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之美学

兴之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兴之美学」的定义与演化与「比、赋美学」比较起来,确实是中国诗中较为复杂棘手的问题,但也是中国诗学、美学中,最突出的特色。庞德对兴之美学的诠释及转化,现在看来,其实不够全面,也不深入。胡适及其以后的新诗人,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后,虽然也仿效庞德,把翻译的英美诗,收入自己的创作诗集,作为中国新诗的新方向,但却根本没有注意到此一诗学或美学问题,无心也无力一探究竟。至于儒家「兴之美学」,所谓「兴、观、群、怨」在中国历代是怎么发展的,在各个时代产生了多少变化,与文学、美术、工艺等其他艺术之关系为何?都是急待深入釐清的问题,值得作进一步的分析讨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青


  本名罗青哲,湖南省湘潭县人,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五日生于青岛。辅仁大学英文系毕业,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硕士,曾任辅仁大学、政治大学英语系副教授,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所、翻研所、美术系所教授,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明道大学艺术中心主任、英语系主任。一九九三年获傅尔布莱德国际交换教授奖。

  一九七四年获颁第一届中国现代诗奖,国内外获奖无数,被翻译成英、法、德、义、瑞典等十三种语言。画作亦获奖多次,并获大英博物馆、德国柏林东方美术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美术馆、美国圣路易美术馆、中国美术馆、辽宁美术馆、台湾美术管等国内外公私立美术馆收藏。曾出版诗集、诗画集、画集、论文集、画论集五十余种。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一) 西方分析性敍事建构美学的发展与变化

西方自柏拉图(Plato, 427-347 B.C.E.)、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E.)以降,美学的主旨,避开了希腊从公元前七〇〇年至公元前四八〇年所发展出来的抒情诗(lyricism)传统,一直环绕着史诗(epic)与戏剧,以「摹拟再现」(mimesis)为中心观念。此一观念,在图像系统中,不断探讨如何以艺术记号来忠实地「复制再现」(representation)外在现实。在文字记号系统中,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都着重于以敍事的方式,来忠实纪录人们在时间次序与空间次序中的各种活动。此一理念之凝聚与发扬,尤以亚里斯多德的《诗学》(Poetics)为代表,开启了西方美学与修辞学的传统。 此一传统,在罗马人与义大利人的手里,发扬光大,从一世纪左右味吉尔(Virgil, 70-19 B.C.)的史诗〈伊尼亚德〉(Aeneid),到中古时代末期但丁(Dante, 1265-1321)的《神曲》(The Divine Comedy, 1308-1321),都是史诗传统的承继。味吉尔早年所写的「田园牧歌」(Eclogues),但丁少年时写的商籁体(sonnet)虽然也有流传,但却没有受到充份的重视,绝对无法取得超越史诗的地位。义大利商籁体要等到但丁之后的佩脱拉克(Francesco Petrarca, 1304-1374)出,方才扬眉吐气。

欧洲在十四世纪十五世纪初,由于民族国家与方言文学的兴起,拉丁文不再独霸,西方各民族的文学语言,也跟着产生了重大的变革。各种方言「修辞学」(rhetoric),开始大盛,「文法学」(grammatology)随之而起。印欧语系中的各种分支语言,无不以「分析性」的「时式:现在式、过去式、未来式」(tense)与「时态:简单式、完成式、进行式」(aspect)为基础,来表达复杂的情思与意义。印欧文字语言记号系统的思考模式,以把「时间」分析成「现在、过去、未来」,成为以敍事为核心的「语言意义」表达之基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