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端己诗校注

韦端己诗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歌
  • 古典诗词
  • 清诗
  • 韦端己
  • 校注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诗校
  • 版本研究
  • 文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此书为出版可见对韦诗诠释最完备的一本。作者专研唐诗,尤其对晚唐诗人韦庄作品特别喜爱且研究甚深。书中收录广为流传的《浣花集》十卷242首,又从善本中得补遗70首,再加上〈秦妇吟〉一篇考证校释,共计312首诗,每一首均有详深的注文、校文,喜爱韦诗者,定当能从中获得极大赏析与研究的乐趣。

本书特色

  1.    此书为出版界「韦诗」诠释最完备的一本。作者江聪平教授专研唐诗,尤其对晚唐诗人韦庄的作品特别喜爱且研究甚深。

  2.    书中收录《浣花集》十卷242首,又从善本中得补遗70首,再加上〈秦妇吟〉一篇考证校释,共计312首诗,每一首均有详深的注文、校文,喜爱韦诗者,定当能从中获得极大赏析与研究的乐趣。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韦端己诗校注》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自然: --- 《宋代士人生活群像:风雅、困顿与自我探寻》 导言:历史的微光,时代的侧影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重量级文坛巨擘的生平著述,而是旨在以宋代为宏大背景,勾勒出一幅丰富、立体且充满烟火气的士人生活群像。我们试图穿透宏伟的政治叙事和高悬的哲学思辨,深入到那些被历史洪流稍微冲刷的、具体的个人生命经验之中。宋代,一个在文化上空前繁荣,而在政治军事上面临重重压力的时代。士人阶层,作为这个时代的知识精英和文化担当者,他们如何在文治的昌盛中寻求自我实现?又如何在外部环境的挤压下,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本书尝试从诗文之外的诸多侧面,探寻他们的内心世界与生存之道。 第一部分:风雅的构建——生活美学的实践者 宋代士人的“风雅”并非空穴来风的矫饰,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肌理中的文化实践。 一、器物之趣:物的哲学与人的情志 本部分将细致考察宋代士人对器物的审美偏好。从文房四宝的精细考究——徽州澄心堂纸的温润、端溪石砚的润泽,到茶具的演变——点茶法的兴盛与斗茶风尚的形成,再到梅瓶、瓷器的流传,器物不再仅仅是使用工具,它们成为士人精神世界的延伸和媒介。我们会梳理士人如何通过收藏、品鉴和使用特定的器物,来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天地”,抵抗外界的喧嚣与污浊。例如,对古物的追溯与辨伪,体现了他们对“古意”和“本真”的向往。 二、园林与居所:可居、可游、可思的理想空间 宋代的私家园林达到了一个高峰,它不再是单纯的观赏之所,而是士人“避世”与“入世”哲学的物质载体。我们将分析苏州、杭州等地文人园林的布局特点,探讨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设计如何模拟自然山水,并成为士人进行哲学沉思和诗文唱和的场所。同时,对居所内部陈设的描摹,如书斋的书架摆设、画轴的悬挂方式,都反映了他们对“雅”的精准把握。 三、交游与宴饮:礼乐的复兴与情感的联结 士人的社交活动是其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本书将细致考察宋代的“社集”,如“香社”、“书会”、“诗社”的组织形态和活动内容。这些集会不仅仅是简单的聚会,而是知识的交流、声望的巩固和情感的寄托。宴饮文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餐桌上的食材选择、器皿搭配,到酒令的设置和即兴赋诗,无不体现出他们对“雅集”形式的精雕细琢。我们尤其关注这些交往如何帮助他们在政治失意时,维持住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社交网络。 第二部分:困顿的底色——时代重压下的挣扎 繁华的表象之下,是宋代士人普遍面临的生存压力与内在冲突。 一、俸禄的窘迫与理财的智慧 尽管士人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但面对冗官冗费的财政体系,许多中下层官员的俸禄常常捉襟见肘。本部分将不再着眼于士人如何“安贫乐道”,而是深入探究他们如何进行实际的经济运作。例如,对田产的管理、通过兼职如修史、刻书来增加收入、以及与商人的有限接触与合作,揭示他们如何在恪守“士农工商”的阶层观念下,努力维持体面生活的现实困境。 二、宦海的浮沉与精神的流放 宋代的外部环境决定了士人政治生涯的巨大不确定性。从被排挤到地方任职,到遭遇党争的清洗,这种反复的“出处”抉择,对士人精神世界的冲击是巨大的。我们将选取数位经历过“乌台诗案”后余生或多次贬谪的代表人物,分析他们在流放地(如海南、岭南)如何调整心态,将政治的挫折转化为文学的深化,实现一种精神上的“流放地自洽”。 三、儒学的新向与个体价值的重塑 理学的兴起为士人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内在道德框架,用以抵御外部世界的混乱。然而,这种对“格物穷理”的强调,也带来了对个体情感的压抑和束缚。本书将分析,当传统的“忠君报国”的政治抱负受挫时,士人如何转向内心的道德完善和对“天理”的追寻。这种向内的转向,既是精神的避难所,也是一种新的自我价值的定位,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焦点的微妙转移。 第三部分:笔墨的延伸——知识分子的跨界探索 宋代士人的精力并非只局限于诗词,他们的知识边界极为广阔,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全能性。 一、史学的自觉与笔记体的兴盛 宋人对历史的兴趣空前高涨,不再仅仅满足于正史的记载。笔记小说、杂记的繁荣,反映了士人对“细节真实”和“日常伦理”的关注。我们将探讨他们如何通过这些非主流的文本形式,记录风土人情、官员轶事和民间传说,构建起一个比官方史书更为生动、更具人情味的社会图景。 二、科技的参与与技艺的尊重 不同于前代对“奇技淫巧”的轻视,宋代士人开始以更开放的心态接触实用技术。部分士人亲自参与到水利工程的设计、农学书籍的编撰,甚至医学和制药领域。这种对实用知识的接纳和实践,揭示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群体中,实用主义精神的觉醒,他们试图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非仅仅停留在空谈义理。 三、书画的革命与“意境”的追求 本书将简要分析宋代绘画理论(如论画的“气韵生动”)与士人自身修养的关系。山水画不再是简单的风景描摹,而是心境的外化。通过分析宋人对书法“用笔”与“结体”的精微探讨,我们会看到,他们如何在艺术的实践中,不断校准自己与自然、与宇宙的内在关系。 结语:历史的温度 《宋代士人生活群像》力求呈现的,是一个充满矛盾、却又极富创造力的群体。他们的风雅是努力维护的仪式,他们的困顿是时代投下的阴影,而他们的探索,则构成了宋代文明深厚的底色。阅读这些被历史冲刷下来的点滴片段,我们得以更真切地感受千年前那些鲜活的生命是如何应对,并在历史的褶皱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江聪平


  生于1938年的越南,1957年来台。毕业于师范大学国文系硕士、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博士。曾任中兴大学中文系兼任教授、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先生着作以诗论为主,特重古典诗词的研究。着有《乐府诗研究》、《韦端己诗校注》、《许浑诗校注》等。

图书目录

题词
李序
自序
韦端己略传

浣花集卷一
一、    章台夜思
二、    延兴门外作
三、    刘得仁墓
四、    下第题青龙寺僧房
五、    虢州涧东村居作
六、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七、    对酒
八、    尹喜宅
九、    途中望雨怀归
十、    古离别
十一、    柳谷道中作却寄
十二、    灞陵道中作
十三、    秋日早行
十四、    叹落花
十五、    宫怨
十六、    关河道中
十七、    题盘豆驿水馆后轩
十八、    梁氏水斋
十九、    曲江作
二十、    嘉会里闲居
二十一、    夏夜
二十二、    早发
二十三、    寓言
二十四、    对雪献薛常侍
二十五、    题裴端公郊居
二十六、    登咸阳县楼望雨
二十七、    贵公子
二十八、    听赵秀才弹琴
二十九、    观猎
三十、    三堂东湖作
三十一、    放牓日作
三十二、    寄薛先辈
三十三、    访含弘山僧不遇留题精舍
三十四、    寄从兄尊
三十五、    渔溏十六韵
三十六、    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十韵
三十七、    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即事之作二十韵
三十八、    同旧韵
三十九、    三用韵
四十、    惊秋
四十一、    登汉高庙闲晀
四十二、    耒阳县浮山神庙
四十三、    愁
四十四、    村居书事
四十五、    三堂早春

浣花集卷二
四十六、    雨霁晚眺
四十七、    立春日作
四十八、    赠云阳县裴明府
四十九、    贼中与萧韦二秀才同卧重疾二君寻愈余独加焉恍惚之中因有题
五十、    重围中逢萧校书
五十一、    咸通
五十二、    白樱桃
五十三、    夜景
五十四、    宿山家
五十五、    长年
五十六、    辛丑年
五十七、    思归
五十八、    忆昔
五十九、    合欢莲花
六十、    览萧必先卷
六十一、    和人岁晏旅舍见寄
六十二、    宿泊孟津寄三堂友人
六十三、    对酒赋友人
六十四、    天井关
六十五、    赠边将
六十六、    春日
六十七、    早秋夜作
六十八、    寄江南逐客
六十九、    冬夜
七十、    又闻湖南荆渚相次陷没
七十一、    家叔南游却归因献贺
七十二、    楚行吟

浣花集卷三
七十三、    洛阳吟
七十四、    过旧宅
七十五、    喻东军
七十六、    清河县楼作
七十七、    北原闲眺
七十八、    赠戍兵
七十九、    覩军回戈
八十、    中渡晚眺
八十一、    河内别村业闲题
八十二、    闻官军继至未覩凯旋
八十三、    和集贤侯学士分司丁侍御秋日雨霁之作
八十四、    题安定张使君
八十五、    颍阳县
八十六、    寄园林主人
八十七、    洛北村居
八十八、    对梨花赠皇甫秀才
八十九、    立春
九十、    村笛
九十一、    题李斯传
九十二、    赠薛秀才
九十三、    和元秀才别业书事
九十四、    纪村事
九十五、    题许僊诗院
九十六、    离筵诉酒
九十七、    不寐
九十八、    赠武处士
九十九、    题吉涧卢拾遗庄
一百、    题颍源庙
一百零一、    东游远归
一百零二、    新正日商南道中作寄李明府
一百零三、    春暮
一百零四、    哭麻处士
一百零五、    春早
一百零六、    和友人
一百零七、    春愁
一百零八、    晚春
一百零九、    题许浑诗卷
一百一十、    赠礼佛名者
一百一十一、    残花

浣花集卷四
一百一十二、    上元县
一百一十三、    江上逢史馆李学士
一百一十四、    金陵图
一百一十五、    谒蒋帝庙
一百一十六、    闻再幸梁洋
一百一十七、    王道者
一百一十八、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一百一十九、    和侯秀才同友生泛舟溪中相招之作
一百二十、    赠野童
一百二十一、    代书寄马
一百二十二、    题淮阴侯庙
一百二十三、    送崔郎中往使西川行在
一百二十四、    润州显济阁晓望
一百二十五、    观浙西府相畋游
一百二十六、    官庄
一百二十七、    解维
一百二十八、    雨霁池上作呈侯学士
一百二十九、    寓言
一百三十、    哭同舍崔员外
一百三十一、    题姑苏凌处士庄
一百三十二、    过当涂县
一百三十三、    江亭酒醒却寄维扬饯客
一百三十四、    台城
一百三十五、    赠渔翁
一百三十六、    过扬州
一百三十七、    寄右省李起㞐
一百三十八、    镊白
一百三十九、    漳亭驿小樱桃
一百四十、    酬吴秀才霅川相送
一百四十一、    对雨独酌
一百四十二、    夏初与候补阙江南有约同泛淮汴西赴行朝庄自九驿路先至甬桥补阙由淮楚续至泗上寝病旬日据闻捐馆囘首悲恸因成长句四韵弔之
一百四十三、    汴堤行
一百四十四、    旅次甬西见儿童以竹枪纸旗戏为陈列主人叟曰斯子也三世没于阵思所袭祖父讐余因感之
一百四十五、    自孟津州西上雨中作
一百四十六、    含山店梦觉作
一百四十七、    题貂黄岭官军
一百四十八、    过内黄县
一百四十九、    襍感
一百五十、    垣县山中寻李书记山居不遇留题河次店
一百五十一、    送人游并汾

浣花集卷五
一百五十二、    李氏小池亭十二韵
一百五十三、    遣兴
一百五十四、    婺州和陆谏议将赴阙怀阳羡山居
一百五十五、    江上题所居
一百五十六、    婺州屏居蒙右省王拾遗车枉降访病中延后不得因成寄谢
一百五十七、    将卜兰芷村居留别郡中在仕
一百五十八、    和陆谏议避地寄东阳进退未决见寄
一百五十九、    山墅闲题
一百六十、    江上逢故人
一百六十一、    旅中感遇寄呈李秘书昆仲
一百六十二、    送范评事入关
一百六十三、    东阳酒家赠别二绝句
一百六十四、    江上逢故人
一百六十五、    旅中感遇寄呈李秘书昆仲
一百六十六、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
一百六十七、    梦入关
一百六十八、    送人归上国
一百六十九、    闻春鸟
一百七十、    樱桃树
一百七十一、    独鹤
一百七十二、    新栽竹
一百七十三、    稻田
一百七十四、    庭前菊
一百七十五、    燕来
一百七十六、    倚柴关
一百七十七、    题七步廊
一百七十八、    语松竹

浣花集卷六
一百七十九、    不出院楚公
一百八十、    江边吟
一百八十一、    江南送李明府入关
一百八十二、    送福州王先辈南归
一百八十三、    夜雪泛舟游南溪
一百八十四、    江行西望
一百八十五、    铜仪
一百八十六、    含香
一百八十七、    春云
一百八十八、    云散
一百八十九、    袁州作
一百九十、    题袁州谢秀才所居
一百九十一、    谒巫山庙
一百九十二、    鹧鸪
一百九十三、    宿篷船
一百九十四、    送李秀才归荆溪
一百九十五、    洪州送西明寺省上人游福建

浣花集卷七
一百九十六、    建昌渡暝吟
一百九十七、    岁除对王秀才作
一百九十八、    酒渴爱江清
一百九十九、    和李秀才郊墅早春吟兴十韵
二百、    泛鄱阳湖
二百零一、    黄藤山下闻猿
二百零二、    章江作
二百零三、    南游富阳江中作
二百零四、    饶州余干县琵琶州有故韩宾客宣城裴尚书脩行李侍郎旧居遗址犹存有过之感旧因以和吟
二百零五、    九江逢卢员外
二百零六、    南昌晚晀
二百零七、    衢州江上别李秀才
二百零八、    湘中作
二百零九、    桐卢县作
二百一十、    东阳赠别
二百一十一、    寄湖州舍第
二百一十二、    信州西三十里山名僊人城下有月巖山其状秀拔中有山门如满月之状余因行役过其下聊赋是诗
二百一十三、    婺州水馆重阳日作
二百一十四、    避地越中作
二百一十五、    抚州江口雨中作
二百一十六、    信州溪岸夜吟作
二百一十七、    访浔阳友人不遇
二百一十八、    东林寺再遇僧益大德
二百一十九、    西塞山下作
二百二十、    齐安郡
二百二十一、    夏口行寄婺州诸弟

浣花集卷八
二百二十二、    南省伴直
二百二十三、    鄠杜旧居二首
二百二十四、    寄江南诸弟
二百二十五、    投寄旧知
二百二十六、    癸丑年下第献新先辈
二百二十七、    题汧阳县马跑泉李学士别业
二百二十八、    绛州过夏留献郑尚书
二百二十九、    绥州作

浣花集卷九
二百三十、    与东吴生相遇
二百三十一、    庭前桃
二百三十二、    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
二百三十三、    宜君县比卜居不遂留题王秀才别墅二首
二百三十四、    鄜州留别张员外
二百三十五、    病中闻相府夜宴戏赠集贤卢学士
二百三十六、    出关

浣花集卷十
二百三十七、    过樊州旧居
二百三十八、    长安旧里
二百三十九、    过渼陂怀旧
二百四十、    汧扬间
二百四十一、    焦崖阁
二百四十二、    鸡公帻

浣花集补遗一
二百四十三、    乞彩牋歌
二百四十四、    咏白牡丹
二百四十五、    咸阳怀古
二百四十六、    奉和左司郎中春物暗度感而成章
二百四十七、    奉和观察郎中春暮忆花言怀见寄四韵之什
二百四十八、    江皋赠别
二百四十九、    姬人养蚕
二百五十、    赠姬人
二百五十一、    悼亡姬
二百五十二、    独吟
二百五十三、    悔恨
二百五十四、    虗席
二百五十五、    旧居
二百五十六、    暴雨
二百五十七、    平陵老将
二百五十八、    即事
二百五十九、    勉儿子
二百六十、    长干塘别徐茂才
二百六十一、    悯耕者
二百六十二、    壶关道中作
二百六十三、    题酒家
二百六十四、    寄舍弟
二百六十五、    仆者杨金
二百六十六、    春陌二首
二百六十七、    中酒
二百六十八、    晏起
二百六十九、    幽居春思
二百七十、    思归引
二百七十一、    与小女
二百七十二、    忆小女银娘
二百七十三、    女仆阿汪
二百七十四、    南邻公子
二百七十五、    春愁
二百七十六、    残花
二百七十七、    买酒不得
二百七十八、    洪州送僧游福建
二百七十九、    河清县河亭
二百八十、    钟陵夜阑作
二百八十一、    闻囘戈军
二百八十二、    得故人书
二百八十三、    虎迹
二百八十四、    悼杨氏妓琴弦
二百八十五、    伤灼灼
二百八十六、    岁晏同左生作
二百八十七、    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
二百八十八、    汉州
二百八十九、    长安清明
二百九十、    长安春
二百九十一、    和人春暮书事寄崔秀才
二百九十二、    古离别
二百九十三、    秋霁晚景
二百九十四、    摇落
二百九十五、    饮散呈主人
二百九十六、    使院黄葵花
二百九十七、    边上逢薛秀才话旧
二百九十八、    少年行
二百九十九、    令狐亭绝句
三百、    闺越
三百零一、    闺怨
三百零二、    上春词
三百零三、    擣练篇
三百零四、    杂体联锦
三百零五、    抚楹歌
三百零六、    赠峨嵋山弹琴李处士
三百零七、    下邽感旧
三百零八、    涂次逢李氏兄弟感旧
三百零九、    江上别李秀才
三百一十、    寄禅月大师
三百一十一、    句

浣花集补遗二
三百一十二、    秦妇吟
 

图书序言

李序

  自诗教废而人心渐薄。风俗日偷。五十年来。趋时之士。别树一垒。虽亦积字成句。自号为诗。然格局既非。声律又全不相类。踰淮之橘。遂化为枳。乃复侈然欲以屈宋李杜正脉是承。响使诸子有知。岂惟不歆非类。其必屏列宗门亦明矣。

  门人江聪平硕士。擢秀上庠。卓然自立。少好文学。潜心研索。尝喜为新体诗。既而舍去。遂乃寝馈三唐。一更故辙。尤嗜韦端己诗。于浣花集致力甚勤。钩稽参决。所见恒出意表。尝得善本增录补遗诗得七十篇。又录入秦妇吟并加考证。成浣花诗集校注十卷。虽仍有散佚。而端己之作。于是最为完备矣。

  秦妇吟近世始从敦煌的见全稿。旧说以篇中有「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一联。尔后公卿颇多垂讶。端己讳之。至撰为家戒。毋许存录。近人陈演恪独以为端己禁绝此诗之故。疑所谓秦妇避难者。或实有其人。适触新朝宫阃之隐情。以故讳莫如深。志希避祸等语。纯出臆测。恐未必然也。时当黄巢之祸。园庙摧烧。遑论内库。公卿暴骨。事亦寻常。然踏尽之辞。但求语法瑰奇。未免言过其实。后来垂讶。容有不堪。以此招尤。何如削稿。端己诗歌亡失不少。所存多为近体。明洁深秀。尽得少陵体法。有义山之工丽。而无其晦涩。有飞卿之清切。而无其轻脱。平生所作。宜冠晚唐。即无秦妇吟。已为不朽。况此篇端己精神所寄。当日弥天积惨。目击身丁。遂成此敻绝千古之杰搆。纵加弃掷。终如延津神剑。仍有合时。则今日快然读之。又词苑之幸也。

  近岁刊印前人诗集甚多。或选辑未当。或校释有欠翔实。神疲目倦。开卷无功。而如聪平用心之勤。雨其力求精审。未易得也。兹于其写定之日。为序以归之。
 
己酉孟夏墨堂居士李渔叔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這本《韋端己詩校注》,我首先被它扎實的學術態度所折服。書中的校勘部分,那種逐字逐句、字斟句酌的嚴謹,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在學術上的耐心與堅持。對於詩句的異文,作者不僅僅是簡單羅列,而是會引經據典,參照不同的版本,甚至會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文學流派來進行分析,這讓讀者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原詩經過流傳後可能發生的變化,以及作者是如何力求恢復其原貌的。這種「校」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對詩歌文本的深度巡禮,它讓我們看到了文字背後的複雜與精妙。更讓我讚賞的是,書中的「注」也不是生硬的釋義,而是帶有相當的文學賞析意味。作者會針對詩句中的典故、意象、情感,進行深入淺出的闡釋,讓讀者不僅能理解字面意思,更能體會詩句背後的情感共鳴與藝術價值。這讓我感覺,我不是在閱讀一本冷冰冰的學術著作,而是在跟隨一位博學的引路人,一同走進韋端己的詩歌世界,去感受他所描繪的風景、所抒發的情感。

评分

這本《韋端己詩校注》,光是書名就讓我充滿好奇。身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讀者,對於傳統文學的親近感自然不在話下,尤其當它觸及的是像是韋端己這樣可能不是那麼廣為人知的詩人時,那種挖掘寶藏的興奮感更是油然而生。我印象中,大學時期接觸過一些唐宋詩詞的經典,像是李白、杜甫、蘇軾這些大家的作品,他們的光芒太過耀眼,往往會讓一些同樣才華洋溢卻相對低調的詩人,被埋沒在歷史的洪流裡。韋端己這個名字,我必須承認,在此之前對我而言是相當陌生的。然而,正是這種陌生感,激發了我深入了解的動力。一本書名中帶有「校注」二字,通常代表著作者在學術上的嚴謹與深入。這讓我期待,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詩歌集錦,更可能包含了對原著文本的細緻考訂、對詩句的深度解讀,以及對詩人生活背景、創作意圖的梳理。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開啟一扇窗,讓我窺見一個屬於韋端己的文學世界,理解他詩歌的獨特魅力,以及他如何在當時的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這份期待,就像在舊書攤裡尋覓一本泛黃的線裝書,充滿了未知的驚喜。

评分

讀著《韋端己詩校注》,我感覺自己像是穿越了時空,置身於詩人所處的時代。《韋端己詩校注》的編者,在詩歌的解讀上,顯然花費了不少心思去還原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文人心境。詩歌的字裡行間,不只是個人的情感抒發,更可能折射出那個時代的社會風氣、政治局勢,甚至是知識分子的普遍處境。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對這些時代背景進行更深入的探討,讓讀者不僅能欣賞詩歌的文學價值,更能從中了解歷史的脈絡。例如,某首詩如果寫於特定的歷史事件前後,那其中的含義必然會更加豐富。作者能否將詩歌與當時的史料、其他文人的作品進行對比,從而勾勒出一個更立體、更生動的韋端己形象?我認為,這將極大地提升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和閱讀的趣味性。能夠通過詩歌這個載體,去觸摸歷史的肌理,感受古人的呼吸,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吸引力的體驗。

评分

坦白說,在翻閱《韋端己詩校注》之前,我對韋端己這位詩人的認識是相當模糊的。然而,一本好的文學作品,它的價值往往在於能夠「發掘」和「推廣」那些被時間塵封的寶藏。《韋端己詩校注》的出現,正是我所期望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系統地梳理韋端己的生平事蹟,不僅僅是簡單的年代記,而是能將他的個人經歷、創作歷程、文學影響力,都融入到一個宏大的敘事中。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真正認識到韋端己作為一位詩人的獨特性,他的創作風格、題材選擇、藝術手法,與同時代的其他詩人相比,有何異同之處。這本書不僅僅是為了學術研究,更是為了讓更多讀者能夠認識並喜愛上這位被遺忘的詩人。如果這本書能夠激發我對韋端己詩歌的熱愛,甚至去尋找更多關於他的資料,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已經超越了學術本身,而成為一種文化傳承的橋樑。

评分

這本書的出版,對於我們這些對傳統詩歌感興趣,但又缺乏專業知識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韋端己詩校注》在編排上,似乎兼顧了學術性和可讀性。我特別欣賞的一點是,它並沒有讓艱澀的校勘和註釋淹沒了詩歌本身的美感。詩歌的原文本被清晰地呈現出來,讓我可以先感受詩歌的韻律和意境,然後再藉由作者的校注,去深入理解其中更豐富的內涵。這有點像是在欣賞一幅畫,你可以先被畫面的整體色彩和構圖所吸引,然後再仔細觀察畫家在細節處的筆觸和技巧。我認為,好的學術著作應該是能夠「引人入勝」的,而不是「令人卻步」的。從我初步翻閱的感覺來看,這本書似乎做到了這一點。它讓一個對韋端己知之甚少的人,能夠循序漸進地走進他的詩歌,並逐漸產生濃厚興趣。這種「無痛入門」的體驗,對於推廣冷門的文學作品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