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津逮

文言津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言文
  • 古籍
  • 词汇
  • 语法
  • 阅读理解
  • 文化
  • 教育
  • 学习
  • 工具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文学习的基础入门书

  「津逮」的本意是由渡口坐船到达目的地,后用来比喻为学的门径。

  「文言津逮」也就是「文言入门」。张中行先生的这本书,是讲怎样学习文言的。

  在本书中,张中行先生以十篇文章讲怎样学习文言,外加一篇附录专讲工具书。把原本艰深的知识,用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的文笔,娓娓道来,带读者在文言世界中漫游,于不经意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推广重点
  1.中文学习的基础入门书。
  2.大家小作,深入浅出,易于学习,掌握文言学习的门径。
  3.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知识准确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中行


  1909—2006,河北香河人,哲学家、散文家。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教于天津南开大学、北京大学。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着有《负暄琐话》《禅外说禅》《文言津逮》《作文杂谈》《顺生论》等。

图书目录

我读《文言津逮》陈曦钟

写在前面的几句话
一  文义之间
二  读音小议
三  名物种种
四  典故探原
五  费解一斑
六  择善而从
七  舍粗取精
八  冷暖自知
九  循序渐进
十  行文借鉴
附录 工具书举要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文义之间
 
这本小书谈的是讲文言或学文言时会碰到的一些问题。谈问题之前,先说说甚么是文言。这要从古汉语说起。顾名思义,古汉语是古人用为交际工具的汉语。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古」指甚么时代,二是「语」指哪一种话。先说前一个问题,古,从有文献可考算起,即使截止到隋唐,也超过两千年。年代久,任何事物都要变,语言当然也不能例外。孔子说的话如果如实地传下来,恐怕以继道统自任的韩愈也未必能懂,那么究竟以孔子之言为准呢,还是以韩愈之言为准呢?再说第二个问题,从甲骨文起,可考的文献确实不少,可是这些文献与口语有无距离,距离多远,也很难确切知道。古,摸不清;语,也摸不清。怎么办?可行的办法是取其大同而舍其小异。幸而我们的古汉语确是有大同,即所谓「文言」,古代大致以秦汉为准,有个相当明朗的规格,后代,不管是强调仿古的唐宋八大家和明前后七子,还是强调创新的明公安派,都亦步亦趋地照着规格作,这样,文言高踞其位,堂上一唿,堂下百诺,就形成相当协调的一统。这个一统,与其说是古汉语,还不如称之为文言更确切。自然,文言的大同之中也难免小异,如过于古奥的词句,见于甲骨文、金文以至《尚书》中的那些,看来有些离奇,或者另一端,如六朝的译(佛)经体,有外道气,小说,有俚俗气,可以存而不论。
 
文言和现代汉语有传承关系。这种关系很微妙,你说是截然两种吗?不对;你说不是两种吗?也不对。勉强说,是藕断丝连,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显示易学的一面,就是说,可以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同中有异显示难学的一面,就是说,望文生义,常常会误解。
 
我们读文言作品,看,是由字形而领悟意义;念出来,是由声音或兼由声音领悟意义。这里专就看说,是字形和意义之间有某种约定的关系,熟悉这个约定的关系,自然可以望文而生义。可是,字形和意义的约定关系,文言和现代汉语不尽相同,甚至常常不同,因而不熟悉文言的人就很容易把现代汉语的约定关系移用于文言,于是就错了,至少是似是而非。因此,文言的讲读,想要做到理解正确,就必须注意文言的文义之间的某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情况。

用户评价

评分

《文言津逮》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我一直认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而文言文,无疑是这座桥梁上最重要的一块基石。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致力于让更多人能够走近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优秀作品。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并没有把这本书写成一本冰冷的“工具书”,而是注入了自己对古文的热爱和理解。我喜欢书中那些充满智慧的解读,它们不仅帮助我理解了字词的含义,更让我体会到了古人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细细品味那些优美的句子,感受文字的力量。它让我意识到,文言文并非是陈旧的,而是依然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文化血脉之中。这本书,无疑是我在文化传承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益友。

评分

这本《文言津逮》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工具书,不如说是一扇通往古代文人心灵世界的窗户。刚翻开它,就有一股沉静而古雅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书香四溢的古老书斋。我被书中那些精炼的词句、古朴的韵味深深吸引,它们像是遗落的珍珠,需要细心打磨才能显现出璀璨的光芒。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字词,试图理解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和时代背景。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力求还原其最本真的面貌。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不禁肃然起敬。更令我赞叹的是,书中并非一味地罗列冷僻字词,而是通过生动的例句和详尽的解释,将这些古老的词汇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仿佛看到了昔日文人墨客,在宴饮唱和、抒发情怀时,如何挥洒自如地运用这些词语,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历史的对话。它不仅提升了我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更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无疑是我书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评分

刚拿到《文言津逮》时,我对它抱有极大的期待,毕竟“津逮”二字,就透着一股子学术的严谨和渊博。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并非是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一种温润如玉的文字质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词语的解释方式,它不像字典那样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深入挖掘词语的演变过程、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以及相关的文化典故。我记得其中有一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似乎很普通,但在书中,作者却追溯了它在不同朝代、不同文体中的用法,并辅以大量的古籍例证。这种“以古证今”的功夫,着实令人拍案叫绝。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曾经在阅读古籍时遇到的困惑,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解,那些一知半解的片段,似乎都在这本书中找到了清晰的解答。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引导着我,一点一点地揭开文言文的神秘面纱。这种在知识海洋中遨游的感觉,既充满了挑战,又充满了乐趣。我庆幸自己能够拥有这样一本可以常读常新、回味无穷的书。

评分

《文言津逮》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一直对古文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但苦于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总觉得隔靴搔痒。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它不是那种“速成”的教程,也不是那种“填鸭式”的灌输,而是以一种非常平和、自然的方式,引领读者进入文言文的殿堂。书中的每一个词条,都像是一个小小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词语时,所展现出的深厚功底和独到见解。他不会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释,而是会深入到词语的本源、文化背景,甚至是用词者的心境。我曾经因为某个古文翻译问题而苦恼不已,但在书中,我找到了非常贴切的解释和例证,让我茅塞顿开。阅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位博古通今的长者对话,他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告诉你“为什么”,以及“怎么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死记硬背来得更加深刻和有效。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拿到《文言津逮》这本书,是带着一丝忐忑的。文言文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总是有那么一点“高不可攀”的感觉。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使用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易懂的文字,将文言文的精髓娓娓道来。我惊喜地发现,原来那些古老而庄重的文字,也可以如此生动有趣。书中对于词语的解释,总是结合大量的实际应用场景,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我记得其中一个关于“之”字的解释,就非常精彩,它通过不同的例句,展现了“之”字的多种功能,让我一下子就豁然开朗。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不再觉得阅读文言文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亮点,获得新的启发。它让我觉得,学习文言文,原来可以这么轻松和愉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