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异文化中的鲁迅──从弘文学院入学到「退学」事件,青年鲁迅的东瀛启蒙

日本异文化中的鲁迅──从弘文学院入学到「退学」事件,青年鲁迅的东瀛启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鲁迅
  • 日本留学
  • 弘文学院
  • 文化启蒙
  • 思想史
  • 近代史
  • 中国文学
  • 东亚文化
  • 留学生
  •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鲁迅研究的重要学者北冈正子教授,究明青年周树人民族性觉醒的过程,最精辟、具代表性的鲁迅研究着作。
•详述周树人在成为「作家鲁迅」之前,一段少有人知的异文化启蒙之路


本书是周树人成为鲁迅之前,甚至不知自己会成为医学校学生之前的传记研究。描写一位二十岁的青年,面对日本的异文化,于前途茫茫的第一年留学期间,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之轨迹,同时也是抱持民族主义的青年周树人诞生前的故事。此处并无炽热的恋情点缀其青春,也未有「医学校学生周树人」或「作家鲁迅」的存在,对他而言那都是许久之后的未来式。这时的他,只是一位透过日本异文化中介而陆续出现的许多「爱国青年」的其中之一。

周树人在日本第一年的生活,孕育了多年后几经周折而终成为文学家──鲁迅的胚胎。然而这一年虽日渐形塑其「爱国青年」的面貌,却对他走上文学之路并无直接影响。文学家鲁迅于此时尚未成型,这个决心还仅以民族主义的自觉样态在周树人心中萌芽,然而此时的决心,终成为周树人这个主体的核心。他为了付诸实现其决心,耗费多时后,终于採用文学这个途径实行。
本书的主角是「周树人」而非「鲁迅」,但也可说是作家鲁迅传记的序章。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北冈正子

日本.关西大学名誉教授。主要着作:《摩罗诗力说材源考》(中文,何乃英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日本异文化中的鲁迅──从弘文学院入学到「退学」事件,青年鲁迅的东瀛启蒙》(日文,大坂:关西大学出版部,2001)、《鲁迅──救亡之梦的走向》(日文,大坂:关西大学出版部,2006)、《鲁迅文学渊源之探索──〈摩罗诗力说〉材源考》(日文,东京:汲古书院,2015)等。

译者简介

王敬翔
日本爱知大学中国研究科博士,现任阳明大学人文社会教育中心、联合大学语文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同时从事中日翻译与相关研究、教学工作。译有陈蕙贞《漂浪的小羊》(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5)、中西辉政《大英帝国衰亡史〉(台北:广场出版,2017)等。

李文卿
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现任名古屋外国语大学兼任讲师。主要着作:〈文学革命:乡土文学╱话文论战中的抵殖民思维〉《中极学刊》第三辑(埔里: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中国语文学系,2003.12)、〈向大东亚迈进──论台湾文学动员〉《中国21》第三十一号(日文,爱知大学中国学会,2009.5)、《共荣的想像:帝国.殖民与大东亚文学圈(1937-1945)》(台北:稻乡出版社,2010)等。

黄英哲
校订者简介
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博士、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博士。现任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暨大学院中国研究科教授。主要着作:《台湾文化再构筑(1945-1947)的光和影:鲁迅思想受容的走向》(日文,东京:创土社,1999)、《「去日本化」「再中国化」: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中文,台北:麦田出版,2007)、《漂泊与越境:两岸文化人的移动》(中文,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6)等。


相关着作:《「去日本化」「再中国化」: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修订版】》《交界与游移:跨文史视野中的文化传译与知识生产》

图书目录

目录

致中文圈读者  ◎北冈正子

前言

序章──中国近代教育的黎明
1 两场教育视察
2 赴日本教育视察 吴汝纶
3 赴中国教育视察 嘉纳治五郎
4 草创期的中国近代教育

一 鲁迅进入弘文学院
1 搭乘大贞丸至上海
2 搭乘神户丸赴日
3 申请入学弘文学院
4 鲁迅成为弘文学院首届学生

二 创设期的弘文学院
1 弘文学院与宏文学院
2 〈私立弘文学院规则〉
3 速成普通科学生 鲁迅
4 从江南班到浙江班
5 同期留学生 湖南师范学生与北京警务学生

三 急增的弘文学院留学生
1 官费留学生陆续到达
2 弘文学院订定〈学生管理规则〉
3 留学生中心「清国留学生会馆」
4 反清动向「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之发起

四 嘉纳治五郎:中国教育视察之旅
1 旅行日记──北京、上海、武昌、长沙、武昌
2 与清朝政府要人的会谈
3 张之洞的湖北教育政策与嘉纳治五郎
4 嘉纳治五郎眼中的中国新教育问题

五 成城学校入学事件
1 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与弘文学院学生吴敬恆
2 蔡钧公使发出停派留学生密函
3 驳回留学生请愿 吴敬恆被拘留于麴町署
4 强制遣返吴敬恆与孙揆均
5 辱国之大事──留学生的愤怒
6 蔡公使的「谕告」与媒体评论
7 东亚同文会的调停

△ 留学生生活片段──夏、秋

六 嘉纳治五郎对第一届毕业生演讲风波
1 弘文学院第一届毕业生
2 嘉纳学院长对毕业生之演讲
3 杨度与嘉纳治五郎对中国国民性的议论
4 鲁迅与许寿裳的国民性议论

△ 留学生生活片段──冬‧正月

七 日中两国高官的授课参观
1 要人的授课参观
2 参观授课之教师们
3 授课参观时的学生

△ 留学生生活片段──早春

八 弘文学院学生「退学」事件
1 同乡会杂志所载之事件经过
2 何谓「新订规则」
3 开设「通学制度」
4 「改良课程」因由为何
5 弘文学院的纪录──事件主角们
6 主要人物的位置
7 鲁迅的决心 剪辫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版出处与典藏处一览
索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序章──中国近代教育的黎明

一九○二年,日本明治三十五年四月,周树人,也就是后来的文学家鲁迅来到日本留学。同年六月,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赴日进行教育视察;七月,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则赴中进行教育视察。从两人交替前往对方国家进行教育视察的经过与整体意义看来,便可发现当时中日文化交流的复杂之样貌。同时从先驱知识份子的身影中也可看出中国对于从以科举为主的旧式教育,过渡到近代化新教育制度时的苦恼。回顾过往,教育近代化的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国家从专制王朝转变为民族国家之前所必须跨越的门槛。

鲁迅就在这种苦恼之中负笈东瀛。在具体陈述鲁迅,或者更正确地说是包含鲁迅在内的当时所有留日学生之留学经验前,在此首先大略探讨透过双方进行的教育视察所发现的问题。细节将于往后各章再行详述。

1
两场教育视察

教育视察形成之历史背景

首先简述造成这两场教育视察的历史背景。中国最初派遣十三名留学生赴日,是在甲午战争(一八九四~一八九五)败北后翌年,即一八九六年。当时中国驻日公使委託西园寺文相(兼任外相)执行留学生教育,而西园寺便将留学生教育交付予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日本对中国留学生的教育就此展开。嘉纳治五郎在东京神田租了一间房子,委託高等师范的教师特地在此对留学生进行教育。这个学校最初没有名字,后来随着每年留学生人数逐渐增加,规模扩大后,便以论语的典故取名为「亦乐书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伟大人物,就必须了解他成长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甚至是被遮蔽的瞬间。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渴望。它以非常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青年鲁迅在日本弘文学院的日常生活片段,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可能蕴含着影响他一生的思想火花。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作者显然对“弘文学院”这个具体地点及其所代表的意义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且将“退学”这一看似消极的事件,赋予了积极的“启蒙”意义。这是一种非常新颖的视角,打破了以往将鲁迅先生早年经历简单化的解读。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即使是看似“退学”的经历,也可能是一个人思想上“前进”的开端。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和对事件的重新诠释,让我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早期探索过程,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和深深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引人入胜了,"日本异文化中的鲁迅──从弘文学院入学到「退学」事件,青年鲁迅的东瀛启蒙"。光是这几个关键词,就能勾起我对那个时代、那个地点、那个伟人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鲁迅先生的早年经历充满好奇,总觉得他在日本的学习和生活,一定是他后来思想形成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书名中提到的“弘文学院”和“退学”事件,更是为这段历程增添了几分戏剧性,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年轻的周树人,在这段异国求学经历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碰撞与蜕变?异文化的环境,又会给一个来自中国、怀揣着救国救民理想的青年带来怎样的冲击和启迪?这本书似乎就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心中长久以来对鲁迅先生“东瀛启蒙”时期那段模糊而重要的时光的探索之门。我期待它能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带领我走进那个时代的日本,也走进青年鲁迅的内心世界。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将鲁迅先生在日本的经历,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不仅仅关注鲁迅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细节,更着力于分析当时的日本文化,包括明治维新后所形成的新的社会形态、思想观念,以及这些“新”事物对前来求学、寻求救国之道的中国青年们所产生的复杂影响。鲁迅先生在弘文学院的入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主动接触异文化、吸取新知的一个重要起点,而“退学”事件,则可以看作是他对既有教育模式、甚至是对他所期待的学习内容的一种审视和反思。书中对于“启蒙”的定义,也并非单向的接收,而是包含着质疑、碰撞、甚至是一种痛苦的挣扎。这种将个体经验与时代洪流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鲁迅个人成长的传记,更是对那个时代中国青年如何在日本这片异国土地上,寻求自身民族复兴道路的一次深刻的社会文化考察。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非常有层次感,它不是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通过对鲁迅先生在日本的求学经历,特别是弘文学院的入学以及后来的“退学”事件,层层剥茧,深入到青年鲁迅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所面临的时代困境。作者对于“异文化”的理解,也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思想、观念、甚至是价值体系的碰撞。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退学”事件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学业中断,而更可能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对当时教育模式、甚至是对自身未来道路的一种深刻反思。这种将“退学”解读为“启蒙”的视角,非常有启发性,让我看到了鲁迅先生早期思想的萌芽和成长,他如何在这个异国他乡,在与异文化的接触中,不断地审视和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为他日后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熟悉的那个深刻而犀利的鲁迅,在他年轻的时候,也曾有过如此迷茫、挣扎,甚至有些笨拙的成长过程。书中所描绘的弘文学院的学习生活,与我们想象中“留日学生”的刻板印象大相径庭。那是一个充满各种思潮涌动,也充斥着现实困境的环境。作者对当时日本社会的文化氛围、教育制度,以及留日中国学生群体的生态,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切实体会到了青年鲁迅所处的复杂语境。特别是“退学”事件的处理,书中并非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个人选择,而是深入剖析了事件背后多重因素的交织,包括学业的压力、思想的困惑、对现实的失望,以及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这种多维度、深层次的解读,远超出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对鲁迅先生的性格和思想轨迹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