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1930.女性」研讨会论文集

「跨国.1930.女性」研讨会论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跨国主义
  • 1930年代
  • 女性研究
  • 历史
  • 社会文化
  • 性别研究
  • 近代史
  • 女性主义
  • 文化史
  • 论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回顾1930辉煌时代的文学现象,聚焦此时日、俄、中崛起的女性学者作家,借由文本诠释与分析,重返当时的思潮流变,观看女性文学的流动性与能动性,发扬时代女性的独特光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蔡玫姿/主编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图书目录

「跨国.1930.女性」的多音交响与拥抱差异/林朝成
实践跨国论述/徐珊惠
女子有行 跨国越界/蔡玫姿
论文发表会照片集锦/朱伟铭 摄影
编织浪漫:安娜.阿赫玛托娃与艺术家们/吴奕芳
 
会议论文
01 冰心母性伦理观之叙事实践及意义/蔡玫姿
一、前言
二、超人的两个面孔──批判国民性或重回母性
三、母性伦理的两面性:孺慕与贱斥
四、母性伦理观的定位与发展
五、重省伦理母性
六、结论
 
02 从独唱到合唱──阿赫玛托娃《安魂曲》之诞生/熊宗慧
一、前言
二、双重存在状态的1920 年代
三、死亡接续的1930 年代
四、无家可归的基捷日女人
五、书写《安魂曲》
六、结语
 
03  从自觉到觉他:平冢雷鸟与《青鞜》的女性论述及影响/廖诗文
一、前言
二、《青鞜》创刊时的日本社会
三、《青鞜》的创刊与赞助 5
四、《青鞜》的命名及其女性论述的发展
五、《青鞜》与「新女性」
六、结语:《青鞜》之后
 
04  边缘身体的多重跨越:论吴继文《天河撩乱》中跨性别者的多元身体建构向度/苏恆毅
一、前言
二、身体存在的跨越:性别与家国
三、身体跨越之后:成为异质家庭的「母亲」
四、阅读体验:消失地景与死亡身体的对照
五、结语
 
05  跨国移动与书写:以铃木怜子的湾生身分及其回忆录为例/蔡知臻
一、前言
二、铃木怜子的移动与回忆录之出版与台湾书写
三、书写策略:回忆录叙事位置及其特殊性4
四、结语
 
06  漂移、伤痕、敲打──论马尼尼为《带着你的杂质发亮》中的空间书写/张幸贵
一、前言
二、乡愁书写
三、女性宅空间
四、结论
 
07  谁道红颜独姣姣,巾帼剑似柳眉锋──郑丰《生死谷》中的女性形象/叶竹轩
一、前言
二、外在形象
三、内在特质
四、结语
 
08 传统的叛逆与回返──论冯沅君《春痕》/陈怡静
一、前言
二、「情爱」与「性」的书写
三、束缚与矛盾的「母爱」书写
四、结论
 
09 论平路《行道天涯》中女性书写的意蕴/许絜雯
一、前言
二、宋庆龄情爱的追寻
三、宋庆龄角色的生命型态
四、宋庆龄世界中的孙文
五、结语
 
10  Re-visioning the Personal is the Political in the Women’s Suffrage Movement / I-Chun Lin(林怡君)
1. Motivation
2. Development of the Women’s Suffrage Movement
3. The Disagreements and Split of Women’s Right Movement
4. Intersectionality and Coalition of Women’s Right Movement
5. Out-Law Genre of Women’s Right Movemen
6. Conclusion
 
11  Lucy is on Her Way “Home” from Without to Within: Jamaica Kincaid’s Lucy / Yun Lo(罗芸)
 
附录一、工作人员心得
附录二、「跨国.1930.女性」研讨会议程
附录三、筹备委员会

图书序言



「跨国.1930.女性」的多音交响与拥抱差异


  学术会议议题的设定关系到脉络的洞见、探索的深广度和当下世界的联结。以「跨国.1930.女性」为主轴的研讨会,一者在时间脉络上以30年代的思潮、美学意识与世界观的文化范畴,上下串联起19世纪胎动的女性思潮和20 世纪多元异质的书写和叙述风格;跨国则是摆脱欧美白人中心,显示不同地域的差异与关系,放到各国政治社会的情境中观看文学、艺术的表现和辩证;女性,则为主题的核心,以女性为主角的出场,描述其自我认同的宣示、传统固结和空间/心灵的漂移,呈现出追寻、反叛、背离、回返、限制和行动的历程,故在这三个主轴的构面下,论文的生产性被激发出来,成为弱势流动的结构篇章的交合。

  通观会议论文,研究对象包含中国、俄国、日本、西印度群岛、新英格兰、马来西亚和台湾的女性文学作品和女性运动,其观点不受限在姊妹情谊与女性之共同性,毋宁更接近第三波女性主义强调差异、多元的交错认同、种族地域的差别、文学的生产与传播和解放女性主义政治正确的束缚。诸多论文书写女性主义建构的复杂性、传统的延续性与断裂的挣扎与安顿,更不回避个人的叙述风格与家国书写的杂质混合,政治情境和抒情风格的对抗与自我的定根。因此,在这本论文集中,呈现了多音交响的跨国女性的叙述风景,吸引人的阅读与后续的阐发。

  本研讨会因苏雪林文教基金会的合办赞助,促成了苏雪林与30年代的跨国交会,扩展了跨国的视野。在30 年代的脉络中重新观看苏雪林的创作,平行横观俄罗斯白银时代现代主义诗人/艺术家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书写方式和风格的创作轨迹,以此为对话的基底或隐性的对比,串联起五四运动时代的代表性作家苏雪林、冰心的叙事实践与宗教灵性的探索。同样在动盪不安的时代,法西斯极权主义恐怖统治的氛围下,中、俄女性作家或忧郁抑或阳刚或中庸的书写策略与书写的主体,其中有宗教灵性的归属、母性伦理的温婉和灰烬书写的抵抗和保存,其间的崎岖与书写的文化位置,实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空间与对话脉络的可能。从30 年代延伸到当代,从叙事实践到女性杂志议题的译/论,本论文集的主题仍激盪着,唿唤读者的阅读和探索,以成为型塑女性的形象、认同和多元思索的泉源。
 
国立成功大学 中国文学系主任
林朝成



实践跨国论述


  跨国、移工、性别议题,伴随政治、经济、教育变迁成为在地与全球间连动协商关系的重要因素。台南(府城)是台湾早期国际化的商都,在台南的国立成功大学在这片土地上扮演着灌溉、保存、再生产的知识平台。来台的五四运动女性作家苏雪林,随国民政府撤退后在台南居住,在成大任教、退休、终老、逝世。本论文集以苏雪林的作品与思考为核心,向外发散,汇集当时代中国、俄国、日本女作家作品思惟与社群活动,同时援引左翼思潮观点,以1930年世代做为一个起始点,探测东西方思潮交流累积近百年的能量。

  总体而言,此世代是汇集西方不同主义论述及东方人文思辨擦撞的历史时刻。我们希望借由本书勾勒当时女性作品中唿应与逆反社会氛围的殊异性。

  论文集的生成,来自2016 年教育部再造人文与社会科学计画补助,由国立成功大学成立已有22 年历史的性别与妇女研究中心执行,以「性别再造人文教育」为主轴,培育学生跨国、跨域思维行动,「实践跨国论述」强调培育学生具国际视野,运用过去知识女性之跨国经验文献,当代欧美跨国文化现象研究,以及台湾跨国外配经验与书写叙事方式,俾使学生能从课程中培力具就业力与移动力的分析能力。在之前「成大文学家」校史整理的经历中,「跨国.1930.女性」论坛重新运用跨国女性切入点,回顾1930 年辉煌时代里特殊的文学现象,聚焦此时期不同国家分别崛起的女性学者或作家。从跨国华文新史观,发展1930 年跨国华文研究的节点(node)。

  「跨国.1930.女性」论文集以1930 年具跨国经验之中国五四运动时期作家苏雪林与苏联政权时期俄国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两个跨国时代的图像揭开序幕。熊宗慧在〈从独唱到合唱──阿赫玛托娃《安魂曲》之诞生〉文章中评述《安魂曲》的重要性,其代表诗人摆脱早期诗歌当中较为封闭的个人世界,转而将群众命运纳入创作题材,成为百万遭到史达林整肃的群众发声的民族诗人。蔡玫姿的〈冰心母性伦理观之叙事实践及意义〉论文,从母性伦理角度探讨冰心爱的哲学。1930 年代后冰心对爱之哲学的反挫、母性伦理叙事以及接踵的女性主义母性伦理,从普遍性至不均质的揭露,具有深刻意义。廖诗文的〈从自觉到觉他:平冢雷鸟与《青鞜》的女性论述及影响〉论文,以日本明治时期女性社团和杂志为核心。平冢雷鸟(1886-1971)是当时最具代表女作家,从日本文艺杂志《青鞜》所造成的日本「新女性」风潮,成为1930 年代女性文学共同追求的文学母题──女性身分在国/家中的定位思考,运用文学行动回应自身女性的生命经验,同时勾勒出当时日本女性书写系谱。

  除了跨国的面向外,本论文集亦汇集许多跨领域的主题与文类,例如新移民女性书写、现代主义文学、武侠小说、历史小说、酷儿小说等文学实践论述。例如张幸贵以新移民女性书写为主题,探讨〈漂移、伤痕、敲打──论马尼尼为《带着你的杂质发亮》中的空间书写〉;蔡知臻运用当代跨国议题谈〈跨国移动与书写:以铃木怜子的湾生身分及其回忆录为例〉;陈怡静聚焦在1930 第一代现代文学女作家冯沅君探讨〈传统的叛逆与回返──论冯沅君《春痕》〉;叶竹轩聚焦在女性武侠小说的议题谈〈谁道红颜独姣姣,巾帼剑似柳眉锋──郑丰《生死谷》中的女性形象〉;许絜雯以女性历史小说分析〈论平路《行道天涯》中女性书写的意蕴〉;苏恆毅以酷儿小说作品谈〈边缘身体的多重跨越:论吴继文《天河撩乱》中跨性别者的多元身体建构向度〉。

  本论文集在主编蔡玫姿的规划下,丰富且具全面的照察文学作品,并紧密扣连着「跨国.1930.女性」主题,结合作家生命经验及其文学作品的梳理,不仅重新观看跨国文学的流动性与能动性,亦可循其企图发扬时代女性的独特光芒,进一步激盪在文学作品中的精神本质与意蕴的可能思办。
 
国立成功大学性别与妇女研究中心主任
徐珊惠



女子有行 跨国越界


  当代人受政治、经济、教育因素牵动,主动或被迫迁徙至全球各地,「跨国」(transnational)已是不可或缺的日常经验之一。随着时间的酝酿,跨国者经历不同阶段的心境转折,从亲临陌异地,惊叹他者与自我的差异;渐次在讯息交织里,釐清对他者的误读并展开新的认识;最终在不同情境内,逼使「我们」以互为主体方式,感同身受并换位思考。

  本书诞生于换位思考的轴线里,在东西方权力不对等的倾斜轴之后,续论彼此文化逻辑与渗透交织。本书收录的九篇论文,设定「跨国.1930.女性」三面向,从世界文化版图的参与着手,关注中国、日本、俄国不同地区的女作家走过1930 年代的文学作品,如何在其中反刍以辨认自我与他者的文化关系?文学作品的流通现象中,如何展现并透显主体能动性?

  研讨会的初衷始于关注1930 世代,1930 世代何以重要?遥想当年中国与西方思潮的交流,先有晚清朝臣基于政经考察,在比较框架下思考经国济世之道,拟以西学救济颓颓老矣的睡狮中国。稍晚五四作家则从个人角度体察异国文化,汲取文学特色移植至中国进行语言与美学实验。异地开启文学使命,诗人徐志摩(1897-1931)称:「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要我将来进金融界的,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汉密尔顿)!在二十四岁以前,诗,不论新旧,于我是完全没有相干。」但是康桥一季旅访,归国后的徐志摩却成为挪移英国浪漫派文学的主力,锐意求新成为新派诗人。民国知识分子陆续抛弃医科、金融、砲弹实业学转向文学书写,写下情伤、忧郁、肺病、燥狂等世纪病症,铭刻了现代文学,在这当中,苏雪林、冰心均为着名具跨国经验之现代文学女作家。本次研讨会共分四个部分,包括:(1)苏雪林《灵海微澜》新书座谈。(2)「跨国.1930.女性」论坛。(3)以「跨国.1930.女性」为关键字的研究生论文征选。(4)俄国女诗人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玛托娃肖像画展览。这四个部分看似独立又彼此牵连,于2016年12 月2 日同时在视听教室和走廊橱窗举行。研讨会以1930 的时空轴串起彼此关系,艺术所、中文系、外文系负责不同场次,多样性学术活动方式邀请文学院系所师生与外系大一新生参与,以下就各场次理念分点说明:

  1. 苏雪林《灵海微澜》新书座谈

  苏雪林六十岁南来成大中文系任教,并在成大退休、终老、逝世,为两岸五四女作家最后一位凋零者。1919 年燃起的五四新文学运动即将届满百年,此刻出版当时期重要作家作品具有时代意义。苏雪林基金会补助台南闻道出版社发行《灵海微澜》五册,仇小屏教授短评套书中宗教性质的文章,该书体察天主教在中国的流传与感召事蹟,期能为苏雪林研究再添新义。

  2.「 跨国.1930.女性」论坛

  由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蔡玫姿教授、国立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系熊宗慧教授,与文藻外语大学翻译学系廖诗文教授就自身研究领域提交论文,触探1930 年代中国、俄国、日本女作家作品思惟与社群活动,勾勒1930 年代女性作品中唿应与逆反社会氛围的殊异性。蔡玫姿〈冰心母性伦理观之叙事实践及意义〉,从母性伦理角度探讨冰心爱的哲学。检视四个叙事作品,命名自尼采超人学说的〈超人〉、书信论辩体式的〈悟〉,二文回应知识分子存在议题,从经验论中的母子关系推展到人与人的联系。1930 年代来临后冰心的〈分〉、〈相片〉却显出对爱之哲学的反挫,前者冰心因生育经验从女儿转为母亲,觉察过去爱的哲学掩饰阶级差异;后者因赴美受中西文化冲击,质疑国族差异下伦理母性互助的想像。该文也从比较文学角度对比同世代美国女作家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1860-1935)1915 年的《她乡》(Herland),该书亦勾勒一伦理母性社会与冰心伦理母性观核心点相似。另参考女性主义学者克莉丝蒂娃(Julia Kristeva, 1941-)精神分析取径,其〈圣母颂〉(Stabat Mater)中指出母亲为主客体中介过程。从而作者认为冰心的母性伦理叙事,接踵女性主义母性伦理,反思爱的哲学,自普遍性至不均质的揭露,具有深刻意义。

  熊宗慧〈从独唱到合唱──阿赫玛托娃《安魂曲》之诞生〉论及《安魂曲》(Реквием, 1935-1940),是俄国诗人阿赫玛托娃(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 1889-1966)最着名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不仅见证大清洗/大恐怖(Большой террор) 时期苏联人民的苦难,同时亦抚慰广大受迫害者的心灵。该文聚焦阿赫玛托娃创作《安魂曲》之前的蛰伏期(1925-1934),这一段时期阿赫玛托娃面临的不只是自身创作的瓶颈,还遭遇苏联政权的打压,究竟诗人是如何面对自身的问题与来自外部的严酷打击?她如何突破创作上的喑哑状态并恢复声音?又如何将自身的悲剧转化为家国民众的共同命运?所有这些议题皆会在本文获得充分的探讨。此外,《安魂曲》出版前,阿赫玛托娃是一位「个人情感倾向」的贵族诗人,《安魂曲》之后,她成为替上百万遭到史达林整肃的群众发声的民族诗人,阿赫玛托娃的形象在苏联读者心理的转变超乎苏联政权的预期,对于始终想要孤立诗人的苏联政府来说,这样的结果其实非常讽刺。
廖诗文〈从自觉到觉他:平冢雷鸟与《青鞜》的女性论述及影响〉,指出日本明治时期以女性社团和杂志为核心,培养出活跃于文坛的女性作家群,如平冢雷鸟(1886-1971)和与谢野晶子(1878-1942),皆为当时期的重要女作家。平冢雷鸟于1911 年创办第一个女性社团「青鞜社」,并同时创办日本文艺杂志《青鞜》,引领日本的「新女性」风潮,是当时期的代表人物。与谢野晶子则一生横跨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作品中传达的思想极为丰富奔放,不论是《乱发》的私人情感抒发,或是写给亲弟的〈你不要死去〉隐含对于社会与战争的控诉和反战思想,以及翻译《源氏物语》的传播,皆可见其做为新女性的文坛代表人物,周作人也极推崇这位思想开放的日本女作家,她的思想养成,可做为观察及研究1930 年代日本女性作者写作特性之研究对象。

  3. 研究生论文发表会暨论文奖

  研究生研讨会分为中文和英文场,在「跨国.1930.女性」主题下,以公开征稿、严谨审查方式,征选优秀篇章于会中发表,最后选出前三名篇章颁发奖金。九篇研究生论文将「跨国.1930.女性」视为关键字,中文场次有论新移民女性书写──张幸贵〈漂移、伤痕、敲打──论马尼尼为《带着你的杂质发亮》中的空间书写〉、当代跨国议题蔡知臻〈跨国移动与书写:以铃木怜子的湾生身分及其回忆录为例〉、1930 第一代现代文学女作家──陈怡静〈传统的叛逆与回返──论冯沅君《春痕》〉。及聚焦女性作家的议题,女性武侠小说──叶竹轩〈谁道红颜独姣姣,巾帼剑似柳眉锋──郑丰《生死谷》中的女性形象〉、女性历史小说──许絜雯〈论平路《行道天涯》中女性书写的意蕴〉,多元性别议题──苏恆毅〈边缘身体的多重跨越:论吴继文《天河撩乱》中跨性别者的多元身体建构向度〉。中文场由许絜雯和苏恆毅同获会议论文奖。英文场收录两篇,林怡君“Re-visioning the Personal
is the Political in the Women’s Suffrage Movement”、罗芸“Lucy is on Her Way“ Home” from Without to Within: Jamaica Kincaid’s Lucy”。林怡君论文重省女性主义,赋予新意获得英文场会议论文奖。

  4. 俄国女诗人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玛托娃(Anna Andreevna Akhmatova, 1889-1966)肖像画展览

  艺术研究所吴奕芳教授筹办俄国女诗人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玛托娃肖像画展览,借由不同时期的女诗人肖像画,爬梳俄国艺术及绘画风格的转变与历史。亦由呈现诗人的形貌与气质,具体化当时代俄国文艺女性形象,与场内研讨会的主题相互唿应。此次的学术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本系少数跨出系所框架举办的学术活动,艺术所、中文系、外文系、中文所现代文学组师生参与其中,撰写论文、展演并申请经费筹办;二是展览、论坛与研讨会三合一,每场依活动内容安排参与对象。知识传播中「受众」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否则活动办了却门可罗雀,再怎么意义深远,都是筹办者自己的虚妄想像。感谢翁文娴老师带领「现代诗学」研究生群,参观橱窗导览与诵诗活动;新书发表与教师论坛则邀请闻道出版社主编与台南天主教神父,仇小屏老师「修辞学专题研究」课程的研究生参与;研究生英文场则有中文所「汉学英文」课程学生聆听,六篇研究生论文发表则挤满蔡玫姿授课之大一国文学生80 人,他们对参加上大学后第一场学术研讨会跃跃欲试。甚至有新生充满感触的表示:「听了学长姊的短讲报告,才知道文学院的学术研究是什么。」会后的论文经匿名审查意见,修改后出版成册。忝为此次活动总召,衷心感谢教育部「再造人文教育」计画全额补助,教育部「人文知能跨界应用」与科技部学术研讨会、苏雪林文教基金会的小额赞助。其中科技部经费由万能助理许咏凌撰写申请书取得,充足的经费让我们在论文奖、论文审查、出版与布展上不委屈自己的理想。2016 年12 月2 日论坛与研讨会顺利举行,橱窗布展三周,成为当年度本系庆贺成大校庆的压轴活动。莅临主持或审查的贵宾有文学院院长陈玉女教授、本系大家长林朝成主任、艺术中心副主任高美华教授、本系退休教授吴达芸、中生代仇小屏教授及苏敏逸教授,外文系教授游素玲、实践大学教授刘开铃、中兴大学教授刘秀美,翁文娴、林素娟、侯美珍等教授视主题带领学生参与。会议筹办过程中性别与妇女中心徐珊惠主任的点滴支持,中文系提供两处场地让人备感温馨。最终,本书携带我们探寻、尝试与追索的痕迹,编辑团队王慧诗、李慧文将这完美画上了隽永的句点。

会议总召
蔡玫姿 谨志

图书试读

各篇摘要

〈冰心母性伦理观之叙事实践及意义〉/蔡玫姿


从母性伦理角度探讨其爱的哲学。检视四个叙事作品,命名自尼采超人学说的〈超人〉、书信论辩体式的〈悟〉,此二文回应知识分子存在议题,从经验论中的母子关系推展到人与人的联系。1930 年代后〈分〉、〈相片〉却显出对爱之哲学的反挫,前者冰心因生育经验从女儿转为母亲,觉察过去爱的哲学掩饰阶级差异;后者因赴美受中西文化冲击,质疑国族差异下伦理母性互助的想像。

本文从比较文学角度重省冰心爱的哲学,对比同世代美国女作家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1860-1935)1915 年的《她乡》(Herland),该书亦勾勒一伦理母性社会与冰心伦理母性观核心相似。另参考女性主义学者克莉丝蒂娃(Julia Kristeva, 1941-)精神分析取径,其〈圣母颂〉(Stabat Mater)中指出母亲为主客体中介过程。从而认为冰心的母性伦理叙事,接踵女性主义母性伦理,反思爱的哲学,从普遍性至不均质的揭露,具有深刻意义。

〈从独唱到合唱――阿赫玛托娃《安魂曲》之诞生〉/熊宗慧

《安魂曲》(Реквием, 1935-1940)是俄国诗人阿赫玛托娃(АннаАхматова, 1889-1966)最着名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不仅见证了大清洗/大恐怖(Большой террор)时期苏联人民的苦难,同时亦抚慰了广大受迫害者的心灵。本文聚焦在阿赫玛托娃创作《安魂曲》之前的蛰伏期(1925-1934),这一段时期阿赫玛托娃面临的不只是自身创作的瓶颈,还遭遇苏联政权的打压,究竟诗人是如何面对自身的问题与来自外部的严酷打击?她如何突破创作上的喑哑状态并恢复声音?又如何将自身的悲剧转化为家国民众的共同命运?所有这些议题皆会在本文获得充分的探讨。另外,《安魂曲》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代表诗人摆脱早期诗歌当中较为封闭的个人世界,转而将群众命运纳入创作题材,这一转变不仅使阿赫玛托娃扩大了创作领域,也使她成为苏联的民族诗人。《安魂曲》出版前,阿赫玛托娃是一位「个人情感倾向」的贵族诗人,《安魂曲》之后,她成为替上百万遭到史达林整肃的群众发声的民族诗人,阿赫玛托娃的形象在苏联读者心理的转变超乎苏联政权的预期,对于始终想要孤立诗人的苏联政府来说,这样的结果其实非常讽刺。

用户评价

评分

《跨国.1930.女性》这个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1930年代,一个充满矛盾与转折的年代,而“女性”这个词,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独特的解读空间。我期待在这本论文集中,能看到对那个时期女性命运的多维度审视。或许有研究聚焦于女性在政治舞台上的悄然崛起,她们如何在男权主导的社会中,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时代走向。又或者是,书中对当时女性的身体、情感和欲望的探讨,将如何打破历史的沉默,让我们更真实地理解她们的生存状态。跨国的视角,更是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遐想。不同文化下的女性,在1930这个特殊的年份,她们的经历会是怎样的对比与映照?她们是否也在各自的土地上,悄悄地孕育着变革的种子?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去倾听那些曾经被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女性声音,去感受她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坚持与创造。

评分

收到《跨国.1930.女性》这本论文集,我的心头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1930年代,一个承载着太多历史印记的十年,而“女性”这个主题,在那个时代,无疑是极具深意的。我设想,这本论文集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走进那个时代女性的内心世界。或许其中会有关于女性在文学艺术领域崭露头角的分析,她们如何突破性别的束缚,以独特的视角和才华丰富了艺术的殿堂。又或者,书中会探讨女性在社会运动中的角色,她们是如何在争取平等权益的道路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哪怕微弱,却也坚定。我想象着,作者们一定对当时女性的教育、婚姻、职业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勾勒出她们在有限的框架内,所展现出的无限可能。跨国界的视角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不同国度的女性,即便隔着山海,她们所面临的挑战与追求,是否有着意想不到的共通之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堆学术论文的集合,更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段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女性历史。

评分

《跨国.1930.女性》这本论文集,光是书名就足以让我心潮澎湃。1930年代,一个全球性的变革时期,而女性的地位与声音,在这个时代尤为值得关注。我设想,在这本书中,一定有许多研究者将视角投向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方方面面。或许,我们会看到关于女性在教育领域取得突破的叙述,她们如何克服重重障碍,走向知识的殿堂;又或许,书中会揭示女性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她们如何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才能,甚至开创新的事业。更让我着迷的是,“跨国”这个维度,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会局限于单一地域的视角,而是会展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她们在1930年这个节点上,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与独特的经历。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入理解历史、体察女性力量的绝佳机会,让我有机会去聆听那些在时代变迁中,依然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女性故事。

评分

这本《跨国.1930.女性》论文集,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那个时代女性命运的好奇心。1930年代,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期,在全球范围内,女性的角色和地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重塑。我想象着,在这本论文集中,一定有许多研究者深入挖掘了那个年代女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轨迹。或许有关于中国女性在民族救亡浪潮中的抗争与觉醒,她们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寻找自我;也或许有关于西方女性在经济大萧条时期面临的困境,她们如何挣扎求生,同时也在思想上寻求解放。更令人期待的是,书中是否会有关于跨国界交流的叙述,比如那些在异国他乡打拼的女性,她们的经历是否交织着乡愁与新生的希望?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些来自不同角落的女性故事,在1930这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上,是如何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女性力量,即便在时代的洪流中,她们依然努力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历史、理解女性主体性的绝佳视角。

评分

当我看到《跨国.1930.女性》这本书名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1930年代,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而女性在这个时代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无疑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课题。我猜测,这本论文集将会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那个时期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也许会有关于女性在职业选择上的局限与突破,她们如何在父权制的社会结构中,争取一席之地。也可能,书中会对女性在家庭伦理、婚姻关系中的变化进行剖析,展现她们在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碰撞下,如何寻求自我认同。而“跨国”这个关键词,更是为本书增添了更广阔的视野,我好奇地想知道,不同国家的女性,在1930这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上,她们的经历是否会产生奇妙的联系,又或者,是形成鲜明的对比,折射出不同文明背景下,女性命运的独特轨迹。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那个时代女性群像的宝贵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