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端己詩校注

韋端己詩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詩歌
  • 古典詩詞
  • 清詩
  • 韋端己
  • 校注
  • 文學
  • 中國古典文學
  • 詩校
  • 版本研究
  • 文學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此書為齣版可見對韋詩詮釋最完備的一本。作者專研唐詩,尤其對晚唐詩人韋莊作品特彆喜愛且研究甚深。書中收錄廣為流傳的《浣花集》十捲242首,又從善本中得補遺70首,再加上〈秦婦吟〉一篇考證校釋,共計312首詩,每一首均有詳深的注文、校文,喜愛韋詩者,定當能從中獲得極大賞析與研究的樂趣。

本書特色

  1.    此書為齣版界「韋詩」詮釋最完備的一本。作者江聰平教授專研唐詩,尤其對晚唐詩人韋莊的作品特彆喜愛且研究甚深。

  2.    書中收錄《浣花集》十捲242首,又從善本中得補遺70首,再加上〈秦婦吟〉一篇考證校釋,共計312首詩,每一首均有詳深的注文、校文,喜愛韋詩者,定當能從中獲得極大賞析與研究的樂趣。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韋端己詩校注》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盡自然: --- 《宋代士人生活群像:風雅、睏頓與自我探尋》 導言:曆史的微光,時代的側影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重量級文壇巨擘的生平著述,而是旨在以宋代為宏大背景,勾勒齣一幅豐富、立體且充滿煙火氣的士人生活群像。我們試圖穿透宏偉的政治敘事和高懸的哲學思辨,深入到那些被曆史洪流稍微衝刷的、具體的個人生命經驗之中。宋代,一個在文化上空前繁榮,而在政治軍事上麵臨重重壓力的時代。士人階層,作為這個時代的知識精英和文化擔當者,他們如何在文治的昌盛中尋求自我實現?又如何在外部環境的擠壓下,處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本書嘗試從詩文之外的諸多側麵,探尋他們的內心世界與生存之道。 第一部分:風雅的構建——生活美學的實踐者 宋代士人的“風雅”並非空穴來風的矯飾,而是滲透在日常生活肌理中的文化實踐。 一、器物之趣:物的哲學與人的情誌 本部分將細緻考察宋代士人對器物的審美偏好。從文房四寶的精細考究——徽州澄心堂紙的溫潤、端溪石硯的潤澤,到茶具的演變——點茶法的興盛與鬥茶風尚的形成,再到梅瓶、瓷器的流傳,器物不再僅僅是使用工具,它們成為士人精神世界的延伸和媒介。我們會梳理士人如何通過收藏、品鑒和使用特定的器物,來構建自己的精神“小天地”,抵抗外界的喧囂與汙濁。例如,對古物的追溯與辨僞,體現瞭他們對“古意”和“本真”的嚮往。 二、園林與居所:可居、可遊、可思的理想空間 宋代的私傢園林達到瞭一個高峰,它不再是單純的觀賞之所,而是士人“避世”與“入世”哲學的物質載體。我們將分析蘇州、杭州等地文人園林的布局特點,探討麯徑通幽、移步換景的設計如何模擬自然山水,並成為士人進行哲學沉思和詩文唱和的場所。同時,對居所內部陳設的描摹,如書齋的書架擺設、畫軸的懸掛方式,都反映瞭他們對“雅”的精準把握。 三、交遊與宴飲:禮樂的復興與情感的聯結 士人的社交活動是其文化生命力的重要體現。本書將細緻考察宋代的“社集”,如“香社”、“書會”、“詩社”的組織形態和活動內容。這些集會不僅僅是簡單的聚會,而是知識的交流、聲望的鞏固和情感的寄托。宴飲文化在其中扮演瞭重要角色——從餐桌上的食材選擇、器皿搭配,到酒令的設置和即興賦詩,無不體現齣他們對“雅集”形式的精雕細琢。我們尤其關注這些交往如何幫助他們在政治失意時,維持住自身的文化價值和社交網絡。 第二部分:睏頓的底色——時代重壓下的掙紮 繁華的錶象之下,是宋代士人普遍麵臨的生存壓力與內在衝突。 一、俸祿的窘迫與理財的智慧 盡管士人擁有極高的社會地位,但麵對冗官冗費的財政體係,許多中下層官員的俸祿常常捉襟見肘。本部分將不再著眼於士人如何“安貧樂道”,而是深入探究他們如何進行實際的經濟運作。例如,對田産的管理、通過兼職如修史、刻書來增加收入、以及與商人的有限接觸與閤作,揭示他們如何在恪守“士農工商”的階層觀念下,努力維持體麵生活的現實睏境。 二、宦海的浮沉與精神的流放 宋代的外部環境決定瞭士人政治生涯的巨大不確定性。從被排擠到地方任職,到遭遇黨爭的清洗,這種反復的“齣處”抉擇,對士人精神世界的衝擊是巨大的。我們將選取數位經曆過“烏颱詩案”後餘生或多次貶謫的代錶人物,分析他們在流放地(如海南、嶺南)如何調整心態,將政治的挫摺轉化為文學的深化,實現一種精神上的“流放地自洽”。 三、儒學的新嚮與個體價值的重塑 理學的興起為士人提供瞭一套強大的內在道德框架,用以抵禦外部世界的混亂。然而,這種對“格物窮理”的強調,也帶來瞭對個體情感的壓抑和束縛。本書將分析,當傳統的“忠君報國”的政治抱負受挫時,士人如何轉嚮內心的道德完善和對“天理”的追尋。這種嚮內的轉嚮,既是精神的避難所,也是一種新的自我價值的定位,標誌著中國知識分子關注焦點的微妙轉移。 第三部分:筆墨的延伸——知識分子的跨界探索 宋代士人的精力並非隻局限於詩詞,他們的知識邊界極為廣闊,展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全能性。 一、史學的自覺與筆記體的興盛 宋人對曆史的興趣空前高漲,不再僅僅滿足於正史的記載。筆記小說、雜記的繁榮,反映瞭士人對“細節真實”和“日常倫理”的關注。我們將探討他們如何通過這些非主流的文本形式,記錄風土人情、官員軼事和民間傳說,構建起一個比官方史書更為生動、更具人情味的社會圖景。 二、科技的參與與技藝的尊重 不同於前代對“奇技淫巧”的輕視,宋代士人開始以更開放的心態接觸實用技術。部分士人親自參與到水利工程的設計、農學書籍的編撰,甚至醫學和製藥領域。這種對實用知識的接納和實踐,揭示瞭宋代文人士大夫群體中,實用主義精神的覺醒,他們試圖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非僅僅停留在空談義理。 三、書畫的革命與“意境”的追求 本書將簡要分析宋代繪畫理論(如論畫的“氣韻生動”)與士人自身修養的關係。山水畫不再是簡單的風景描摹,而是心境的外化。通過分析宋人對書法“用筆”與“結體”的精微探討,我們會看到,他們如何在藝術的實踐中,不斷校準自己與自然、與宇宙的內在關係。 結語:曆史的溫度 《宋代士人生活群像》力求呈現的,是一個充滿矛盾、卻又極富創造力的群體。他們的風雅是努力維護的儀式,他們的睏頓是時代投下的陰影,而他們的探索,則構成瞭宋代文明深厚的底色。閱讀這些被曆史衝刷下來的點滴片段,我們得以更真切地感受韆年前那些鮮活的生命是如何應對,並在曆史的褶皺中,留下屬於自己的獨特印記。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江聰平


  生於1938年的越南,1957年來颱。畢業於師範大學國文係碩士、高雄師範大學國文係博士。曾任中興大學中文係兼任教授、高雄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兼係主任。先生著作以詩論為主,特重古典詩詞的研究。著有《樂府詩研究》、《韋端己詩校注》、《許渾詩校注》等。

圖書目錄

題詞
李序
自序
韋端己略傳

浣花集捲一
一、    章颱夜思
二、    延興門外作
三、    劉得仁墓
四、    下第題青龍寺僧房
五、    虢州澗東村居作
六、    送日本國僧敬龍歸
七、    對酒
八、    尹喜宅
九、    途中望雨懷歸
十、    古離彆
十一、    柳榖道中作卻寄
十二、    灞陵道中作
十三、    鞦日早行
十四、    嘆落花
十五、    宮怨
十六、    關河道中
十七、    題盤豆驛水館後軒
十八、    梁氏水齋
十九、    麯江作
二十、    嘉會裏閑居
二十一、    夏夜
二十二、    早發
二十三、    寓言
二十四、    對雪獻薛常侍
二十五、    題裴端公郊居
二十六、    登鹹陽縣樓望雨
二十七、    貴公子
二十八、    聽趙秀纔彈琴
二十九、    觀獵
三十、    三堂東湖作
三十一、    放牓日作
三十二、    寄薛先輩
三十三、    訪含弘山僧不遇留題精捨
三十四、    寄從兄尊
三十五、    漁溏十六韻
三十六、    鼕日長安感誌寄獻虢州崔郎中二十韻
三十七、    和薛先輩見寄初鞦寓懷即事之作二十韻
三十八、    同舊韻
三十九、    三用韻
四十、    驚鞦
四十一、    登漢高廟閑晀
四十二、    耒陽縣浮山神廟
四十三、    愁
四十四、    村居書事
四十五、    三堂早春

浣花集捲二
四十六、    雨霽晚眺
四十七、    立春日作
四十八、    贈雲陽縣裴明府
四十九、    賊中與蕭韋二秀纔同臥重疾二君尋愈餘獨加焉恍惚之中因有題
五十、    重圍中逢蕭校書
五十一、    鹹通
五十二、    白櫻桃
五十三、    夜景
五十四、    宿山傢
五十五、    長年
五十六、    辛醜年
五十七、    思歸
五十八、    憶昔
五十九、    閤歡蓮花
六十、    覽蕭必先捲
六十一、    和人歲晏旅捨見寄
六十二、    宿泊孟津寄三堂友人
六十三、    對酒賦友人
六十四、    天井關
六十五、    贈邊將
六十六、    春日
六十七、    早鞦夜作
六十八、    寄江南逐客
六十九、    鼕夜
七十、    又聞湖南荊渚相次陷沒
七十一、    傢叔南遊卻歸因獻賀
七十二、    楚行吟

浣花集捲三
七十三、    洛陽吟
七十四、    過舊宅
七十五、    喻東軍
七十六、    清河縣樓作
七十七、    北原閑眺
七十八、    贈戍兵
七十九、    覩軍迴戈
八十、    中渡晚眺
八十一、    河內彆村業閑題
八十二、    聞官軍繼至未覩凱鏇
八十三、    和集賢侯學士分司丁侍禦鞦日雨霽之作
八十四、    題安定張使君
八十五、    潁陽縣
八十六、    寄園林主人
八十七、    洛北村居
八十八、    對梨花贈皇甫秀纔
八十九、    立春
九十、    村笛
九十一、    題李斯傳
九十二、    贈薛秀纔
九十三、    和元秀纔彆業書事
九十四、    紀村事
九十五、    題許僊詩院
九十六、    離筵訴酒
九十七、    不寐
九十八、    贈武處士
九十九、    題吉澗盧拾遺莊
一百、    題潁源廟
一百零一、    東遊遠歸
一百零二、    新正日商南道中作寄李明府
一百零三、    春暮
一百零四、    哭麻處士
一百零五、    春早
一百零六、    和友人
一百零七、    春愁
一百零八、    晚春
一百零九、    題許渾詩捲
一百一十、    贈禮佛名者
一百一十一、    殘花

浣花集捲四
一百一十二、    上元縣
一百一十三、    江上逢史館李學士
一百一十四、    金陵圖
一百一十五、    謁蔣帝廟
一百一十六、    聞再幸梁洋
一百一十七、    王道者
一百一十八、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一百一十九、    和侯秀纔同友生泛舟溪中相招之作
一百二十、    贈野童
一百二十一、    代書寄馬
一百二十二、    題淮陰侯廟
一百二十三、    送崔郎中往使西川行在
一百二十四、    潤州顯濟閣曉望
一百二十五、    觀浙西府相畋遊
一百二十六、    官莊
一百二十七、    解維
一百二十八、    雨霽池上作呈侯學士
一百二十九、    寓言
一百三十、    哭同捨崔員外
一百三十一、    題姑蘇淩處士莊
一百三十二、    過當塗縣
一百三十三、    江亭酒醒卻寄維揚餞客
一百三十四、    颱城
一百三十五、    贈漁翁
一百三十六、    過揚州
一百三十七、    寄右省李起㞐
一百三十八、    鑷白
一百三十九、    漳亭驛小櫻桃
一百四十、    酬吳秀纔霅川相送
一百四十一、    對雨獨酌
一百四十二、    夏初與候補闕江南有約同泛淮汴西赴行朝莊自九驛路先至甬橋補闕由淮楚續至泗上寢病旬日據聞捐館囘首悲慟因成長句四韻弔之
一百四十三、    汴堤行
一百四十四、    旅次甬西見兒童以竹槍紙旗戲為陳列主人叟曰斯子也三世沒於陣思所襲祖父讐餘因感之
一百四十五、    自孟津州西上雨中作
一百四十六、    含山店夢覺作
一百四十七、    題貂黃嶺官軍
一百四十八、    過內黃縣
一百四十九、    襍感
一百五十、    垣縣山中尋李書記山居不遇留題河次店
一百五十一、    送人遊並汾

浣花集捲五
一百五十二、    李氏小池亭十二韻
一百五十三、    遣興
一百五十四、    婺州和陸諫議將赴闕懷陽羨山居
一百五十五、    江上題所居
一百五十六、    婺州屏居濛右省王拾遺車枉降訪病中延後不得因成寄謝
一百五十七、    將蔔蘭芷村居留彆郡中在仕
一百五十八、    和陸諫議避地寄東陽進退未決見寄
一百五十九、    山墅閑題
一百六十、    江上逢故人
一百六十一、    旅中感遇寄呈李秘書昆仲
一百六十二、    送範評事入關
一百六十三、    東陽酒傢贈彆二絕句
一百六十四、    江上逢故人
一百六十五、    旅中感遇寄呈李秘書昆仲
一百六十六、    和鄭拾遺鞦日感事一百韻
一百六十七、    夢入關
一百六十八、    送人歸上國
一百六十九、    聞春鳥
一百七十、    櫻桃樹
一百七十一、    獨鶴
一百七十二、    新栽竹
一百七十三、    稻田
一百七十四、    庭前菊
一百七十五、    燕來
一百七十六、    倚柴關
一百七十七、    題七步廊
一百七十八、    語鬆竹

浣花集捲六
一百七十九、    不齣院楚公
一百八十、    江邊吟
一百八十一、    江南送李明府入關
一百八十二、    送福州王先輩南歸
一百八十三、    夜雪泛舟遊南溪
一百八十四、    江行西望
一百八十五、    銅儀
一百八十六、    含香
一百八十七、    春雲
一百八十八、    雲散
一百八十九、    袁州作
一百九十、    題袁州謝秀纔所居
一百九十一、    謁巫山廟
一百九十二、    鷓鴣
一百九十三、    宿篷船
一百九十四、    送李秀纔歸荊溪
一百九十五、    洪州送西明寺省上人遊福建

浣花集捲七
一百九十六、    建昌渡暝吟
一百九十七、    歲除對王秀纔作
一百九十八、    酒渴愛江清
一百九十九、    和李秀纔郊墅早春吟興十韻
二百、    泛鄱陽湖
二百零一、    黃藤山下聞猿
二百零二、    章江作
二百零三、    南遊富陽江中作
二百零四、    饒州餘乾縣琵琶州有故韓賓客宣城裴尚書脩行李侍郎舊居遺址猶存有過之感舊因以和吟
二百零五、    九江逢盧員外
二百零六、    南昌晚晀
二百零七、    衢州江上彆李秀纔
二百零八、    湘中作
二百零九、    桐盧縣作
二百一十、    東陽贈彆
二百一十一、    寄湖州捨第
二百一十二、    信州西三十裏山名僊人城下有月巖山其狀秀拔中有山門如滿月之狀餘因行役過其下聊賦是詩
二百一十三、    婺州水館重陽日作
二百一十四、    避地越中作
二百一十五、    撫州江口雨中作
二百一十六、    信州溪岸夜吟作
二百一十七、    訪潯陽友人不遇
二百一十八、    東林寺再遇僧益大德
二百一十九、    西塞山下作
二百二十、    齊安郡
二百二十一、    夏口行寄婺州諸弟

浣花集捲八
二百二十二、    南省伴直
二百二十三、    鄠杜舊居二首
二百二十四、    寄江南諸弟
二百二十五、    投寄舊知
二百二十六、    癸醜年下第獻新先輩
二百二十七、    題汧陽縣馬跑泉李學士彆業
二百二十八、    絳州過夏留獻鄭尚書
二百二十九、    綏州作

浣花集捲九
二百三十、    與東吳生相遇
二百三十一、    庭前桃
二百三十二、    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
二百三十三、    宜君縣比蔔居不遂留題王秀纔彆墅二首
二百三十四、    鄜州留彆張員外
二百三十五、    病中聞相府夜宴戲贈集賢盧學士
二百三十六、    齣關

浣花集捲十
二百三十七、    過樊州舊居
二百三十八、    長安舊裏
二百三十九、    過渼陂懷舊
二百四十、    汧揚間
二百四十一、    焦崖閣
二百四十二、    雞公幘

浣花集補遺一
二百四十三、    乞彩牋歌
二百四十四、    詠白牡丹
二百四十五、    鹹陽懷古
二百四十六、    奉和左司郎中春物暗度感而成章
二百四十七、    奉和觀察郎中春暮憶花言懷見寄四韻之什
二百四十八、    江皋贈彆
二百四十九、    姬人養蠶
二百五十、    贈姬人
二百五十一、    悼亡姬
二百五十二、    獨吟
二百五十三、    悔恨
二百五十四、    虗席
二百五十五、    舊居
二百五十六、    暴雨
二百五十七、    平陵老將
二百五十八、    即事
二百五十九、    勉兒子
二百六十、    長乾塘彆徐茂纔
二百六十一、    憫耕者
二百六十二、    壺關道中作
二百六十三、    題酒傢
二百六十四、    寄捨弟
二百六十五、    僕者楊金
二百六十六、    春陌二首
二百六十七、    中酒
二百六十八、    晏起
二百六十九、    幽居春思
二百七十、    思歸引
二百七十一、    與小女
二百七十二、    憶小女銀娘
二百七十三、    女僕阿汪
二百七十四、    南鄰公子
二百七十五、    春愁
二百七十六、    殘花
二百七十七、    買酒不得
二百七十八、    洪州送僧遊福建
二百七十九、    河清縣河亭
二百八十、    鍾陵夜闌作
二百八十一、    聞囘戈軍
二百八十二、    得故人書
二百八十三、    虎跡
二百八十四、    悼楊氏妓琴弦
二百八十五、    傷灼灼
二百八十六、    歲晏同左生作
二百八十七、    和同年韋學士華下途中見寄
二百八十八、    漢州
二百八十九、    長安清明
二百九十、    長安春
二百九十一、    和人春暮書事寄崔秀纔
二百九十二、    古離彆
二百九十三、    鞦霽晚景
二百九十四、    搖落
二百九十五、    飲散呈主人
二百九十六、    使院黃葵花
二百九十七、    邊上逢薛秀纔話舊
二百九十八、    少年行
二百九十九、    令狐亭絕句
三百、    閨越
三百零一、    閨怨
三百零二、    上春詞
三百零三、    擣練篇
三百零四、    雜體聯錦
三百零五、    撫楹歌
三百零六、    贈峨嵋山彈琴李處士
三百零七、    下邽感舊
三百零八、    塗次逢李氏兄弟感舊
三百零九、    江上彆李秀纔
三百一十、    寄禪月大師
三百一十一、    句

浣花集補遺二
三百一十二、    秦婦吟
 

圖書序言

李序

  自詩教廢而人心漸薄。風俗日偷。五十年來。趨時之士。彆樹一壘。雖亦積字成句。自號為詩。然格局既非。聲律又全不相類。踰淮之橘。遂化為枳。乃復侈然欲以屈宋李杜正脈是承。響使諸子有知。豈惟不歆非類。其必屏列宗門亦明矣。

  門人江聰平碩士。擢秀上庠。卓然自立。少好文學。潛心研索。嘗喜為新體詩。既而捨去。遂乃寢饋三唐。一更故轍。尤嗜韋端己詩。於浣花集緻力甚勤。鈎稽參決。所見恒齣意錶。嘗得善本增錄補遺詩得七十篇。又錄入秦婦吟並加考證。成浣花詩集校注十捲。雖仍有散佚。而端己之作。於是最為完備矣。

  秦婦吟近世始從敦煌的見全稿。舊說以篇中有「內庫燒為錦綉灰。天街踏盡公卿骨」一聯。爾後公卿頗多垂訝。端己諱之。至撰為傢戒。毋許存錄。近人陳演恪獨以為端己禁絕此詩之故。疑所謂秦婦避難者。或實有其人。適觸新朝宮閫之隱情。以故諱莫如深。誌希避禍等語。純齣臆測。恐未必然也。時當黃巢之禍。園廟摧燒。遑論內庫。公卿暴骨。事亦尋常。然踏盡之辭。但求語法瑰奇。未免言過其實。後來垂訝。容有不堪。以此招尤。何如削稿。端己詩歌亡失不少。所存多為近體。明潔深秀。盡得少陵體法。有義山之工麗。而無其晦澀。有飛卿之清切。而無其輕脫。平生所作。宜冠晚唐。即無秦婦吟。已為不朽。況此篇端己精神所寄。當日彌天積慘。目擊身丁。遂成此敻絕韆古之傑搆。縱加棄擲。終如延津神劍。仍有閤時。則今日快然讀之。又詞苑之幸也。

  近歲刊印前人詩集甚多。或選輯未當。或校釋有欠翔實。神疲目倦。開捲無功。而如聰平用心之勤。雨其力求精審。未易得也。茲於其寫定之日。為序以歸之。
 
己酉孟夏墨堂居士李漁叔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韋端己詩校注》,光是書名就讓我充滿好奇。身為一個在颱灣土生土長的讀者,對於傳統文學的親近感自然不在話下,尤其當它觸及的是像是韋端己這樣可能不是那麼廣為人知的詩人時,那種挖掘寶藏的興奮感更是油然而生。我印象中,大學時期接觸過一些唐宋詩詞的經典,像是李白、杜甫、蘇軾這些大傢的作品,他們的光芒太過耀眼,往往會讓一些同樣纔華洋溢卻相對低調的詩人,被埋沒在歷史的洪流裡。韋端己這個名字,我必須承認,在此之前對我而言是相當陌生的。然而,正是這種陌生感,激發瞭我深入瞭解的動力。一本書名中帶有「校注」二字,通常代錶著作者在學術上的嚴謹與深入。這讓我期待,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詩歌集錦,更可能包含瞭對原著文本的細緻考訂、對詩句的深度解讀,以及對詩人生活背景、創作意圖的梳理。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開啟一扇窗,讓我窺見一個屬於韋端己的文學世界,理解他詩歌的獨特魅力,以及他如何在當時的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這份期待,就像在舊書攤裡尋覓一本泛黃的線裝書,充滿瞭未知的驚喜。

评分

翻開這本《韋端己詩校注》,我首先被它紮實的學術態度所摺服。書中的校勘部分,那種逐字逐句、字斟句酌的嚴謹,讓我深深感受到瞭作者在學術上的耐心與堅持。對於詩句的異文,作者不僅僅是簡單羅列,而是會引經據典,參照不同的版本,甚至會結閤當時的歷史背景、文學流派來進行分析,這讓讀者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原詩經過流傳後可能發生的變化,以及作者是如何力求恢復其原貌的。這種「校」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對詩歌文本的深度巡禮,它讓我們看到瞭文字背後的複雜與精妙。更讓我讚賞的是,書中的「注」也不是生硬的釋義,而是帶有相當的文學賞析意味。作者會針對詩句中的典故、意象、情感,進行深入淺齣的闡釋,讓讀者不僅能理解字麵意思,更能體會詩句背後的情感共鳴與藝術價值。這讓我感覺,我不是在閱讀一本冷冰冰的學術著作,而是在跟隨一位博學的引路人,一同走進韋端己的詩歌世界,去感受他所描繪的風景、所抒發的情感。

评分

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我們這些對傳統詩歌感興趣,但又缺乏專業知識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韋端己詩校注》在編排上,似乎兼顧瞭學術性和可讀性。我特別欣賞的一點是,它並沒有讓艱澀的校勘和註釋淹沒瞭詩歌本身的美感。詩歌的原文本被清晰地呈現齣來,讓我可以先感受詩歌的韻律和意境,然後再藉由作者的校注,去深入理解其中更豐富的內涵。這有點像是在欣賞一幅畫,你可以先被畫麵的整體色彩和構圖所吸引,然後再仔細觀察畫傢在細節處的筆觸和技巧。我認為,好的學術著作應該是能夠「引人入勝」的,而不是「令人卻步」的。從我初步翻閱的感覺來看,這本書似乎做到瞭這一點。它讓一個對韋端己知之甚少的人,能夠循序漸進地走進他的詩歌,並逐漸產生濃厚興趣。這種「無痛入門」的體驗,對於推廣冷門的文學作品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评分

坦白說,在翻閱《韋端己詩校注》之前,我對韋端己這位詩人的認識是相當模糊的。然而,一本好的文學作品,它的價值往往在於能夠「發掘」和「推廣」那些被時間塵封的寶藏。《韋端己詩校注》的齣現,正是我所期望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係統地梳理韋端己的生平事蹟,不僅僅是簡單的年代記,而是能將他的個人經歷、創作歷程、文學影響力,都融入到一個宏大的敘事中。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真正認識到韋端己作為一位詩人的獨特性,他的創作風格、題材選擇、藝術手法,與同時代的其他詩人相比,有何異同之處。這本書不僅僅是為瞭學術研究,更是為瞭讓更多讀者能夠認識並喜愛上這位被遺忘的詩人。如果這本書能夠激發我對韋端己詩歌的熱愛,甚至去尋找更多關於他的資料,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已經超越瞭學術本身,而成為一種文化傳承的橋樑。

评分

讀著《韋端己詩校注》,我感覺自己像是穿越瞭時空,置身於詩人所處的時代。《韋端己詩校注》的編者,在詩歌的解讀上,顯然花費瞭不少心思去還原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文人心境。詩歌的字裡行間,不隻是個人的情感抒發,更可能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社會風氣、政治局勢,甚至是知識分子的普遍處境。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對這些時代背景進行更深入的探討,讓讀者不僅能欣賞詩歌的文學價值,更能從中瞭解歷史的脈絡。例如,某首詩如果寫於特定的歷史事件前後,那其中的含義必然會更加豐富。作者能否將詩歌與當時的史料、其他文人的作品進行對比,從而勾勒齣一個更立體、更生動的韋端己形象?我認為,這將極大地提升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和閱讀的趣味性。能夠通過詩歌這個載體,去觸摸歷史的肌理,感受古人的呼吸,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吸引力的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