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言:红高粱上飞翔的自由精灵

论莫言:红高粱上飞翔的自由精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莫言
  • 红高粱
  • 文学批评
  • 中国当代文学
  • 乡土文学
  • 自由
  • 文化研究
  • 小说分析
  • 文学史
  • 红色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书以莫言创作中强悍的生命意识与丰盈的生命感觉为核心,对莫言创作中自由不羁的想像力,以及生命感觉如何转化为充沛而神奇的艺术感觉,做了独到的阐释!

  彻底勾勒出莫言作为中国农民的发言人的精神特质和艺术特征,作者对「高密东北乡」的文学版图进行宏观的考察,进而揭示出莫言作品所依託之最底层最广大的中国农民在内忧外患丛生和现代历史转型中爆发出的生命的英雄主义与生命的理想主义。

本书特色

  面对莫言长达三十余年创作的大量作品,从莫言作品中常见的生命、民族的互相适应、互相依存──生命一体化(solidarity of life)透析切入!

  不拘泥于军事文学的格局,把莫言置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乃至整个当代大文化背景下来进行动态考察!
《山海经异闻录:神话的图景与未竟的旅程》 书籍简介 第一章:失落的伊甸与时间的迷宫 本书并非对既有文学巨著的重新诠释,而是一场深入上古神话腹地的考古式探险。我们摒弃了对成熟文本的既定框架的依赖,将焦点投向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边缘化、被遗忘的“微型神话”——那些散见于地理志、方术典籍乃至民间戏曲中的碎片化叙事。 《山海经异闻录》的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尚未被文明完全驯服的蛮荒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时间并非线性流逝,而是呈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相互渗透的态势。书中首先描绘了“昆仑之墟”的重构景象。我们不再关注传统的玉石与仙人,而是侧重于对该地气候变迁、地质构造以及与周边部族之间模糊的信仰渗透的考据。通过对古陶器铭文和岩画残片的比对分析,作者提出了一种大胆的假设:早期人类对“神山”的描绘,实则反映了他们对极端自然环境的恐惧与适应策略的集体记忆。 核心内容围绕“时间之河”的概念展开。作者引入了古老的“天干地支”系统与《山海经》中描绘的奇异生物的生存周期进行交叉对比。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陵鱼”的捕食习性与特定星象的关联,并推导出这可能象征着先民对季节更迭中特定“晦暗期”的集体心理投射。我们力求展示的,是一种“活着的”神话,即这些传说如何随着地理环境的变迁而不断演化其形态与内涵。书中甚至收录了对几种已灭绝或仅存于极少数偏远地区方言中的“异兽”名称的音韵学考证,试图还原其原始发音及其所代表的自然现象。 第二章:物化与灵性的界限——非人存在的谱系 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探讨古代中国神话体系中“非人存在”的复杂谱系。这里的“非人”,并非简单指代妖怪或神灵,而是指那些处于人类社会结构之外,却又与人类命运紧密交织的生命形态。 我们细致梳理了“人面兽身”和“兽面人形”的互文关系。与传统解读不同,本书将此视为早期氏族图腾的“身份协商”过程的物化表现。例如,“九尾狐”的形象在不同古籍中的描绘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有的被视为祥瑞,有的则带有强烈的警告意味。作者通过对出土文物上不同时期狐形雕塑的比例分析,探讨了这种形象转变背后,可能隐藏的资源争夺与外交策略的文化编码。 重点分析之一是“奇诡的职业”。书中细致描绘了那些只存在于神话边缘的特殊“岗位”:如“衔烛龙”对光明的垄断、“羲和”对日车运行的严格把控,以及某些负责“梦境编织”的无名者。这些“职业”的设定,揭示了古人对宇宙秩序维护的精细化想象。作者认为,这些神职人员的“工作内容”,恰恰反映了人类对不确定性(如失眠、灾难、失忆)的集体焦虑,并通过赋予其神圣的职业属性,实现了心理上的秩序重建。 此外,对“服食与转化”的探讨是本章的另一大亮点。书中详细分析了早期炼丹术与巫术中关于“吞食异兽器官以获其能”的记录,将其置于一个人类追求超越肉体局限的宏大叙事中。这些记录不再是奇闻轶事,而是被视为一种对生命潜能边界的早期哲学思辨。 第三章:地理的叙事:山川的“口音”与边界的消解 《山海经异闻录》突破了纯粹的文本分析,将地理学与神话学紧密结合。我们相信,神话的产生地决定了其独特的“口音”。 本书构建了一个“神话地理模型”,旨在重建古代河流、山脉与特定部落信仰之间的耦合关系。书中对黄河、长江流域上游的支流神灵的命名方式进行了深入的语言学对比,指出某些音节的重复与特定地域的自然灾物(如地震、洪水)的发生频率存在高度相关性。 “边界的消解”是本章的哲学核心。在古代的认知中,文明与蛮荒之间并非清晰的界限,而是通过一系列“过渡地带”相互渗透。书中对“幽冥之境”的描述,不再局限于阴曹地府,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地理上的“反向空间”——即那些因地形极端复杂而导致信息交流中断、时间感知错乱的实际存在区域。通过对古代行军路线记载的交叉比对,作者试图在地图上标记出这些“神话热点”的实际地理坐标,揭示神话如何被用来标记和固化危险或不可逾越的领土。 最后,本书探讨了“祭祀的材料学”。不同的山脉要求不同的祭品,这不仅仅是信仰的差异,更是对当地生态资源承载力的隐性认知。例如,某地祭祀需要使用特定矿石的粉末,其化学成分被证明与当地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高度一致,这暗示了早期人类已在无意识中将自身的生存资源与神圣供奉系统绑定。 结语:未完的注释 《山海经异闻录》旨在提供一种看待古代世界的方式: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变化、且与我们现代认知模型相去甚远的系统。它不是一本解答之书,而是一系列关于“如何提问”的指南。通过对那些被忽略的细节、边缘的记载和模糊的关联的深入挖掘,我们期望能展现出,在那些古老的神话图景中,蕴含着对自然、时间以及人类自身存在状态的深刻而复杂的思考,这些思考从未真正“飞翔”于任何既定的叙事之上,而是在历史的褶皱中静静等待被重新阅读。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其对既有理解的不断质疑与挑战,它邀请读者共同进入这场没有终点的“异闻”之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志忠(1953──)


  中国山西文水人。先后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1982)和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分别获文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讲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台北教育大学和美国圣达戈州立大学访问教授。

  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教学,出版《莫言论》、《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主潮》、《迷茫的跋涉者》、《1993:世纪末的喧哗》、《天涯觅美》、《卑微的神灵》、《90年代的文学地图》、《求真之道》、《当代长篇小说论略》、《世纪初的漂浮与遮蔽》、《华丽转身——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中国当代文学60年》、《在场的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集》等学术论着、教材、译着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文学评论》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庄重文文学奖」、《文史哲》「2003年度名篇奖」等奖项。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评委,第八届、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首席专家,专案主持人。

图书目录

■莫言获奖的意义(增订版代序)
■《论莫言》初版序/徐怀中
■引言

■第一章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后来者和幸运儿
生活与心灵的印记
乡土薰陶和「自修学校」
从想像的真实到真实地想像

■第二章 「带着淡淡的忧愁寻找自己失落的家园」
沉甸甸的荒凉和孤寂感
失乐园─一个永远的神话
高密东北乡─莫言艺术世界的建立
文化的撞击与融合
各人头上一方天

■第三章 充满生命感觉的世界
生命的一体化和个体化
赋予物体一种魔力
生理与心理的转换和沟通

■第四章 生命欲望─一个根本的动机
生命欲望,由生活的乏匮而生
不灭的人性畸曲生长
生命欲望和人性探索的新角度

■第五章 生命之光─爱情与死亡
没有爱情世界暗淡无光
在「人欲横流」的背后
美丽的死亡和艰难的诞生

■第六章 红高粱─生命的图腾
种的退化之悲哀(一)
种的退化之悲哀(二)
红高粱精神的复活

■第七章 悲剧是世界的形式
生命的痛苦与原罪
心灵的忏悔录

■第八章 生命的历史与历史的生命
生命与历史
历史的神化与神话
有限功利目的和实用理性
「自由的农民之子」的憧憬

■第九章 感觉─生命─艺术
感觉的爆炸
感性─生活和艺术发展的新契机
生命的文学化和文学的生命化

■第十章 艺术感觉面面观(上)
作品发生学探踪
「时间感和空间感改变了」

■第十一章 艺术感觉面面观(下)
陌生化─感觉的重构
示范性的文体

■第十二章 叛逆与审丑─《欢乐》《红蝗》论
生活的叛逆与艺术的叛逆
现实中的梦魇

■第十三章 阵痛的时代和希望的星光─《天堂蒜薹之歌》论
选择的两难和两难中的选择
独特的「农民法庭」
冉冉升起的星光

■结束语 对中国农民文化的思考

■附录
莫言的九○年代进行曲
红高粱上飞翔的自由精灵─论莫言小说的精神特征

图书序言

莫言获奖的意义(增订版代序)

  今晚吃饭,是在参加中国唐山国际作家写作营的活动期中。正在进餐,一个学生打电话给我,在说了几句话以后,她突然说出一个特大新闻,她的话音未落,我就大喊一声:「莫言获奖了!莫言获奖了!」正在进餐的朋友们不禁振奋起来,我们纷纷为莫言获奖而干了一杯。

  说来正巧。昨天我们在唐山的曹妃甸参观,回到住处已经是晚上七点半。今天却开餐很早,六点就坐在餐桌前了。也是鬼使神差,刚摆上酒杯,我就提议,为预祝莫言获奖喝一杯。同桌饮酒者,既有莫言的最早的研究者李洁非和我,也有在大型文学杂志《大家》编辑刊发莫言的《丰乳肥臀》的云南汉子潘灵。在餐桌上,莫言自然是大家谈论的一个焦点话题。然后,快到七点的时候,几个朋友都频频用手机上网,查看最新资讯。再一次鬼使神差,我又非常偶然地在第一时间充当了这个资讯的发布者。

  在我们的圈子里,最早预言莫言会获诺奖的是柳建伟,就是写过《北方城郭》、《突出重围》的那一位。为此,时在军艺文学系主持教学的我,还专门请柳建伟就此话题做过一个专题讲座。他举出了几条莫言获奖的理由,我都非常认同,但是,个中情由,还是应该由他自己将其所预言率先发布吧。至于我自己,在莫言发表「红高粱」系列小说不久,我就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之约,写出了研究莫言的专着《莫言论》,并且在九○年代的第一个年头就出版问世,可以说是对莫言进行了同步追踪研究。还在于我后来的一直关注他的创作。前些年在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做了一个讲课录影,选题是「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导读」。人家害怕我对着一个空荡荡的录影室和一个冷冰冰的摄像镜头,会不会打憷。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尽管说我是第一次在没有学生没有听众的课堂上讲课,我却讲得一气呵成,我实在是对莫言的创作烂熟于心啊。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获奖理由,现在能看到的是记者报导: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此语固然不错,但是语焉不详。我想,颁奖仪式上应该会有更为详尽的颁奖词。在我看来,莫言的创作,确实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高峰。

  莫言创作的第一个特色,是他身为农民而写出了中国农民的精神特征。说起来,作为农业大国,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就是农业文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仍然是农民充当了主力军。从古至今,乡村人口佔据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举足轻重、足以决定中国走向的社会力量。击败蒋介石的军事力量是拿起武器的中国农民,揭开改革开放大幕的是冒死选择了包产到户的中国农民,创造了经济腾飞奇蹟的是那些抛妻别子走进城市忍受最低工资而含辛茹苦从事工业生产的中国农民。

  但是,在中国文学史中,农民却一直是「沉默的大多数」,很少得到什么表现。《水浒传》被解读为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但是,一百零八条好汉中,真正出身农民的却微乎其微,不过是打渔的阮氏三雄、种菜的张青罢了。晁盖、宋江、卢俊义、林沖,都和农民沾不上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之所以被称为「现代文学」,表现乡村生活的作品佔据重要的位置,名作迭出,大家纷起,就是其标志性的特征之一。而每一位大作家,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学视角。鲁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启蒙立场和鲁镇─未庄风光的精彩描绘开启先河;蒋光慈作为革命作家瞩望着革命风暴席卷的「咆哮的土地」;沈从文在喧嚣嘈杂、人欲横流的都市怀念清纯的湘西世界;赵树理以乡村工作干部的目光发现和报导着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陈忠实的《白鹿原》则以雄浑的笔力考察儒家文化的乡村形态……

  莫言呢,在乡村度过了自己的少年和青年时代,以切身的乡村体验、丰盈的生命感觉和内在的农民本位的立场,开创了乡土文学的新篇章。如莫言自述所言,「我的祖辈都在农村休养生息,我自己也是农民出身,在农村差不多生活了二十年,我的普通话到现在都有地瓜味。这段难忘的农村生活是我一直以来的创作基础,我所写的故事和塑造的人物,甚至使用的语言都不可避免地夹杂着那里的泥土气息……我本质上一直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见《文学视野之外的莫言》,《广州日报》2002年09月15日)从其早期的《透明的红萝卜》和《红高粱》,到其饱受争议的《丰乳肥臀》,再到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檀香刑》、《生死疲劳》、《蛙》,乡土气息和农民本位,一直是贯穿其三十余年创作的一根主线。他写乡村生活的苦难与神奇,写乡村生活的贫困与饥饿,更从中写出中国农民在沉重悲凉中迸发出的蓬勃坚韧的生命力、创造力,塑造了余占鳌、戴凤莲、小黑孩、上官氏、西门闹等率情任性、卓尔不群的农民形象。请注意,我这里强调的是后者。如莫言所言,「我觉得写痛苦年代的作品,要是还像刚粉碎『四人帮』那样写得泪迹斑斑,甚至血泪斑斑,已经没有多大意思了。就我所知,即使在『文革』期间的农村,尽管生活很贫穷落后,但生活中还是有欢乐,一点欢乐也没有是不符合生活本身的;即使在温饱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生活中也还是有理想的。当然,这种欢乐和理想都被当时的政治背景染上了奇特的色彩,我觉得应该把这些色彩表达出来。把那段生活写得带点神祕色彩、虚幻色彩,稍微有点感伤气息也就够了。」(《有追求才有特色》)

  莫言创作的第二个特色,是以一种独具的生命感觉和神奇想像将心灵的触角投向生生不息的大自然,获得超常的神奇感觉能力,以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幻觉的体察入微和奇特显现,更新了我们对似乎已经熟视无睹的世界的体验,创造出全新的意象、画面和审美情境。法国学者丹纳在《论艺术》中阐述作家的感受能力时说,「一个生而有才的人的感受力,至少是某一类的感受力,必然迅速而又细致……这个鲜明的个人所独有的感受不是静止的,影响所及,全部思想和机能都受到震动。」莫言的独特性在于,他的艺术感觉是以生命意识、生命本体为内核的,生命的充分开放性和巨大的容受性,表现为感觉的充分开放性和感觉的巨大容受性。开放的感觉,没有经过理性的剪裁、删削和规范,而是以其每一束神经末梢、每一个张大的毛孔面向外界的,这样的感觉活动,带着它的原始和粗糙,带着它的鲜味与腐味,泥沙俱下、不辨泾渭,具有朴素、自然、纷至沓来和极大的随意性。许多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都在感觉中统一起来。这是一个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生命的骚动的世界,这是一个生生不息、变动不居的世界,是一个农业民族在几千年的生存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属于人的世界。农业,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都是创造活的机体,都是自然生命的诞生、成长、繁盛、枯朽的运动。万物皆有生有灭,有兴有衰,都以自己的生命活动同他人的生命活动一起参加世界运行,既作为人们生存需要的物质环境,又作为人们的劳动对象,在几千年间与人们建立了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而且,作为农业劳动对象的自然物,不仅是有生命的,还是有情感有灵魂的。丰收的粮食,好像在酬答人们辛勤的汗水;驯化的禽畜,似乎能理解人们美好的心愿;在人类自己的创造面前,人们惊呆了,彷彿冥冥之中有一个赋万物以生命的神灵主宰着人和自然的命运。这也是我所说的莫言的农民本位的重要方面─他不但在情感和思想上代表了农民,他的感觉世界的方式也是地道的农民式的。这表现在若干方面。例如,他的修辞方式,总是在人—植物—动物之间进行换喻。如《透明的红萝卜》中的一段经典描写:「黑孩的眼睛原本大而亮,这时更变得如同电光源。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萝卜像阳梨,像麦芒,像人的眼睫毛,而且充满了动态的生命。例如,《生死疲劳》中的西门闹,在遭受不公正的处决致死后,投入六道轮回,变猪,变牛,变驴,都是乡村中常见的家畜。而《红高粱》中,红高粱成为狂放不羁、尽情尽兴的余占鳌和戴凤莲的生命象征。当代着名文化人类学家凯西尔在论述生命一体化的观念时说道:「在科学思维中,生命被划分为各个独立的领域,它们彼此是清楚地相区别的,植物、动物、人之间的界限,种、科、属之间的区别,都是十分重要不能消除的。但在神话思维中,人们对此却置之不顾,他们的生命观是综合的,不是分析的。生命没有被划分为类和亚类;它被看成是一个不中断的连续整体,容不得任何泾渭分明的区别……有一种基本的不可磨灭的生命一体化沟通了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的个别生命形式。」(凯西尔《人论》)这和莫言表现出的农民式的感觉世界的方式非常吻合。

  还有,莫言的创作,一直是在不倦的艺术性的探索中进行的,而且卓有成效。如果说,在《红高粱》的时期,莫言明显地得益于福克纳和玛律克斯的启迪,不久之后,他就意识到要「逃离这两座高炉」,要创造具有充分的本土性的文学作品。莫言的小说,是接地气的,他所在的胶东半岛,是古齐文化的蕴借之所在,神奇、浪漫,富有无穷无尽的想像力,远绍司马迁,近接蒲松龄。越到后来,他对艺术民族化的自觉和探索的力度越发强烈。他的重要作品,几乎每一部都有鲜明的创新性。《檀香刑》将地方戏曲的「十字句」唱词结构融入作品的语言构造,而且将作品分为「凤头」、「猪肚」、「豹尾」的三段式,其胆魄可嘉。《生死疲劳》採用了古典小说的章回体,语言上是文白杂糅。《蛙》的结构方式是多文体并置,既有书信体,也有剧本式,在艺术的表现力上,做出了很大的拓展。

  还要啰唆几句的是,莫言获奖,不但是对作家的辛勤耕耘和艺术才华的肯定,也是对新时期文学的高度褒奖。莫言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现象,和他同时代的作家,是一个灿烂的星群,如老一代的王蒙、张洁,「五○后」的贾平凹、王安忆、铁凝、阎连科、张承志、韩少功、张炜,「六○后」的余华、苏童、毕飞宇等。近年来,屡有中外学人出面贬斥中国当代文学,对其表示极大不屑,这伤害了我们的情感,也给文坛带来困惑。究其实质,大多是以他们所理解的西方的文学标准衡量中国文学所致。其实,在普世的价值与民族的禀赋的融汇上,需要把握恰切的尺度。排斥外来的东西,曾经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语境造成过严重的损害,而忘却民族本性,也是要不得的大忌。

  附言:

  还要讲到的是本书的缘起。198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坛,狂飙突进,风云激荡,我曾经满怀热情地追踪当代文坛的新动向新变化,在短短数年间,写过几十篇新人和新作品的评论。莫言也是我非常关注的一个,先是写过几篇作品论,1986年末,又受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约请,写一部莫言研究的专论。回想莫言的创作,从1985年春《透明的红萝卜》引人瞩目,到1986年秋《红高粱》名满天下,其文学「爆炸」的烈度和密度都堪称奇蹟,但是要以此建构一部兼具作家论和文学史论品格的研究专着,个中难度可想而知。好在那时,我的热情和爆发力也是颇为可观的,用了一年又半的时间,写出本书,并且在1990年春天出版面世。这是莫言研究的第一部专着,也是较早出现的同时代作家的个案研究专着。时值2012年莫言获奖,也有几个出版社和我联系再版此书,于是增补了几篇后来写的莫言作品研究,交由北京联合出版集团于2012年12月付梓出版。此次本书得以在宝岛台湾问世,我想,这对于推动莫言研究,推动海崃两岸的文学交流,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借此机会,我再度增补了近年发表的几篇论文,以展现我对莫言研究的新的思考和收获。对于推动此事的杨宗翰先生和台湾的秀威出版社的厚爱,谨表谢忱。文末的《莫言作品编目》,是请我的学生霍雨佳做的。目前市面上所见诸种莫言作品编目,这一种是最全的,虽然说还会有遗漏,有待他人增订。

图书试读

■引言
 
一个年轻的声音,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以透明的「红萝卜」、璀璨的「球状闪电」、浩浩荡荡的「秋水」、洸成血海的「红高粱」,异军突起,渐成气候,营造出了引人瞩目的高密东北乡的艺术世界。
 
这就是莫言。
 
莫言自撰的简历这样写道: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东北乡一个荒凉村庄中的四壁黑亮的草屋里铺了干燥沙土的土炕上,落土时哭声喑哑,两岁不会说话,三岁方能行走,四五岁饭量颇大,常与姐姐争食红薯。六岁入学读书,曾因骂老师是「奴隶主」受过警告处分。「文化革命」起,辍学回乡,以放牛割草为业。十八岁时走后门入县棉油厂做临时工,每日得洋一元三角五分。1976年8月终于当上解放军,在渤海边站岗四年。1979年秋,调至「总参」某训练大队,先任保密员,后任政治教员。1982年侥倖提干,至「总参」某部任宣传干事,1984年秋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81年开始写作。
 
这样平凡无奇的经历,这样一个先躬耕陇亩后厕身行伍的普通的农村青年,却以一批「爆炸」性作品震动文坛,令人们惊奇、赞叹。这样的现象后面潜藏着什么呢?作为一个作家,他的人生经历、他的创作甘苦、他的独创性风格,向人们说明着什么呢?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里,他与新时期的文学思潮,他与中外文学,有哪些深刻的联系呢?问题也可以这样提,在莫言这样一个特定的作家身上,反映出自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哪些重要特点?他给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提出了哪些新的课题,带来了哪些新的启示?

带着诸多疑问,我们走向莫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文学是灵魂的镜子,它能够照见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我。《红高粱》就是这样一面镜子,它毫不留情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生命所能爆发出的惊人力量。我曾无数次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所牵动,为他们的苦难而悲伤,为他们的抗争而感动。莫言先生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够将读者带入其中,与人物一同经历喜怒哀乐,一同感受生离死别。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人性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思考,在面对困境时,我们该如何选择,如何坚守,如何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以及对自由的呼唤,是我从《红高粱》中感受到的最深刻的东西。

评分

《红高粱》带给我的,是一种对土地深沉的爱,一种对民族根源的认同。莫言先生笔下的高粱地,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滋养生命的母亲,是承载历史的见证。那片红色的海洋,孕育了无数的生命,也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我能感受到那片土地上弥漫的生命气息,也能听到土地在低语,诉说着一代代人的故事。这种对土地的情感,是如此的真挚而朴实,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它让我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与脚下的这片土地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作品中那些粗犷而充满生命力的语言,仿佛就是土地本身发出的声音,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雨露的滋润,也带着风雨的洗礼。这种与土地的连接,是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所缺失的,而《红高粱》恰恰提醒了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评分

《红高粱》这部作品,我总是觉得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焰,一次生命的呐喊。初读时,就被那种原始而野性的力量所震撼,高粱地里的爱恨情仇,生生死死,都带着一种不加修饰的粗粝感。我至今还记得余占鳌和九儿在红高粱地里的那一幕幕,那种生命力的勃发,那种对命运的抗争,让人心潮澎湃。它让我看到了在那个贫瘠的年代,生命如何顽强地生长,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如何在压迫下释放不屈的灵魂。莫言先生的文字,仿佛带着泥土的芬芳,也带着血腥的味觉,将读者拉入那个充满原始冲动的世界。每当我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每一次都能更深地触碰到那些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渴望。那种对自由的追求,对土地的眷恋,对生命本身的赞颂,都深深地烙印在我心里。它让我思考,在极端环境中,人性的光辉与黑暗是如何交织,又如何在绝境中展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韧性。

评分

我总觉得,真正伟大的作品,能够跨越时代,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红高粱》在我看来,就具备这样的特质。它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中国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故事,更是关于生命、关于自由、关于反抗的永恒主题。我看到了在那片土地上,人们如何被压迫,又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反抗;我看到了在绝望中,生命如何迸发出顽强的力量;我看到了在残酷的现实中,人性的光辉如何闪耀。莫言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他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道理。每一次阅读,都让我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对自由有更深的渴望。它让我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我们又该如何去追求它。这种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评分

我一直对文学作品中那些打破常规、挑战传统叙事的表达方式着迷。《红高粱》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莫言先生的笔触,是那样的大胆而狂放,他毫不避讳地展现人性中最原始、最赤裸的一面,无论是情欲的纠葛,还是死亡的残酷,都被他赋予了一种超越时代的震撼力。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我爷爷”和“我奶奶”这两个人物的塑造,他们身上混合着善良与野蛮,智慧与愚昧,既有对生命的渴望,也有对死亡的无畏。这种复杂性,使得人物形象丰满而真实,不再是简单的脸谱化。每次阅读,我都会被这种非线性、跳跃式的叙事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境,又仿佛在经历一段段真实而残酷的回忆。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让作品散发出一种迷人的神秘感,也让读者在反复咀嚼中,不断发掘新的意义。对我而言,它是一种艺术的探索,一次对文学边界的拓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