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意识.叙事:现代诗九家论

身体.意识.叙事:现代诗九家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现代诗
  • 诗论
  • 身体诗学
  • 意识形态
  • 叙事理论
  • 文化研究
  • 文学批评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九位诗人
  • 文本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诗学25周年台湾诗学论丛

  诗意的特征仍然必须建立在叙事的基础结构上,
  读者才能理解,让诗的比兴抒情得到更高的共鸣。


  从鲸向海诗中的青春讨论何谓「kidult」的fu?
  如何从凌性杰诗中的孤独,诠释其萤火虫之梦?
  自色悟空,你能否从陈克华的诗中读出佛教思想呢?
  举目空白始悟,如何探讨萧萧现代禅诗中的禅趣?
  诗侠郑愁予的诗中古典风格究竟为何?又从何而来?
  席慕蓉诗作叙事模式是如何转变?
  前往故事的途中,如何探讨严忠政诗中的叙事人称?
  要怎么理解赖和〈流离曲〉中的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
  余怒诗中的异常身体,你能感受伤病、畸形与死胎的意象吗?

  每一首诗都有意象比兴,让阅读者的意识随着诗想跳跃。

  陈政彦阐释现象学、诗学中身体与诗的论述,透过诗人们的诗作分析,思考叙事学运用在现代诗研究上的可能。

本书特色

  台湾诗学论丛系列书之一


  《台湾诗学季刊》以论说台湾诗学为其立刊宗旨之一,大部份同仁都在大学任教,能写诗,亦都有现代新诗的论述能力,策划编印「台湾诗学论丛」,将收入有关台湾现代诗的专着、论集、诗话等,初期将以同仁为主,未来不排除扩大征稿,希望每隔一段时间可以出个几本。第二批共有六本,包括向明的《诗人诗世界》、萧萧的《新诗创作学》、白灵的《台湾新诗的跨领域现象》、陈政彦的《身体.意识.叙事──现代诗九家论》、芸朵的《蒙蒙诗意──芸朵论新诗》和林于弘、杨宗翰的《与历史竞走──台湾诗学季刊社25週年资料汇编》。丛书有总序,各本有自序,内文可分辑,最后或有附录,如作者诗学年表等。期待本论丛能朝跨领域整合的大方向前进,为台湾现代诗学的建设,略尽棉薄之力。

  本书延续《台湾现代诗的现象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方向,透过陈克华、余怒的身体论述,进一步阐释现象学诗学中,身体与诗的论述。透过现象学进行诗人鲸向海、凌性杰的研究,稍微弥补在前一本书中的自觉不足之处。透过严忠政、席慕蓉、赖和的诗作分析,思考叙事学运用在现代诗研究上的可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政彦


  南投县埔里镇人。国立中央大学中文所硕士、博士。嘉义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台湾诗学学刊社务委员,《吹鼓吹诗论坛》主编,嘉大帆布鞋现代诗社指导老师。着有《现代诗的现象学批评:理论与实践》、《跨越时代的青春之歌:五、六○年代台湾现代诗运动》;与李瑞腾、林淑贞等人合着《南投县文学发展史》上下两册。
 

图书目录

【台湾诗学论丛】第二辑 总序/李瑞腾
推荐序/林余佐
自序/陈政彦

「kidult」的fu──论鲸向海诗中的青春
萤火虫之梦──论凌性杰诗中的孤独
自色悟空──论陈克华诗中的佛教思想
举目空白──论萧萧现代禅诗中的禅趣
诗侠古风──论郑愁予诗中的古典风格
坚持的温柔──论席慕蓉诗作叙事模式的转变
前往故事的途中──论严忠政诗中的叙事人称
史诗虚实──论赖和〈流离曲〉中的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
伤病、畸形、死胎──论余怒诗中的异常身体

【附录】
陈政彦诗学年表

 

图书序言

自序

  我的硕士班时期刚好是台湾中文学术环境正在转变的阶段,研究课题从以往聚焦中国古典经史子集开始转向台湾现当代文学,同时也是台文系所开始创办的时候。研究领域不同,研究方法当然也要随之变革。当时经常讨论的议题是,现代文学的研究,如何能提出有份量的研究方法的学术依据,同时还能兼顾阅读主体的兴发感受。偏向前者时常有文本被理论绑架的质疑,偏向后者,又为人诟病沦为感想式翻译,没有学术价值。因此硕士论文从研究萧萧老师的诗学出发,开展研究视野。博士班阶段承蒙恩师李瑞腾老师指导,透过踏实收集现代诗论战史资料,作为研究的扎实基础,确实地为日后研究者建立参考的依据,则足以避免上述在文本诠释上两难局面。但是我始终相信文学研究应该从人的阅读感受出发,寻找最适当的诠释策略,将诗的意义挖掘出来。

  毕业后忙碌于学校交付教学研究服务任务,但心里始终惦记着诠释诗作的更好可能,因缘际会接触到现象学诗学时大为震撼,原来换个想法换个角度,个人与世界、诗作文本与阅读主体都不是截然二分的事,而诗对人存在于世的价值与重要性都有更深层也更迷人的解释。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才发现现代诗坛早已有众多前辈耕耘现象学,只是少人提及,因此一头栽入现象学诗学的整理,将阅读学习心得与实际诠释诗人诗作的成果集结,遂完成《台湾现代诗的现象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创见不多,但希望能为日后有志于此的研究者打点地基。

  《台湾现代诗的现象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完成之后,始终觉得还有议题尚待发挥,虽然已有郑慧如教授《身体诗学》堂皇在前难以超越,但是就现象学角度来看,关于身体与诗仍然非常值得讨论。此外《台湾现代诗的现象学批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较少讨论新生代与中生代诗人也觉得可惜。因此陆续在研讨会上阐释陈克华、余怒的身体论述,同时发表跟我同辈的两位重要诗人鲸向海、凌性杰的研究,稍微弥补在前一本书中的自觉不足之处。

  在一次次阅读分析之余,慢慢发现每一首诗虽然有意象比兴,让阅读者的意识随着诗想跳跃,但是每一首诗同时有着最基本的叙事架构,让阅读者的意识能有所依附产生情感,是否能用叙事学进行现代诗研究,成为新的思考方向,因此透过严忠政、席慕蓉、赖和的诗作分析,思考叙事学运用在现代诗研究上的可能。

  在实践过程中,也深有体会,从研究方法看,在现象学与叙事学虽然分属不同体系,但是更进一步来说,都是人类诠释世界、诠释符号、诠释自身存在的一套论述,也许在日后我们应该思考一套更宽广的诠释体系,找寻现象学与叙事学之间,乃至于在诗作创作与学术研究之间,彼此能理解、汇通的可能。

陈政彦

图书试读

【「kidult」的fu──论鲸向海诗中的青春】(节录)

▐ 摘要

六年级诗人鲸向海的诗中始终关注青春,从语言风格到题材内容上,许多诗作都让同世代读者看了产生强烈共鸣。但是鲸向海的诗作更深刻地尝试挑战成人世界的语言与体制,在诗的领域中,刻意用网路语言、日常语言、秽物脏话颠覆大众习惯干净成熟精鍊的诗语言。在题材上用心经营的同志诗,突显出青少年面对性别认同的犹豫挣扎,对社会体制例如政治与医疗等,都显示追求自主不随众的特质。而从刻画父亲的诗中可以看出鲸向海挑战社会既定的象征体系观念,尝试走出自己方向的特质。以克莉斯蒂娃的理论来说,鲸向海诗中不只是有「象征态」,同时也有丰富的「符号态」表现。这正是鲸向海的诗显得面目清楚独特的原因。

▐ 关键字:现代诗、鲸向海、青春、性别、克莉丝蒂娃

一、前言

一群奇怪的学长学弟挤在狭小的社办里
一口一口齐心协力把时问吹远
小小的甬道偶尔传来口水滴落谱架的轻响
干!离开校门口时黄昏总是那付德行
就,过去了过去了
那些过站不停的公车司机
咒骂声一天天无力的岁月

这首看似白描的〈高中男生练习曲〉用语简单,透过第一人称视角捕捉高中生活点滴,面对回不来的岁月,此中惆怅自然感伤。青春正是鲸向海诗作给人的第一印象。

鲸向海是六年级诗人的重要代表。李瑞腾谈到《新诗三十家》中最年轻的诗人鲸向海(1976)与杨佳娴(1978)时,肯定他们是:「相较于同辈诗人,他们活动力强,作品质量皆佳,确实是最新世代诗人之佼佼者。」青春则是鲸向海长期在诗中书写的主题,初恋的青涩苦楚,网路上穷极无聊哈啦的内容,对未来充满期待却鄙视卑微自己,诗中这些元素与优美的诗句相互冲激形成突兀却和谐的基调,也让鲸向海受到众多读者的喜欢。鲸向海曾在诗集《大雄》一书的后记中说:

心理学家Dan Killey于一九八三年提出「彼得潘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用以代表那肉身已衰、思考与言行却仍像小孩般天真的人。……有些学者更重组出一个新字「kidult」(kid+adult)来称唿这些具有儿童心态的成人。然而诗歌最美好之处,不正彷彿时光机与任意门?……最强大的诗集都应该有「kidult」的fu。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拓展我文学视野的书籍,而《身体.意识.叙事:现代诗九家论》这个名字,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种承诺,承诺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现代诗歌创作的内在逻辑。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将“身体”、“意识”和“叙事”这三个看似独立却又密不可分的元素,在九位风格各异的现代诗人的作品中进行精妙的阐释。这不仅仅是对诗歌表面形式的分析,更是一种对诗人心灵世界的深度挖掘。我期待在书中,能够看到那些关于身体的微妙感受如何转化为诗意的表达,意识的流动如何被捕捉并呈现,以及九位诗人各自独特的叙事策略是如何成就他们的艺术风格。这本书,我猜想它会是一场智识的旅程,会让我对现代诗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底的书,而是需要我反复品读,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接近这些伟大的诗人,理解他们的创作哲学,并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

我一直认为,诗歌是人类情感和思想最纯粹的表达方式,而现代诗,更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元的视角和更深刻的内涵。《身体.意识.叙事:现代诗九家论》这个书名,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脑海中浮现出九位风格迥异的现代诗人,他们如何在各自的创作中,将“身体”作为感知世界的起点,“意识”作为思考世界的枢纽,而“叙事”则成为他们表达世界的载体。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三个核心概念串联起来,去解析这些诗人的作品。这不仅仅是对诗歌技巧的分析,更是一种对他们生命体验的深度挖掘。我期待在书中,能够看到那些关于身体的微妙触动,意识的瞬间闪现,以及他们如何用独特的叙事语言,将这些无形之物转化为动人的诗篇。这本书,我预感它会像一座桥梁,连接我与这九位诗人的精神世界,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他们的创作理念,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它不是一本轻松读物,而是一份需要我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理解的学术著作,我渴望从中汲取知识和灵感。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心搭建的迷宫,让你在其中迷失,又在迷失中寻找出口。初次翻阅,我被那深邃的标题吸引,"身体.意识.叙事:现代诗九家论",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内在与外在、感知与表达的智力探险。我脑海中勾勒出九位诗人,他们的名字或许我曾耳闻,或许是初次相遇,但书中那股探索的劲头,却让他们的名字瞬间鲜活起来。我开始想象,他们是如何在文字的世界里,将身体的触感、意识的流转,编织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不单单是对诗歌形式的解析,更像是走进诗人心灵深处的窥探,去感受他们如何用最精炼的语言,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将生命中最本质的体验,升华为永恒的艺术。读这本书,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威士忌,初尝是浓烈,细品后是醇厚,每一口都带来不同的风味,每一次回味都蕴藏着新的感悟。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目了然的书,需要沉下心来,与作者的思绪一同徜徉,去感受文字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顿悟与狂喜。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与这九位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对于我来说,一本好书的标准之一,在于它能否引发我持续的思考,甚至在读完之后,依然能在脑海中回荡。我被《身体.意识.叙事:现代诗九家论》这个书名所吸引,它给我一种强烈的预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诗歌的解读,更是一场关于“人”的哲学探讨。身体,是我们最直接的载体,但它承载着怎样的意识?而我们又如何通过叙事,来理解和表达这种身体与意识的统一体?我猜想,作者在书中会深入剖析这九位现代诗人的作品,去挖掘他们是如何通过对身体感受的细腻描绘,来展现内在意识的涌动,又如何通过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来赋予这些感知以生命力。这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更像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深刻反思。我想象着,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身体经验、意识活动与诗人的表达进行对照,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自我认知。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被忽视的光芒,让我们更清晰地看见自己。

评分

我总是对那些能够深入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作品充满好奇,而《身体.意识.叙事:现代诗九家论》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渴望。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九位诗人的生平事迹,或者对其作品进行表面的赞美,而是试图揭示他们创作的核心动力——身体的感知、意识的变迁以及叙事方式的演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三个看似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的概念,在九位不同的现代诗人的作品中找到共通之处,并加以阐释的。这就像是在解剖一棵树,作者 not only 关注枝繁叶茂的表面,更深入到树根的盘结,去理解它如何汲取养分,如何在大地中扎根。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这些诗人如何将个体经验转化为普遍的情感,如何用抽象的意识构建具象的意象,以及他们如何运用不同的叙事手法,来讲述那些关于爱、失去、存在与虚无的故事。这本书,我预感它会是一场智识的盛宴,会让我对现代诗的理解,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它不是一本可以速读的书,更像是一份需要细细品味的学习资料,每一次阅读都能带来新的启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