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陈冠中的时代文评集

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陈冠中的时代文评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评论
  • 文化研究
  • 乌托邦
  • 反乌托邦
  • 异托邦
  • 陈冠中
  • 台湾文学
  • 时代精神
  • 社会批判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跨界东方与西方,针砭当代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度思想探索。



如果「民间知识分子」仍然存在于当代中国与华语世界,「陈冠中」无疑是最值得注意的名字之一。多年来他游走两岸三地,对时事政局每有一针见血的点评,更重要的,他愿意潜心閲读、思考其中的思想脉络以及理论渊源,而不仅仅停留在一般观察者的位置。
他批判天朝主义下的香港危机,梳理西方专制哲学的来龙去脉;既探讨左翼论述的洞见与盲点,也想像后人类风潮下的人文意义。陈冠中的腹笥宽阔,关怀深远,笔锋所及,在在可见一种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的愿景。
——王德威(哈佛大学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


《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集结陈冠中八○年代以来的时论、史识和思想精华,以东西方的政治哲学与人文探索揭开序幕。从东方专制,到马克思的亚细亚论;从墨索里尼的义大利法西斯政权,到中道自由主义与反专制的左翼思潮;从一中多制到华文三地的各自表述;从西藏的困局,到中国香港问题;从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到科技奇点、经济奇点、制度拐点……


当代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表面喧哗热闹,实则万马齐喑。历史的专制怪兽肆虐文明,何尝有其尽时?在3.0版以后,专制还将以什么面貌出现?

陈冠中游走体制内外,他鹰眼般的敏锐洞察,剖析瞬变的世界趋势,展现出知识分子的思想深度与人文关怀。他的异托邦书写或许不能入专家学者的法眼。但更多时候,这些所谓的法眼往往囿于一偏之见,甚至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陈冠中来自民间知识分子的书写反而「有助人们生成多视角社会想像的可能,就像双目的人类突然变成了复眼的苍蝇,或者变成有夜视能力的猫科动物」。

在暗夜,陈冠中左顾右盼,南观北望,写出(新)时代的矛盾。我们于是记起鲁迅的话,「爱夜的人要有聼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光影之间:现代叙事的变迁与重构》 一部深度剖析当代文学、电影及文化现象的锐利文集 在信息洪流与媒介交织的时代,我们如何理解“真实”的边界?文本与图像的张力如何塑造我们对历史、社会乃至个体命运的认知?《光影之间:现代叙事的变迁与重构》汇集了二十余篇精湛的评论文章,聚焦于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全球文化领域中叙事手法的颠覆、身份政治的涌现,以及技术进步对人类精神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个宏大的历史框架,而是通过对具体作品和现象的个案研究,揭示当代文化语境下,意义是如何被生产、消费和解构的。 本书的结构围绕三个核心议题展开:“记忆的碎片与历史的重写”、“身体、空间与异化的主体”、“媒介的迷宫与后真相的逻辑”。 --- 第一部分:记忆的碎片与历史的重写 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宏大叙事逐渐崩塌,取而代之的是无数细碎的、个人的、甚至是被压抑的记忆片段。本部分探讨了当代作家和电影人如何处理创伤记忆与集体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 《废墟上的回声:论新世纪文学中对“失落年代”的考古》 一文,深入分析了几位重要小说家如何绕开官方的历史陈述,通过家族秘史、私人日记和虚构回忆,重构一个被主流叙事遗忘或扭曲的时代侧影。作者着重探讨了“不确定性”作为一种叙事策略,如何赋予历史文本以伦理上的重量,迫使读者直面历史记录中的空白与矛盾。 紧随其后的是对 “非虚构的边界” 的考察。随着口述历史和个人证言的兴起,文学与纪实的界限日益模糊。文章细致辨析了某些备受争议的纪实文学作品,它们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如何不可避免地被作者的主观介入所“污染”,从而引出了关于“谁有权讲述”的深刻讨论。我们审视了那些试图超越二元对立(真实/虚构、客观/主观)的文本,它们更像是对记忆本身进行的一种审慎的、充满怀疑的描摹。 在电影领域,本部分还探讨了 “历史剧集中的‘怀旧’陷阱”。许多热门剧集热衷于重现过去,但这种重现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滤镜。文章批判性地审视了这种“浪漫化”的历史重构,指出其背后隐藏的文化消费逻辑,即如何将复杂的历史转化为易于消化的娱乐产品,从而消解了历史的批判性力量。 --- 第二部分:身体、空间与异化的主体 当代个体经验被置于全球化、城市化和生物技术进步的巨大背景下,身体不再是稳固的实体,而是流动的、被规训的、不断被技术介入的对象。本部分关注叙事如何处理主体性的危机。 《垂直城市中的幽灵:高密度空间对个体能动性的消解》 一文,将目光投向了现代都市的微观生态。通过分析一系列以超级都市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和艺术装置,作者揭示了在高度结构化的、垂直化的居住环境中,个体如何体验到身份的稀释和行动的受限。这种物理空间上的压迫感,如何转化为精神上的疏离与麻木,形成一种“景观式被动性”。 关于身体的论述延伸至 “数字镜像与肉身焦虑”。随着社交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身体的呈现和感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文章剖析了在“滤镜时代”,身份建构是如何从内在驱动转向外在观看的。我们探讨了那些直面赛博格主题、基因编辑伦理的作品,它们不仅是科幻想象,更是对当前生物政治现实的隐喻——即身体正在成为一个可编程、可交易的信息载体。 《边缘的地理学:迁徙叙事中的“在场”与“缺席”》 则聚焦于流动人口的叙事困境。对于那些身处国界之间、文化夹缝中的主体而言,传统的“家园”概念已经瓦解。作者考察了如何通过语言的断裂、身份的混杂来表达这种流离失所的状态,强调了“缺席”——如身份文件、归属感——如何成为定义主体存在的重要构成。 --- 第三部分:媒介的迷宫与后真相的逻辑 技术革新不仅改变了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更重塑了我们对“真理”的认知结构。本部分集中探讨了新媒体环境对传统叙事权威的颠覆,以及“信息茧房”如何固化了我们的世界观。 《碎片化传播与注意力经济:叙事节奏的加速化》 深入分析了短视频、信息流推送等新兴媒介形态,如何迫使叙事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抓人”的任务。这种节奏上的强迫性加速,牺牲了深度和复杂性,导致了一种倾向于极端化、标签化的解读模式。文章认为,这不仅是传播方式的改变,更是认知模式的退化。 接着,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 “算法策展下的审美偏见”。当内容推荐由数据驱动时,我们所接触到的文化产品,是如何被塑造成一个无限重复我们既有偏好的闭环?作者通过考察艺术市场和流行文化的反应,论证了算法如何有效地扼杀了“意外发现”和“异质体验”,从而使文化环境趋于同质化。 最后,在 “阴谋论的叙事学” 一章中,作者试图理解为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看似荒谬的另类叙事反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章指出,阴谋论并非缺乏逻辑,而是提供了一种极度清晰、责任明确的替代性因果链条,它以一种颠覆性的“宏大叙事”姿态,回应了现代社会对确定性的深层渴望。这种叙事的诱惑力,构成了对主流知识体系的严峻挑战。 --- 结语:在不确定中寻求连结 《光影之间》的最终目的,是鼓励读者以一种警惕而审慎的态度,去面对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充满反讽的时代。它旨在提供一种批评工具,帮助我们穿透表面的光鲜与噪音,去辨识那些试图定义、约束或解放我们经验的叙事力量。本书提供的是对话的起点,而非终极答案,它呼吁在碎片化的现实中,重新找回对复杂性和细微差别的尊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冠中
华文作家,香港大学院士,香港书展2013年年度作家。2009年小说《盛世》已译成十三种外语,2013年小说《裸命》也已译成多种语文,2015年小说《建丰二年:新中国乌有史》获得「红楼梦奖」第六届专家推荐奖,并获选为台湾「文化部2001-2015华文长篇小说20部」。上述三部小说皆入选《亚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好书小说类。
其他着作包括小说《什么都没有发生》、《总统的故事》,小说集《香港三部曲》及文集《我这一代香港人》、《或许有用的思想》、《事后:本土文化志》、《城市九章》、《移动的边界》、《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半唐番城市笔记》、《香港未完成的实验》、《香港的光荣年代?》、《中国天朝主义与香港》、《活出时代的矛盾:社会创新与好社会》,以及《是荒诞又如何》等。

1976年创办香港《号外》杂志,曾在1980年代制作多出电影,并于1995年参与创办台湾超级电视台。曾于2008年至2011年出任国际绿色和平董事,现居北京与香港。


相关着作:《什么都没有发生》《建丰二年:新中国乌有史》《盛世》

图书目录

推荐序/「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陈冠中写出时代的矛盾/王德威

从东方专制到专制3.0

亚细亚生产方式

墨索里尼的幽灵

中道自由主义与反专制的左翼

一种华文:各表、同表、共生

「一中多制」

西藏困局能否以「梵蒂冈模式」突破?

中国天朝主义与香港

为什么要书写张东荪?

书评作为当代史观的导航

顾左右言它——中国论述的绛树两歌

杂种城市与世界主义

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

科技奇点、经济奇点、制度拐点


附录/

新左翼思潮的图景

周濂对话陈冠中:中国新左翼传承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陈冠中的时代文评集》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画面。乌托邦,那个完美的、遥不可及的理想国度,常常是驱动人类进步的动力,但同时,它也可能变成压抑个体自由的牢笼;恶托邦,则将我们想象中的种种恐惧具象化,是社会失控、人性泯灭的警示;而“异托邦”这个概念,更是充满了想象空间,它或许是指那些游离于主流之外、独立存在的亚文化空间,又或许是那些被我们有意无意忽视的、正在形成的另一种可能性。陈冠中挑选这样的三个维度来命名他的文评集,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对复杂现实的深刻认知。我尤其好奇他会如何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张力与关联,它们是相互排斥,还是在某种程度上彼此渗透?那些在书中被他细致剖析的社会现象、文化潮流,究竟将我们引向哪个“托邦”?我猜想,这会是一场关于认知边界的拓展,关于现实的重重拷问,以及关于未来的多重猜想。

评分

这本《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陈冠中的时代文评集》的书名,一开始就让我联想到各种关于理想社会与反乌托邦的讨论。陈冠中的文字,我读过的几篇,总是带着一种冷静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力,他不像一些评论家那样情绪饱满,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理智,将现实的肌理层层剥开。这本书的命名,似乎是将他长久以来对社会、政治、文化现象的思考,归纳为一个更宏大的框架。乌托邦,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但这种追求在历史长河中,也常常演变成各种形式的压迫;恶托邦,则是那些曾经的理想破灭后留下的残骸,是对现实失控的恐惧;而“异托邦”这个词,则充满了一种未知的可能性,它可能是在现有体系之外悄然生长出的新的秩序,也可能是对既有现实的一种解构和颠覆。我很好奇,陈冠中将如何在这三个看似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维度中,展开他对当代社会状况的论述,他会从哪些具体的事件和思潮入手,来构建他独特的“托邦”图景?

评分

《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陈冠中的时代文评集》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辨识度和思想性。陈冠中,这个名字在当代华语文学圈中,总是与深刻的观察和犀利的批判联系在一起。每一次读他的作品,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体操,跟随他跳跃、旋转,去审视那些我们可能已经习惯、甚至忽略的社会现象。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三个关于社会形态的核心概念,这三个“托邦”,无论是一种理想的寄托,一种现实的警示,还是一种边缘的探索,都指向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面向。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陈冠中将如何在他精心挑选的这些文评中,去阐释这三个概念,他会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思考,落实到具体的历史事件、文化潮流乃至于个体经验中?他笔下的“乌托邦”是否承载着温情的期盼,他眼中的“恶托邦”是否充满了令人警醒的细节,而他所指的“异托邦”,又会是怎样一个模糊却充满潜力的空间?我预期这本书,将是一场关于时代精神的精妙解剖,一次对我们所处世界的多元解读。

评分

最近总是被一些关于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讨论所吸引,而《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陈冠中的时代文评集》这本书的名字,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般。陈冠中,他总能以一种既疏离又贴近的方式,触及到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感受。我总觉得,他的文章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零散的社会新闻、文化事件,串联成一条清晰可见的脉络,揭示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结构性力量。这本书的名字,“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这三个词组成了对不同社会形态的哲学性思考,它们之间相互映照,也相互对立。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陈冠中如何用他的笔触,去描绘那些我们向往的美好愿景,去警示那些令人不安的警示信号,更重要的是,去探索那些正在悄然生长、可能颠覆我们现有认知的新生力量。这本书,我预感,绝不会是一本轻松读物,它将是一场关于时代精神的深度对话,一次对人类集体想象的解构与重塑。

评分

这本《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陈冠中的时代文评集》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陈冠中这个名字,在我的阅读版图里,一直占据着一个复杂但重要的位置。他总能以一种不动声色的笔触,解剖出时代脉搏的细微跳动。每一次翻开他的文字,都像是走入一个精心构建的迷宫,入口处是日常的风景,但随着深入,你会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线索,那些被主流叙事遮蔽的角落。这本书似乎正是这样一次深入探索,它不是简单地陈列观点,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参与一场智识的冒险,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理想国”与“末日景象”,去探究那些在我们现实世界中模糊存在的“他方”。我期待着在这本书里,能看到陈冠中如何将他对社会、文化、历史的深刻洞察,化为一篇篇犀利的评论,如何用他独特的观察视角,为我们展现这个时代的多元面貌,甚至是多重危机。我想,他笔下的“托邦”们,不会是轻易就能被定义或消化的,它们会留下许多值得咀嚼的余味,引发无尽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