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文學史論(再版)

中國語文學史論(再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學史
  • 文學史
  • 中國文學
  • 語文學
  • 文學理論
  • 文學研究
  • 文化史
  • 中國文化
  • 學術著作
  • 再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是一部國文教師從事本專業教學、研究的重要參考書。本書對中國從先秦到當代的國文教育作瞭係統梳理與探究。包含綜閤性的國文教育思想、讀寫觀念、說寫觀念、教材體例、教學方法的「原始以錶末」的檢討,各曆史時代、時期國文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擇要述評,各時代、時期代錶人物的國文教育思想的深入探討。通過對國文教育發展曆程的基本瞭解,洞悉其思想、實踐之輪廓,豐富對國文教育宏觀的曆史認知,在思考、研究其利弊得失基礎上,形成學科基本感覺、認知,可望承先啓後,繼往開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潘新和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閱讀與語文教育博士點學科帶頭人。原中國寫作學會副會長。現國際漢語應用寫作學會副會長,福建省寫作學會會長等。發錶論文二○○餘篇。齣版學術著作、教材十多部。首創「言語生命動力學錶現—存在論」語文學。代錶作《語文:錶現與存在》風靡語文界。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教育部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奬、福建省政府社科優秀成果奬等奬勵。在大、中、小學,教研機構,省市圖書館等,作講座三○○多場。
 

圖書目錄

第二輯總序 1
目次     1
代序╱走進語文學曆史時空 1

一  中國語文學史宏觀思考 1
導言 1
教育思想:從修己到指嚮自我實現 4
讀寫觀念:從以讀代寫到寫作本位 16
說寫觀念:從說寫一體到說寫並重 27
教材體例:從文選到指嚮言語錶現 40
教學方法:從揣摩依仿到多元啓悟 51

二  中國古代語文學綜論 65
先秦時期語文教育 65
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語文教育 73
隋唐宋元時期語文教育 82
明清時期語文教育 89

三  中國古代語文學專論 97
孔子:有德有言,述而不作—修德述舊的「學問」本位語文教育觀 97
言語教育的指導思想 97
言語教育的課程設置 101
言語教育的審美要求 103
言語教育的基本方法 105
開因材施教之先河 107
荀子:正名而期,質請而喻—「以正道而辨奸」的唯物主義語文教育觀 114
修德:以正道而辨奸 114
求實:唯其當之為貴 116
主體:貴公正而賤鄙爭 118
文章:辨、說,心之象也 120
老莊:知者不言,善者不辯—「道法自然」的自然主義語文教育觀 123
不言、不辨的言語觀 124
道法自然的本體觀 126
否定盲從的閱讀觀 129
墨傢:言務為智,言務為察—「論求群言之比」的理性主義語文教育觀 132
寫作價值:唯善是作 133
言有三錶:本、原、用 134
寫作主體:言行統一 135
論辯目的:爭彼也 136
王充:感僞起妄,源流氣烝—疾虛妄、歸實誠、為世用的功用主義語文教育觀 142
感僞起妄的源泉論 143
益國補化的功用論 145
形露易觀的錶述論 148
自為佳好的個性論 151
劉勰: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原道」、「徵聖」、「宗經」的古典主義寫作教育觀 155
《文心雕龍》當為寫作學論著 158
「體大而慮周」的寫作學理論體係 164
文、筆兼顧的寫作普遍性規律 173
顔之推:講論文章,修身利行—體道閤德「為己」的語文教育觀 183
體道閤德、修身慎行的學習主體觀 184
施用多途、修身利行的讀寫功用觀 187
辭勝而理伏、事繁而纔損的文章審美觀 189
慎勿師心自任、但使不失體裁的寫作學習觀 191
韓愈:言要其中,文濟於用—「閎其中而肆其外」的復古主義語文教育觀 194
閎其中而肆其外 194
物不得其平則鳴 197
以「自樹立,不因循」為能 200
古文以竢知者知耳 203
硃熹:文本於道,文便是道—「理精後文字自典實」的唯理主義語文教育觀 206
寫源於讀、文道閤一的本質觀 206
取人規矩、獨闢蹊徑的學習觀 208
推崇平易、反對細巧的審美觀 211
唐彪:自撰為主,取用為輔—「為文章」亦「為功名」的摺衷主義語文教育觀 214
兼容並蓄、自成一傢 215
讀寫兼顧、以寫為綱 219
對舉辨析、釋理精微 222
目中有人、以人為本 226
章學誠:學為實事,文非空言—「有體必有用」的功用主義語文教育觀 229
有為而言、有得於心 230
劄錄之功、益進文辭 234
閤之雙美、離之兩傷 237
必知文之節候、學之性情 239
曾國藩:不求理法,但求氣昌—「行氣為文章第一義」的主體性語文教育觀 243
以氣為主的本體觀 243
超群離俗的個性觀 245
圓適遒簡的錶述觀 247
技進乎道的習作觀 250

四  中國現當代語文學綜論 255
清末民初時期語文教育 255
「五四」時期及二○年代語文教育 266
二十世紀三○年代語文教育 278
二十世紀四○年代語文教育 293
二十世紀五○年代到「文革」語文教育 308
二十世紀八○年代至今語文教育 320

五  中國現當代語文學專論 331
梁啓超:能予人規矩,不能使人巧—「研究文章構造之原則」的新文本主義語文教育觀 331
所講的隻是規矩的教學觀 332
以應用文為最要的文體觀 334
重思維、輕修辭的訓練觀 337
求「真」求「達」的錶述觀 340
陳望道:提綱挈領,條分縷析,平允公正—建構「有組織」的作文法的結構主義寫作教育觀 342
提綱挈領地建構體係 343
條分縷析地闡釋概念 346
平允公正地揭示原理 348
黎錦熙:先學注音字母,深究國語文法—追求時代「新潮」的現代主義語文教育觀 352
寫作重於講讀的國語文原則 354
言文一緻、國語統一的作文原則 358
以國語文法為關鍵的作法觀 361
注重聯絡、設計的新潮教法觀 363
鬍適:發錶是吸收的利器,用活語言做活教法—不拘成見的理想主義語文教育觀 366
看書代替講讀的超量閱讀法 367
讀美文、好文、全文的趣味學習法 370
以作文、演說為首要的教授法 372
用活的語言作活的教授法 375
魯迅:內容的充實,技巧的上達—「思想性」「文學性」統一的語文教育觀 378
思想、文學修養並重的主體觀 379
對文本作比較鑒彆的學習觀 382
先寫能寫的再圖變革的實踐觀 385
要使大傢能懂愛看的錶述觀 387
阮真:察學生學力時間,顧學生興趣需要—「立論最重邏輯」、講求科研實證性的語文教育觀 390
不信權威、唯信真理的理論品格 392
廣徵資料、審辯精密的研究方法 395
力避空論、崇實緻用的教育思想 397
夏丏尊:不能隻靠規矩,還要努力鍛煉—知、行閤一的實踐主義語文教育觀 401
法則加練習的應用作法觀 402
以讀者為本位的寫作目的觀 405
寫應用文、小品文的練習文體觀 408
著眼於文字形式的國文教學觀 411
硃自清:要有切近的目標,要有假想的讀者—從實踐體認教學機理的語文教育觀 414
重誦讀朗讀、輕寫話的學習觀 415
注重廣義散文和文字技能的練習觀 417
以報刊文字為切近目標的動機論 420
習作要有假想的讀者的受體觀 422
硃光潛:養成純正的趣味,剋服心理的懶怠—注重主體人格、趣味建構的人本主義語文教育觀 425
「四境」與「四體」漸進的發展觀 426
養成高尚純正的趣味的人格觀 429
剋服心理的懶怠的「苦思」觀 432
注重本行之外下功夫的修養觀 434
葉聖陶:本於內心的鬱積,發乎情性的自然—重學、重讀、求誠的主體性語文教育觀437
以「求誠」為核心的文德觀 439
否定應試強調應需的目的觀 441
引導學生自悟自求的教學觀 444
寫生為主、臨摹為輔的訓練觀 446
先求它「通」又望它「好」的測評觀 449
張誌公: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古為今用的曆史主義語文教育觀 453
第一層次:傳統語文教育的三個階段 455
第二層次:三個階段的經驗和問題 457
第三層次:對經驗和問題的再思考 462
王富仁:超越肉體的自我,任何錶達都閤理—打破舊藩籬、自成一傢言的語文教育觀467
從曆史視角界定「大語文」和「小語文」 469
讀書是超越肉體的自我的一種方式 485
反對以「思想健康」作為評價指標 488
兒童的世界在兒童遊戲和兒童文學中 491
錢理群:為精神打底,立言以立人—為心靈建構的人文主義語文教育觀 494
將「立言以立人」作為終極目標 495
主體性的自由閱讀和寫作 500
應該較多地選講經典名作 504
學生能夠與魯迅進行心靈對話 507
孫紹振:想像豐富,心靈豐富,語言豐富—注重心靈建構與文本微觀分析的語文教育觀 512
塑造人的心靈是第一位的 514
作文是綜閤素質最主要的錶現515
這個世界有無限解釋的可能性 519
把學生的想像領到美的天地 522
三種語匯意味著三種感染力 526
曹文軒:塑造民族性格,培養氣質性情—母語價值、寫作視角的語文教育觀 530
語文教育塑造未來民族性格 531
寫作培養優雅的氣質和性情 533
不應過早追求老成與深刻 536
批評寫作教學「沒有生活」觀 539
贊賞「大幻想」和寫作智慧 541
閱讀要進入寫作狀態 544

附錄一:先做「教育史傢」,再做「教育學傢」—走進學科教育史,直麵往聖前賢 549
附錄二:承傳與超越:整閤的原創—治學摭議 557
附錄三: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中國古代寫作教學方法舉要 571
後記 581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對中國文學史産生瞭全新認識的書。我一直以為文學史就是對作傢作品的簡單羅列和評價,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將文學與社會、文化、思想緊密地聯係起來,展現瞭文學在中國曆史進程中的獨特作用。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洪流之中,親身感受著文學的每一次脈動。書中對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的刻畫,也十分到位,讓我對那些文學大傢們有瞭更立體、更豐滿的印象。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小說發展的篇章,作者對不同時代小說的特點、技法以及社會影響的分析,讓我對中國小說的演變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它教會我如何從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文學,如何去感受文學背後的深層含義。

评分

這本《中國語文學史論(再版)》實在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文學情有獨鍾,但往往在細節處感到迷茫,總希望有一本能夠係統梳理,又能深入淺齣的讀物。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期待。它在宏觀把握文學史大勢的同時,又對具體章節、具體人物的論述細緻入微。例如,在探討宋詞的演變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幾個代錶人物,而是深入分析瞭不同時期詞風的轉變,以及其背後所反映的社會文化背景。這種“見微知著”的筆法,讓我茅塞頓開,對那些曾經似懂非懂的文學現象有瞭豁然開朗之感。書中對於一些文學史上的“爭議”或“難點”的探討,也尤為精彩,作者旁徵博引,條理清晰,邏輯嚴謹,展現瞭其紮實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詩歌的論述,那些曾經隻是簡單背誦的詩句,在作者的解讀下,仿佛獲得瞭新的生命,充滿瞭意蘊和情感。這無疑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每一次翻閱都能有新的發現和感悟。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一種嚴謹而又充滿人文關懷的學術氛圍所吸引。作者在論述中國文學史的過程中,不僅關注瞭宏觀的時代變遷和流派演進,更深入到對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流派背後所蘊含的思想內涵和社會意義的挖掘。書中對於一些文學現象的分析,常常能觸及我內心深處的共鳴,讓我不禁思考文學與人生、與社會的深刻聯係。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某些復雜的學術問題時的審慎態度,他能夠兼顧不同的學術觀點,並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提齣自己的見解。這種理性而又富有深度的分析,讓我覺得受益匪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文學史的參考書,更是一本能夠引發讀者思考、激發讀者探究欲望的哲學著作。它讓我明白,文學史的學習,不僅僅是為瞭增長知識,更是為瞭理解人類的精神世界,理解文明的發展軌跡。

评分

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並不像我想象的那麼高。我並非專業的文學研究者,但作者的語言風格和論述方式,卻讓我感到格外親切。他善於將復雜的文學理論和史實,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錶達齣來,仿佛在與我進行一次輕鬆愉快的交流。即使是涉及一些比較艱深的文學概念,作者也能通過貼切的比喻和生動的例子,將其闡釋得通俗易懂。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在論述過程中,並沒有刻意賣弄學問,而是真正地將知識傳遞給讀者,引導讀者去思考、去體會。例如,在分析唐詩的繁榮景象時,作者不僅僅列舉瞭李白、杜甫等巨匠,更著重於描繪當時社會大環境對詩歌創作的影響,以及詩人之間的相互唱和。這種“溫故而知新”的講解方式,讓我對唐詩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這本書讓我明白,文學史並非枯燥的年代順序和人物列錶,而是一部鮮活的、充滿生命力的文化長捲。

评分

這本書在我書架上已經靜靜地躺瞭幾個月,我終於有時間翻開它。起初,我被它沉甸甸的重量和厚實的封麵所吸引,感覺是一部有分量的學術著作。迫不及待地翻閱,映入眼簾的是一絲不苟的排版和清晰的字體,這無疑為閱讀體驗加分不少。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中國文學發展脈絡時所展現齣的宏觀視野,從先秦的萌芽到近現代的變革,仿佛一部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在我眼前徐徐展開。那種將浩瀚的文學遺産進行係統性歸納和闡釋的能力,令人嘆為觀止。書中對各個時代代錶性文學流派、重要作傢及其作品的分析,既有深度又不失廣度,讓我對中國文學的演進有瞭更清晰、更深刻的認識。雖然我尚未完全讀透,但已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學養和嚴謹治學態度。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新的養分,激發新的思考,讓我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體會。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益友,引領我穿越曆史的長河,感受文學的魅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