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各界专才重量推荐 (以下依姓名笔画数多寡排列) 不同时空背景造就不一样的厨师,同样的锅炉却能煮出不同味道的白米饭。
透过敏夙的笔触与徐博宇拍摄的照片所传达的温度,让人重新认识餐桌上不仅仅是一道佳餚,同时伴随着不少耕耘者的用心,原来大地皆我材,万物皆美好,端赖心之所向,不用拘泥于何种形式。生活处处享食趣,期待再次发掘书中真、善、美。--Jimmy张振民/资深厨界职人
徐大哥是摄影大师,是模型玩家,也是热爱户外活动与大自然的生活家。因为工作关系,生活的一切与他紧密不分,无论是食物、摄影。工作前,徐大哥悠然泡一壶好茶或来杯咖啡,放点音乐,缓缓进入最好的工作状态,永远不疾不徐,却谨慎严谨,他的作品就是如此与众不同!几年前,他说:「食物给了我这么多的工作,该是回馈的时候了。」许多传统的食物制造与加工技术式微,徐大哥想要透过影像和对食物有相同尊重理念的敏夙姐,共同为这些食物旅程做出完整真实的记录,也为自己的摄影生涯做记录!--Lulu李明芳/六堆酿兴业(豆油伯)行销总监
被徐博宇大师拍过的菜,就像变魔法一样看起来都很好吃!从大师的照片,让喜欢拍料理的我也学到很多有趣的手法及拍摄的技巧。MASA特别推荐一本料理人或喜欢拍料理的朋友们都要拥有的这一本摄影参考书,大家可以更了解食材、食物的背后的辛苦,也会更珍惜、享受「吃」东西的乐趣!--MASA/超人气型男主厨
非常欣赏博宇拍摄料理的手法:镜头前仔细的端详、细腻的整理、光线的测试和角度的调整,在在都让食物变成餐桌上最重要的角色;师傅们在旁看了,也觉得自己的辛苦值得了。透过博宇的镜头,「欣叶」的料理在纸上也秀色可餐! --方苓/欣叶品牌总监
前几天接到日日幸福行销部秀珊邀请要我帮阿博大师新书写序,我秒回:没问题!阿博大师要出一本摄影书我早在一年前就知道,一点都不惊讶,一本书花一年,可见这本书的制作是多么精致谨慎。秒回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哪敢拒绝与阿博大师相关的任何事呢?因为说一口好菜,但技术不怎么样的我,从《奥利塔简易食谱》、《跟义大利妈妈学做菜》、《跟义大利小朋友学做菜》……等,所有的食谱照片都是委託阿博大师拍摄,没有阿博大师专业加持,我的菜就没温度没感情!
记得好几年前第一次要帮公司拍食谱,阿芳老师、柯俊年老师都说:妳一定要找阿博仔! 我就懵懵懂懂的去预约两位资深老师口中的阿博仔。一进摄影棚,他看到是要拍义大利料理的食谱,变得比我还兴奋!把书柜打开,全部都是几十年来蒐集到的国内外义大利料理相关经典书籍。对于拍食谱没经验的我,阿博仔花时间细细地向我解说,并建议我每一道菜如何摆盘。直到多年后的今天,我已渐渐对拍食谱有经验了,我的每张成品照都是阿博仔花将近三十分钟边想着我跟他说的料理故事,边调整摆盘,换角度,调整灯光……才按下快门。
合作第一次后,我就知道以后都不能没有阿博仔了,从此尊称他阿博大师!
阿博大师不只有台湾最深厚的食物摄影经验与技术,最重要的是他对食物与每位合作的厨师们的热情与友谊,使得他的每张照片既有温度又有故事。
恭喜阿博大师拍了数百本别人的料理书后,今天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本书!这是阿博大师自己的记录,也是台湾食材的美好记录!--吴文玲Ellen /奥利塔橄榄油品油师
徐博宇是位非常大器,有爱心、有耐心,心胸开阔,人如其名的人,博爱又博学,不吝于将摄影技术传授给许多人。在他的教导下,国内有好几位有名的摄影师都是他教出来的。除了教导技术之外,徐博宇也会把他的客户分享给这些子弟兵。所以,我心目中的徐博宇是个对食物、对人、对事、对物都充满爱与分享的人。
在他的镜头底下,我常觉得多了那么一点让人心动的感觉。比如拍食谱时,会让人想尝一口;拍食物时,会让人觉得你需要的就是这种食物;拍商品时,会让人充满信赖感,会觉得这种商品值得你拥有。这也是为什么我出食谱书时,一定会找最信赖的大师拍摄照片的原因。
这次徐博宇可以和赵敏夙合作出书,真是读者的小确幸。敏夙的文笔如沐春风,让人身历其境,只要跟着她的脚步,就能品味台湾各地的美食与好食材,也似乎完全参与了这许多让人感动的旅程。满心期待这本好书的出版,也真心推荐读者拥有这本幸福好书!林秋香/资深烹饪老师
认识徐博宇已然三十六个年头。当年的小子,在一家有名的广告摄影公司当一名小小助理。一路看着他成长、茁壮、蜕变。诚恳、踏实、认真、负责、敬业、乐群,是他的人生态度。
他对于食物的执着及深厚的感情,透过镜头拍摄出来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
我的一百一十本食谱书,有一百本是出自他的魔手。我们合作无间,默契十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就像家人一样,一切尽在不言中。
很高兴摄影大师徐博宇和美食作家赵敏夙,历经四年,共同用镜头与文字记录台湾在地食材的美妙,留下永恆的感动。 --林美慧/烹饪名师
在阿芳二十多年来烹饪教学的历程上,合作的工作伙伴中,徐博宇堪称是心目中的大师。除了拥有高深的摄影技术外, 更令人敬佩的是有非常高度的敬业精神。怎么说呢?拍摄食谱和一般景物拍照可能有所不同,不似景物千变万化,幕幕不同,谈拍摄食谱尤其是一本可能拥有一百多道菜的食谱,面对一道又一道的菜色,摄影师跟料理人一样,其实也很容易达到味觉处于饱和且食不知味的状态。要能够保持长时间面对一种食物仍然拥有同样的热情,着实不易。多年来,是徐大师为我的食谱掌镜,才能帮阿芳把自己的手艺完美呈现,令我感恩不尽。喜闻大师摄影历程之作即将出版,诚挚推荐!除了看见摄影之美,也看见最崇高的工作态度。--阿芳/畅销食谱作家
阅读本书犹如启动台湾食材之旅,借由精彩又深入的照片与文字,才从「一知半解」到「原来如此」;在四个单元的细细解说下,让读者不费吹灰之力更加亲近台湾食物的美好。--孟兆庆/资深烘焙老师
徐博宇投入食物摄影至少有三十年的时间,和他认识也差不多有这个数字!
因为食物结缘。我和徐博宇每次拍摄食谱时,总有聊不完的话。
身为摄影师的他,有着敏锐的舌头与味觉。我也常开玩笑说:满足徐大师的胃,就可以满足全台湾饕客的味蕾。
现在阿博转战跑道,往商业摄影发展,已经很少拍食谱。而我也因为工作忙碌的关系,很少与阿博仔在工作上有交集。
两、三年前,阿博仔开始对台湾的原产食材产生了探索的兴趣,上山、下海拍摄了许多食材的原貌,让台湾许多特色食材,如新竹的福菜、白河的藕粉等的制作生产过程呈现在读者面前。
对身为厨师的我来说,阅读这本书也让我收获良多。
也希望这本大师的《真食瞬间》,能让更多人从更多的角度了解食材及食物拍摄的技巧。
台湾厨师的好朋友阿博仔!加油!请给我们更多感动人的照片吧!!!--施建发(阿发师)/台湾厨神
徐博宇出书了!
我和徐博宇结缘,是在一个「腥风血雨」的晚上。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时候他的摄影棚正从通化街搬到林森北路的巷子口,当天晚上我帮他清洗他的排油烟机,结果我手伸进去,一个不注意,排油烟机已转断了我的手指头,血马上喷出来,滴油管还滴着我的血,那时候已经是凌晨十二点多了,真是让人印象深刻的第一次。所以我是流着血认识徐博宇的!
我们两人有许多共同点:两人的姓在日文发音都是[ KO] ,也都和日本有点关系,徐博宇在日本SONY教课,而我娶了日本老婆。我们两个都懂一点日文,而且我和徐博宇还是同乡,都是厦门人,二十年前我还陪着徐博宇回厦门他们徐家的祠堂。
从二十年前到现在,我们也一直持续合作,不论是广告照片或是食谱。大家在超市或大卖场,看到没有具名的食物照片,保守来说至少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我们两人合作的作品。
他出书其实计画了很久,也与美食记者赵敏夙合作。去年底,我到金门接一场文化复兴的宴席,刚好徐博宇与赵敏夙到金门採访,我还安排了一桌招待这两位朋友,也为金门县政府做了一场文化美食的宣传。
也许我们两人往后还会继续纠缠下去,搞不好不久后又要见面了……又要拍杯汤、泡面啦……我们就是这样边做事、边喝酒、边MEN’S TALK……。
在这里要特别恭禧我的哥们~徐博宇和赵敏夙合作的新书上市!为台湾的朋友介绍更多美食,也祝两位的新书大卖!--柯俊年/电视料理名厨
当美食记者时,敏夙总是问题最多,多到甚至连同业都反感,大家背后私下窃议,需要问到这种程度吗?全场好像只有她一个人是记者似的?
直到一次观察港澳西餐名店,我俩被安排成室友,我干脆直接把同业对她的观感告诉她,看看她是何种反应?她苦笑着说,其实我的个性羞怯内向,然而,身为台湾第一消费大报的记者,我的责任就是把读者该知道的资讯,毫无遗漏、竭尽所能的完成,我没有理由却步不前。
原来这就是她不耻下问的原因,那些同业们知道了真该惭愧!也因为这样的责任感,让敏夙不论当记者,甚至之后的美食作家,作品永远予人起立鼓掌的质地。--胡天兰/食评家
全书的编辑手法让人耳目一新,然最让我怦然心动以致反覆阅读及提笔画线之处,是那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的採访内容与带有温度厚度的文字。
敏夙的採访功力深厚,文字流畅优雅,不仅有着专业记者的敏锐观察与深入报导能力,亦有着散文作家细腻描述的动人文笔,这样的内容与文字,让这本以大篇幅呈现摄影作品的食材书籍,有了文化的底蕴,以及掷地有声的重量。--高静芬/曾任美食杂志总编辑,现为美食专栏作家
听闻博宇、敏夙好友出书,很高兴。
从二○○四年至今有十余年的好友,从他协助拍摄了我三本着作。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本《10分钟方便锅》,当时是我父亲七十岁、我五十岁,我们共同合着象征一百二十岁值得纪念的一本书。透过博宇、敏夙的拍摄呈现,让我父亲深受喜爱,如今父亲当仙了,想必祂依然喜爱博宇的作品。
如今博宇、敏夙出品自己的书,累积深厚的实力,透过时间、精神与心血于作品上,亲自上山下海,走遍台湾各个角落。不畏就是用镜头把台湾生态之美、丰盛农作物、传统文化留下写实的纪录与呈现。
两位的功力无话说,也感谢两位给予写序的机会。
祝福书大卖、大发。--陈兆麟/宜兰渡小月餐厅董事长暨研发行政主厨
他很坚持,所以每道料理在他的镜头下,都格外完美。他拍美食,更热中研究美食。和他合作的大师不胜枚举,大家都爱在他坚持下,完成每一张精采作品,更爱与他说料理聊食材。他说他想为台湾做点什么事,没想到他真的做了,而且是把相机带出摄影棚,透过镜头,将台湾各地珍贵的食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给所有热爱台湾美食的朋友,甚至将食材的拍摄技巧一一剖析,只要照着做,也能拍出「盐如玉、芥似金」。这就是美食摄影大师徐博宇的坚持,我很爱,相信大家也会很爱!--陈嘉谟/国立高雄餐旅大学中餐厨艺系教授
2018年最令人兴奋的餐饮盛事,除了台湾米其林评鑑外,另外一件就是「米其林等级的美食摄影大师」徐博宇及资深饮食专栏作者赵敏夙联手合作的巨着《真食瞬间~台湾顶级食材摄影纪行》一书的出版了!
这本集结徐大师40年的摄影经验、功力,让照片充魅力与感动的力量。贴切传递这些顶级食材生产、制造过程,让人不由得为这些隐身幕后的功臣致上崇高的敬意。而赵敏夙精辟洗练的文字解说,也让整本书更加写实。
这是一本一定会让喜欢美食及生活品味的你,喜爱、并着迷的一本作品!诚摰推荐。--黄景龙/台湾国际年轻厨师协会 理事长
「丁三配二四」那是牌九里的至尊宝~绝配!就好像美食摄影的金手指勾搭上了餐饮文学的如来神笔,这样的绝配组合哪里去找!看敏夙的文章行云流水,透过文字瞬间带你翱翔在美味的舌尖,看博宇的照片,光线、焦距、佈局、神韵,瞬间以为自己亲临现场,就让他们带领我们化瞬间成为永恆。 --焦志方/美食节目制作人与主持人
谢谢敏夙让我有机会较读者们更早些阅读了这本集艺术、知识、食材文化的书籍,虽然只是其中篇章,但是已经让我雀跃不已!这是一本摄影艺术和厨艺文化美学相结合的书籍,跳脱了长久以来以食谱介绍为重点,转而以食材的历史、文化和特色为主要内容。「时间之美」、「生态之美」、「复育之美」、「技艺之美」四个段落,透过摄影师艺术的手法,镜头下的人物、食材、自然的光影,诉说台湾土地上丰富的物产和传统饮食文化!值得我们珍藏、细细品味!--杨昭景/国立高雄餐旅大学厨艺学院院长
欣闻我的好友赵敏夙小姐,完成她的大作了,很是喜悦。恭贺她再完成了一本大作,当然也替读者们开心!在忙碌的生活中,您可利用片段的时光,欣赏到台湾在地农渔村之特色美食,文化传承,人物缩影等,是书柜中可典藏的收藏书。
与敏夙的结缘,是我们在二○○八-二○一三年间,同时获农委会聘任为田妈妈专案辅导委员。这个田妈妈计画,主旨是帮助辅导台湾农村妇女在农闲时侯,如何结合当地农游元素,行销在地特色产品。
数次与她同行,我发觉她对田间乡野美景,传统食材美食、简单朴素生活等,特别有感,辅导各乡镇农渔户时,完全没有专家学者的知识高度,反而像是农村妇女们的家人,耐心聆听各个问题,一起讨论如何解决,回到农委会开会时,也能积极反应,争取资源,帮她们撰文曝光,努力行销。
本书另一位作者,摄影大师徐博宇先生,他用镜头拍摄,捕收那当下的时光。专业的描述在地食材制作的工法过程、人情温暖等,在读者欣赏图片时,彷彿可闻到食材的味道,感受到器皿温度。其技法功力,令人折服。
两位作者分别运用,文字与摄影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在阅读此书时,静心而放松,欣赏而思考,进而认同感动。我相信本书定能使诸位读者,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朴素及简单与平静。--廖汉雄/国立高雄餐旅大学烘焙管理系 教授兼副总务长
这几年,我一直关注餐桌上的气候变迁,例如蜜蜂为什么迷航?台湾粮食自给率每况愈下,休耕的农田面积逐年增加,台湾的厨余量跃升为亚洲第一。要解决这些问题,农政单位固然责无旁贷,但是若能改变日常的饮食习惯,深度认识食材,杜绝浪费,消费同时能心系生态与环保!
善用大自然资粮,是种敬天谢地惜福的体现,更是一场生活美学的行动。期盼读者赏心悦目阅读此书之余外;好好品味「菜根香」,以利人利己益天下的行动支持在地农作,减缓地球暖化,尽一份心力。--谢美庆/美善创想生活美学讲师
作者序1
以镜头纪录台湾土地的温度与对美味的坚持 戏院里齐柏林导演《看见台湾》的第一幕,我的眼眶就湿了,有人可以用镜头记录台湾的美丽与哀愁,用画面震撼并教育观众,进而让人省思并付诸行动。同样是摄影工作者,日复一日汲汲营营的我,是不是也可以用相机为台湾做些什么?这个种籽在心里悄悄的种下。
在2013年时,当时敏夙已经出版过《我的美味地图》,并开始着手进行第二本书时,听她娓娓道来採访过程中的美好与忧心,对于一辈子都在拍摄食物的我,经常好奇食材是从哪来的?怎么制作出来的?如何分辨优劣?又是什么样的人,做出了这些美味且顶级的食材?……当下心中的那颗种籽开始萌芽,便自告奋勇想担任往后採访行程的摄影师。
台湾食材之好,众所皆知;台湾农民的执着与努力,更是令人动容。採访的过程中,看到他们必须面对大自然的挑战、本土市场竞争的压力;甚至因为耗时、费工与人力成本高昂的因素,无法压低价格而失去竞争优势。在种种不利条件之下,农民们仍然不畏风雨、如履薄冰的守着一份传统,守着一份坚持……。
有次,来访摄影棚的友人看到我正在沖泡藕粉,他很不解的问我:「为什么藕粉这么贵?」从萤幕播放出一张张藕粉制作过程照片的同时,我与他分享制作藕粉繁复的工序与艰辛的过程,他才恍然大悟,自此之后,他每次购买藕粉,都觉得物超所值,也明白如何辨别与购买「货真价实」的藕粉了。
这次寻找的食材,很多都是台湾特有,或是奇特或是即将消失的食材,因为制作费工耗时,年轻人口外移,在农村仅剩下年长的一辈仍在制作,未来,这些制作方式可能会被工业制程所取代、甚至被市场淘汰而消失。一、二十年后,整个农村也必定与现在截然不同。所以希望能透过镜头,留下今日农村的样貌,让读者可以理解与感受到在地的温度,进而支持这些农民。
为了这个目标,敏夙与我自掏腰包上山下海,从寒风凛冽的金门,到烈日当空的盐田,去了云雾缭绕的北横,也到过连导航都到达不了的偏乡农场以及如蒸笼一般的温室。本书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张金门酸白菜的照片,其实现场缸内发酵的过程并不美观,甚至有浊乱感,但是透过镜头与光线,画面竟然呈现油画般的色调与质感。为了可以让读者看到我眼睛所见,感受我所感受的悸动,所以这次的照片,都尽量趋近于真实的现场情况,不刻意摆拍,也避免华丽的摄影技巧或是灯光,希望能呈现出食材经过农民的呵护与时间的熟成下,成就餐桌上美食的动人过程,因为我相信「自然就是最美」。
最后,希望这本书,能在摄影的世界里投入一颗小石子,引起一圈圈涟漪,促使更多摄影爱好者,用影像纪录养育我们的土地和农友们。
徐博宇
作者序2
以「慢、难、繁、细」纪录台湾食材之美 这是我写台湾食材的第二本书,当初起心动念,希望用更真实、更有感动力的文字与摄影作品,展现台湾之美。但真正的摄影是绝对专业,而且必须懂得食物,才能拍摄出饮食中的真善美。摄影大师徐博宇,是许多知名餐饮品牌的专属摄影师,拍过上千本菜单、食谱、形象广告,是台湾美食摄影的第一把交椅,同时他也喜爱买菜、作菜,当我们谈起这个计画,他也正想走进产地,我们很快地有共同的信任与默契。
但是,再一次纪录台湾食材,我所选择的标准是「慢、难、繁、细」,生长期特别缓慢,栽培过程特别困难,技艺相对繁复,格外需要人悉心照顾的食材,换言之,可能是即将消逝的美味,快要被遗忘在时光里的饮食,优先採访拍摄,因为我们都担心,有一天,海里的石花,深山森林里的爱玉,百年茶厂仓库里的酸柑茶,老爷爷做的藕粉……这些饮食生活光景,或许将不复重现,但至少可以在书里寻访。
因为不只是审美也要纪实,所以,我们不只一次探访相同的产地与食材,春天看台湾香荚兰开花,授粉,冬天,再去一次,看香草荚结果、熟成、发酵,散发出迷人的香味;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每一次去都有不同的收获,我想这是为什么,在忙碌的工作空档中,我们两个仍愿意用个人的时间与金钱,去纪录这片土地的美好价值。
食材旅行深切地改变了我!从此,我可以麦芽糖里,看到火的跃动,感受到的柴烧的温度;在藕粉里,听到流水的声音,嗅到阳光的香味;在盐之花里望见大海,以及开始形成盐薄膜的瞬间;在透明的爱玉里,看到高耸的森林,猎人的长竿;从梵尼兰香草荚的长度,读出年年岁月流转;在麻油的香味里,闻出浅焙与深焙的差异;在蜂蜜的光泽里,看到花开的季节……。看到了,闻到了,明白了,相信人们不会再轻视食物,浪费食物,会更珍惜食物,并且尽可能一物全食。
文字与摄影的表达方式,能让人静心,欣赏,进而思考。我相信,有观点有温度的图文创作,还是可以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去了解、尊重、体会食物中的人、情、味。这本书,只是一个开始,希望喜欢摄影的人,可以从这本书获得一些启发,喜欢美食的人,从这本书找到更多品味的门道,喜欢田园旅行的人,不妨开始规画行程。
赵敏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