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的现实主义:诗人吴岸的文学理念

本土的现实主义:诗人吴岸的文学理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吴岸
  • 现实主义
  • 诗歌
  • 文学批评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本土文化
  • 文学理念
  • 诗人群像
  • 文化研究
  • 现代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砂拉越,属马来西亚一洲。在历史、地理、族群、文化、文学都与作为中央的马来半岛有着迥然不同的发展。

  吴岸(丘立基,1935-2015),从1962年《盾上的诗篇》便开始其半个世纪的创作,在砂华文学担任先锋者的角色。「现实主义」与「本土性」在吴岸文学作品中是两大无法忽视的文学特色。

  本书以吴岸作为砂华文学底下的个体,从本土出发,以书写的独特性,展示砂华文学的自主文学场域的一种可能。吴岸创作中本土与现实主义的融合,促成思想与空间的交织,形成土地与世界两面维度的接轨,展示具「本土世界观点」的文学。本书将砂拉越华文文学(砂华文学)从国家文学的概念中抽离,透过作品观察砂华文学的定位,以一个 「自成体系」的文学主体视角进行检视。作者聚焦吴岸的行为事迹与文学书写,更以长达20页的附录〈吴岸访谈〉,向读者揭示了吴岸最全面而深入的自述。

本书特色

  1.以马来西亚砂拉越诗人吴岸其人其诗研究为主体,俯瞰整体砂华文学发展。
  2.李瑞腾、游俊豪等文学研究名家,专序推荐。
  3.原作论文获台湾第一届周梦蝶诗奖评论组三奖。
  4.收录诗人吴岸访谈实录,揭示诗人最全面且深入的自述。

‧名家专序推荐‧

  李瑞腾(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院院长、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游俊豪(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文系主任、华裔馆馆长、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

  从现实主义与本土性的两个重点属性来论吴岸,不只彰显了吴岸文学的整体性,也舖陈了吴岸所从属的砂拉越华文文学,这正是他所说的「以吴岸为个案研究,俯瞰砂华文学的整体发展」。──李瑞腾

  一位新加坡土生土长的年轻人,视野涵盖东南亚华文书写,实属不容易。所以我不得不感动,那样的在场现实,始终是他心灵的关怀。──游俊豪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 --- 书名:文明的黄昏:历史的周期与现代性的困境 作者:[虚构的作者姓名] 页数:680页 定价:[虚构的价格] 内容简介 《文明的黄昏:历史的周期与现代性的困境》是一部跨越历史学、社会学和哲学领域,对西方文明(特别是欧洲及其影响范围内的社会形态)自启蒙运动以来的发展轨迹进行深刻反思的鸿篇巨制。本书并非简单地回顾历史事件的罗列,而是聚焦于驱动宏大历史叙事的内在结构、周期性规律以及在技术加速和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性所面临的内在矛盾与最终的“黄昏”迹象。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非直线进步的单向旅程,而是遵循着一种隐晦的、但可被识别的“勃兴—鼎盛—衰颓—转型”的宏大周期。作者借鉴了斯宾格勒、汤因比等历史哲学家的思想精髓,但更侧重于引入后结构主义对权力、知识和主体性的解构视角,力图在纯粹的历史决定论与虚无主义的阐释之间开辟一条新的论证路径。 第一部分:启蒙的悖论与理性的僭越 开篇部分,作者详细审视了启蒙运动的遗产。作者认为,启蒙运动成功地解放了人类心智,将传统的神权和王权从知识的中心移除,代之以“科学理性”作为绝对的裁判者。然而,这种对理性的过度崇拜,催生了现代性最初的悖论:工具理性对目的理性的吞噬。 在对康德、黑格尔思想的批判性解读中,作者指出,当“自由意志”被还原为可计算的经济行为、当文化被简化为市场交换价值时,启蒙所承诺的普遍人道主义理想便开始在内部腐蚀。本部分通过分析工业革命初期城市化进程中的异化现象,展示了人类如何从自我解放的“主体”退化为技术官僚体系中可替换的“零件”。 第二部分:帝国的幻象与民族国家的黄昏 本书的中间部分深入探讨了民族国家的兴衰及其在全球体系中的作用。作者认为,民族国家作为现代性的核心政治组织形式,其合法性根植于两个支柱:排他性的民族叙事(神话)和对物质资源分配的垄断权。 然而,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全球资本的流动性增强和信息技术的爆发性发展,民族国家的边界在经济和文化上逐渐被“渗透”和“溶解”。作者以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变迁为切入点,分析了主权概念的削弱。特别是,作者深入剖析了冷战后的“单极时刻”,并论证了这一“单极性”本身就是一种极度不稳定的平衡状态,它掩盖了全球权力结构内部的碎片化趋势。 书中特别探讨了“身份政治”的兴起,将其视为旧有宏大叙事瓦解后,个体对意义的无望追寻在微观层面的投射。作者警示,当国家失去了提供统一愿景的能力时,对碎片化身份的极端认同,反而可能成为催生新的内部冲突的温床。 第三部分:技术异化与“无限进步”的终结 本书最富有争议也最引人深思的部分,集中于对当代数字革命的批判性考察。作者认为,如果说工业时代是将自然转化为商品,那么信息时代则是将经验和意识本身转化为数据和算法。 作者详细阐述了“注意力经济”如何重塑了人类的认知结构,使深度思考和批判性判断被即时反馈和娱乐至死的快感所取代。本书借用福柯对知识的权力分析,揭示了算法如何通过预测和规训,构建了一个比传统集权国家更为隐蔽、更难反抗的“软性控制系统”。 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出了“技术饱和点”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社会在技术迭代速度达到超越人类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的阈值时,社会凝聚力将面临不可逆转的压力。现代性所信奉的“无限增长”和“技术万能论”的叙事,在面对气候变化、资源枯竭以及日益加剧的社会不平等时,其说服力已经彻底破产。 结论:在废墟之上寻求重建 《文明的黄昏》并非一份单纯的末日预言。作者在描绘衰颓图景的同时,也尝试在历史的废墟中寻找重建的可能。他主张,要超越现代性的困境,我们必须首先放弃对“宏大救赎”的幻想,停止将历史视为一部可被修正的线性脚本。 真正的希望,或许在于回归到对“有限性”和“地方性”的重新确认。这意味着,政治行动和伦理重建必须从对全球普适原则的盲目追求,转向对具体社区、具体经验和代际责任的深刻体认。本书以一种沉郁而坚定的笔触,邀请读者直面我们所处的时代危机,并思考在“进步的幻象”破灭后,如何有尊严地、有意义地度过文明的过渡期。 --- 读者对象: 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哲学研究者;对当代西方文明衰落、技术哲学以及社会批判理论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评价: “一部充满深刻洞察力的巨著,它成功地将古典哲学的深度与对当代危机敏锐的感知力结合起来,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现代性的核心承诺。”——[虚构的评论家引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谢征达


  新加坡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研究专长为新马华人历史及华文文学、砂拉越华文文学、香港文学。曾荣获2012年新加坡首届「方修文学奖」评论组首奖,2017年台湾第一届周梦蝶诗奖评论组三奖。作品有〈方修的现实主义系谱及其争议研究〉收入《首届方修文学奖作品集‧文学评论卷》,文章〈盾上的痕迹:吴岸诗歌中的本土实践与身份确立〉,收入《华文文学》,第126期(2015年2月),该文也收入钟怡雯、陈大为主编:《犀鸟卷宗:砂拉越华文文学研究论集》(桃园:元智大学中语系,2016年)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从吴岸俯瞰砂华文学/李瑞腾 
[推荐序]在场的现实/游俊豪 

绪论 砂华文学与吴岸的定位 
一、砂华文学的脉络观察 
二、现实主义、本土性 
三、为何/如何吴岸? 

第二章 「南下」之后 
一、源起至二战:砂华文学与中国性  
二、反殖民侵略:砂华文学与本土性 
三、题旨的衍生:砂华文学与「想象婆罗洲」 

第三章 超越现实 
一、「真相」:文学如何纪实所见与所在 
二、「权力」:文学的空间政治学  
三、「主体」:从理论界限到身分建立 

第四章 确实本土 
一、进入乡土:从文学「独特性」到地方「本土性」 
二、地志图貌:场所书写的实践 
三、本土「路径」:砂华诗人的本土(身分)生产
四、范域建构:原住民关怀与家国议论

第五章 观望他者 
一、想像的回归者:「北行集」诗歌系列中对中国的三种姿态 
二、近处的观察者:西马与本土写作的若即若离 
三、写意的旅者:诗歌向全球边界的延展 

结论 本土的现实主义 
一、从「本土的现实主义」到「文学独立」 
二、本土世界观:当「他者」介入「本土的现实 主义」 

后记 
附录:吴岸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Bibliography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从吴岸俯瞰砂华文学
李瑞腾


  从上世纪末以来,我一直关注砂拉越华文文学的发展, 进行过专题研究,去过几趟,也写过几篇论文,但不足以成书,常引以为憾。对于被称为拉让江畔诗人的吴岸,读了他许多作品,也曾几次想好好讨论他,却都被诸多因素干扰而未成。

  2015年8月,吴岸于北上中国南返砂拉越途中,因肺部感染而病逝于西马霹雳州曼绒。隔年,我曾拟妥〈古晋•砂拉越•婆罗州—吴岸诗中的乡畴〉的写作计画,摘要如下: 

  吴岸(1937-2015)是砂拉越最具代表性的华文诗人,出生于古晋。15岁时就开始写诗,处女诗集《盾上的诗篇》于1962年出版。1966年,吴岸因参加砂拉越独立运动,入狱十年;后继续创作,已出版诗集《达邦树礼赞》、《我何曾睡着》、《旅者》、《榴连赋》、《生命存档》、《破晓时分》及多部评论文集,在海崃两岸都出版有诗之选集。
 
  古晋是东马来西亚砂拉越州的首府,砂拉越是马来西亚在婆罗洲岛上的一个州,从古晋到砂拉越、到婆罗洲,空间不断扩大。本文将从吴岸之书写古晋、砂拉越、婆罗洲,来看他诗中的乡畴,进一步看他不同层次的乡情。

  「乡畴」具空间性,通常是足迹所至,可织缀而成一张舆图;而个别诗文本的写作,必有特定的时点,可连成属于个人的诗之史脉,乡情因之而层层叠叠。我私想,这是讨论吴岸最好的方式。

  我后来没能写成这篇论文,常感遗憾。等于说,我在吴岸的研究上一无所成,所以,当我应邀参与首届周梦蝶诗奖的评论类决审,发现《本土的现实主义―马来西亚砂拉越吴岸的文学理念与作品研究》时,一方面是深感惭愧,一方面则大为叹服后生可畏。

  论文的作者是来自新加坡的谢征达,他是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学士、硕士,现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在读硕士班的时候即曾以《方修的现实主义系谱及其争议研究》荣获方修文学奖的文学评论奖,《本土的现实主义》是他的硕士论文,从该论文长达20页的附录〈吴岸访谈〉看来,征达对于吴岸是下过工夫的,且这访谈文稿,很可能是吴岸最深入而全面的自述。

  征达从现实主义与本土性的两个重点属性来论吴岸, 不只彰显了吴岸文学的整体性,也舖陈了吴岸所从属的砂拉越华文文学,这正是他所说的「以吴岸为个案研究,俯瞰砂华文学的整体发展」。我从这里看到了征达的学术趣味与企图,他把砂拉越视为一个文化空间,通过吴岸的诗之示例, 以证成砂华文学的独特性。写实既是态度,也是方法,其独特性是否即他笔下所纪之所见与所在?是否即地志与记忆之书写?当他从观察他者返身映照自我本土,他如何描绘这个斜斜挂在赤道上的美丽的盾?如何叙写失所依归的伊班等原住民族,乃至于日渐遭到破坏的雨林? 

  在凝视空间、族群、文学的互动中,征达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吴岸被称为拉让江畔的诗人是有道理的,他属于全砂拉越,北写姆鹿山,南绘古晋和砂拉越河;他坚持本土的现实主义,以此信念并勇于实践,征达追踪他的体验,抵达了砂华文学的核心地带。

  本文作者: 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院院长,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推荐序

在场的现实
游俊豪


  在南洋理工大学,我开设的华人研究与离散文学课程, 来上课的同学当中,谢征达是表现优异的一位。他愿意投入原始文献的考究,主动开拓理论与概念的学习,能够提出创新的角度与框架。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分析马华文学史专家方修,结果拿了「方修文学奖」评论奖。本科将要毕业的时候,有一天在人文学院走廊擦肩而过,他回头说要修读硕士学位,我说没问题。当然能够,他那样努力认真。他跟我读硕,选了吴岸与现实主义为课题,如期完成,也就是现在出版的这本《本土的现实主义:诗人吴岸的文学理念》的基础,荣获「第一届周梦蝶诗奖」。

  他前往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比较香港与新加坡两地的文学,也是如期完成。他非常善于规划,你跟他熟络了,就会像我一样,不会讶异于他的按部就班,稳打稳扎。然我经常对他仍有好奇:到底是怎样的理念与精神,让他致力于东南亚文学的研究,以至于学有所成?像他这样一位新加坡土生土长的年轻人,视野涵盖东南亚华文书写,实属不容易。所以我不得不感动,那样的在场现实,始终是他心灵的关怀。

  东南亚场域,多元而庞杂,非当今流行的「马华文学」、「华语语系」所能概括。在这不停变动着的空间里, 华人与其他种族长久互动,建构自己的主体性,也构建共同的体制。按历史脉络来说,土着政权、欧洲殖民、外来移民、现代国族、地理政治等概念与势力,相继涌现,相互冲击。如此错综复杂,唯有把握在场的话语,视察内部性质如何接连外部元素,研究才不偏离,立论才不偏颇。

  《本土的现实主义:诗人吴岸的文学理念》,聚焦吴岸的行为事迹与文学书写,检阅现实主义如何落地行走,探讨砂华文学如何起立发展。谢征达的论析,线条清晰,架构合理,通过整理「现实主义」的发展轨迹,採用「空间」与「地方」的审视角度,呈现两个重要题旨。其一,现实主义传播到砂拉越,反映「此时此地」的任务虽然不变,但再现的周围元素已然转向。其二,「现实主义」转向所及,砂华文学因此而生,有别于中国文学,马华文学。为何如此,何以如此,这本论着在理论上、实证上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Monica Ali在2003出版的着名小说Brick Lane(砖块的巷弄),挪用后殖民的词语,採取现实主义手法,再现孟加拉妇女在伦敦的境遇。学者Alistair Cormack 评议这部小说,指出现实主义不够尖锐:「现实主义未必等同于文化保守主义,但它似乎阻拦更为激进的主体性概念,而这概念对后殖民的认识论事关重要。」虽然如此,却也确认了写实主义的价值,在于取得控制:「现实主义不只关于模拟,也关于动作与运动、历史的进程 ……这种演进,是个别的发展 ……从历史势力的被动客体,转变为在一个控制的位置上。」

  谢征达《本土的现实主义:诗人吴岸的文学理念》,就是将砂华文学与现实主义妥当安置,放回该放的地方,不让它们被控制、被摆布。

──2017年9月写于新加坡

  本文作者: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文系主任、华裔馆馆长、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

后记

  这本《本土的现实主义:诗人吴岸的文学理念》的很大部分是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硕士论文。这也是我个人的第一本书。按理说,出书是一件需要非常谨慎和胆量的事,但这次出书的决定并非早有规划,而是一次意外惊喜。因为周梦蝶诗奖的认同,让我有了这个机会,将我的硕论加以修改,然后出版成书。

  在以砂华诗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时候,很多人对于我的选择相当不解,常听到不同的疑问。「你确定你知道砂拉越在哪里吗?」、「你一个新加坡人怎么会想要做砂华作家啊」、「吴岸的诗歌足够写成硕论?」可以诚实地说,在写说论之前,这些提问我并没把握回答。然而,在写到目前为止,我自己总算是对吴岸以及他身处地地方有更多的理解, 至少,对我个人而言,我对砂华文学也更感兴趣,也了解到当地仍有一批文人努力地以文字留下砂拉越的美丽事物。这层理解对我而言是个好事。

  去到砂拉越是二○一二年的事。当时与魏月萍老师带领一群师生到了古晋与诗巫,短暂地体验了当地的文化与生活。多亏了雁妮与田思先生的穿针引线,那一次的行程中也包括前往吴岸住家访问的行程。见到吴岸先生时,他完全颠覆了我想像一位患病了的长者的形象,他见到我们声音雄厚,也笑声不断,待人亲切、真实。吴岸先生的访问一共将近两个小时,他有问必答,整个访问轻松愉快,他当时虽然也有七十几岁,但访问过程完全不显疲态,提起诗歌时总精神奕奕。

  关于这本书的序,我邀请的两位老师在中文学界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能够让他们帮忙写序是非常荣幸的,他们的序文让本书生色不少。劳烦两位老师帮忙写序的原因在于他们是促成此书的关键人物。第一位是李瑞腾老师。李老师在我获得周梦蝶文学奖以前素未谋面。然而,这一次能获得周梦蝶诗奖的殊荣,李老师的认可对我而言至关重要。李老师对东南亚文学有长期的关注与深入的见解,这在台湾研究者当中并不多见。此外,老师对东南亚文学的热情与研究的深度绝对也是身为后辈的我需要加以学习的楷模。第二篇序文则是我的硕士论文导师游俊豪教授。游老师在论文指导的过程中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但是,他对我而言绝对不只是一位导师那么简单。第一次见到游老师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这十年来,他对于我的学术学习,甚至是人生提供许多宝贵意见,也总在鼓励着我,对这位老师,我很难以一段文字或谢词来说足心中感谢。 

   这一路的学习上我也遇到了许多帮助过我的老师与朋友,许多正面的动力让我继续学习成为可能。学习的路途上我较为幸运,本科的指导老师魏月萍老师总能让我了解到做学术应有的坚持与理念。在香港念书时,导师危令敦老师对我也耐心有加,更让我认识到做研究应该有的谨慎与细腻。家人毫无疑问地是这段时间中提供最大且持久支持与援助的力量。筱雯在我这段颠簸的人生阶段带来了平静与欢乐。

  出版成书一事也逢博士论文最后截稿、口考、完成的过程,时间上相当紧凑。虽然深知硕论中仍有许多部分有待加强,但却也在很多时候无法抽出更多时间做出细部改善。若说这本书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我想,这本书记录的是对于一位认真创作的诗人的故事,也是一位后辈研究者对前辈及其所处场域的再解析。冀望此书也能让读者开始对于砂拉越这块土地、砂华文学、吴岸的诗歌等面向有所初步认识,也希望透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对砂拉越的诗歌与诗人研究上更感兴趣。

──2017年12月写于新加坡

图书试读

第五章 观望他者[节录] 
 
......
 
除了历史之外,吴岸在叙述现代中国政治的诗歌中,其书写手法仍想方设法拉近砂拉越的痕迹。以下〈秋瑾墓前〉(1988)是近代中国政治的例子。
 
不必告诉你我是谁
这苍茫的夕照里
这西冷的烟霭中
只悄悄地告诉你
在南国的胶林里
一个萧萧的雨夜
一个小小的女孩
曾为我朗读
宝刀歌
 
破除一切执着于对秋瑾(1875-1907)个人的历史定位是吴岸诗中的重要定调。诗的开始出乎意料地在秋瑾墓前说「不必告诉你我是谁」,其意不在显露不屑,反而是强调自己的不重要,因为重点在诗歌中的两位女性,一位是秋瑾, 另一位是在南方的小女孩。吴岸在诗中并无直接歌颂「鉴湖女侠」的巾帼不让须眉,也不在描绘「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就义情境。诗中虽提及「宝刀歌」,却无「一洗数千数百年国史之奇羞」的浩气凛然。在本土家园的一位小女孩是诗人的想念。在看似趾高气昂的背后,诗人将场景拉到了自己居住的「南国」。「南国」意指吴岸南方的家园砂拉越。诗中的主角是一位来自「南国」的小女孩。吴岸在这里加入一段「小女孩」的个人回忆,是一段对历史与道德精神延续的期望。曾为诗人阅读「宝刀歌」,表现出的是另一种历史书写。那「小女孩」在诗人面前阅读宝刀歌显示秋瑾的精神为后人所赞颂,也让读者感受到女性自主与权力的象征更是秋瑾精神的延续。作为一位想象的回归者,吴岸回到中国, 想望中国历史的伟大的同时,诗中仍不断出现南国的魅影,坚持把诗的场景拉回象征砂拉越的「南国」。「回望」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之外,另一重要指向回望到「南方」的砂拉越,强调了砂拉越与中国之间交流互动的痕迹。「回望」的姿态是吴岸诗歌中与中国在文化上直接的对话。下列叙述是吴岸诗歌对中国的一种「观察」姿态。
   
吴岸在「北行集」的诗在回顾中国的历史事件之外,也以诗歌对祖先「故土」的观察,代表的是一位来自遥远彼岸旅者的「目望」。身为一位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的作家, 其诗的重要特点也在于所见所闻的生动描绘,重点强调客观与理性地对现实周围事物的书写。下列的〈墙茧〉便以一面墙中的图来反映社会发生的光怪陆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朴实无华的书名所吸引。“本土的现实主义”,简简单单几个字,却道出了一种回归本源、扎根沃土的文学追求。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容易被各种新奇的概念和华丽的辞藻所裹挟,反而忽视了脚下这片土地所孕育出的独特故事和情感。诗人吴岸以“本土的现实主义”作为其文学理念的核心,这本身就充满了引人探究的价值。我猜想,他的作品一定不会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充满了对我们身边人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或许,他会描绘出那些在城市角落里默默奋斗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也或许,他会捕捉到乡村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深刻哲理的瞬间。我好奇的是,在他的笔下,“现实主义”是如何被赋予“本土”的独特气质的?是题材的选择,还是语言的运用,亦或是某种独特的审美视角?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一条通往理解本土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内在联系的清晰路径,从而重新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中,我们作为个体的意义。

评分

《本土的现实主义:诗人吴岸的文学理念》,这个书名自带一种厚重感和乡土气息。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带着泥土芬芳的事物,那些朴实无华却又生命力顽强的存在。现实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关注现实、揭示真相的文学态度,而“本土”的加入,则让这种现实主义更加具象化,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诗人吴岸对“本土”的独到理解,以及他如何将这种理解融入到其文学创作之中。他是否会关注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并用一种贴近本土文化的方式去解读?我猜想,他的文学理念一定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土的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并且感受到一种源于中国本土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学魅力。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想必也会是一种低调而有力的风格,如同它所阐释的理念一样,不张扬,却有着深刻的内涵。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本土的现实主义:诗人吴岸的文学理念》,光是这几个词语组合起来,就仿佛能嗅到泥土的芬芳,听到土地的呼吸。现实主义,这个词我并不陌生,它总能触及我们最真实的生活,揭示那些被光鲜外表掩盖的底色。而“本土”,更是点睛之笔,它将现实主义的视野聚焦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那些我们熟悉却又常常忽略的风景、人物和情感。我尤其好奇,当“本土”与“现实主义”结合,诗人吴岸是如何去理解和实践的?他的文学理念,是否带着一种独特的东方哲学,抑或是对时代变迁下个体命运的深切关照?想象中,他的诗歌或许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如同乡间的溪流,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蕴藏着生活的质朴与力量。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也能够感受到一种源于本土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学表达。作者是否会通过对具体社会现象的描摹,来阐释其文学理念,还是会从更宏观的视角,去探讨本土文化与现实主义的关系?这些都让我充满了期待。

评分

“本土的现实主义”,这几个字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这本书的无限遐想。在当下这个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我们常常面临着文化冲击和身份认同的挑战。而“本土的现实主义”这一文学理念,似乎正是一种强有力的回应。我好奇的是,诗人吴岸是如何理解和实践这一理念的?他是否会对我们身边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剖析,将那些被忽略的、具有本土特色的现实,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种既根植于我们这片土地,又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思考。或许,他会关注那些在时代浪潮中被遗忘的角落,那些默默坚守着传统的生活方式的人们,以及那些在变革中经历着阵痛的个体。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能够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学视角,一种能够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重新找回自身文化根基的力量。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暗示了一种深刻的思考,一种对我们所处环境的责任感,以及一种对真实生命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想到了那些扎根于土地,又承载着历史的民间故事。《本土的现实主义:诗人吴岸的文学理念》,光是读着,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那些质朴的面孔,那些在风雨中依旧坚韧的身影,以及那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被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意义非凡的细节。现实主义,意味着一种不回避、不粉饰的态度,它直视生活的真相,无论是美好还是残酷。而“本土”,则将这种现实主义的目光,聚焦在我们最熟悉、最亲切的土壤之上。我非常想知道,诗人吴岸是如何界定“本土”的,是地理上的地域,还是文化上的根源?他的文学理念,又是否与我们当下的社会变迁,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紧密相连?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他如何用诗意的语言,去解构和重塑我们对“本土现实”的认知,从而找到一种既贴近生活,又富有思想深度的文学表达方式。或许,他的作品就像一颗饱满的稻穗,虽然朴实,却蕴藏着丰收的希望和生命的能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