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话与宋诗宋调

清代诗话与宋诗宋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清代诗话
  • 宋诗
  • 宋调
  • 诗歌研究
  • 文学史
  • 清代文学
  • 宋代文学
  • 诗论
  • 文学批评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宋人于唐诗之后,追求新变,致力自得。或学唐拓唐,或会通化成,或尽心创意造语,或标榜深远精巧。于是在唐诗繁荣之后,发展出陌生而独到之宋诗特色,蔚为「诗分唐宋」之文学事实。平议唐宋诗之争,持文学语言新探清初宗唐诗话;强调新巧深远,自成一家,以评价清初宗宋诗学、《瓯北诗话》、《石洲诗话》、《昭昧詹言》,而唐宋诗之异同显然可见,宋诗宋调之风格特色昭然若揭。日本京都学派有「唐宋变革」论、「宋代近世」说,以及「宋清千年一脉」论。持以观桐城诗学、同光诗派、乃至于五四诗学、台湾现代诗,一切文学大多「近宋诗,而远唐诗」。本书后半,援引清初台湾海洋诗赋、日本江户时代之汉诗诗话,从传播接受之视角作论证,要皆远离唐诗唐音,而接近宋诗宋调之本色风格。
《清代诗话与宋诗宋调》:一本探寻清代诗学思想的深度之作 书籍概述: 《清代诗话与宋诗宋调》是一部专精于清代诗歌理论与批评史的学术专著。本书以清代诗话为核心文本,系统梳理了清代文人对宋代诗歌——尤其是宋诗的流变、风格、审美取向以及其在清代诗学谱系中的地位与影响。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考察和深入的理论分析,揭示了清代诗坛在继承、批判与重塑宋代诗学遗产过程中的复杂心态与思想脉络。本书不仅关注个体诗话的独特见解,更着眼于宏观的历史语境与思潮演变,力求构建一个清晰、立体的清代诗学思想图景。 第一部分:清代诗话的源流与格局 本书的开篇部分,首先为读者勾勒出清代诗话这一文学批评形式的历史脉络与基本特征。清代诗话数量庞大,形式多样,涵盖了从精英文人间的唱和评论到民间流传的笔记札记等诸多类型。 一、 诗话的“清代特质”:从“理趣”到“性灵”的过渡 作者首先探讨了清代诗话区别于明代乃至更早时期诗学论述的时代特征。清初,对明末“前七子”复古主义的反思仍在继续,诗话中既有对格律、法度的严苛要求,也开始孕育出对个人情感和主体精神的关注。重点分析了以王士禛为代表的“神韵说”在清代诗坛的初期主导地位,以及这种理论如何间接影响了对宋诗的评价体系——通常将宋诗推崇为“理”与“趣”的典范。 二、 诗话群体的多元化:官方史家与民间批评家 本书深入剖析了不同群体在诗话创作中的角色差异。一方面,官修正史修撰过程中所附带的诗歌评论,往往带有鲜明的官方立场和对“正统”的维护。另一方面,大量民间诗话则更为自由奔放,它们记录了区域性的诗歌风尚,也为后来的诗学革新提供了未被主流忽视的声音。通过对比不同阶层文人的诗话,本书展现了清代诗学批评的复杂张力。 三、 文本解读的范式转换 在方法论上,本书特别关注清代诗话对诗歌文本的解读范式。早期的诗话倾向于以“格律”、“音节”为基础进行技法分析,而中晚期的诗话,尤其是受“性灵说”影响的评论,则更注重诗人的“性情”、“灵感”与诗句背后的“心境”。这种解读范式的转换,正是清代诗学思想由外在规范转向内在精神的重要标志。 第二部分:宋诗的“宋调”:清代视野下的重构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是探讨清代文人是如何“阅读”和“再现”宋代诗歌的。宋诗,尤其是苏轼、黄庭坚一系的诗歌,是清代诗学批评绕不开的参照系,但清代对宋诗的理解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选择性继承与批判性扬弃。 一、 宋调的定义与核心元素 作者首先界定了清代诗话语境下所指的“宋调”的概念。它通常被概括为注重“议论”、“学问”与“机巧”,强调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思辨和独特的用典、结字手法。清代诗话高度赞扬宋诗在拓宽诗歌题材、深化诗歌内涵方面的贡献,将其视为打破晚唐五代以来柔靡之风的“中兴之举”。 二、 对宋诗流派的区分与评价 清代诗话对宋诗内部的派别划分有着精妙的观察。例如,对黄庭坚的“点铁成金”之法,不同时期的诗话态度迥异。早期或许赞赏其夺胎换骨之功,但后期随着革新思潮的高涨,一些批评家开始指责黄诗的“生硬”、“晦涩”与“故作奇崛”,认为其已偏离了宋诗的“本色”。本书细致梳理了这些争议,展现了清代文人对“宋调”优缺点的辩论史。 三、 诗话中的“学宋”现象 本书分析了清代诗人如何在创作中刻意模仿宋人风格(即“学宋”)。然而,这种模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带着清代自身的审美趣味。例如,清初的一些诗人将宋诗的“议论”转化为“清谈”或“考据”,使之更符合当时士大夫的知识结构。作者通过对比具体的诗歌作品与诗话评论,揭示了“学宋”背后隐藏的清代诗学理想。 第三部分:清代诗话对宋诗的批判与超越 清代诗学发展到中期以后,对宋诗的过度推崇开始受到挑战,这直接预示着清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到来。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批判性声音的兴起。 一、 从“理趣”到“情”的转向:对宋代“学问气”的反思 随着“性灵说”思潮的兴起,以袁枚为代表的批评家开始对宋诗中过分强调的“理”与“学问气”提出质疑。诗话中开始出现“诗非议论场”、“重情不重理”的呼声。本书分析了这种转向,认为这是对宋诗理性主义倾向的一种矫正,旨在恢复诗歌中被压抑的个体情感和生命体验。 二、 对黄庭坚的重新审视与“反黄”思潮 黄庭坚的“以文为诗”被视为宋诗的极致,但也是清代革新派攻击的主要目标之一。诗话中开始出现大量批评黄诗“拗折”、“用字险怪”的论述。本书认为,这种“反黄”现象,实际上是清代诗人寻求自身语言独立性的表现,他们试图在不完全否定宋诗贡献的前提下,开辟一条更贴近自身时代精神的艺术道路。 三、 宋诗格局的“定型”与清代诗话的贡献 最终,本书总结了清代诗话对宋诗地位的确立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正是通过清代文人在诗话中持续不断的辨析、褒贬与继承,宋诗的艺术成就和缺陷才被清晰地界定下来,成为了后世诗学史上的一个固定坐标。清代诗话的贡献在于,它们不仅记录了对宋诗的欣赏,更重要的是,它们通过对宋诗的不断“辩论”,完成了清代自身诗学思想的构建与成熟。 结语: 《清代诗话与宋诗宋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实的史料支撑,为我们提供了一把理解清代诗歌批评复杂性的钥匙。它不是简单的文献汇编,而是对一个时代文人心灵与艺术追求的深刻透视,对于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理论史,尤其是清代文学史的读者而言,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高评


  学术专攻为《春秋》、《左传》、《史记》、秦汉古文、唐宋诗、诗话学。已出版《左传之文学价值》、《春秋书法与左传学史》等《春秋》学论着九种;《宋诗之新变与代雄》、《创意造语与宋诗特色》、《印刷传媒与宋诗特色》等宋诗论着十二种。《诗人玉屑与宋代诗学》、《苕溪渔隐丛话与宋代诗学典范》等诗话论着三种。合着《唐诗三百首鑑赏》、主编《古文观止鑑赏》。提倡实用中文、致力创意研发,开拓中国叙事传统之研究。发表论文三百余篇,主编论文集二十余种,主编学术期刊三种。
 

图书目录

自序  1

第一章 绪论  1
一 学唐变唐与唐音宋调  1
二 「唐宋变革」论与宋诗宋调  6
三 清代诗话、海洋诗赋、江户汉诗与唐宋诗之争  9
四 研究方法  11

第二章 清初宗唐诗话与唐宋诗之争—以「宋诗得失论」为考察重点  15
第一节 学唐变唐与唐音宋调之形成  17
一 学古通变与自成一家  18
二 宋诗体派与学唐变唐  22
三 宋明诗学与唐音宋调之消长  25
第二节 从文学语言新探清初宗唐诗话  31
一 清初诗话与唐宋诗之争  31
二 文学语言与清初宗唐诗话  43
(一)变异与陌生化  45
(二)独到与创发性  52
(三)三体与诗家语  61
第三节 结语  71

第三章 清初尊宋诗学与唐宋诗之异同  75
第一节 唐音宋调与唐宋诗之争  76
第二节 清初宋诗学之议题与特色  83
一 标榜新变之风格  84
二 辨析唐宋之异同  97
(一)反对拟古之失真  97
(二)强调唐宋诗之殊异  102
三 强调宋诗之本色  109
(一)宋诗得失  110
(二)自成一家  112
(三)宋诗特色  116
第三节 结语  127

第四章 赵翼《瓯北诗话》论苏、黄与宋诗—以苏轼、黄庭坚诗为讨论核心  129
第一节 赵翼诗风与宋诗宋调  130
第二节 评价苏轼、黄庭坚诗之优劣  132
一 称扬苏轼之人格与风格  132
二 批判黄庭坚诗之得失  140
第三节 标榜宋调之风格特质  149
一 因难见巧  150
二 诗家能新  152
三 破体为诗  156
四 文字游戏  159
第四节 结语  163

第五章 翁方纲《石洲诗话》祧苏、祖黄与宗宋—以苏轼、黄庭坚诗为核心  169
第一节 《石洲诗话》与宋代诗学  170
第二节 《石洲诗话》论苏轼、黄庭坚  172
一 推崇苏轼之品格与诗风  173
二 评骘黄庭坚诗之造诣  183
第三节 《石洲诗话》说宋诗特色  193
一 凸显宋诗之特色  193
二 揭示唐宋诗之异同  199
第四节 结语  206

第六章 方东树《昭昧詹言》论创意造语—兼论宋诗之独创性与陌生化  211
第一节 唐宋诗之争与清初诗学之大凡  212
第二节 《昭昧詹言》论创意与造语  218
一 论避熟脱凡与作者面目  220
二 论宋诗之变异与言意之创造性  229
三 论宋诗之命意深远与造语清新  241
第三节 结语  251

第七章 海洋诗赋与海洋性格—明末清初之台湾文学  255
第一节 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学  256
第二节 明末清初咏海诗赋与海洋文学  259
一 海洋冒险  261
二 海上征战  268
第三节 结语  276

第八章 诗情画意与清初台湾之海洋诗赋  279
第一节 《全台诗》、《全台赋》与台湾古典文学  279
第二节 清初台湾之海洋诗赋与海洋书写  280
一 海洋风景  282
二 海洋图画  295
三 海洋诗情  301
四 海洋之生态与传说  305
第三节 结语  312

第九章 清初台湾海洋诗与宋调特征  315
第一节 唐音宋调与清初海洋的创作路线  315
一 清初之海洋诗歌与唐音宋调  315
二 清初海洋诗之创作路线  319
第二节 清初海洋诗风与宋调趋向  325
一 同题竞作  326
二 以俗为雅  327
三 以文为诗  330
四 以赋为诗  336
第三节 结语  342

第十章 海上书籍之路与日本之图书传播—兼论五山、江户时代之日本诗学  345
第一节 汉籍之输入回传与日宋文化交流  348
一 海上书籍之路:从明州杭州到长崎博多  348
二 写本宋刊本之输入与和刻本之刊行  350
(一)唐写本在日本之传播  350
(二)宋刊本对日本雕版印刷之影响  352
(三)和刻本与日本佛典、汉籍之雕印  354
三 从入宋僧看日宋文化交流  357
(一)奝然、成寻、俊芿、荣西、圆尔辨圆、南浦绍明  357
(二)从《全宋诗》看日宋文化交流  360
第二节 图书之传媒效应与日本诗学  361
一 图书监控,看详禁毁  362
二 文艺创作讲究法度,诗话诗格提倡技巧  363
三 学术风尚之转变:日本诗话师法宋诗宋调  365
(一)学习诗格诗法  367
(二)推尊宋诗宋调  370
第三节 结语  374

第十一章 结论  377
附录一 唐代读诗诗与阅读接受  383
第一节 着述之繁盛与唐代读书诗之兴起  384
第二节 唐代读诗诗与文学批评  389
一 对李白、杜甫人格与风格之品评  391
二 韩愈、白居易之阅读审美与张籍、孟郊、贾岛诗之评价  396
三 阅读韩愈、杜牧、李贺、薛能、齐己、顾况、方干诗与晚唐诗风  403
第三节 结语  407
附录二 辛弃疾咏物诗与唐宋诗之流变  409
第一节 辛弃疾咏物诗与「稼轩体」  409
第二节 辛弃疾咏物诗与唐音、宋调  412
一 唐诗唐音与宋诗宋调  412
二 托物写志与比兴传统  414
三 同题共作与超胜意识  419
四 不犯正位与发散思维  424
五 结语  432
附录三 胡适的古典诗学述评  433
一 读诗作诗的习性,选诗论诗的旂向  433
二 古典诗学的理念,文学革命的图腾  434
(一)进化的观点、创新的追求  434
(二)解放的诗体,通俗的风格  437
(三)写实的旨趣,活泼的语言  438
三 形式主义的诗观,通俗文学的诗论  439
四 结语  441
征引文献  44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它朴素而内敛的设计风格所吸引,没有浮夸的宣传,却自带一种沉稳的书卷气。我一直对宋诗那种独特的韵味和“宋调”的形成机制深感兴趣,总觉得其中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哲学和生活态度。而这本书的副标题“清代诗话与宋诗宋调”恰好触及了我研究的核心。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释清代诗学如何继承、发展乃至革新宋诗的审美追求,特别是那些关于“宋调”的论述,是否会为我提供新的视角和解读路径。我设想,作者必然在梳理清代众多诗话流派和代表人物的同时,精准地捕捉他们对宋诗的评价与借鉴,进而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书中或许会引述大量原始文献,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帮助读者理解不同时期批评家对于“宋调”内涵的理解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博学的老者,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宋诗的魅力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心绪,并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清代诗学风貌。

评分

这本《清代诗话与宋诗宋调》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传递出一种学术研究应有的严谨与专注。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濃厚興趣的爱好者,我对宋诗的“宋调”始终抱有强烈的好奇,总觉得它是一种独特的气质,是宋代文人心灵世界的写照。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它将探索清代诗话如何解读和传承宋诗的“宋调”,这正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主题。我设想,书中会详细梳理清代各个时期的重要诗话著作,分析其中的主要观点,特别是那些与宋诗审美特征相关的论述。作者或许会引经据典,将清代批评家对宋诗的评价与宋诗本身的创作实践进行对照,从而揭示出“宋调”在不同时代的演变和理解。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帮助我更全面、更系统地认识清代诗学批评与宋诗精神之间的历史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如何塑造了中国诗歌艺术的独特风格。

评分

初拿到《清代诗话与宋诗宋调》这本书,就被其朴实的装帧和清晰的书名吸引。我一直觉得,宋诗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郁顿挫之美,这种“宋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在后来的诗歌发展中产生影响,始终是我颇感困惑的问题。而这本书将视角聚焦于清代诗话,试图探讨清代文人如何理解、评价和继承宋诗的“宋调”,这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我设想,书中会详细梳理清代诗话的发展历程,介绍主要的诗话家及其理论主张,并重点分析他们是如何看待宋诗的。或许,作者会通过对一些经典宋诗和清代诗话文本的深入解读,来展现“宋调”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引路人,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理解宋诗的精髓如何在清代的诗学批评中得以传承和发展,从而加深我对中国古典诗歌审美品格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清晰,书页的触感也很舒适,让我有一种想要立即沉浸其中的冲动。我对宋诗的“宋调”一直情有独钟,总觉得那是一种深沉内敛,又充满哲思的独特韵味,但具体如何形成并传承,我总觉得有些模糊。看到这本书将目光投向清代诗话,探讨它们如何解读“宋诗宋调”,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切合我求知欲的方向。我猜想,书中会细致梳理清代诗话的流派和代表人物,逐一分析他们对宋诗的理解和评价,甚至可能追溯到具体的诗歌作品。我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我之前未曾注意到的史料或解读,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宋调”的内涵是如何在清代的学术语境中被重新诠释和发展的。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宋诗的魅力及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深远影响,并最终形成我对这一主题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着实令人眼前一亮,触感温润的封面纸质,搭配着典雅的烫金字体,甫一拿到手中,便能感受到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文化气息。我本来对清代诗学的发展脉络和宋诗的“宋调”概念有些模糊的认识,抱着希望能够梳理清楚脉络、深化理解的心态购入此书。翻开目录,看到其中对清代诗话发展的各个阶段、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并将其与宋代诗歌的审美特质,如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等,进行了关联性的探讨,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宋调”在清代诗歌批评中如何被重新解读和传承的部分,想象着作者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清代诗话文献中,挖掘出那些对宋诗精神的呼应与创新。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带领我走进一个充满智慧与辩论的文本世界,在作者的引导下,我将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歌批评的演进,以及不同时代审美观念的碰撞与交融。即使是那些我未曾深入接触过的清代诗人,也将在书中找到他们与宋诗精神的微妙联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