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杂文史

中国近现代杂文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杂文
  • 中国近现代史
  • 文学史
  • 文化史
  • 思想史
  • 社会史
  • 历史
  • 评论
  • 散文
  • 中国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史」、「论」结合,对中国杂文从古代向现代嬗变的历史轮廓和历史规律做了具体描述和清晰概括。对鲁迅和周作人等杂文作家杂文创作的思想和艺术,做了深入阐释。引用材料丰富翔实,对杂文创作阐释和理论梳理尤其用心。本书最后,作者把前此有关论述,提升到创建中国现代杂文美学的理论维度,并加以总结,从而赋予本书独特的理论丰采,堪称同类着述中的皇皇之作。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中国近现代杂文史》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但内容将完全不涉及该书本身,而是描述另一本可能存在的、探讨中国近现代文学或历史某一特定侧面的书籍。 --- 书籍简介:《风雨故园:晚清至民国士人的精神图景与社会建构》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李怀文]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文渊阁] 定价: 人民币 128.00 元 页码: 约 780 页(含索引及附录) 开本: 16 开 导言:时代的断裂与精神的溯源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的流变,而是深入探究了自晚清“开眼看世界”的冲击,直至民国鼎盛与动荡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那些身居庙堂或游走于南北学府之间的士人阶层——如何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重塑其世界观、价值观和身份认同。我们试图构建的,是一个关于“精神图景”的复杂叙事:他们如何消化西方思潮的宏大叙事,又如何艰难地将之锚定于本土的文化传统与现实困境之中。 全书以时间为轴,但以“议题”为骨架,旨在揭示士人面对“传统之存续与弃取”、“救亡图存的路径选择”、“个人独立性与集体责任的张力”这三大核心矛盾时的内在思想挣扎与外在实践。它超越了简单的思想史梳理,力图还原特定历史情境下,知识个体面对巨大不确定性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既高昂又脆弱的精神状态。 第一部:旧邦新命:传统秩序的松动与知识分子的自我觉醒(1890s – 1919) 本部分着重考察甲午战败后,士大夫阶层在科举废除与外力挤压下的深刻危机感。我们详细剖析了维新变法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革派如何利用新的媒介(报刊、译介书籍)进行思想动员,并着重分析了他们在构建“新民”概念时所引入的权力、民族与伦理的新维度。 重点议题包括: 1. “士”到“知识分子”的身份嬗变: 探讨了从传统士大夫到接受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过程中,其社会职能、经济来源及与权力中心关系的结构性变化。 2. 早期译介思潮的本土化困境: 以严复对“信、达、雅”的坚持为引子,分析了功利主义、达尔文主义等早期引入思想,如何在本土语境下被曲解或被过度简化,从而导向激进或保守的结论。 3. 革命与立宪的内在争论: 并非停留在政治纲领的比较,而是深入探讨了双方在“如何看待中国历史进程”这一哲学层面的根本分歧,以及这种分歧如何投射到对教育、法律体系的构想之上。 第二部:媒介的拓荒与思想的爆发:五四前夜的精神景观(1910s – 1927) 五四运动被视为一场广泛的文化与思想的革命,本书认为,其核心动力源于知识分子对既有文化权威的集体解构和对全新表达形式的渴求。本部分聚焦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尤其关注思想流派的交锋与文学社团的兴衰。 我们将详尽考察: 1. 白话文运动的深层动力: 不仅是语言工具的革新,更是知识分子试图建立一种更具民主性、更能直达民众的传播机制的尝试。我们分析了胡适的实验主义与陈独秀的战斗姿态之间的差异性。 2. “娜拉出走”与女性主体性探寻: 选取一系列早期女性作家的文本和她们的社会参与,研究她们如何在男性主导的启蒙话语中,争取自身的权利和经验的表达空间。 3. 主义的“信仰化”: 考察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如何迅速地从学术研讨转化为带有强烈使命感的政治行动指南,并分析了这一过程中,知识分子如何从怀疑论者转变为虔诚的“信徒”。 第三部:两岸的张力与现代性的复杂路径(1927 – 1949) 抗战爆发与随后的内战,将中国知识分子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分裂与抉择之中。本部分不再以统一的“知识分子”形象示人,而是细致区分了处于沦陷区、陪都及海外的精英群体,观察他们在生存压力与意识形态约束下的精神状态。 关键章节探讨了: 1. 文人的“安身立命”: 在国家权力交替的真空或高压地带,知识分子如何利用其专业技能(如教育、翻译、专业研究)来维护自身的独立性,并避免完全被政治化。 2. 乡土经验与社会关怀的交织: 以“乡土文学”和“社会学调查”的兴起为核心,研究知识分子如何通过田野调查,试图弥合精英文化与广袤乡村之间的鸿沟,探寻真正的“中国问题”所在。 3. “启蒙”的边界与反思: 批判性地审视五四遗留下来的“启蒙者”心态在面对战争的残酷和政治的高压时所遭遇的挫败。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是否过度简化了民众的复杂性?现代性是否必然以如此高的代价实现? 结语:未竟的遗产与历史的回响 本书最终并未提供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呈现了中国近现代士人所留下的一个充满矛盾、充满未完成的宏大议题的遗产。他们的探索,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惨痛的教训,都深刻地塑造了我们今天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期待与自我定位。 本书特色: 史料的精细挖掘: 引用大量未曾被充分利用的私人信札、日记及地方性报刊资料,力求还原历史场景的真实质感。 观念的跨域解读: 综合运用社会史、思想史和文学批评的方法,避免将知识分子的思想简化为简单的政治立场对立。 人物群像的立体刻画: 选取了数十位具有代表性但研究相对不足的中间派人物,用以填补传统精英史观的空白。 适合读者: 对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分子研究、文化思想史及现代中国社会建构过程感兴趣的专业人士、高校师生及广大的历史爱好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姚春树


  一九三七年生,福建莆田人,一九五九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杂文散文研究。着有《中国现代杂文史纲》;参与撰写《中国现代散文史》;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杂文史》,并有论文集《中外杂文散文综论》、《中国现代杂文散文杂论》。相关研究成果多次获奖。
 

图书目录

总序 1
目次 1
绪论:中国杂文从古典向现代的嬗变 1
一  中国「我国有悠久深厚的杂文传统」 2
二  中国古典杂文在近代的危机和生机 17
三  四个历史阶段及其经验教训 27

第一编  从古典向现代嬗变的过渡(1840-1917)
第一章  从「经世之文」到「报章体政论」 45
第一节  「慷慨论天下事」的龚自珍杂文 45
一  龚自珍的学术思想和文学思想    46
二  杂文中的社会批判和社会变革思想    49
三  思想家和诗人的杂文艺术风采    53
第二节  「睁眼看世界」的魏源杂文 58
一  「经世致用」的学术和文学思想 59
二  「创榛辟莽,前驱先路」的《海国图志》的开放改革思想    61
三  读书札记〈默觚〉的思想艺术风采    65
第三节  王韬和郑观应的报章体政论 71
一  王韬、郑观应的经历和文论主张 72
二  王韬和郑观应对报章体政论杂文的贡献    76

第二章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杂文 83
第一节  改良派的报刊宣传和文体改革    84
第二节  康有为的论政和论文杂文    91
一  救亡图存、变法自强理论的营造 93
二  大气磅礴、酣畅淋漓的杂文 97
第三节  冲决封建「网罗」的谭嗣同杂文 104
一  生平和文学思想    105
二  冲决封建「网罗」的《仁学》 108
三  鼓吹「新学」和「新政」的「报章体」杂文    112
第四节  启蒙思想家严复的政论杂文 115
一  严复对「文界革命」的独特贡献 115
二  严复的《直报》「五论」 119
三  严复在《国闻报》上的政论杂文 123

第三章  改良派杂文大家梁启超 131
第一节  对「桐城」古文的批判和 文体改革的探索 132
第二节  杂文创作新思维    139
第三节  杂文创作审美特征 148

第四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杂文 157
第一节  革命派的报刊宣传和白话杂文探索    158
第二节  秋瑾、邹容、陈天华的杂文 167
一  秋瑾 167
二  邹容 171
三  陈天华    176

第五章  革命派杂文大家章炳麟 181
第一节  文论思想 181
第二节  「有学问的革命家」的杂文 186
第三节  「所向披靡」的战斗风格    194

第二编  现代杂文的创立和成熟(1917-1937)
第六章  现代杂文的创立    201
第一节  「五四」精神和现代杂文    201
第二节  报刊的重视和杂文的繁荣    205
第三节  主要杂文社团、流派    208
第四节  现代杂文理论的初步创立    213

第七章  陈独秀、李大钊的杂文 225
第一节  陈独秀的杂文 225
第二节  李大钊的杂文 227

第八章  钱玄同、刘半农的杂文 237
第一节  钱玄同的杂文 237
第二节  刘半农的杂文 239

第九章  胡适、陈西滢的杂文    245
第一节  胡适的杂文    245
第二节  陈西滢的《西滢闲话》 251

第十章  现代杂文的成熟    257
第一节  内忧外患中杂文的丰富和成熟    257
第二节  报刊对杂文的重视和推动    259
第三节  主要杂文流派 262
第四节  杂文理论的论争和成熟 264

第十一章  杂文大师鲁迅的杂文 277
第一节  杂文创作是鲁迅毕生事业的核心 277
第二节  鲁迅杂文的创作历程    283
第三节  鲁迅杂文的审美特质    297

第十二章  瞿秋白的杂文    309
第一节  瞿秋白杂文的演变和发展    309
第二节  在和鲁迅并肩作战中走向成熟    318

第十三章  茅盾、徐懋庸的杂文 323
第一节  茅盾的杂文    323
第二节  徐懋庸的杂文 327

第十四章  阿英、陈子展的学者杂文 331
第一节  阿英的杂文    331
第二节  陈子展的杂文 335

第十五章  梁遇春、郁达夫、陶行知、邹韬奋的杂文    339
第一节  梁遇春的议论随笔 339
第二节  郁达夫的杂文 348
第三节  陶行知、邹韬奋的杂文 351

第十六章  杂文大家周作人 357
第一节  周作人主要是个杂文家 358
第二节  周作人杂文的演变 367
第三节  周作人杂文的艺术风格 376

第十七章  林语堂的杂文    381
第一节  从《语丝》前期到《论语》时期 381
第二节  林语堂杂文的艺术风格 389
第三编  现代杂文的全面发展(1937-1949)

第十八章  战争环境下杂文的新机遇和新发展 397
第一节  杂文向全国铺展    399
第二节  主要杂文流派和杂文作家群 401
第三节  杂文理论的新发展 409
第四节  杂文艺术的全面发展    419

第十九章  上海「孤岛」的「鲁迅风」杂文流派    425
第一节  流派概况 425
一  「鲁迅风」杂文流派的形成、发展和解体 426
二  理论论争和理论建设    431
第二节  唐弢的杂文    435
一  唐弢的杂文创作历程    435
二  唐弢杂文风格特点 440
第三节  王任叔、周木斋、柯灵的杂文    444
一  王任叔    444
二  周木斋 445
三  柯灵 448

第二十章  桂林和香港的「野草」杂文流派    451
第一节  流派概况 451
一  「野草」杂文流派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451
二  「野草」杂文流派的宗旨和特点 455
第二节  夏衍的杂文 459
第三节  宋云彬、孟超、秦似的杂文 463
一  宋云彬    463
二  孟超 466
三  秦似 469

第二十一章  杂文大家聂绀弩    471
第一节  杂文创作的演变和发展 472
第二节  杂文艺术的师承和创造 479

第二十二章  重庆杂文作家群    487
第一节  郭沫若的杂文 487
第二节  冯雪峰的杂文 494
一  冯雪峰的杂文观    495
二  《乡风与市风》、《有进无退》和《跨的日子》 499
三  历史和心理透视的思辩风采 504
第三节  胡风、廖沫沙、田仲济的杂文    507
一  胡风 507
二  廖沫沙    510
三  田仲济    514

第二十三章  昆明杂文作家群    519
第一节  王力的《龙虫并雕斋琐语》 519
第二节  闻一多、朱自清、吴晗的杂文    529
一  闻一多    529
二  朱自清    532
三  吴晗 537

第二十四章  梁实秋、钱钟书的人生随笔 539
第一节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539
第二节  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 547

第二十五章  黄裳、张恨水、欧小牧的杂文    553
第一节  黄裳的论剧杂文    553
第二节  张恨水、欧小牧的古典小说新解杂文 565
一  张恨水    566
二  欧小牧    569

第二十六章  延安杂文的兴衰    573
第一节  对王实味等杂文批判的再评价    574
第二节  谢觉哉、艾思奇、胡乔木、何其芳、林默涵的杂文 580
一  谢觉哉    580
二  艾思奇和胡乔木    581
三  何其芳    583
四  林默涵    584
结束语:一个崭新的课题—关于创立中国现代杂文美学 587
一  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587
二  相对贫乏的中外古典杂文理论资源    588
三  最富活力的鲁迅杂文理论    597
四  周作人的杂文随笔理论 616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名《中国近现代杂文史》让我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通过杂文这种独特形式留下的时代回声。读罢,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群文人墨客,他们或以犀利的笔触,或以幽默的调侃,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批判着社会的不公,抒发着个人的情怀。书中那些经典的篇章,如鲁迅先生那些掷地有声的杂文,总能引人深思,唤醒沉睡的意识;还有其他众多作者,虽然名字或许不像鲁迅那般家喻户晓,但他们的文字同样饱含力量,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焦虑、挣扎与希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不同时期杂文风格演变的梳理,从早期启蒙式的批判,到抗争时期的激昂,再到解放后形式的丰富,脉络清晰,让我对杂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独特地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学史的梳理,更是一部生动的社会史,它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精神面貌,看到了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也看到了文学如何成为一把锐利的武器,直面现实,改变世界。每一篇文章都像一个时代的缩影,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中国近现代杂文史》让我深刻体会到,杂文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一种重要的思想传播和文化批判的载体。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从不同作者的角度,不同主题的切入,展现了杂文的多元化特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杂文时,能够将文学分析与历史解读相结合,使得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思想潮流。例如,书中对某位作者在战争年代创作的讽刺性杂文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知识分子是如何用幽默和批判来振奋人心,也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谬。这种解读方式,让原本可能晦涩的文学作品变得鲜活起来,也让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切的人文关怀。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社会变革的风起云涌,也感受到了思想的激烈碰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记录了文学的演变,更记录了民族精神的塑造过程。

评分

《中国近现代杂文史》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揭示了杂文背后隐藏的巨大思想能量。那些看似日常的、散漫的文章,实则承载着作者对社会现实最敏锐的观察和最深刻的反思。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位作者,在简陋的书桌前,在油灯的微光下,用笔尖敲打着时代的脉搏。书中对那些被边缘化或被遗忘的杂文作者的挖掘和介绍,尤为令人称道。他们或许没有叱咤风云的名声,但他们的文字同样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们的思考同样触及了时代的痛点。例如,书中对某位作者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对城市生活变迁的细腻描绘,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感受到了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与阵痛。作者不仅梳理了杂文的流派和风格,更深入地剖析了杂文与时代背景之间的相互作用。这让我意识到,杂文并非孤立的文学现象,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思潮紧密相连,是时代精神的一面镜子。合上书本,我脑海中依旧回荡着那些字字珠玑,它们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

评分

阅读《中国近现代杂文史》,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一幅幅生动画卷。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热血与呐喊,看到了他们如何用手中的笔,对抗黑暗,追寻光明。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不像枯燥的教科书,而是通过大量的原文引述和精到的解读,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杂文的魅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杂文的背景介绍,例如某位作者在写某篇杂文时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以及他创作的动机。这些细节让文章的意义更加立体,也让作者的形象更加丰满。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当时激昂的辩论,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焦灼与渴望。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派别的杂文进行比较和分析,也让我对中国近现代文学格局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杂文并非只是个体的声音,更是汇聚了那个时代无数个个体声音的大合唱。通过阅读这些杂文,我仿佛与那个时代的先辈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思考,他们的精神,依然深深地感染着我。

评分

这部《中国近现代杂文史》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让我对那个充满变革与思想激荡的时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杂文作者们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他们以极其贴近生活、却又犀利无比的笔触,记录着时代的变迁,针砭时弊,抒发情感。书中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不仅关注了那些举足轻重的文学大家,更挖掘了许多被历史洪流淹没的、却同样具有重要价值的杂文作者。他们的文字,虽然不那么华丽,却有着一种朴实无华的力量,直抵人心。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在风雨如晦的年代,用最真诚的文字,为社会发声,为民众呐喊。书中的一些片段,比如对某位作者关于城乡差距的描写,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贫富差距的真实写照,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深切忧虑。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情感的捕捉,让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是一部真正能够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个时代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