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么国文,都给我来一点!
跨领域威力加强版!
这是一本你想像中的课本,这也是一本不是你像像中的课本!
国文课本的里的文白之争,究竟在争什么?这些高中国文课本里常出现的经典选文,又教了你什么?或没教你什么?
或许,国文课文可以有不同读法,就像你也可以有不同的人生!
看看现在的国文课本对我们做了什么?或者它本来应该做却没有做到的事?
现代社会文字使用需求提高,这样的课本需要开外挂!
各种细读歪读一起来──跨领域解读国文!
墨子也许是超级英雄,孟子活在现代可能是动漫迷。
〈出师表〉能从伦理学讨论人格完整性的问题,由〈长干行〉来看究竟谁需要浪漫爱,用〈琵琶行〉思考音乐与人心的关系,〈师说〉则可做个逻辑上的推论练习。
〈卖油翁〉不只训诫人熟能生巧,〈桃花源记〉读到最后发现或许没有桃花源反而怡然自得。
〈台湾通史序〉在殖民环境中呈现知识分子夹缝求生存的努力,〈一桿称仔〉思考日治时期曾经盛极一时的「台湾话文」在当代的阅读脉络下该如何理解。
〈虬髯客传〉是适合二创再二创的好故事,琦君的〈髻〉藏着「鬼脚图式写作」之祕密。
〈左忠毅公轶事〉明明不是小说却也很有小说感觉,发现情感在动作里,政治在空白处。
每篇后面还有「问题与讨论」和「延伸文本」,让你读出自己的意思来!
我们其实可以做些什么!
本书集合了十多位不同领域对国文课文很有意见的人,有文学作家、奇幻小说家、哲学家、剧作家、教师、历史学研究者、文化评论者等等,用他们的方式带我们重读一遍国文课文,有「非文学读者的文学意见」,也有「看看作者对我们做了什么」……
从他们各自的专业来分析国文课本里的文章,组成了本书的第一部分「歪读--非文学读者的文学意见」。谁说文学作品只能使用文学人的读法?阅读本来就是多元的,作品总是会遇上各式各样的人,从而激盪出不同角度的回响,这才是现代公民社会的常态。文学从来不只是作家和教授的私人嗜好,它也可以有广泛的公共性,有宽阔的诠释空间,从而能带给我们更多启发。
质言之,虽然我们也对现行的国文课本不完全满意,但这本书的目标却不是全盘否定国文课本,而是试着让它能发挥更大的威力。
另一部分的「细读」,则是透过文章的细致诠解,阐发与传统国文教科书不同的见解,加深读者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