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于途而印于心:李有成教授七秩寿庆暨荣退文集

学于途而印于心:李有成教授七秩寿庆暨荣退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李有成
  • 教育
  • 学术
  • 文集
  • 寿庆
  • 荣退
  • 高等教育
  • 中国教育
  • 思想文化
  • 赠礼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李有成教授为台湾外文学界重量级学者,在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四十年,不仅寄淑世理想于文学和批评,更以文字、教学、讲演、审评等不同形式渡化学子。他从槟城渔村至台北都会,再经欧美学院的历练,其学思历程本身就是一场离散与回忆之旅。在颠簸于途、奔波于业之际,李教授从来不曾忘怀离散即是生命的踰越,记忆已是行动,他者即是自身。如此敦厚、诚朴,又深具反思性的论理方式与伦理关怀,正是「有成学术」最珍贵的内涵与资产。

  本书收录文章十八篇,除单德兴的代序与张锦忠的跋文之外,分为三辑:「学术有成」十篇,皆为李有成教授的学生所作;「时光剪影」六篇;另有李有成访谈录及其学司自述两篇,相当完备地呈现李教授为学、为师、为友的不同维度,同时让读者看见在学术成就与光环之外,李教授如何刻苦自励,勉力向学,既在文字中盱衡人生,又在学术中淑世淑人。

  我的研究自始就相当重视学术的淑世功能,我尝试让文学研究更为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现实。这个学术信念可说一以贯之,我多年来从未改变。
 
  ─李有成,〈南港四十年〉
学于途而印于心:李有成教授七秩寿庆暨荣退文集 ——一部凝聚学思、致敬师者的时代之作 这部文集,汇集了海内外学者的智慧结晶,旨在庆祝著名教育家、史学家李有成教授七秩华诞,并为其光荣退休献上最崇高的敬意。本书并非简单地记录李教授的生平轨迹,而是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篇章,以及对当代教育与史学前沿问题的深入探讨,勾勒出一位学者如何将求学之路化为人生印记,将学术追求融入时代精神的完整历程。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史学研究、高等教育改革、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展现了李教授及其学术圈的深厚底蕴与广阔视野。 --- 第一部分:史海钩沉与思想脉络 本部分聚焦于李有成教授长期耕耘的史学领域。收录的文章立足于扎实的文献考据和创新的史学理论视角,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及人物评述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一、 区域史与社会转型研究 精选的数篇论文,深入探讨了特定历史时期内,地方社会结构如何适应或抵御中央集权带来的冲击。例如,有学者通过对明清时期某一特定府县的田产记录和族谱的交叉比对,重构了地方士绅阶层的权力网络变迁,揭示了社会权力由血缘向地域精英转移的微妙过程。这些研究不仅是对传统“大历史观”的有力补充,更彰显了从微观入手,探寻历史深层动力的学术勇气。文集收录的分析,着重于解释制度变迁与民间生活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避免了空泛的概念化描述,力求还历史以其应有的复杂性和肌理感。 二、 思想史的再审视 本部分尤为精彩的一组文章,致力于对中国古代重要思想流派进行重新定位。学者们不再满足于对经典文本的简单解读,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政治与文化语境下进行考察。其中,一篇关于宋代理学中“心性论”在不同地域传播差异的比较研究,尤为引人注目。文章细致考察了朱熹学派与陆九渊学派在江西、福建两地的实践差异,论证了地域文化对思想教化的具体塑造作用。这些论述,展现了研究者如何以严谨的考辨功夫,穿透历史的迷雾,触及思想内核的生命力。 三、 史学方法论的革新 在方法论层面,文集收录的几篇前沿性文章,探讨了后现代史学、文化史以及跨学科研究的未来走向。有作者主张将人类学、社会学的量化分析工具引入到对古代法律文书的解读中,以期更精确地把握古代社会运行的内在逻辑。这些讨论,不仅是对传统史学范式的反思,更是对未来史学人才培养方向的探索与指引。 --- 第二部分:教育之道与立德树人 李有成教授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高等教育领域。本部分收录的文章,既有对李教授教育思想的追溯与总结,也有当代大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 师者风范与治学精神的传承 多位李教授的历届弟子和同事,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撰写了回忆性文章。这些篇章不落俗套,而是聚焦于李教授在关键学术抉择、课堂教学细节以及对青年学者培养过程中的具体言传身教。例如,有学生回忆了李教授如何引导他们处理一段极具争议的史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治学严谨性、道德操守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极致要求。这些片段共同构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学者群像——一位将“学于途”视为终身使命,将“印于心”作为教育内核的楷模。 二、 高等教育的结构性反思 文集中的教育类论文,直面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和学术共同体精神的松动问题。有学者深入分析了科研评价体系对基础人文学科发展的制约,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构建更具包容性和长期视野的评估机制的构想。这些论述,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 三、 人文精神的回归与学科融合 部分文章强调,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文素养的培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探讨如何通过课程设置和跨学科合作,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这些倡议,清晰地勾勒出李教授所倡导的“通识教育”与“专业精深”相辅相成的教育理念。 --- 第三部分:时代共鸣与文化关怀 本部分文章跳脱出纯粹的学术范畴,将视野投向文化传承、社会责任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一、 历史记忆与民族身份构建 几篇关于近代以来历史叙事建构的文章,探讨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平衡对本土历史记忆的珍视与对世界多元文明的理解。学者们以清醒的视角审视了集体记忆在塑造民族认同中的双重性——既是凝聚力量的源泉,也可能是僵化思想的枷锁。这些讨论,立意深远,关乎当代文化自信的构建。 二、 传统学术资源的市场化与保护 文集还关注了古籍整理与数字化工作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有研究者结合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探讨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现代工具对传统学术资源进行保护、传播与研究,确保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真正地“活”起来,服务于当代创新。文章详述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合理规划抢救性保护工作,并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建议。 三、 荣休致敬:对未来学术的期许 文集的结尾部分,饱含了对李有成教授未来生活的祝福,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学界同仁共同肩负的责任的期许。这些文章以一种充满希望和力量的笔触,呼吁新一代学者继承前辈的优良学风,在各自的领域内继续探索未知,不负时代赋予的使命。 --- 结语 《学于途而印于心》不仅是对一位杰出学者一生奉献的庄严致敬,更是一部浓缩了当下中国史学界与教育界前沿思考的综合性文集。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温暖的人文情怀,为所有关心学术发展与教育未来的人们,提供了一份沉甸甸的阅读体验。本书无疑将成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也是对“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教育真谛的最好注脚。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智明


  现任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副研究员,国立清华大学人社系与国立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合聘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亚裔美国文学、文化研究以及学术建制与思想史。着有专书Transpacific Articulations: Student Migr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Asian Americ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3)。

熊婷惠

  国立中山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文学博士,现为该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离散论述、文学与记忆研究、族裔文学、东南亚英语与华语文学及文化生产。研究论文散见《中山人文学报》、《文山评论》与《台湾东南亚学刊》等期刊。编有论文集《离散与文化疆界》(与张锦忠合编,2010)与《疆界叙事与空间论述》(与张锦忠合编,2016)。

张锦忠

  国立台湾大学外国文学博士,现为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副教授兼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兴趣为文化符号学、离散与空间诗学、东南亚英文与华语语系文学。着有《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2003)、《马来西亚华语语系文学》(2011)、《时光如此遥远:随笔马华文学》(2015)等书,也担任《英美文学评论》(2014-2016)与《中山人文学报》(2016--)主编。

图书目录

熊婷惠    前言 1
王智明    序∕淑世淑人,有学有术 3
单德兴    代序∕踰越与开创:简述李有成教授的学思历程兼论《踰越:非裔美国文学与文化》  13

辑一:学术有成

【踰越的生命】
1 李翠玉    复制人之主体生成与伦理:石黑一雄之科幻成长小说《别让我走》23
2 陈重仁    生命政治的暗黑幻想:《莫洛医师的岛屿》中的生命制造、管理与进化 47
3 廖高成    库雷西早期作品中的男性气质  79

【他者与记忆】
4 王瀚陞    批判性记忆:李有成诗集《时间》里的马华记忆与离散 123
5 赖维菁    知识分子之旅:《在甘地铜像前》的离散诗学 139
6 刘于雁    帝国、历史与记忆:太平洋战争之反 159
7 蔡振兴    多元文化主义、共同体和美国梦:李有成论莫欣‧哈密的《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181

【伦理学转向】
8 廖培真    「美国优先」:《反美阴谋》之对抗历史、记忆行动主义与日常生活 205
9 熊婷惠    战争中的外邦人:论罗惠贤《断语》与陈团英《雨之赐》中的他者问题 223
10 傅隽    孟买生与死:论雅迪嘉的城市小说  247

辑二:时光剪影
11 何文敬    读行侠:我所知道的李有成 273
12 冯品佳    我所认识的李有成先生 283
13 张淑丽    离散论述研究计画札记 285
14 傅士珍    光辉且妍暖:我所认识的李老师 289
15 曾嘉琦    永远的老师 291
16 吴哲砚    我的师-父 297

辑三:夫子自道
17 单德兴    在马来西亚长大:李有成访谈录 303
李有成
18 李有成    南港四十年 339

张锦忠    跋∕「象征是这样子赋予的」:跋李有成教授七秩寿庆暨荣退文集  345

李有成教授简历与着作书目 353

编者与作者简介 357

索引 36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熊婷惠
 
二○一六年夏末秋初之际,智明向锦忠老师与我提到编辑有成老师的寿庆暨退休纪念文集一事,这等美事自然不待迟疑,在智明号召之下,秘密地着手进行编辑工作。本书的基本构思与邀稿由智明一肩扛起,我负责师友文章的邀约与书稿的初步整理,锦忠老师则担任顾问的角色同时负责写跋。在这长达一年半的筹备时间里,最要感谢的不外乎是诸位师长与师兄、师姐们在教书或身兼行政事务之余,慷慨赐稿,以及不厌其烦地鱼雁往返处理文章细节。尤其感谢单德兴老师,不仅约访了有成老师,更是时刻关心文集进度,在文集的成书过程中提供了许多建议,特此感谢。此外,更要感谢有成老师的助理嘉琦提供许多资讯,以及最重要的,提醒有成老师将访谈稿修订完成。我的科技部计画助理蔡宜婷协助初稿的书目编排,也在此一併致谢。最后,要感谢书林出版公司发行人苏正隆先生大力支持,与出版部编辑张丽芳小姐的专业协助,让本书得以顺利问世。
 
此书虽为纪念性质的论文集,编辑过程中我们却也未曾松懈,以呈现有成老师时时叮嘱学生的「门规」,做事要一步步来,认真做。我们勉力维持谨慎的态度,与论文作者交换阅读心得,也感谢诸位作者不计较是否有「点数」可累积,依旧根据编辑意见修订文章。诸位师长、文友不论以学术论文,或是散文随笔的形式,都让读者看见有成老师为学严谨、为人宽厚的生活态度。
 
在决定文集书名时,经过三位编者和单老师一番讨论后,择定智明建议的「学于途而印于心」。此乃典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陈嘉映教授《何为良好生活》一书的副标题「行之于途而印于心」。这个书名应该颇能彰显有成老师的学思历程,以及学术研究不与生活脱节的理念。
 
我们希望借由这本文集体现有成老师在在强调的文学淑世之功,在文学无用论之声未曾稍歇的今日,本书诸作者却用文字展开行动,让有成老师的生命经验交织在自身的生命叙事中。有成老师在学界的奉献让我们见证文学、人文学科的影响,非一朝一夕能立竿见影,但却能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久远的潜移默化之效。
 
─二○一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于槟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令人玩味,“学于途而印于心”,这八个字仿佛自带了一种悠远的诗意,暗示着一种学习的境界,一种将知识内化、融会贯通的智慧。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时,脑海中就浮现出一位学者,他的一生都在路上,在求索的道路上,在教学的旅途中,而这些经历,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成为他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再加上“李有成教授七秩寿庆暨荣退文集”的副标题,我立刻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庄重与喜悦。七秩,七十载,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庆贺的里程碑,而“寿庆”二字,则充满了温馨和祝福。更重要的是,“荣退文集”,这不仅仅是对一位学者职业生涯的总结,更是一种对其贡献和影响的肯定,是对他桃李满天下的深情回顾。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去感受这其中承载的学术精神、人生智慧以及师友情谊。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为李教授的七秩寿辰和荣退而作,更是一份留给后人,关于学习、关于人生、关于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会是一本读来令人心生敬意,也充满温暖的书。

评分

初见此书,其名“学于途而印于心:李有成教授七秩寿庆暨荣退文集”,便有一种扑面而来的醇厚气息。它不像许多当下流行的书籍那样追求时髦的标题,而是沉静而有力,传递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学识与风骨。我联想到那些在学术道路上孜孜不倦、一生耕耘的先生们,他们的知识并非空中楼阁,而是行走在天地之间,从实践中、从与人的交流中、从对世界的观察中汲取养分,最终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印于心”三个字,更是点睛之笔,它超越了单纯的记忆,抵达了理解、感悟、乃至融为一体的境界。而“七秩寿庆暨荣退”的字样,则为这本厚重的文集增添了生活化的色彩,它不仅仅是一份学术的总结,更是一份人生的庆典,是对一位杰出教育者一生辛劳与贡献的深情回望与赞美。我猜想,这本书中收录的文章,定然是凝聚了李教授治学多年的精华,以及他与众多同仁、弟子之间的深厚情谊。它是一份献给恩师的礼物,也是一份值得所有热爱学术、珍视人生的人细细品读的宝藏。

评分

《学于途而印于心:李有成教授七秩寿庆暨荣退文集》,这书名,简直就是一首精炼的诗,又像是一面洞察人生的镜子。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命名,而是提炼出了一种极具东方哲学色彩的学习理念。“学于途”,它道出了学习的本质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动态的、过程性的,是在行进中、在体验中、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完成的。这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真正的智者,他们从不将自己禁锢在某个狭小的空间,而是拥抱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课堂。这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精神,在这里被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而“印于心”,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个理念,它强调的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将外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品质,是让所学所思深刻地烙印在心田中,成为滋养生命、指导行为的力量。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智慧的沉淀,是人格的塑造。后面的“李有成教授七秩寿庆暨荣退文集”则为这本书赋予了生命的故事和人情的温度。七十岁,是人生阅历的沉淀;寿庆,是亲友的祝福;荣退,是职业生涯的辉煌谢幕。我能想象,这本书里一定汇聚了无数感人的故事,深刻的学思,以及对李教授深深的敬意与爱戴。这注定是一本充满智慧、温暖和力量的读物。

评分

当我的目光落在《学于途而印于心:李有成教授七秩寿庆暨荣退文集》的标题上时,一股由衷的敬意油然而生。这个名字,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勾勒出一位学者的生命轨迹与精神内核。“学于途”,预示着他的人生道路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教材,每一步的行走,每一次的经历,都成为了他汲取知识、增长智慧的源泉。它没有将学习局限于书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世界,体现了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治学态度。而“印于心”,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表达,它意味着知识不再是浮于表面的文字,而是被深深地内化、消化,成为个人品格、思想和行为的底色。这种境界,是无数求学者梦寐以求的。紧随其后的“李有成教授七秩寿庆暨荣退文集”,则为这幅画卷增添了温暖的色彩和庄重的意义。七秩,是人生的重要里程碑,是对过往积累的肯定;寿庆,是充满祝福的喜悦;荣退,则是对辛勤付出的赞扬与肯定。这本书,无疑承载了李教授一生为学术、为教育所付出的心血,以及与他同行、受他教诲的无数人的敬仰与感激。我深信,这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将是凝聚着真挚情感、深刻见解和宝贵经验的结晶。

评分

一本名为《学于途而印于心:李有成教授七秩寿庆暨荣退文集》的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本汇集文章的普通读物。它的书名本身就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意境——“学于途”,这象征着一种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一种将人生视为课堂的胸怀,一种对知识探索的热情,无论走到哪里,学习的脚步都从未停歇。而“印于心”,则将这种外在的学习转化为内在的升华,是一种深刻的理解、情感的共鸣,以及价值观的形成。这八个字,蕴含着一种朴素而又深刻的人生哲理,指向的是一种将学习融入血液、渗透到生命每一个角落的理想状态。再加上“李有成教授七秩寿庆暨荣退文集”的说明,我立即联想到,这本集子将是汇聚了众多篇章,它们可能来自李教授的挚友、同行、以及他悉心培养的学生,共同为他七十岁的寿辰和光荣退休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和最深刻的纪念。这既是对他学术成就的褒奖,更是对他人格魅力和教育精神的颂扬。我期待它是一本充满智慧、情感和温暖的作品,能让我感受到学术的魅力,也能领略到人生的宽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