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会的风雷:两岸四地当代诗学论集

交会的风雷:两岸四地当代诗学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学
  • 两岸文学
  • 当代诗歌
  • 文化研究
  • 比较文学
  • 文学批评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台湾文学
  • 大陆文学
  • 港澳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新诗之「跨域」和「在地」并非相互对立的两端,国际化与本土性亦然。它们其实都是社会与文化研究中,互为依存却又各自独立的要素。譬如常被侷限于「一时一地」来理解的诗刊或诗社,其实正是「跨域」和「在地」间的绝佳例证。像是一九五○、六○年代台湾《现代诗》与香港《文艺新潮》之间,或者一九七○年代台湾《龙族》与马来西亚《天狼星》之间,都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互动及创造性连结,既推动了一时一地之文风诗潮,更有跨越国界之声援扶持。

  二○一八年「社会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两岸四地当代诗学论坛」由淡江大学中文系主办,共举行了两场主题演讲(主讲人为王润华教授、廖咸浩教授),六场次的讨论会,宣读经审查通过之二十四篇学术论文。主讲与发表的学者,分别来自台湾、美国、日本、韩国、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与香港。会后再从中选录十二篇经修改、校订过之正式论文,乃有这部《交会的风雷》诞生。盼望这场国际会议的举办与这部书的出版,能够增益台湾学术界的诗学讨论风气;更期待两岸四地之诗学研究,未来能产生更多越界、跨国「交会的风雷」。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杨宗翰


  1976年生于台北。曾任《文讯杂志》企划总监等职,现为淡江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着有评论集《异语:现代诗与文学史论》(秀威经典,2017)、《台湾新诗评论:历史与转型》(新锐文创,2012)、《台湾现代诗史:批判的阅读》(巨流,2002)、《台湾文学的当代视野》(文津,2002)。主编:《淡江诗派的诞生 》(允晨,2017)、《血仍未凝:尹玲文学论集》(酿出版,2016)、《台湾文学史的省思》(富春,2002)、《文学经典与台湾文学》(富春,2002)。合编:《轻装诗集》(辛郁遗作,与封德屏合编,斑马线文库,2018)、《与历史竞走:台湾诗学季刊社25週年资料汇编》(与林于弘合编,秀威经典,2017)、《逾越:台湾跨界诗歌选》(与徐学合编,福州海风,2012)、《跨国界诗想:世华新诗评析》(与杨松年合编,唐山,2003)。另策划主编过「林燿德佚文选」、「菲律宾华文风」、「马华文学奖大系」、「马森文集」、「台湾七年级文学金典」等系列出版品。

企画单位简介

  淡江大学中国文学学系「出版与编採研究室」设于文学院L405室,自2016年正式启动与运作。本研究室以编辑、採访、出版议题为核心,结合「文艺编辑学」、「编辑与出版」等课程之学理探讨及实务传授,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华文编採与出版界人才。

  (中文系主任:周德良,研究室召集人:杨宗翰)

 

图书目录

缘起:期待交会的风雷 ◎杨宗翰

诗和生活经验—重估中国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新诗 ◎赵卫民
辛笛论 ◎吴思敬
旧体诗词进入现当代文学史的问题 ◎李怡
新诗是什么?—新诗如何作为一个文类 ◎陈俊荣
新诗的治疗功能 ◎王珂
擦亮生锈的汉语—以杨炼等诗人的作品为例 ◎傅天虹
翦论「接受反应」支点与中国接受文论的平行或交互 ◎陈仲义
诗运转折点—台湾「现代派」简史及复刊《现代诗》代表诗人的前卫能力 ◎张宝云
任洪渊汉语文化诗学的本土性反思—兼及任洪渊的诗歌创作 ◎赵思运
一九七○年代台湾新兴诗社/诗刊特质析论 ◎杨宗翰
美国诗人桑德堡在中港台的译介及影响 ◎郑政恆
历史意识、新知感性:罗青诗作意象策略研究(1970-2000) ◎李树枝

附录:第十七届社会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两岸四地当代诗学论坛议程

 

图书序言

编者序

缘起:期待交会的风雷


  淡江大学中国文学学系创立于 1956 年,是淡江历史最悠久的科系之一。初为三年制国文科,由语言学名家许世瑛先生筹设;1958 年淡江英专改制为文理学院,国文科乃更名为中国文学系。1988 年成立硕士班后,随即倾全系之力筹办「文学与美学」、「社会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每年两者轮流举办,广邀各国专家学者齐聚论学。三十年下来可谓略有小成,「文学与美学」、「社会与文化」两系列之学术研讨,俨然已成为汉学界之年度盛会。

  这两个系列之中,「文学与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旨在研究中国文学与美学的相关问题,进而建构中国文学与美学的理论系统;「社会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则旨在研究华人社会及文化问题,以及与文学作品、理论、批评、历史间之关联。两者虽各有偏重,但都是以建构及探索「文学学」为目标。这两个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乃是全台各大学中文系所举办之学术会议中,最具长久性、持续性与累积性者,且每一届都援前例出版会议论文集,以保存研究成果并试图扩大影响。其中「社会与文化」国际研讨会已累积了十六届,广受国内外学术界所认识及肯定,亦为「社会与文化」此一学术领域建立起经常性的讨论场域。

  二○一八年五月十八日,由赵卫民教授担任召集人、本人担任总干事之第十七届「社会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淡江大学新落成的守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会议的主题订为「跨域视野与在地论述」,即在探索今日处于全球化及本土性的光谱两端,「跨域」与「在地」文学之研究课题。大会盼能结合众多国际与本地学者的智慧与学识,从具体而微或鸟瞰综论的角度探讨「跨域」与「在地」议题,还有两者对「文学学」研究之意义。本届研讨会在规划阶段即意识到:中文新诗发展迄今已满百年,应是可以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以严谨学术分析回应其「百年之变」的契机。而二○○七年由吴思敬、傅天虹、屠岸、谢冕、犁青、吕进等人共同发起的「两岸四地当代诗学论坛」,从第一届举办地珠海,到之后几届分别于澳门、北京、台北、天津、香港、广州、澳门等地举办,为各地诗学研究者之交流,提供了一个稳定而持续的重要平台。二○一一年九月,由台湾诗学季刊社与台北教育大学语创系合办「中生代诗人—第四届两岸四地当代诗学论坛」,为论坛首度移师台北举行;二○一七年六月,「百年新诗:历史变迁与空间共生—第九届两岸四地当代诗学论坛」则于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二○一八年「社会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决定携手「两岸四地当代诗学论坛」,并确立了由淡江大学中文系主办,台湾诗学季刊社、蓝星诗学季刊社合办,台北教育大学语创系协办的合作模式。在远眺淡水河、立足五虎岗的淡江大学淡水校区内,期盼与会者能共同思考「跨域」与「在地」两者间之辩证关系,并借以探讨西方思潮如何与当代华文诗学会通,乃至涵盖中、港、澳、台这「两岸四地」间的诗学互动。

  我以为新诗之「跨域」和「在地」并非相互对立的两端,国际化与本土性亦然。它们其实都是社会与文化研究中,互为依存却又各自独立的要素。譬如常被侷限于「一时一地」来理解的诗刊或诗社,其实正是「跨域」和「在地」间的绝佳例证。像是一九五○、六○年代台湾《现代诗》与香港《文艺新潮》之间,或者一九七○年代台湾《龙族》与马来西亚《天狼星》之间,都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互动及创造性连结,既推动了一时一地之文风诗潮,更有跨越国界之声援扶持。

  关于这类议题,可细析处甚多,本届研讨会便旨在提供学人间一个相互切磋的论学平台。大会共举办两场主题演讲(主讲人为王润华教授、廖咸浩教授),六场次的讨论会,宣读经审查通过之二十四篇学术论文。主讲与发表的学者,分别来自台湾、美国、日本、韩国、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与香港。会后再从中选录十二篇经修改、校订过之正式论文,乃有这部《交会的风雷》诞生。洛夫、陈映真、古龙、林良、施叔青、陈列、朱天文、蔡素芬、王幼华、阮庆岳、夏曼‧蓝波安、钟文音⋯⋯重要作家,都是淡江引以为傲的校友。而「蓝星诗社」最后的出版品《蓝星诗学》,编辑部也落脚在淡江中文系,由赵卫民教授担任总编辑(一九九九至二○○七年,共廿四期)。这次大会邀得来自各方的诗学名家,可说是替这座拥有丰厚诗歌传统与文学氛围的校园,添加一笔越界、跨国论学的色彩。我们盼望这场国际会议的举办与这部书的出版,能够增益台湾学术界的诗学讨论风气;更期待两岸四地之诗学研究,未来能产生更多越界、跨国「交会的风雷」。

 

图书试读

诗和生活经验—重估中国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新诗
 
赵卫民/淡江大学中文系
 
严复(1854∼1921)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1898)一书风行全国。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抵就成了知识份子的信念。辛亥革命敲响了古老帝国的丧钟,二十世纪在中国是横向线、广度线,突破传统文化的封锁,大规模地留学去寻找新的力量。我把二十世界诗学定义为「徐志摩现象」,是「出去了,再回来」的世纪。到欧美、日本汲取新的爆炸性能量,回国来表现新的爆炸性能量,或者与传统文化的纵深线激盪。
 
一、二十年代:浪漫主义
 
胡适(1898∼1962)留学美国,正值美国诗意象主义运动,他已意识到要提出的白话文运动,将是一场中国的文艺复兴。他是哲学家杜威(1859∼1952)的学生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本新诗集。《新青年》的另一位主将刘半农(1891∼1934)赴法国获法国国家语言学博士,不离尝试时期的实验,创新「诗的体裁」,归结于对各地民歌的蒐集与方言的模仿民歌。至于沈尹默(1883∼1971)则留学日本,我把《新青年》时期称为新诗的尝试期。
 
刘半农的民歌尝试并没有获得太大的成功,但在尝试期中,他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歌词)和〈雨〉是两首新诗杰作。〈教我如何不想她〉以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致为依归,描述对「她」的感受:如起、承、转、合地由偶然想起,回忆甜蜜到稍感失望,到永怀希望。尤其夏天那段旖旎风光,令人回肠荡气。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叫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称唿女性时把「他」变成「她」是刘半农的发明。而另一首〈雨〉是灵气逼人,新诗百年来无此种童诗杰作。据说是刘半农听她女儿与妈妈的对话纪录而成,但也必有创造者的晔晔灵采。全诗分三段的散文诗,由把自己的心情投射到雨,雨是「不怕野狗野猫的雨」,到雨还在下着,应该回家找妈妈:「天上的黑云便是它的妈么?」最后一段:
 
妈!我要睡了!那不怕野狗野猫的雨,还在黑黑的草地上,叮叮咚咚的响。
 
它为什么不回去呢?它为什么不靠着它的妈,早些睡呢?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