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海洋书写研究

宋诗海洋书写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宋诗
  • 宋代文学
  • 书法
  • 文学史
  • 海洋书写
  • 宋代文化
  • 诗歌研究
  • 艺术史
  • 字体学
  • 历史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分「宋诗主题篇」、「个别诗家篇」两大部分,前者从史的角度宏观地观察北宋与南宋诗歌海洋书写主题对传统的承继与新拓,从而探索宋代诗人借由海洋书写所透显出的独具的精神面貌。后者则特别挑选海洋诗作较多的诗人如苏轼、文天祥、陆游等的诗作分别加以研究,从微观的视角,结合诗人写作背景,深探个别诗家海洋书写的特色所在。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宋词流变与审美嬗变研究》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不涉及《宋诗海洋书写研究》的任何信息: --- 《宋词流变与审美嬗变研究》图书简介 一、 本书概述:宋词的“时间之河”与“风骨之变” 本书《宋词流变与审美嬗变研究》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宋代词体发展脉络、风格演进及其背后审美意识变迁的学术专著。宋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富音乐性和抒情性的文体之一,其发展历程绝非平铺直叙,而是一部充满张力、不断自我革新的“时间之河”。本书旨在突破传统仅侧重于词人或流派的孤立研究范式,转而构建一个宏大而精细的“历史-美学”交叉分析框架,探究宋词在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如何从晚唐五代的余韵中挣脱,如何适应宋代社会文化思潮的激荡,最终完成其审美范式的全面重塑与超越。 全书以时间为轴,以审美范畴为切面,力求描摹出宋词从“艳科”到“大雅”,从侧重婉约到兼容豪放,从关注个体情感到融入家国兴亡的复杂历程。我们关注的不仅是“谁写了什么”,更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情境下,人们选择了何种声音、何种意象来表达其生命体验”。 二、 结构体系与核心研究范畴 本书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宋词研究体系: 第一部分:词体的肇始与初探(北宋前期:从模仿到确立) 本部分聚焦于宋词在北宋初期的形成与早期形态。着重分析北宋词人如何继承晚唐五代“花间派”的审美遗绪,如何在士大夫阶层中逐步拓展词的题材与表现领域。 核心议题包括: 1. “词为艳科”的观念审视: 探讨词体在早期如何被界定为“小道”,以及这种界定如何影响了其早期内容的限制性。 2. 柳永的革命性: 重点分析柳永对词体“扩大化”的贡献,特别是他对市井俚语、市民生活的吸纳,以及慢词长调在结构和叙事功能上的拓展。 3. 早期“格律”与“音律”的实践: 研究早期词谱的形成过程,以及词人对词体音乐性的高度依赖,这为后世的风格探索奠定了形式基础。 第二部分:词体的精神转向与“士人化”进程(北宋中期:苏轼的突破) 这是本书论述的第一个关键转折点。苏轼的出现标志着词体审美范式的根本性转移。 核心议题包括: 1. “以诗为词”的理论建构与实践: 深入剖析苏轼如何将诗歌的哲学思辨、散文的气势和对自然、历史的宏大关怀引入词中,打破了词体固有的柔靡倾向。 2. “豪放”风格的内涵辨析: 区别于简单的情绪宣泄,本书将豪放视为一种融入了儒家积极入世精神与道家旷达情怀的复杂审美形态。 3. “物我交融”的审美意识: 研究北宋中期词人如何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摹,实现主体精神在宇宙洪荒中的投射,展现出宋代理学思潮对个体情感的规范与提升。 第三部分:婉约的深化与流派的精细化(北宋后期:周邦彦的集大成) 如果说苏轼是“破局者”,那么周邦彦则是“集大成者”。本部分专注于婉约派在继承中实现的形式美学巅峰。 核心议题包括: 1. “集大成”的结构意义: 分析周邦彦如何综合柳永的铺叙与苏轼的意境,在格律上做到无可挑剔的工致。 2. “声律说”的理论阐释: 探讨周邦彦对词律的精微把握,如何使音律不再是简单的配乐工具,而是内化为词意表达的一部分。 3. 情感的内敛与张力: 深入探讨周邦彦笔下“凄婉”背后的理智控制,分析其如何通过语言的雕琢来展现深沉的、不外露的忧思。 第四部分:词体的悲剧化与时代底色(南渡与宋金对峙) 靖康之变对宋词的审美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词体开始承载前所未有的家国之痛和流亡之悲。 核心议题包括: 1. “黍离之悲”的入词: 探讨南渡词人(如李清照、陆游等)如何将个体命运与王朝兴衰紧密绑定,词的抒情功能被“记事”与“悼亡”的重任所强化。 2. 李清照的“易安体”研究: 分析李清照在风格上如何超越“婉约”的刻板印象,其语言的自然、真切与意象的独特选择,展现了一种女性主体意识的独立表达。 3. 辛弃疾的“英雄之词”: 重点剖析辛弃疾在豪放词上的“回归与超越”。他如何将恢复中原的政治抱负融入词中,使词体具备了史诗性的悲剧力量,标志着词体审美广度的终极拓展。 第五部分:词体的收束与审美转型(南宋后期至宋亡) 本书的收束部分探讨了词体在宋朝末期如何走向式微,并为元曲的兴起做好了铺垫。 核心议题包括: 1. 对“旧调”的重复与疲软: 分析南宋后期词坛出现的审美疲劳现象,以及对前代风格的机械模仿。 2. 词体与散曲的界限: 探讨宋词在形式上的僵化如何促使文学重心向更自由的元曲转移,即词体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审美饱和”。 三、 学术价值与研究方法 本书采用文本细读法(Close Reading)、历史语境分析法(Historical Contextualization)和美学范畴比较法(Aesthetic Comparison)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我们不仅关注词句的精妙,更注重其在特定历史时刻的“发声”意义。本书力求证明,宋词的流变史,就是一部宋代士人知识分子审美理想和心性世界的变迁史。 通过对大量宋人笔记、诗话及同期史料的交叉印证,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既具历史厚度又富于美学洞察力的宋词研究新视角,为当代读者理解宋词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 (本书适合文学史研究者、古代文学专业学生,以及对宋代文化、抒情文学有浓厚兴趣的广大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颜智英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现为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共同教育中心语文教育组教授、海洋文创设计产业学系合聘教授兼主任、海洋文化研究所合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典诗词、海洋文学、章法学,撰有《辞章章法变化律研究》、《昭明文选与玉台新咏之比较研究》,合着《生命.海洋.相遇-诗文精选》、《生命.海洋.相惜-诗文精选》、《新式写作教学导论》、《大学国文选》等,并发表〈一山还一水,无国又无家:文天祥海洋诗歌文化意涵探析〉(《汉学研究》)、〈论归有光诗中的海战书写──兼述其古文中的御寇思想〉(《成大中文学报》)等论文近四十篇。
 

图书目录

宋诗主题篇 1
论北宋诗海洋书写的主题—兼述汉至唐诗海洋书写主题的发展 3
一 前言 5
二 北宋诗海洋书写继承传统之主题 8
三 北宋诗海洋书写新开拓之主题 31
四 结语 44
论南宋诗海洋书写的主题(上)—以「借海抒怀」、「特写海景」二主题为例 53
一 前言 54
二 借海抒怀:从个人到国家、从自适到静定 54
三 特写海景:从登高远望到置身其间 68
四 结语 76
论南宋诗海洋书写的主题(下)—以「海民关怀」、「海洋贸易」、「海洋生活」三主题为例 81
一 前言 83
二 海民关怀 83
三 海洋贸易 92
四 海洋生活 99
五 结语 108
个别诗家篇 109
论苏轼海南诗的海洋意象—并与其海南词略作比较 115
一 前言 116
二 云海茫茫:遥远阻隔的空间 119
三 瀛海天风:无穷无尽的宇宙 124
四 海岛风情:美好生活的乐园 127
五 海外世界:自由人生的理境 133
六 海天澄清:生命希望的场域 138
七 结语 143
论陆游诗的泛海书写 149
一 前言 150
二 海上探奇冒险:豪气荡胸的生命基调与临危不惊的个性意志 152
三 亲睹海市变化:失意时对「成坏须臾」的人生感悟 162
四 歌咏海上乐园:现实受挫后遗忘世事的生命归宿 166
五 结语 171
论陆游诗的泛海想像 177
一 前言 178
二 征服天海的记梦:杀敌难遂之遗憾 179
三 醉求神山竟变化:生命危脆之焦虑、时局变化之感慨 185
四 遨游仙乡的想像:理想乖离之失落 194
五 结语 204
论陆游诗的海洋美学 209
一 前言 210
二 海洋经纶的崇高美:由敬畏转为征服 212
三 海山咏歌的和谐美:由热烈、悲伤转为清静、优美 224
四 海洋关怀的写实美:由忧民转为忧喜参半 235
五 海山想像的浪漫美:由怀才不遇转为报国无门 247
六 海洋哲思的变化美:由感性惊叹转为理性哲思 256
七 结语 263
论文天祥诗的海洋意象 271
一 前言 272
二 对传统「海洋」意象书写的继承与开拓 274
三 对传统「海洋」意象书写的转化 290
四 结语 309
后记 317
出处一览 31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宋诗海洋书写研究》绝非等闲之辈。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比较学术、严肃的论著,可能会有点枯燥,但读了之后才发现,它的可读性简直惊人。作者像是经验丰富的航海家,带领读者在宋诗的汪洋大海中穿梭。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诗歌,而是精心选取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那些关于海的意象,如何被宋代文人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如何与他们的情感、哲学思考相融合,在这里得到了非常精彩的展现。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的解读,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诗歌的,更是关于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关于文人如何在山水之间寻找心灵的寄托,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内心的独立。它让我对宋代文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海洋书写”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一本穿越时空的宋代笔记,仿佛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士人,在海边偶拾的残卷。翻开它,扑面而来的是古朴的墨香,字里行间流淌着宋人特有的细腻情感和对宇宙人生的深刻体悟。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宋诗集,也不是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更像是一次与古人跨越千年的对话。作者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将那些或描绘山海壮阔、或抒发离愁别绪、或感叹人生无常的宋诗,置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解读,让我们得以窥见宋代文人心灵深处的波澜。那些看似寻常的诗句,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力,仿佛每一首诗都凝聚了一个时代的呼吸,一段往昔的传奇。读这本书,就像置身于宋代的潮头,感受海风的咸湿,听海浪的低语,那些诗歌中的意象,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画面,触手可及。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宋诗,不再局限于字面意义,而是去追寻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评分

这是一次令人振奋的宋诗阅读体验。我一直认为,理解一首诗,不仅仅是理解它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理解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情感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而《宋诗海洋书写研究》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以“海洋书写”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了宋诗中与水相关的意象,揭示了这些意象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我惊喜地发现,原来那些描绘潮汐、江河、大海的诗句,竟然可以折射出宋代文人如此复杂而多样的情感世界。书中对一些著名宋诗的解读,让我对以往的理解有了颠覆性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在时代变迁中的情感起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让我们在古老的诗句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情感寄托。

评分

我一直对宋代文学情有独钟,尤其是宋诗,总觉得其中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雅致和深沉。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这片“宋诗爱好者”的心田注入了一股清泉。作者仿佛是一位深谙宋诗之道的智者,他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首诗好在哪里”,而是引导你去感受,去思考。他将“海洋书写”这一概念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那些描绘山海、江河、湖泊的诗句,仿佛都拥有了生命,与读者的情感产生了奇妙的连接。我被书中对细节的捕捉所打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词语,在作者的解读下,竟然可以承载如此丰富的文化意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宋代文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看到了他们如何在广阔的天地之间,抒发个人情怀,体悟人生哲理。读这本书,就像在品味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的古老航海日志,记录着宋代文人与海洋之间剪不断的联系。作为一名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对宋诗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方式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作者并没有用过于晦涩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理论和深刻的洞见呈现出来。我惊叹于他对宋诗的理解之深,更佩服他能够将“海洋书写”这样一个看似宏大的主题,细致入微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一些经典诗篇的解读,让我眼前一亮,仿佛第一次真正理解了那些诗句背后的含义。它让我意识到,原来宋诗中的“海”,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文人心灵的象征,是他们寄托情感、抒发理想的广阔舞台。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那种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