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浥浥:从李二曲到唐德刚

书房浥浥:从李二曲到唐德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德刚
  • 李二曲
  • 书房
  • 文化史
  • 历史
  • 人物传记
  • 学术著作
  • 近代史
  • 回忆录
  • 中国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本丰富而精辟的书话书评,在真假、善恶、是非之间发现文史哲之真之美!

  ◎涵盖民国初期大陆图书与港台原版书及重要经典,做客观地赏析与评判。
  ◎本书为各类书之读后感,铿锵有力,无征不信,读书之乐正在其中。
  ◎勇于对权威提出建设性的批判,应证时代的真实声音,是爱书人必读的好书。

  姓名学专家、藏书家、散文家的作者,已发表姓名学论文、随笔及书话、书评、散文,逾百万字,也是位博学的书评家。

  经过丰富而深入的阅读、考证后,作者非常惊讶的发现:在那个资讯接收不对称的年代,从事人文学科的研究,怎么能接近历史之真实,又怎能实事求是?所以大陆与台湾的许多所谓文史研究,皆为政工宣传、抽样论证的广告,而无实际的人文研究价值。因而不断写下书话书评,并于报刊发表,但因版面及编辑需要而被删减者,作者此次不但全部复原,并又做了些修订,再度重新面世。

  批评余英时引文的瑕疵,批评汪荣祖关键人名的错误,批评董桥引文的一错再错,批评《史记》点校修订本注文之错。

  赞美唐德刚《战争与爱情》应在《围城》之上,赞美夏菁散文〈父亲的皮箱〉早已超过朱自清的〈背影〉,赞美徐迟、汤新楣译文的畅达、凝重而优美,赞美陈忠实的人品及签名本。

  发现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惟有在发现与比较中,我们才能一步步前行……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6616.pdf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采诗


  本名李建国。姓名学专家、藏书家、散文家。

  1955年生于西安建国路,父以路名命之。1969年随父下放陕西安康县。高中毕业后插队农村当农民。1979年毕业于陕西理工学院中文系,旋即任教安康学院中文系。1983年至2015年任教西安市。专治姓名学,还从事书话书评写作、散文创作。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高级讲师。二○一○年入选《中国散文家大辞典》。

  散文集有《缺少了什么》、《访钱钟书故居》。

  专着有《起名有学问》、《姓名学入门》、《老版本:一九○六至一九四九年间的旧书倩影》、《人名研究:中国传统取名习俗及命名个案分析》、《取个有意思的英文名字》、《夏志清的国学根底》。

  在大陆、台湾、美国发表的姓名学论文、随笔及书话、书评、散文,逾百万字。
 

图书目录

序   
 
‧甲编‧
贾平凹《空白》散论   
钱钟书也有记不清书名的时候   
值得收藏的书       
序之长短       
他从终南山走来──萧重声《倒淌河》读后   
读《老西安:废都斜阳》的遗憾       
读书的境界与纪律       
《上半截与下半截》也真逗       
未敢越墙相望的费孝通       
王芫的真理   
《干校六记》初版小考       
《重返巴格达》的瑕疵       
书痴傅雷       
通读二十四史的人       
读书种子──杨宪益和他的藏书       
「扰民」居然是新词   
《史家陈寅恪传》的一处错误   
小记《农村实用手册》       
路遥的书       
明道之师与抗颜为师   
《民国出版史》之批判       
寻找倚存成熟心灵的家园──收藏《读书》杂志的经过       
「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余英时引文的一处瑕疵       
收藏《文史知识》杂志的经历   
《万象》杂志收齐小记       
李二曲与慎独       
《史记》点校修订本注文错误举例   
我们为何要留学美国
──介绍《在美国发现历史──留美历史学人反思录》       
并没刻意收藏的创刊号       
陈忠实老师的签名本   
读《长安大鸟诗稿》感想   
关于莫言〈马的眼睛〉       
《电影创作》创刊号与两分钱   
 
‧乙编‧
惊识司马长风       
凄凉、横逆中的拓荒人──余光中《左手的缪思》读后感   
简媜的《红婴仔》       
聆听思果       
娓娓的夏菁   
炼石补天的董桥   
谁能推开文学家的门   
《湖滨散记》‧吴明实‧徐迟     
钱歌川的《狂瞽集》   
秦松的《唱一支共同的歌》       
汤新楣译作《开垦的人》   
回忆唐德刚教授   
暴食暴饮与细细咀嚼──小记《北台南小面馆浮沉录》       
 
‧附录‧
西安旧书市场近况       
采诗发表的书话书评作品简表   
 
跋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改革开放之初,我人生之最大收获,是看到了台湾、海外着名文史着作的原貌;同时,又纠正了过去读书的一些错误。非常惊人的现象是:大陆与台湾的许多所谓文史研究,皆为政工宣传、抽样论证的广告,而无实际的人文研究价值。现在还依稀记得,上高中时学过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梁实秋──那是被骂得狗屁不通的坏蛋;居然是「这个坏蛋」,竟能写出我们从未听过的《雅舍小品》。台湾那边也是一样,左派鲁迅的着作一律遭禁,甚至连「鲁迅」这个名字都不能提:鲁迅,不能叫鲁迅,而叫「卢信」(参见《新民晚报‧夜光杯》,1992年5月13日,东流〈「卢信」及其他〉)。

  在一个资讯接收不对称的年代,你怎样从事人文学科的研究,你又怎么能接近历史之真实,又怎能实事求是?缘于此,《读书》杂志创刊号的〈读书无禁区〉,那真是开启一个新时代的真正声音啊。

  两岸探亲潮,带来的是重新安抚被扭曲的亲情、老百姓的接触、文化的交流。我们居然读到了台湾的周梦蝶、洛夫、杨牧、余光中、琦君、张香华、简媜;我们居然还能读到柏杨、李敖、丹扉这样的杂文;我们还能读到那么多大师级的学者:钱穆、唐德刚、严耕望、南怀瑾、余英时。因此,我不惜花大价钱,买那些港台原版书;当然,我要非常感谢提携过我的张香华老师,她从台湾转道香港寄给我许多想看的书。而当大陆出版业成为世界之最时,近四十年来,的确也出了许许多多的好书,但也出版了世界上最多的垃圾。反观大陆之出版业,除了追踪我所喜爱的一些作家外,如饶宗颐、张广达、劳祖德、谢泳等,我更冷静地去寻找民国时期(1912-1949)一些重要而有意义的版本。本来,我一直想写一部专谈民国文史类书籍的书话,再写一部谈港台原版书的书话,因为愚庋之藏,民国初期图书与港台原版书,及重要的参考书,的确已颇具规模。由于民国书话已成专集,辑录在这里的港台原版书书话,倒还有几篇。

  本来,并没有想辑录自己曾经写过的此类文章,原是打算把自己写过的散文诗、散文、姓名学之外的文史类小品总结一下;没想到,自己的书话书评,反而比前者写得多,此次亦未能全部结集──专门探讨古代地理的,与严耕望先生关系密切的,拟打算另编一个集子。当然,略有几篇,亦不能免俗,是受人之请,乃萧重声老师给我的命题作文。

  我写的一些书话书评发表后,往往又冒出一点感想,或又看到拙文某处不妥、有误等,常常就改了再改;这也是有缘由的。因为其时效性,有时要拿去发表,虽容易出错,虽不及再放放而沉稳,但现实情况是:书价太高,得到的书评稿费,总要补贴买书之费用──其稿费甚至连看的书都买不回来,故多发表几个地方来换取购书之资──并非稿件辛迪加(syndicate),即向各报纸或期刊出售稿件,供同时发表的做法。这样,文章便有几种文本,还有被编辑大人删掉的,这次总算得以复原。一般不再详细注释,仅注明最早或重要文本。这次编辑又做了些修订。

  自己读过的书,除极个别被借走后不归者,基本上跟随着主人而安好地藏诸拙书房,毕竟,随时还要翻看之。早年读过的书,略有几本不在手边而不能再核对引文,是为歉。

  末了,我要特意感谢吴大英兄的约稿与催促,使我多写就了几篇书评。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五日

  ‧补记‧

  苏轼〈台头寺步月得人字〉:「浥浥炉香初泛夜,离离花影欲摇春。」苏轼〈自普照游二庵〉亦曰:「山行尽日不逢人,浥浥野梅香入袂。」近来愚书房新购入二十巨册《苏轼全集校注》,甚精美,亦好读之,乃名焉。而副标题,为李钦业教授命名,愚特此致谢。

  李满堂兄又仔细看了一遍最后定稿的书稿,发现诸多错别字,愚一一正之而特此致谢。

二〇一八年三月八日

 

图书试读

读书种子──杨宪益和他的藏书
 
(一)二十岁以前
 
生在富裕人家的幸福,莫过于少年时代有书读吧?台湾最受尊敬的十大企业家之一的张忠谋,少年时代家境富裕,母亲为独子买书,一买就是能摆满一个书架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儿童文库」!钱钟书父亲钱基博,本身就是大学问家,家里有的是钱钟书要读的书:少年时代,家里就有一套《四部丛刊》,规模也真够大的了;原版的英文名着也有许多,甚至还有两箱林纾翻译的小说。
 
然而,钱氏、张氏的富足,若与杨宪益的家境相比,真是难以望其项背。杨宪益小时候曾穿过袁世凯馈赠的黄马褂,他父亲是当时天津最杰出最富有的资本家──天津中国银行行长。照说,豪门望族的子弟,不必也无须选择读书、写书的人生道路;毕竟,这条充满荆棘的路,是孤寂、沉闷而坎坷的。
 
可是,有的人,天生就是读书的种子!
 
十二岁之前,家里为他请到了一位优秀的学者教他国文,当然,是从儒家经典和古代作家作品开始的。当他的古诗写的和老师一样好时,这位老师非常欣慰。老师该下课而离开杨宪益时,留下几卷自己写的诗,送给学生作为纪念。
 
才十一二岁,杨宪益已阅读过数量可观的古代笔记小说,以及明清通俗传奇和长篇小说。
 
五四运动前后,杨宪益常由家里一名年轻仆人陪同,坐包车到天津当时出现的许多家新式书店,购买胡适、周作人和鲁迅的大量着作,甚至购买了许多书商专门送上门的侦探小说和色情文学。当时,杨宪益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已经到了贪婪的地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房浥浥》实在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与其说它是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与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读到关于李二曲的部分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书房里,手捧古籍,时而陷入沉思,时而振笔疾书的情景。他对于李二曲“格物致知”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传统儒家思想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它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地自我更新。而当我们进入唐德刚的学术领域,我则被作者那种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史学视角所折服。唐德刚对中国近代史的“官逼民反”理论,以及他对“历史的三峡”时期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力量的分析,在作者的阐述下,变得既有条理又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学者观点时的审慎态度,他并非全盘接受,而是能够批判性地吸收,并且能够清晰地指出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这种严谨的学术精神,在今天的图书市场中,是难能可贵的。

评分

《书房浥浥》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作者在对李二曲和唐德刚的论述中,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其学术成就的罗列和赞扬,而是更深入地去探究他们思想的根源,以及这些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影响。在谈到李二曲时,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这位明末清初思想家深厚的理解和敬意,他并没有止步于对王阳明心学的继承,而是着重强调了李二曲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尤其是在“主敬”和“存神”方面的独到之处,这些都让我对这位“泰州学派”的集大成者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当笔锋一转,进入唐德刚的世界时,我又能感受到作者对现代史学研究的深刻洞察。唐德刚“史家有史家之言”的理念,以及他对“历史的误读”和“历史的真实”的探讨,在作者的笔下显得尤为鲜活。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唐德刚“历史三峡”理论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一种形象化描述,更蕴含着作者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整本书就像一条河流,时而潺潺流水,浸润心田;时而波涛汹涌,激荡思想。

评分

《书房浥浥:从李二曲到唐德刚》这本书,我刚拿到手时,就被它的书名吸引了。它不像市面上那些直白的学术论著,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标题,而是透着一股文人的雅致和生活的气息。“书房”,这是多少人心中的一方净土,是知识的海洋,是灵感的源泉。“浥浥”,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湿润、清凉、不张扬的韵味,让人联想到晨露、晚风,或者是在书页间拂过的温柔触感。而“从李二曲到唐德刚”,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勾勒出了一条跨越时代的文化脉络,仿佛将几位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串联起来,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思想如同灯塔,指引着后人前行。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在这片“书房”的土地上,用“浥浥”的笔触,描绘出这两位巨匠的学术世界,又将如何在这之间寻找到某种传承与对话。这种期待,就像是即将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充满着惊喜与好奇。我尤其好奇,作者会以何种视角,去解读李二曲那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以及唐德刚那颠覆传统的史学观点,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隐秘的联系,亦或是作者试图在他们的思想碰撞中,挖掘出新的启示。

评分

总的来说,《书房浥浥》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作者在处理李二曲和唐德刚这两位风格迥异的学者时,展现出了非凡的驾驭能力。对于李二曲,作者着重挖掘了他思想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和道德实践的深度,仿佛是在提醒我们,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依然有许多古老的智慧值得我们去重新审视和传承。而在谈及唐德刚时,作者则展现了对现代历史学研究的前沿视野,他笔下的唐德刚,既有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也有对历史叙事的创新尝试。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写作风格,没有强制的灌输,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述,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思想的力量,以及作者作为一位学者,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读者的真诚。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真的有一种让人沉浸其中的魔力。作者的笔调不算激昂,却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仿佛他就在我的耳边,将那些沉甸甸的历史故事和思想精华,轻轻地讲述。读这本书,不是在接受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更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朋友进行深入的交流。那些关于李二曲的论述,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贴切的比喻,让我清晰地感受到了他“致良知”思想的深刻内涵,以及它对后世中国哲学产生的广泛影响。尤其是作者在解读李二曲关于“格物致知”的论述时,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体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让我觉得这些古老的智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切实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转向唐德刚的部分,那种泼辣、犀利的风格又是另一番景象,作者并没有回避他史学研究中那些争议性的观点,而是以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去呈现,鼓励读者自行思考和判断。这种写作方式,真的非常棒,它尊重了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