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学史论(再版)

中国语文学史论(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学史
  • 文学史
  • 中国文学
  • 语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研究
  • 文化史
  • 中国文化
  • 学术著作
  • 再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部国文教师从事本专业教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本书对中国从先秦到当代的国文教育作了系统梳理与探究。包含综合性的国文教育思想、读写观念、说写观念、教材体例、教学方法的「原始以表末」的检讨,各历史时代、时期国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择要述评,各时代、时期代表人物的国文教育思想的深入探讨。通过对国文教育发展历程的基本了解,洞悉其思想、实践之轮廓,丰富对国文教育宏观的历史认知,在思考、研究其利弊得失基础上,形成学科基本感觉、认知,可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史海钩沉,文脉流芳:一部跨越千年的文学通览 《中国文学经典导读:从先秦至近代的思想与审美变迁》 (一部旨在梳理中国文学发展脉络,深入剖析各时期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深层意蕴的权威著作) --- 引言:回望文学长河的波澜壮阔 文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时代风貌的镜子。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其文学成就之辉煌,世界罕有其匹。然而,这部浩瀚的文学史,如同奔腾不息的长河,时而激流险滩,时而平缓开阔,其间蕴含的创作思想、审美趣味、艺术技巧,乃至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构成了复杂而迷人的图景。 本书《中国文学经典导读:从先秦至近代的思想与审美变迁》,并非旨在重述已有的史学框架,而是力求以一种兼具学理深度与阅读趣味的方式,带领读者深入中国文学的腹地,细察其肌理,领悟其精髓。我们聚焦于文学发展史中那些关键的转折点、里程碑式的作家群像,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反复吟诵的经典篇章,力求揭示其背后的时代精神与不朽价值。 第一部分:源起与奠基——先秦至魏晋的文学自觉 第一章:诗歌的滥觞与哲思的交融(先秦时期) 本章首先溯源至《诗经》与《楚辞》,探讨中国文学的最初形态。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文本罗列,而是深入分析《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何奠定后世讽喻文学的基础,以及《楚辞》中屈原浪漫主义的奇幻想象和对个体悲剧命运的深刻关怀,如何为浪漫主义文学开辟了先河。 紧接着,我们转向诸子散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争鸣,塑造了中国思想的底色,同时也催生了风格各异的散文典范。孔子的言简意赅,老庄的玄妙寓言,苏秦张仪的说辩之辞,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本章的核心在于揭示:在先秦,文学尚未完全脱离政治教化与哲学思辨,但其审美价值已然觉醒。 第二章:汉赋的恢弘与乐府的民间疾呼(秦汉时期) 汉代文学的特征是“大”。汉赋,尤其是司马相如的铺陈夸饰,体现了帝国初建的恢弘气象与汉室的雄厚国力。我们细致剖析赋体结构的变化,从宫廷颂扬到抒情言志的过渡。 与此同时,乐府民歌的兴起,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清流。这些植根于民间的歌谣,以其朴素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直击社会矛盾,为后世的叙事文学和近体诗提供了丰沛的源泉。本章将重点阐释“风骨”在汉代文学中的初步体现。 第三章:文学的独立与情采的勃发(魏晋南北朝) 魏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分水岭。在玄学清谈与政治动荡的背景下,文学开始从“文以载道”的桎梏中挣脱,追求个体生命体验与纯粹的艺术性。 “建安风骨”的悲壮苍凉,建构了乱世中的英雄气概。而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文人,首次将个人身世之感提升到文学的中心。到了“正始之音”与“永明体”时期,审美趣味愈发精致化、自觉化。特别是“竹林七贤”的旷达与遁世,以及陶渊明的田园诗,标志着中国文学中“隐逸精神”和“性灵说”的萌芽。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文学如何完成其从依附性到独立性的转变。 第二部分:高峰与定型——唐宋的辉煌与转折 第四章:盛唐的万象与近体的规范(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 唐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顶峰。本章将按照诗歌的发展脉络,首先梳理初唐的宫廷趣味与山水田园的兴起。 随后,我们进入盛唐的黄金时代。李白的浪漫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中有画,孟浩然的浑然天成,共同构筑了唐诗的立体景观。我们不仅分析其艺术手法(如意象的运用、对仗的精妙),更探讨盛唐自信、开放的时代精神如何熔铸于这些不朽篇章之中。 中晚唐时期,文学的焦点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更深层次反思。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复兴,不仅是对文体形式的革新,更是对儒家“兼济天下”理想的再次呼唤。 第五章:散文的复兴与词的成熟(宋代文学的精微与内敛) 宋代文学的基调,较唐代更趋于理性和内省。古文运动在欧阳修、苏轼手中发扬光大,其散文以“议论风发,意气横生”为特征,重新确立了散文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词,这一格律严谨的抒情文体,在宋代达到鼎盛。从婉约派的细腻柔美(柳永、李清照)到豪放派的雄阔开阔(苏轼、辛弃疾),词的题材不断拓展,意境不断深化。本章将重点解析词体格律的复杂性,以及它如何更精微地捕捉到个体情感的微妙波动,成为宋人“理趣”与“人情”的完美结合点。 第三部分:审美转向与世俗化——元明清的演变 第六章:戏曲的兴盛与小说的崛起(元明清的通俗文学转向) 元曲(杂剧与散曲)的流行,标志着文学重心开始向市民阶层转移。关汉卿、王实甫等人的作品,以其强烈的戏剧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格和贴近生活的语言,展现了全新的艺术生命力。 明清时期,长篇章回体小说成为文学舞台的主角。我们细致考察《三国演义》的史诗结构、《水浒传》的英雄传奇、《西游记》的神魔想象,以及《金瓶梅》的世情描摹,直至《红楼梦》对封建社会末世的百科全书式的深刻剖析。本章旨在说明,小说和戏曲的繁荣,是文人审美趣味世俗化、大众化的必然结果,也为后世文学提供了新的叙事范式。 第七章:晚期文人的探索与文学的困境(明清的诗文与理论) 尽管小说戏曲光芒万丈,但诗文创作并未停歇。明代公安派(李贽)对“真性情”的呼唤,与晚明小品文的散文化、个性化倾向,构成了对僵化八股文的有力反拨。清代诗歌流派纷呈,从神韵说到格律派的严谨,再到“性灵派”对个性解放的追求,都反映了文人在时代变局下的文学坚守与挣扎。 结语:薪火相传,古今对话 本书的撰写,旨在提供一种“纵向梳理”与“横向对比”相结合的阅读视角。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作家及其核心作品的深入解读,我们力求展示中国文学的连续性与创新性。从先秦的质朴,到汉代的铺陈,唐宋的典雅,直至明清的世情百态,文学审美在“载道”与“悦情”之间不断摇摆、探索、定型、突破。 这部导读,是献给所有热爱中华文化、渴望探究文学精髓的读者的一份诚恳邀请——邀请您一同走进这座宏伟的文学殿堂,亲身感受那穿越时空的思想共鸣与艺术魅力。每一部经典,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民族的过去,也照亮着我们对未来的想象。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潘新和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阅读与语文教育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原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现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等。发表论文二○○余篇。出版学术着作、教材十多部。首创「言语生命动力学表现—存在论」语文学。代表作《语文:表现与存在》风靡语文界。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福建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励。在大、中、小学,教研机构,省市图书馆等,作讲座三○○多场。
 

图书目录

第二辑总序 1
目次     1
代序╱走进语文学历史时空 1

一  中国语文学史宏观思考 1
导言 1
教育思想:从修己到指向自我实现 4
读写观念:从以读代写到写作本位 16
说写观念:从说写一体到说写并重 27
教材体例:从文选到指向言语表现 40
教学方法:从揣摩依仿到多元启悟 51

二  中国古代语文学综论 65
先秦时期语文教育 65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语文教育 73
隋唐宋元时期语文教育 82
明清时期语文教育 89

三  中国古代语文学专论 97
孔子:有德有言,述而不作—修德述旧的「学问」本位语文教育观 97
言语教育的指导思想 97
言语教育的课程设置 101
言语教育的审美要求 103
言语教育的基本方法 105
开因材施教之先河 107
荀子:正名而期,质请而喻—「以正道而辨奸」的唯物主义语文教育观 114
修德:以正道而辨奸 114
求实:唯其当之为贵 116
主体:贵公正而贱鄙争 118
文章:辨、说,心之象也 120
老庄:知者不言,善者不辩—「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语文教育观 123
不言、不辨的言语观 124
道法自然的本体观 126
否定盲从的阅读观 129
墨家:言务为智,言务为察—「论求群言之比」的理性主义语文教育观 132
写作价值:唯善是作 133
言有三表:本、原、用 134
写作主体:言行统一 135
论辩目的:争彼也 136
王充:感伪起妄,源流气烝—疾虚妄、归实诚、为世用的功用主义语文教育观 142
感伪起妄的源泉论 143
益国补化的功用论 145
形露易观的表述论 148
自为佳好的个性论 151
刘勰: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原道」、「征圣」、「宗经」的古典主义写作教育观 155
《文心雕龙》当为写作学论着 158
「体大而虑周」的写作学理论体系 164
文、笔兼顾的写作普遍性规律 173
颜之推:讲论文章,修身利行—体道合德「为己」的语文教育观 183
体道合德、修身慎行的学习主体观 184
施用多途、修身利行的读写功用观 187
辞胜而理伏、事繁而才损的文章审美观 189
慎勿师心自任、但使不失体裁的写作学习观 191
韩愈:言要其中,文济于用—「闳其中而肆其外」的复古主义语文教育观 194
闳其中而肆其外 194
物不得其平则鸣 197
以「自树立,不因循」为能 200
古文以竢知者知耳 203
朱熹:文本于道,文便是道—「理精后文字自典实」的唯理主义语文教育观 206
写源于读、文道合一的本质观 206
取人规矩、独辟蹊径的学习观 208
推崇平易、反对细巧的审美观 211
唐彪:自撰为主,取用为辅—「为文章」亦「为功名」的折衷主义语文教育观 214
兼容并蓄、自成一家 215
读写兼顾、以写为纲 219
对举辨析、释理精微 222
目中有人、以人为本 226
章学诚:学为实事,文非空言—「有体必有用」的功用主义语文教育观 229
有为而言、有得于心 230
札录之功、益进文辞 234
合之双美、离之两伤 237
必知文之节候、学之性情 239
曾国藩:不求理法,但求气昌—「行气为文章第一义」的主体性语文教育观 243
以气为主的本体观 243
超群离俗的个性观 245
圆适遒简的表述观 247
技进乎道的习作观 250

四  中国现当代语文学综论 255
清末民初时期语文教育 255
「五四」时期及二○年代语文教育 266
二十世纪三○年代语文教育 278
二十世纪四○年代语文教育 293
二十世纪五○年代到「文革」语文教育 308
二十世纪八○年代至今语文教育 320

五  中国现当代语文学专论 331
梁启超:能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研究文章构造之原则」的新文本主义语文教育观 331
所讲的只是规矩的教学观 332
以应用文为最要的文体观 334
重思维、轻修辞的训练观 337
求「真」求「达」的表述观 340
陈望道: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平允公正—建构「有组织」的作文法的结构主义写作教育观 342
提纲挈领地建构体系 343
条分缕析地阐释概念 346
平允公正地揭示原理 348
黎锦熙:先学注音字母,深究国语文法—追求时代「新潮」的现代主义语文教育观 352
写作重于讲读的国语文原则 354
言文一致、国语统一的作文原则 358
以国语文法为关键的作法观 361
注重联络、设计的新潮教法观 363
胡适:发表是吸收的利器,用活语言做活教法—不拘成见的理想主义语文教育观 366
看书代替讲读的超量阅读法 367
读美文、好文、全文的趣味学习法 370
以作文、演说为首要的教授法 372
用活的语言作活的教授法 375
鲁迅:内容的充实,技巧的上达—「思想性」「文学性」统一的语文教育观 378
思想、文学修养并重的主体观 379
对文本作比较鉴别的学习观 382
先写能写的再图变革的实践观 385
要使大家能懂爱看的表述观 387
阮真:察学生学力时间,顾学生兴趣需要—「立论最重逻辑」、讲求科研实证性的语文教育观 390
不信权威、唯信真理的理论品格 392
广征资料、审辩精密的研究方法 395
力避空论、崇实致用的教育思想 397
夏丏尊:不能只靠规矩,还要努力锻炼—知、行合一的实践主义语文教育观 401
法则加练习的应用作法观 402
以读者为本位的写作目的观 405
写应用文、小品文的练习文体观 408
着眼于文字形式的国文教学观 411
朱自清:要有切近的目标,要有假想的读者—从实践体认教学机理的语文教育观 414
重诵读朗读、轻写话的学习观 415
注重广义散文和文字技能的练习观 417
以报刊文字为切近目标的动机论 420
习作要有假想的读者的受体观 422
朱光潜:养成纯正的趣味,克服心理的懒怠—注重主体人格、趣味建构的人本主义语文教育观 425
「四境」与「四体」渐进的发展观 426
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的人格观 429
克服心理的懒怠的「苦思」观 432
注重本行之外下功夫的修养观 434
叶圣陶: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重学、重读、求诚的主体性语文教育观437
以「求诚」为核心的文德观 439
否定应试强调应需的目的观 441
引导学生自悟自求的教学观 444
写生为主、临摹为辅的训练观 446
先求它「通」又望它「好」的测评观 449
张志公: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古为今用的历史主义语文教育观 453
第一层次:传统语文教育的三个阶段 455
第二层次:三个阶段的经验和问题 457
第三层次:对经验和问题的再思考 462
王富仁:超越肉体的自我,任何表达都合理—打破旧藩篱、自成一家言的语文教育观467
从历史视角界定「大语文」和「小语文」 469
读书是超越肉体的自我的一种方式 485
反对以「思想健康」作为评价指标 488
儿童的世界在儿童游戏和儿童文学中 491
钱理群:为精神打底,立言以立人—为心灵建构的人文主义语文教育观 494
将「立言以立人」作为终极目标 495
主体性的自由阅读和写作 500
应该较多地选讲经典名作 504
学生能够与鲁迅进行心灵对话 507
孙绍振:想像丰富,心灵丰富,语言丰富—注重心灵建构与文本微观分析的语文教育观 512
塑造人的心灵是第一位的 514
作文是综合素质最主要的表现515
这个世界有无限解释的可能性 519
把学生的想像领到美的天地 522
三种语汇意味着三种感染力 526
曹文轩:塑造民族性格,培养气质性情—母语价值、写作视角的语文教育观 530
语文教育塑造未来民族性格 531
写作培养优雅的气质和性情 533
不应过早追求老成与深刻 536
批评写作教学「没有生活」观 539
赞赏「大幻想」和写作智慧 541
阅读要进入写作状态 544

附录一:先做「教育史家」,再做「教育学家」—走进学科教育史,直面往圣前贤 549
附录二:承传与超越:整合的原创—治学摭议 557
附录三: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中国古代写作教学方法举要 571
后记 58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我书架上已经静静地躺了几个月,我终于有时间翻开它。起初,我被它沉甸甸的重量和厚实的封面所吸引,感觉是一部有分量的学术著作。迫不及待地翻阅,映入眼帘的是一丝不苟的排版和清晰的字体,这无疑为阅读体验加分不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中国文学发展脉络时所展现出的宏观视野,从先秦的萌芽到近现代的变革,仿佛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那种将浩瀚的文学遗产进行系统性归纳和阐释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书中对各个时代代表性文学流派、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让我对中国文学的演进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虽然我尚未完全读透,但已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学养和严谨治学态度。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激发新的思考,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体会。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引领我穿越历史的长河,感受文学的魅力。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全新认识的书。我一直以为文学史就是对作家作品的简单罗列和评价,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将文学与社会、文化、思想紧密地联系起来,展现了文学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亲身感受着文学的每一次脉动。书中对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刻画,也十分到位,让我对那些文学大家们有了更立体、更丰满的印象。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小说发展的篇章,作者对不同时代小说的特点、技法以及社会影响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小说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教会我如何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文学,如何去感受文学背后的深层含义。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高。我并非专业的文学研究者,但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论述方式,却让我感到格外亲切。他善于将复杂的文学理论和史实,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在与我进行一次轻松愉快的交流。即使是涉及一些比较艰深的文学概念,作者也能通过贴切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将其阐释得通俗易懂。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刻意卖弄学问,而是真正地将知识传递给读者,引导读者去思考、去体会。例如,在分析唐诗的繁荣景象时,作者不仅仅列举了李白、杜甫等巨匠,更着重于描绘当时社会大环境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以及诗人之间的相互唱和。这种“温故而知新”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唐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学史并非枯燥的年代顺序和人物列表,而是一部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长卷。

评分

这本《中国语文学史论(再版)》实在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学情有独钟,但往往在细节处感到迷茫,总希望有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又能深入浅出的读物。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期待。它在宏观把握文学史大势的同时,又对具体章节、具体人物的论述细致入微。例如,在探讨宋词的演变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几个代表人物,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词风的转变,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这种“见微知著”的笔法,让我茅塞顿开,对那些曾经似懂非懂的文学现象有了豁然开朗之感。书中对于一些文学史上的“争议”或“难点”的探讨,也尤为精彩,作者旁征博引,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展现了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诗歌的论述,那些曾经只是简单背诵的诗句,在作者的解读下,仿佛获得了新的生命,充满了意蕴和情感。这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一种严谨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术氛围所吸引。作者在论述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不仅关注了宏观的时代变迁和流派演进,更深入到对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流派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的挖掘。书中对于一些文学现象的分析,常常能触及我内心深处的共鸣,让我不禁思考文学与人生、与社会的深刻联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某些复杂的学术问题时的审慎态度,他能够兼顾不同的学术观点,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理性而又富有深度的分析,让我觉得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史的参考书,更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探究欲望的哲学著作。它让我明白,文学史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是为了理解人类的精神世界,理解文明的发展轨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