常放下手中的书,走到窗口,静听汐止于水。

  云淡风轻,觉得该遗忘的都要遗忘,该放手的都要放手。
  从小记忆力很好,没有3C手机前,朋友电话号码都在脑中。很自豪的记忆,现在却很想遗忘。记忆是一种能力,遗忘会不会是另一种能力?

  庄子哲学的「忘」,此刻我多么向往了。
  在许多朋友谈论失智失忆的恐惧时,也许我竟渴望着一种失智和失忆的快乐。忘掉许多该忘掉的事,忘掉许多该忘掉的人。有一天,对面相见,不知道是曾经认识交往过的人,不再是朋友,不再是亲人,人生路上,无情之游,会不会是另一种解脱?

  我的朋友,常常觉得哀伤,因为回到家,老年的父亲母亲失智失忆了,总是客气有礼,含笑询问:「这位先生要喝茶吗?」不再认识儿子,不再认识自己最亲的人了,许多朋友为此痛苦,但老人只是淡淡笑着,彬彬有礼。

  痛苦的永远是还有记忆的人吗?
  我竟向往那样失智失忆的境界吗?像一种留白,像听着涨潮退潮,心中无有概念,无有悲喜。
  东坡晚年流放途中常常写四个字「多难畏人」或「多难畏事」。我没有东坡多难,但也是害怕「人」害怕「事」。

  「人多」「事多」都是牵挂纠缠,有罣碍缠缚,都难云淡风轻。

  在大河岸边行走,知道这条大河其实不算大,没有恆河宽阔包容生死,没有黄河浩荡沧桑看多少兴亡,没有尼罗河源远流长,许多文明还没开始,它已经早早过了帝国的繁华颠峰。

  但这是我从上游到河口都走过的一条河,在接近失智失忆的喜悦时,走在陌生人间,含笑点头招唿说好,或回首挥别,叮咛珍重,嗔爱都无,云淡风轻,记忆的都要一一遗忘,一一告别。
 

图书试读

熠耀辉煌——王希孟十八岁的〈千里江山〉
 
二○一七年初夏,为了讲初唐张若虚的杰作〈春江花月夜〉,制作简报档时,想找一张古画来为长诗配图,很直觉就想到了北宋王希孟的山水长卷〈千里江山〉。
 
张若虚作品极少,他的〈春江花月夜〉却被后人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北宋王希孟在十八岁创作〈千里江山〉,高五十公分余,长约十二公尺的大幅长卷,青绿闪烁,金彩辉煌,惊动一时领导画坛美学的帝王宋徽宗。未多久,王希孟二十出头就亡故了,美术史上也只留下杰出的一卷「孤篇」。
 
〈春江花月夜〉与〈千里江山〉,一诗一画,一开启大唐盛世,一终结北宋繁华,各以孤篇横绝于世,彷彿历史宿命,诗画中也自有兴亡吧。
 
〈千里江山〉半年间完成,宋徽宗把这件青年画家崭露头角的作品赏赐宠臣蔡京,蔡京在卷末留下题跋,谈到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的始末。
 
「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踰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政和三年是西元一一一三年,王希孟十八岁。
 
画〈千里江山〉以前,王希孟是国家画院的学生,分配在「文书库」工作,应该是以整理抄缮文件和临摹古画为主。
 
宋徽宗应该是世界第一位有收藏保存古代文物观念的君王。他指示蔡京领导编撰《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建立国家文物目录,也领导「天水画院」临摹复制古代名作,现藏波士顿美术馆的〈捣练图〉、辽宁省博物馆的〈虢国夫人游春图〉,都是当时留下的作品。宋徽宗可以说是建立国家美术馆观念的第一人,比大英博物馆和罗浮宫早了近八百年。
 
宋徽宗不只重视典藏品鑑,他最终的目的是建立创作美学,因此自己亲自指导「翰林图画院」,把艺术创作列为国家最高的「院士」等级。他最着名的措施是革新了画院考试制度。原有招考职业画工只是考技巧,放一只孔雀,考生就临摹一只孔雀。宋徽宗深刻体悟真正的创作不是「临摹」,石膏像画得再像,也不是「创作」。宋徽宗大胆革命,他的「诗题取士」,用一句诗做考题,让职业画工除了锤鍊手的技术,更要提高到心灵品味的意境。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