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1960年代台湾处于冷战与白色恐怖的戒严时期,执政当局面对诡谲多变的国际局势以及中共「血洗台湾」的威胁,致力维持内部的团结稳定,消弭异己与任何危及其统治的思想言论。中华民国政府以政治正统与文化道统自居,在美国的卵翼下,以「自由中国」自许(相对于中共极权统治下的「红色中国」),延续大中华「五族共和」的意识形态,强调族群融合,为了「避免敌人分化」,对于族群身分与本土意识颇为压抑。随着国际情势恶化,本土关怀逐渐提升,相关的文学与艺术日益增长,与原本党国体制下的主流意识形态渐行渐远,1970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就是艺文界最明显的例证。由于经济与民生的改善,自由与民主的诉求益发殷切,施行多年的戒严令终于在1987年废除,台湾正式进入了自由开放、众声喧哗的年代,对于不同族裔与社群的历史、现况与未来也都有了更深入的体认与确切的期盼。这种时代精神有助于提升族裔意识以及相关文学的探讨。
就华美文学在台湾的引介与传布,可以观察到两个方向:㈠ 比较早期是个别学者的引介,结合报章杂志与出版社等传媒,发挥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以及广为传扬的普及之效;㈡ 就系统化推动而言,一般公认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在华美∕亚美文学研究的建制化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研院欧美所的相关会议与论文集始于1990年代前半,但其实在那之前已陆续出现一些引介、论述与翻译。犹记得业师朱立民教授多年前曾向我提到,汤亭亭的《女勇士》(Maxine Hong Kingston, The Woman Warrior: Memoir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 1976)名噪一时,他曾特地找来一读,足见1970年代台湾学界已注意到华美文学,只是尚未投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