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学史论(再版)

中国语文学史论(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部国文教师从事本专业教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本书对中国从先秦到当代的国文教育作了系统梳理与探究。包含综合性的国文教育思想、读写观念、说写观念、教材体例、教学方法的「原始以表末」的检讨,各历史时代、时期国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择要述评,各时代、时期代表人物的国文教育思想的深入探讨。通过对国文教育发展历程的基本了解,洞悉其思想、实践之轮廓,丰富对国文教育宏观的历史认知,在思考、研究其利弊得失基础上,形成学科基本感觉、认知,可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潘新和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阅读与语文教育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原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现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等。发表论文二○○余篇。出版学术着作、教材十多部。首创「言语生命动力学表现—存在论」语文学。代表作《语文:表现与存在》风靡语文界。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福建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励。在大、中、小学,教研机构,省市图书馆等,作讲座三○○多场。
 

图书目录

第二辑总序 1
目次     1
代序╱走进语文学历史时空 1

一  中国语文学史宏观思考 1
导言 1
教育思想:从修己到指向自我实现 4
读写观念:从以读代写到写作本位 16
说写观念:从说写一体到说写并重 27
教材体例:从文选到指向言语表现 40
教学方法:从揣摩依仿到多元启悟 51

二  中国古代语文学综论 65
先秦时期语文教育 65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语文教育 73
隋唐宋元时期语文教育 82
明清时期语文教育 89

三  中国古代语文学专论 97
孔子:有德有言,述而不作—修德述旧的「学问」本位语文教育观 97
言语教育的指导思想 97
言语教育的课程设置 101
言语教育的审美要求 103
言语教育的基本方法 105
开因材施教之先河 107
荀子:正名而期,质请而喻—「以正道而辨奸」的唯物主义语文教育观 114
修德:以正道而辨奸 114
求实:唯其当之为贵 116
主体:贵公正而贱鄙争 118
文章:辨、说,心之象也 120
老庄:知者不言,善者不辩—「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语文教育观 123
不言、不辨的言语观 124
道法自然的本体观 126
否定盲从的阅读观 129
墨家:言务为智,言务为察—「论求群言之比」的理性主义语文教育观 132
写作价值:唯善是作 133
言有三表:本、原、用 134
写作主体:言行统一 135
论辩目的:争彼也 136
王充:感伪起妄,源流气烝—疾虚妄、归实诚、为世用的功用主义语文教育观 142
感伪起妄的源泉论 143
益国补化的功用论 145
形露易观的表述论 148
自为佳好的个性论 151
刘勰: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原道」、「征圣」、「宗经」的古典主义写作教育观 155
《文心雕龙》当为写作学论着 158
「体大而虑周」的写作学理论体系 164
文、笔兼顾的写作普遍性规律 173
颜之推:讲论文章,修身利行—体道合德「为己」的语文教育观 183
体道合德、修身慎行的学习主体观 184
施用多途、修身利行的读写功用观 187
辞胜而理伏、事繁而才损的文章审美观 189
慎勿师心自任、但使不失体裁的写作学习观 191
韩愈:言要其中,文济于用—「闳其中而肆其外」的复古主义语文教育观 194
闳其中而肆其外 194
物不得其平则鸣 197
以「自树立,不因循」为能 200
古文以竢知者知耳 203
朱熹:文本于道,文便是道—「理精后文字自典实」的唯理主义语文教育观 206
写源于读、文道合一的本质观 206
取人规矩、独辟蹊径的学习观 208
推崇平易、反对细巧的审美观 211
唐彪:自撰为主,取用为辅—「为文章」亦「为功名」的折衷主义语文教育观 214
兼容并蓄、自成一家 215
读写兼顾、以写为纲 219
对举辨析、释理精微 222
目中有人、以人为本 226
章学诚:学为实事,文非空言—「有体必有用」的功用主义语文教育观 229
有为而言、有得于心 230
札录之功、益进文辞 234
合之双美、离之两伤 237
必知文之节候、学之性情 239
曾国藩:不求理法,但求气昌—「行气为文章第一义」的主体性语文教育观 243
以气为主的本体观 243
超群离俗的个性观 245
圆适遒简的表述观 247
技进乎道的习作观 250

四  中国现当代语文学综论 255
清末民初时期语文教育 255
「五四」时期及二○年代语文教育 266
二十世纪三○年代语文教育 278
二十世纪四○年代语文教育 293
二十世纪五○年代到「文革」语文教育 308
二十世纪八○年代至今语文教育 320

五  中国现当代语文学专论 331
梁启超:能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研究文章构造之原则」的新文本主义语文教育观 331
所讲的只是规矩的教学观 332
以应用文为最要的文体观 334
重思维、轻修辞的训练观 337
求「真」求「达」的表述观 340
陈望道: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平允公正—建构「有组织」的作文法的结构主义写作教育观 342
提纲挈领地建构体系 343
条分缕析地阐释概念 346
平允公正地揭示原理 348
黎锦熙:先学注音字母,深究国语文法—追求时代「新潮」的现代主义语文教育观 352
写作重于讲读的国语文原则 354
言文一致、国语统一的作文原则 358
以国语文法为关键的作法观 361
注重联络、设计的新潮教法观 363
胡适:发表是吸收的利器,用活语言做活教法—不拘成见的理想主义语文教育观 366
看书代替讲读的超量阅读法 367
读美文、好文、全文的趣味学习法 370
以作文、演说为首要的教授法 372
用活的语言作活的教授法 375
鲁迅:内容的充实,技巧的上达—「思想性」「文学性」统一的语文教育观 378
思想、文学修养并重的主体观 379
对文本作比较鉴别的学习观 382
先写能写的再图变革的实践观 385
要使大家能懂爱看的表述观 387
阮真:察学生学力时间,顾学生兴趣需要—「立论最重逻辑」、讲求科研实证性的语文教育观 390
不信权威、唯信真理的理论品格 392
广征资料、审辩精密的研究方法 395
力避空论、崇实致用的教育思想 397
夏丏尊:不能只靠规矩,还要努力锻炼—知、行合一的实践主义语文教育观 401
法则加练习的应用作法观 402
以读者为本位的写作目的观 405
写应用文、小品文的练习文体观 408
着眼于文字形式的国文教学观 411
朱自清:要有切近的目标,要有假想的读者—从实践体认教学机理的语文教育观 414
重诵读朗读、轻写话的学习观 415
注重广义散文和文字技能的练习观 417
以报刊文字为切近目标的动机论 420
习作要有假想的读者的受体观 422
朱光潜:养成纯正的趣味,克服心理的懒怠—注重主体人格、趣味建构的人本主义语文教育观 425
「四境」与「四体」渐进的发展观 426
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的人格观 429
克服心理的懒怠的「苦思」观 432
注重本行之外下功夫的修养观 434
叶圣陶: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重学、重读、求诚的主体性语文教育观437
以「求诚」为核心的文德观 439
否定应试强调应需的目的观 441
引导学生自悟自求的教学观 444
写生为主、临摹为辅的训练观 446
先求它「通」又望它「好」的测评观 449
张志公: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古为今用的历史主义语文教育观 453
第一层次:传统语文教育的三个阶段 455
第二层次:三个阶段的经验和问题 457
第三层次:对经验和问题的再思考 462
王富仁:超越肉体的自我,任何表达都合理—打破旧藩篱、自成一家言的语文教育观467
从历史视角界定「大语文」和「小语文」 469
读书是超越肉体的自我的一种方式 485
反对以「思想健康」作为评价指标 488
儿童的世界在儿童游戏和儿童文学中 491
钱理群:为精神打底,立言以立人—为心灵建构的人文主义语文教育观 494
将「立言以立人」作为终极目标 495
主体性的自由阅读和写作 500
应该较多地选讲经典名作 504
学生能够与鲁迅进行心灵对话 507
孙绍振:想像丰富,心灵丰富,语言丰富—注重心灵建构与文本微观分析的语文教育观 512
塑造人的心灵是第一位的 514
作文是综合素质最主要的表现515
这个世界有无限解释的可能性 519
把学生的想像领到美的天地 522
三种语汇意味着三种感染力 526
曹文轩:塑造民族性格,培养气质性情—母语价值、写作视角的语文教育观 530
语文教育塑造未来民族性格 531
写作培养优雅的气质和性情 533
不应过早追求老成与深刻 536
批评写作教学「没有生活」观 539
赞赏「大幻想」和写作智慧 541
阅读要进入写作状态 544

附录一:先做「教育史家」,再做「教育学家」—走进学科教育史,直面往圣前贤 549
附录二:承传与超越:整合的原创—治学摭议 557
附录三: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中国古代写作教学方法举要 571
后记 58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