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的魅力:我们为什么爱上童话?从〈小红帽〉到〈美女与野兽〉,第一本以精神分析探索童话的经典研究

童话的魅力:我们为什么爱上童话?从〈小红帽〉到〈美女与野兽〉,第一本以精神分析探索童话的经典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Bruno Bettelheim
图书标签:
  • 童话
  • 精神分析
  • 文学研究
  • 心理学
  • 小红帽
  • 美女与野兽
  • 经典童话
  • 文化研究
  • 叙事学
  • 弗洛伊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什么童话故事总是以「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开场,
  又总是以「从此以后他们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结尾?
  为什么童话故事要出现心怀鬼胎的坏继母、坏姊姊、坏哥哥?
  为什么童话故事必定有着魔法与奇蹟,
  为什么我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相同的童话故事?

  童话映照永恆的内心世界,为我们带来慰借与勇气

  古往今来,每个孩子都是听童话长大的。那些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教我们认识善与恶,相信勤奋与智慧,有勇气迈向独立自主;即使长大成人,这些故事在我们心中依旧印象鲜明。

  童话故事究竟有何魅力,经得起一再回味、不断传颂?当西方社会批评童话脱离现实、残酷暴力、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等等面向,奥地利裔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贝特罕,大力宣扬童话无可取代的价值,并由精神分析角度,解读童话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在这部童话研究代表作里,贝特罕以丰富文史资料阐述童话的特性,经典故事的起源与版本变化。在他的分析之中,童话故事反映了人性探索与心理课题:
  ●〈汉赛尔和葛丽特〉是孩童被迫放弃对母亲的依赖,必须摆脱口腔固着时,所面临的难题和焦虑;
  ●〈小红帽〉是青春期女孩在现实原则和快感原则之间的摇摆不定,与身陷伊底帕斯冲突带来的危机;
  ●〈杰克与魔豆〉暗示母亲还没准备好让儿子迈向独立;
  ●〈白雪公主〉讲述母亲因为嫉妒孩子长大后会超越她而遭到毁灭;
  ●〈美女与野兽〉告诉我们,必先被爱才能去爱……

  本书深刻解读童话的魅力,于1970年代出版时,受到一般读者及广大父母的欢迎,更对于儿童心理学与儿童文学研究影响深远。贝特罕以为,童话故事就是给孩子的一份爱的礼物;当童话召唤着你我潜藏的童心,也就是童话以原初的爱包围我们,提供疗癒的幸福美好时刻。

本书特色

  ●1970年代的心理学经典研究,儿童文学理论名着,心理谘商与治疗经典。
  ●1976年美国国家书评奖、1977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作品。
  ●童话爱好者、儿童文学工作者、儿童教育工作者,与关心亲子阅读者必读书。

名人推荐

  古佳艳(童话研究学者)  专文导读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医师)、幸佳慧(儿童文学研究者)、柯倩华(童书评论家)、张子樟(台东大学儿文所兼任教授)、黄宗慧(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刘凤芯(中兴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联合推荐

媒体评论

  一本关于魔法的迷人图书,一部关于童话故事的深刻之作。 ——约翰.厄普代克,《纽约时报书评》

  斐然可观之作,对于儿童如何听读理解故事提出深刻洞见,书中取之不竭的想法足令读者获益良多;最重要的是,在治疗经验丰富的作者笔下,全书洋溢疗癒人心的善意,以及凡事务实的开朗乐观。——哈洛德.布鲁姆(Harold Bloom),《纽约时报书评》

  贝特罕剖析童话故事如何提供一种独特的方式,让孩童得以化解内在心智所处的困境,雄辩滔滔、令人信服。——《大西洋月刊》

  令人信服、发人深省——《波士顿环球报》

  贝特罕广开以精神分析法审视古传西方童话,探究童话如何内化隐晦而复杂的亲子家庭关系,以及儿童所受的影响作用。对童话研究有兴趣的人,必能从中照见古典童话承载集体意识盘根错节的一角、梳理虚构与现实间的肌理脉落、悟及当代颠覆童话接续涌现的由来与必要,甚或从火花中岔出犀颖的批判观点。——幸佳慧

  布鲁诺.贝特罕以精神分析重读经典童话所得出的结果虽然与佛洛依德学派的取径并不完全相同,却相当具有思考与讨论的价值,而他创意的诠释为这些童话增添的趣味与意涵,亦值得读者欣赏品味。——黄宗慧
 
《鏡像迷宮:神話原型與現代心靈的對話》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人類集體潛意識的核心結構,透過對全球主要神話體系的剖析,揭示文化母題在不同時代的變形與永恆性。我們將不再僅將神話視為遠古的遺蹟,而是當代心靈運作的藍圖,是理解個體焦慮、社會結構乃至藝術創作源頭的關鍵鑰匙。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原型、結構與起源」、「文化場域的重塑」和「現代轉譯與心理投射」三大板塊,旨在提供一個全面且具備批判性的神話學視野。 第一部:原型、結構與起源 本部分聚焦於神話學的基礎建構,特別是榮格(Carl Jung)的集體潛意識理論與喬治·坎貝爾(Joseph Campbell)的「獨一神話」概念。我們拋棄了傳統的文本考據學方法,轉而從符號學和心理結構的角度切入,探討那些跨越地理和時間限制的反覆出現的母題。 一、原型之源:不朽的模因 我們首先界定了「原型」(Archetypes)的實質意涵,區分其與一般「主題」的差異。重點分析了幾個核心原型對人類心靈的基礎影響力: 陰影(The Shadow)與被壓抑的自我: 探討文化如何選擇性地將「不被接受」的衝動投射到外部的「他者」或神話中的惡魔形象上。這裡將分析美索不達米亞的冥界之神與北歐的巨人族如何承載了文明對混亂的恐懼。 阿尼瑪/阿尼姆斯(Anima/Animus)的內化: 分析神話中對立性別力量的平衡(或失衡)如何反映在個體對內在異性特質的接納程度。重點案例將是印度教中濕婆與沙克蒂的辯證關係。 英雄的旅程(Monomyth)的變體: 坎貝爾的結構是基礎,但我們關注的是「回歸」階段的意義。英雄攜回的「靈藥」在不同文化中如何被轉化為社會規範、宗教儀式或藝術靈感,並深入探討那些旅程失敗的「反英雄」案例,例如古代悲劇中的俄狄浦斯。 二、結構的數學:神話的底層代碼 本節引入結構主義的視角,尤其是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的親屬結構分析法,但將其擴展到「意義結構」而非單純的親屬關係。我們探討神話如何透過二元對立(生與死、秩序與混亂、自然與文化)來調解人類面對的根本矛盾。通過對納瓦霍(Navajo)創世神話和古希臘神話的對比分析,揭示這些對立結構在不同文化中解決內在衝突的差異性策略。 第二部:文化場域的重塑 神話並非靜態文本,而是活在特定社會脈絡中的意識形態載體。本部分專注於考察神話如何在歷史轉折點被重新詮釋,以服務於當代的政治、宗教或社會需求。 一、從口傳到書寫:權力與定型的過程 文字的出現對神話的生命力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我們分析了在從口頭傳統轉向經典文本的過程中,哪些元素被強化以確立社會等級,哪些則被刪減以維持教義的純潔性。重點案例將是早期基督教對異教神話元素的吸收與重構,探討「聖徒傳」如何模仿和取代了地方英雄的傳說。 二、帝國與邊緣:神話中的殖民意涵 探討強勢文化如何利用神話敘事來合理化其對邊緣群體的支配。當一個文明的英雄神話被輸出到新領域時,它如何將當地原住民的神靈貶低為「惡魔」或「原始狀態」。這部分將詳細分析大航海時代歐洲探險家記錄中的神話轉譯,揭示了「文明化」話語背後的權力邏輯。 三、祭祀儀式與世俗化:神性到戲劇的轉變 分析古代儀式(如豐收祭、成年禮)與其所依託的神話之間的關係。當社會結構發生變化,儀式不再實踐時,神話內容會如何退化為純粹的文學或戲劇主題?我們將對比古希臘酒神節(Dionysia)的衰落與其神話對西方戲劇的深遠影響,論證文化記憶如何從行為轉向敘事。 第三部:現代轉譯與心理投射 最後一部分將目光轉向近現代,探討在科學理性抬頭、宗教信仰式微的時代,神話原型如何轉移陣地,繼續在藝術、流行文化和個人心理夢境中發揮作用。 一、現代藝術中的「失落的連結」 分析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藝術家(如卡夫卡、葉慈、畢卡索)如何有意識地從神話中提取碎片化的原型意象,以表達現代人的疏離感和存在的焦慮。這些藝術家並非重述神話,而是利用神話結構的張力來體現個體在意義崩解時代的掙扎。例如,探討超現實主義作品如何成為潛意識在清醒狀態下對集體原型進行的「非法干預」。 二、流行文化中的原型挪用與稀釋 研究當代影視、電子遊戲等大眾媒體如何利用最容易識別的原型(如救世主、巫師導師)來快速建立情感共鳴。然而,這種快速挪用往往伴隨著原型的意義深度被「稀釋」或「商品化」的風險。我們將通過分析近期熱門的奇幻系列,評估其敘事深度是否能真正觸及原型核心,還是僅停留在表層的符號裝飾。 三、夢境、病理與修復性敘事 本書的最終落腳點回到個體心理。神話原型是夢境的通用語言。我們將探討當個人心理發生危機(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時,其夢境與潛意識如何自動調用這些古老的敘事框架來嘗試自我修復。最後,提出「修復性敘事」的概念,主張通過重新與古老原型建立有意識的對話,現代人可以重新整合被現代生活割裂的自我面向,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完整性。 總結 《鏡像迷宮》力圖證明,神話並未死亡,它只是換了一張面孔,在我們日復一日的生活、夢想和文化消費中持續運作。理解神話,便是理解人類心靈運作的永恆法則。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布鲁诺•贝特罕(Bruno Bettelheim)


  美国心理学家,儿童自闭症经典研究的发起人,在心理学界与童话研究界均享有盛名。1903年生于维也纳,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39年移居美国,任教于芝加哥大学教育系、心理系和精神病学系。着有《空虚的堡垒》、《梦幻的儿童》、《爱得不够》、《与母亲们的对话》等。1977年出版《童话的魅力》一书,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和美国国家书评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1990年去世。

译者简介

王翎


  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所毕业,现专事笔译,新近出版译作为《符号之书》和《改变世界的100份文件》。期盼继续深入书中世界徜徉探索,享受拣字选词和推敲琢磨的乐趣。

审定者简介

古佳艳


  台湾大学比较比较文学博士,二○一四年退休前在台大外文系讲授西洋文学概论、欧洲童话、与儿童文学等课程,并担任教育部与国科会补助的跨校「童年论述经典研读会」计画主持人。研究兴趣为欧洲经典童话、童年论述、与儿童文学翻译。曾发表童话相关研究,以及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图画书与达尔(Roald Dahl)作品跨文化接受的论文。编有《儿童文学新视界》(书林:2013)。近期着作包括:〈十七世纪法国贝侯童话故事的文化语意分析〉(张汉良编《符号与记忆:海崃两岸的文本实践》,行人:2015)。
 

图书目录

【导读】魔法的用途:贝特罕、童话复兴、与儿童文学  文/古佳艳(童话研究学者)
前言:为追求意义而努力

第一部  魔法满囊
由内参悟的人生
〈渔夫与精灵〉:童话和寓言的比较
童话和神话的比较: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
〈三只小猪〉:快感原则或现实原则
孩童需要魔法
「替代式满足」与「有意识的认知」
外化的重要性:幻想的角色与事件
摇身一变:关于邪恶后母的幻想
将秩序带入混沌
〈女王蜂〉:人格统合的境界
〈小弟弟和小姊姊〉:人类本性中的二元统合
〈水手辛巴达与搬运工辛巴达〉:幻想与现实之争
《一千零一夜》的框架故事    两兄弟的故事
〈三种语言〉:达成统合
〈三根羽毛〉:傻瓜老么
伊底帕斯冲突及解决方法:救难骑士与落难少女
对幻想的恐惧:童话故事为何遭禁?
借助幻想超脱婴儿期
〈放鹅女孩〉:达到自主
幻想、复原、逃脱与抚慰
关于说故事给孩子听

第二部  童话仙境
〈汉赛尔和葛丽特〉
〈小红帽〉
〈杰克与魔豆〉
〈白雪公主〉:妒火中烧的坏皇后与伊底帕斯神话
〈白雪公主〉
〈金发女孩和三只熊〉
〈睡美人〉
〈灰姑娘〉
动物新郎系列童话
〈傻小子离家学恐惧〉
〈白雪与红玫瑰〉
〈青蛙国王〉
〈丘比德与赛姬〉
〈猪郎君〉
〈蓝胡子〉
〈美女与野兽〉

原书註释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前言

为追求意义而努力


  人生在世,如果不希望只是浑噩度日,而是每时每刻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存在,那么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在人生中找到意义,但这却是最难企及的。我们都很清楚,许多人无意追求有意义的人生,也不再尝试追索,因为人生的意义对他们来说难以捉摸。一个人对于人生意义的了解,并不是到了某个年纪之后忽然开窍,更不是在生理年龄成熟时就能达到。在不同年龄阶段,我们寻索追求,多多少少会获得相应于当时心理成熟度所能理解的意义,而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正是长期累积的成果。心理年龄成熟的要件,即是能够确切了解自己人生的意义可能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

  在古希腊罗马神话里,智慧之神雅典娜从宙斯的头部诞生时,已经是个完整的成人。但是,人的智慧却是一点一滴地,从最不理性的起源逐渐累积而来的。一个人唯有成年之后,才能透过在这个世界上的所经所历,明智地理解自己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不幸的是,有太多父母冀望孩子的内心,与大人的内心运作方式相同,误以为孩童对于自己本身和世界的理解,以及对于人生意义的掌握都能速成,不用像身体或智能一样慢慢发展。

  无论过去或现在,教养儿童最重要、也最困难的任务,皆是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的意义,而儿童需要许多成长经验才能达到这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孩童必须循序渐进地学习了解自己,如此才更能了解其他人,最后就能用可以满足彼此、而且有意义的方式,与其他人相处互动。

  想要找到人生更深层的意义,我们首先必得超脱个人目前的狭隘生存经验,相信将来有朝一日,自己将可以为人生带来重大贡献――倘若现在做不到,将来某一天,一定做得到!这样的观感是必要的,如此我们才能够对自己满意,也对我们正在做的事觉得满意。人生变幻无常,我们必须培养内心的资源,才能让情感、想像力,和智能得以相辅相成、左右逢源。带着这样的正面观感,我们也才得以发展人生的理性,了解唯有「对未来的盼望」,能够支持我们在一次次的逆境里存活下去。

  @童话的意义深远,更甚人生教导

  笔者身为严重情绪困扰儿童的教育者和治疗师,最主要的任务是帮助他们找回人生的意义。由于从事这样的工作,我得以清楚发现,如果在教养过程中,就让儿童发现人生蕴涵的意义,他们就不会需要专人特别协助。我进而自问: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最适合用来培养他们为小我找出人生意义,以及为大我赋予更多人生意义?在这项任务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父母和其他照顾者的影响,次之是以正确方式传承给儿童的文化遗产,而在儿童年纪还小时,最适合的资讯承载媒介,莫过于文学作品。

  基于这一点,我对许多以培养儿童心理和人格发展为宗旨的文学作品有着深切不满,因为儿童需要资源来处理难以解决的心理问题,但阅读这些作品却无助于激发或培养处理问题所需要的资源。学校里指导儿童阅读的学龄前和学童适读书籍,以教导必备生活技能为目标,与意义无关。至于所谓「儿童文学」中余下的大量文本,则以教育、娱乐,或者寓教于乐为宗旨,但大部分内容都太过浅显,以致从作品中几乎发掘不出什么意义。既然一个人必须学习阅读的读物,对他的人生来说无足轻重,那么习得阅读能力等技能,对他来说也就不再重要。

  我们都倾向用做一件事在当下能获得什么,来评估这件事未来会带来的好处。儿童尤其如此,因为他们活在当下的感受比成人更为强烈。他们对于未来怀着焦虑,但对于未来可能需要什么,或者是什么样子,却仅有极为模煳的认知。如果孩童当下听到或读到的故事很空泛,那么当我们告诉他,学习阅读可以让往后的人生更丰富,他感受到的就只会是空洞的承诺。这些儿童读物最大的缺点,是夺走了孩童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得的收获;他们无法从中接触更深层的意义,也得不到在他们的发展阶段富有意义的事物。

  一个故事要真正抓住孩童的注意力,就必须让他觉得好玩,并且引起他的好奇心。但是如果要让孩童的人生更丰富,就必须刺激他的想像力,帮助他发展智能,以及认清自己的情绪,唿应他的焦虑和渴求,完全认可他遭遇的困难,同时为那些困扰他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简单地说,故事必须同时照顾到孩童人格的所有面向——绝不藐视孩童所处的困境,完全信赖并且严肃看待,同时培养孩童对于自己和未来的信心。

  考量种种层面,在整个「儿童文学」里,除了极少数例外,最能同时满足儿童和成人、让他们的人生更丰富的,莫过于民间的童话故事。诚然,童话从表面上看来,几乎没办法传授现代社会中特定人生情境的课题,毕竟童话故事早在现代社会成形之前就已长久流传。但是童话可以教给我们的,无论是关于人类的心理问题,或在任何社会中处于困境的正确解决方法,都远远超过孩童在同样年龄能够理解的其他故事类型。孩童在人生中的每时每刻,都与他所生活的社会直接接触,因此只要他的内在资源许可,他自然能够学习应对所处社会中的情境。

  正因为孩童在人生中常常会觉得困惑,但他又必须学着和这个复杂的世界打交道,所以他也就更需要有机会,去理解身处这个复杂世界中的自己。为此,我们必须帮助儿童在他自己的混乱感觉中理出头绪。他需要一些想法,教他如何在内心深处找回秩序,有了这样的基础,他才能进而在人生中建立秩序。他需要接受道德教育(历史发展至今,几乎毋须特别强调此点),但只能透过幽微细腻的方式,来了解道德行为的好处,并且是经由看似正确、可以掌握,因此对他来说具有意义的事物,而非透过抽象的伦理概念。

  在童话故事里,儿童就能找到这种意义。这一点其实和许多现代心理学创见一样,早在许久之前就为诗人所预见。德国诗人席勒(Schiller)写道:「我幼时听到的童话,其中意义之深远,更甚人生教导的真理。」〔《皮柯洛米尼父子》(The Piccolomini)第三幕第四场〕

  数百年甚至千年以来,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童话变得更加细腻,演变成可以同时传达显性(overt)和隐性(covert)的意义,能够同时向人格的各层面发声,採用的表达方式,同时适用于未受教化的儿童与通晓世故的成人。套用精神分析中的人格模型来看,童话替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带来重要讯息,无论当下是哪一个部分正在活跃运作。童话处理普世的人类问题,尤其是以儿童为主的心理困扰,它们向萌芽中的「自我」(ego)发话,并鼓励它发展,同时减轻前意识和无意识所感受的压力。随着情节开展,童话认可「本我」(id)承受的压力,并具体表现出来,接着提出既满足「本我」,又符合「自我」和「超我」(superego)要求的处理方法。

  但我会对童话如此关注,并不是基于从理论上分析其优点所得到的结果。我只是根据亲身经验自问,为何无论心理健全程度、才智高低,所有的孩童都觉得民间童话比其他儿童读物更令他们满足。

  我越是试图了解,为什么这些童话故事成功地丰富了孩童的心灵,越能明了这些故事是在更深层的意义上,从孩童真正的心理和情感存在状态出发。童话中讨论严肃内在压力的方式,是孩童在无意识上可以理解的,而且童话并未小看成长过程中无可避免的严重内在挣扎,并且针对孩童遭遇的迫切难题,提供暂时和永久的解决方法。

  我有幸获得史宾赛基金会(Spencer Foundation)提供的研究奖助金,探究精神分析可以为儿童教育带来哪些贡献。阅听故事正好是教育中的重要方法,我想似乎很适合利用这个机会,深入且详细地探索民间童话之于教养为何如此宝贵。我希望当家长和老师真正理解童话的独特优点后,可以让童话故事重新肩负起过去几百年来,它们曾在儿童生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童话故事与生存困境

  为了克服或摆脱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举凡自恋挫折、伊底帕斯情结、手足竞争和童年的依赖性,并且建立自我、找到自我价值与道德感,孩童必须理解有意识的自我是如何运作,才能处理无意识中的运作。要能理解、并进而具备处理无意识的能力,靠的不是理性地了解无意识的本质和内容,而是借由编织白日梦来熟悉无意识,亦即透过反覆思量、重组和幻想适合的故事元素,来回应无意识的压力。孩童借由这么做,让无意识的内容进入有意识的幻想,如此他才得以处理无意识的内容。童话无比珍贵的价值正是在此展现,因为童话为孩童的想像,提供了他只靠自己无法发现的新面向。更重要的是,童话的形式和架构为孩童提供了想像的素材,让他能够借以建构自己的白日梦,并为他指出更好的人生方向。

  无论儿童或成人,行为都受到无意识的强力支配。当一个人的无意识遭到抑制(repressed),其内容无法进入意识,他的意识最后就会有一部分遭受这些无意识元素的衍生物淹没,或者他被迫以强制且机械性的方式,去抑制这些无意识内容,最后可能导致人格产生严重残缺。但是,当无意识的念头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获准进入意识,并经过运作而进入想像,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就会降低不少,有些来自无意识的推力甚至可以导向正途。然而,父母亲普遍认为,必须让儿童分心不去注意那些最令他们困扰的问题:那些无形无状、无以名之的焦虑,以及混乱、愤怒甚至狂暴的幻想。很多父母相信,应该只让孩子看可意识到的现实,或赏心悦目、愿望实现的画面,认为让孩子看到事物阳光正向的一面就好。但是一面倒的呈现,只能偏颇片面地滋养内心,而现实人生却不会永远阳光普照。

  家长多半不愿孩童得知,人生中大部分问题其实都肇因于我们的本性——每个人都有可能因为愤怒和焦虑,做出具侵略性、反社会或自私的行为。我们想要孩子相信人性本善,但是儿童知道,他们并不是一直都是好孩子;而就算他们是,他们往往宁可不当好孩子。这和父母教他们的互相矛盾,因此儿童成了他自己眼中的怪物。

  主流文化想要假装人性中的黑暗面并不存在,尤其牵涉到儿童时更是如此,并且佯称信奉乐观正面的向善主义。精神分析本身,则被视为以让人生更轻松好过为目的,但这并不是创始者的企图。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首创精神分析,是为了让人能够接受人生的本质,但又不会因此被击败,或是屈从于逃避主义。他开出的解方是,人唯有在看似极端不利的形势下勇敢搏斗,才能成功地从存在中挣得意义。

  而这正是童话借由意义繁复多层的形式,要传达给孩童的讯息:人生中无可避免会遭遇严苛的困境,而在困境中挣扎抵抗,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当一个人面临出乎预料、甚至往往是不公不义的艰难考验,如果能坚毅面对,不胆怯逃避,就能克服一切障碍,最终获得胜利。

  人类存在的课题,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至关紧要,但现代儿童读物却大多避谈这些课题。而孩童尤其需要获得以象征形式提供的建议,才知道要如何处理这些课题,并且平安长大成熟。「打安全牌」的故事,不提及人类存在所受的衰老和死亡等限制,也不祈愿永生不死。而童话正好相反,童话将人类最基本的困境,直接了当地呈现在孩童面前。

  举例来说,很多童话故事以母亲或父亲的死亡做为开场;在这些故事中,双亲之一的死成为最令孩童苦痛的问题,造成的影响和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或对这件事将在现实中发生的恐惧)无异。另外一些故事则讲述老迈的父亲或母亲,决定要让新一代接手,但在交接之前,继承者必须证明自己有能力而且值得信赖。格林童话里的〈三根羽毛〉如此开场:「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有三个儿子⋯⋯国王慢慢年老力衰,他想到自己终将走向人生尽头,但是不知道应该让哪一个儿子继承他的王国。」为了判断哪个儿子最适合,国王交给三个儿子一项困难的任务,并告诉他们,表现最好的儿子「将在我去世之后成为国王。」

  童话的典型特色之一,就是简明扼要地点出存在的困境。比较复杂的情节可能会让孩童产生困扰,而童话则呈现问题最根本的样貌让孩童去应对。童话将所有情况简化,人物描绘简洁,细节除了极重要的之外全都略去不提。其中所有角色都是典型,不具独特性。

  @邪恶与善良的道德抉择

  童话还有一点和很多现代儿童故事不同,童话里的邪恶和善良一样无所不在。几乎所有童话里都有正派和反派角色分别行善或作恶,就像人生中的善与恶无所不在,而每个人的内心也同时向善和向恶。正是因为这样的二元性,造成了必须历经挣扎才能化解的道德问题。

  邪恶并非毫无吸引力,而故事中象征邪恶的无敌巨人、恶龙、法力高强的巫婆,或〈白雪公主〉里的狡诈母后,往往暂时佔得上风。在很多童话里,篡位者窃佔应当属于主角的地位,但成功只是一时的——就像是〈灰姑娘〉里坏心的姊姊们。童话可做为道德教育的媒介,原因之一固然是作恶者在故事结尾受到惩罚,但却不是主因。在童话中,一如在真实生活里,惩罚,或对于惩罚的恐惧,在吓阻犯罪上的效果有限。让人相信犯罪会得不偿失,才能更有效吓阻犯罪,这就是为什么童话里的坏人最后必然期望落空。促进道德发展的,不是善良最后获胜的事实,而是因为孩童最受主角吸引,进而对主角的所有挣扎感同身受。由于孩童认同童话中的主角,他会想像自己和主角一起历经考验和难关,并且和主角一起庆祝邪不胜正。孩童完全靠自己达到这样的认同,而道德教训也经由主角经历的内心和外在挣扎,在他心中烙下印记。

  童话中没有矛盾双重的角色——不像真实生活中的我们既是好人,也是坏人。而二元对立观既然主宰了孩童的思维,也就主宰了童话世界。一个人若非好人,就是坏人,没有中间地带。两兄弟里一个笨,另一个聪明。姊妹里一个善良勤劳,其他恶毒懒惰。一个貌美,其他丑陋。双亲中一个慈爱,另一个邪恶。童话中将对立的角色并置,不像在警世故事(cautionary tale)里,是为了强调正确的行为。(在一些非关道德的童话故事里,角色的好坏美丑完全不重要。)当角色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呈现,孩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但是角色如果描绘得比较写实,像真实世界的人们一样复杂,孩童就没办法一下就理解。所以,我们必须等到孩童借由正面认同,建构出相对稳定的人格之后,再介绍角色呈现上比较暧昧不明的故事。这时孩童已经有了基本认知,可以进一步去理解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选择自己要当什么样的人。这种基本抉择正是由童话的二元对立观所推动,也为孩童往后的人格发展奠定基础。

  再者,比起谁对谁错,孩童的抉择根据其实更偏向是谁激发他的同情心,而谁又令他反感憎恶。故事中好人的形象越简单直接,孩童越容易认同好人并且拒斥坏人。孩童认同是好人的主角,不是因为主角的善,而是因为主角的情况对他来说具有强大的正向吸引力。孩童面临的问题不是「我想当好人吗?」而是「我想要像谁?」孩童全心将自己投射在某个角色上,再据此做出决定。如果这个童话角色是大好人,那么孩童就决定自己也要当好人。

  @提供人生成功的希望与保证

  非关道德的童话里,不会出现二元对立,也不会将好人和坏人并列,因为它们要达到的目的截然不同。这种故事或类型角色,包括偷走巨人宝物的杰克,和〈穿靴子的猫〉里使诈用计帮主角得到荣华富贵的猫,它们不是要让孩童在善恶之间做出选择,以形塑其人格,而是提供孩童希望,相信即使最卑微的人也能成功。毕竟,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无比渺小,害怕自己永远不会有任何成就,那么选择当好人又有什么用呢?这类故事关注的不是道德议题,而是一定能够出人头地的确定感。而面对人生,不管是相信可以克服所有难关,或是预期将会失败认输,都是关于存在的重大课题。

  有许多现代儿童文学作品,避谈源自原始驱力与激烈情绪的深层内在冲突,所以也无法帮忙孩童处理这些冲突。但是孩童承受寂寞和孤立带来的绝望感,而且常常经历严重的焦虑。这些感觉,孩童多半无法用言语表达,或者只能用间接的方式表达:怕黑、怕某种动物,或对自己的身体感到焦虑。由于承认孩子出现这样的情绪会让父母不安,父母往往予以忽视,或者出于自己的焦虑,就不把孩子说出口的恐惧当真,以为这样就能将孩子的恐惧掩盖过去。

  相对地,童话严肃地看待,并且直接处理和回应这些关于生存的焦虑和困境;包括:需要被爱、害怕被认为一无是处、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死亡的恐惧。童话更以符合孩童心理发展和理解程度的方式,提供解决之道。举例来说,童话借由偶尔出现的结语:「如果他们没有死,现在还会活在世上」,来呈现希望长生不老的困境。另一种结局「他们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其实从没有让儿童误以为人有可能长生不老,但确实指出,人若要不为有限的俗世生命而感到苦痛,唯一的方法,就是与他人建立真正令人满足的连结。童话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就能获得存在上的终极安全感,并且达到人与人之间所能维系最恆久不变的关系;只要做到这样,就能驱散对于死亡的恐惧。童话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找到真正的成熟爱情,就不需要祈愿长生不老,正如另一种故事结局所暗示:「他们后来活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过着幸福美好的日子。」

  有些人认为,童话故事的这种结局,呈现了与外在现实不符的愿望实现,这种粗浅的观点完全忽视了童话要传达的重要讯息。这些故事告诉孩童,透过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就能摆脱不断困扰他的分离焦虑(很多童话故事皆以分离焦虑为核心课题,但在故事结尾总是能加以解决)。除此之外,故事也告诉孩童,结局并不像他所祈愿和相信的,只要永远攀附在母亲身上就能达成。如果我们在绝望中想借由紧紧抓住父母,来摆脱分离焦虑和死亡焦虑,最后只会落得被父母冷酷地赶出门的下场,就像汉赛尔和葛丽特。

  童话故事的主角(儿童)唯有离家走入外面的世界,才能在世界上找到自己;在他这么做的时候,也会找到另一个能和他一起从此过着幸福快乐日子的人;换言之,他以后再也不必经历分离焦虑。童话着眼于未来,以孩童的意识和无意识皆能理解的说法,指引他放弃像婴儿般依赖的愿望,并且达到满足感更高的独立存在。

  时至今日,儿童不再像从前,在能够提供安全感的大家庭或紧密融洽的社群中长大。因此,与在童话形成的时代出生的儿童相比,现代的儿童反而更需要透过故事,接收必须独自闯荡世界的主角形象,这种故事主角虽然起初不知世事,但最终能够保持内心深处的自信,依循正确的道路,在世界上找到安身立命之处。
  
  本书企图阐述,童话如何以想像的形式,呈现健全的人格发展过程,以及童话如何吸引孩童注意这样的历程、进而参与。孩童的成长过程,始于抗拒双亲和害怕长大,结束于真正长大成熟;也就是在心理上达到独立、道德上达到成熟,不再将异性视为威胁或恶魔,并且能和异性建立正面关系。简单来说,本书旨在说明,童话为什么在心理层面上,提供儿童内在的成长如此重大且正面的助益。

  当我们回应童话时,所感受到的快乐和迷人魔力,其主要来源并不是故事在心理层面的意义(虽然也有些助益),而是故事的文学性,也就是说因为故事是艺术品。童话故事本身如果不是艺术,对于孩童的心理就无法产生任何影响力。

  童话故事很独特,不仅因为它是文学的一种形式,也因为它们是孩童唯一能够完全理解的艺术品。对于每个人来说,伟大艺术作品最深层的意义都不一样,在一生中的不同阶段也有所差异,童话故事也是如此。孩童会根据他当下的兴趣和需求,从同样的故事里发掘不同的意义。在他准备好将先前找到的意义延伸扩大,或是以新发现的意义来取代时,一有机会,他就再次受到同样的故事吸引。

  本书专门探讨童话故事在心理层面上的意义和影响力,然而童话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因此仍有许多面向值得探索。举例来说,童话展现了我们的文化传承,并薰陶儿童的心灵。本书中仅稍微提出童话对儿童道德教育的独特贡献,更详细深入的部分,还需专书讨论。
    
  @让孩童自己体验童话,而不点破箇中共鸣

  我们无法得知对孩子来说,哪则故事在哪个年纪的时候最重要,因此我们也不能自行决定应该在什么时候,或因为什么原因,选哪一则故事讲给孩子听。这个决定只有孩子能做,而且是透过故事在他的意识和无意识激发的反应强度来表现。父母亲一开始,自然会先讲或唸自己小时候或当下最关注的故事,如果孩子不受故事吸引,表示故事的母题或主题在他的人生当下,并不能引起任何有意义的回应。那么隔天晚上,最好改讲另一个故事给他听。孩子很快就会让父母知道他觉得哪个故事重要,可能是透过立即的反应,或是要求爸妈不断重唸同一则故事。如果一切顺利,孩子对故事的热衷也会感染到父母,让父母也觉得这则故事很重要,主要理由自然是孩子觉得这则故事很有意义。到了某个时间点,当孩子觉得,他偏爱的故事已经提供他一切可获得的,或是最初让他产生共鸣的问题已经被新问题取代,但另有其他故事以更适切的方式表现新问题,他可能会对这则故事暂时失去兴趣,转而沉迷于其他故事。在讲故事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永远让孩子来主导。

  即使父母可能猜中孩子为什么在情感上对某则故事特别有共鸣,最好还是心照不宣。幼童最重要的经验和反应,大半属于下意识(subconscious),在他的年龄和理解力都更加成熟之前,都必须保持在下意识。去诠释一个人无意识的念头,让他意识到自己希望保持在前意识的欲望是一种侵略,而当事人是儿童时尤其如此。就儿童的福祉而言,由孩子来决定何时向父母透露自己的私密念头,就和父母亲透过共读故事,让他感觉到父母亲对他的情绪感同身受一样重要。如果父母对孩子表示,自己已经知道他的念头,那就剥夺了孩子可以献给父母的最珍贵礼物,即和父母分享自己最私密的心思。此外,由于父母的权力远大于孩童,如果父母似乎可以在孩子自己都还未意识到之前,就看穿他的私密念头,知晓他最幽微的情感,父母对孩子的宰制,不仅有可能无限扩张,甚至会破坏性地压倒一切。

  再者,向孩子解释,为什么某则故事会对他那么有吸引力,反而会让故事的魔力失效。孩子会对故事着迷,主因在于他不太清楚自己为什么爱读这则故事。一语道破的后果,不只是让故事失去吸引力,原本故事帮助孩子独自奋斗,全力去解决问题的潜力也消失了;然而正是因为问题的存在,故事对孩子才具有意义。孩童原本有机会借由反覆聆听和思量故事情节,相信靠自己就能成功解决困境,但成人如果擅自解说故事,就算解读再怎么正确,都将剥夺孩童的成长契机。我们成长,在人生中找到意义,在自己身上找到安全感,是借由靠自己理解和解决个人问题来达成,不是靠其他人向我们说明。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智慧的盛宴!我一直对童话的心理学解读很感兴趣,但市面上多数书籍都显得有些肤浅,难以深入。然而,《童话的魅力:我们为什么爱上童话?》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其深厚的精神分析功底,将《小红帽》和《美女与野兽》这样看似简单的故事,剥茧抽丝地展现出其丰富而复杂的心理内涵。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童话象征意义的解读,那些在童话中反复出现的元素,比如森林、野兽、城堡,在书中都被赋予了深刻的心理学含义,让我重新认识了它们的潜台词。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对这些故事情有独钟,为什么它们能够世代相传,并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童话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性的探索之书,它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恐惧以及成长的轨迹。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童话拥有着一种穿越时空的独特魔力,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然而,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古老的故事如此持久地吸引着我们?《童话的魅力:我们为什么爱上童话?》这本书,正是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从《小红帽》中那个充满原始恐惧和成长试炼的故事,到《美女与野兽》里关于外表与内心的深刻辩证,作者以精神分析的犀利视角,层层剥开了童话表面的简单,揭示了隐藏在其中的复杂心理机制。我读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里面涌现出的是关于人类情感、欲望、成长以及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爱与被爱的永恒渴望的种种解读。它让我不仅仅是重新审视了童话,更像是照见了我自身的一些心理投射,对人生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

我一直对童话充满好奇,总觉得它们不仅仅是给孩子们讲的故事。那些简单的人物,看似直接的情节,背后似乎隐藏着更深层的意义。小时候听《小红帽》的故事,既害怕大灰狼,又对小红帽的机智感到一丝欣慰,长大后回想,却又觉得这个故事的隐喻远不止于此。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危险的警惕,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在面对挑战时的勇气。《美女与野兽》更是如此,它探讨了外表与内心的巨大反差,以及真正的爱如何能够超越表象,发现隐藏在丑陋外壳下的灵魂。这本书的名字《童话的魅力:我们为什么爱上童话?》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从小就陪伴我们的故事,究竟是如何在我们心中扎根,又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情感和认知。从《小红帽》到《美女与野兽》,这两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作者是如何通过精神分析的视角来解读,又是如何揭示它们持久魅力的根源?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理解这些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童话。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那一刻,就被它独特的视角深深吸引了。我一直认为童话不仅仅是哄孩子入睡的故事,它们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心理奥秘。这本书以《小红帽》和《美女与野兽》为例,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对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童话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作者没有停留在故事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童话中人物的动机、情节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人类普遍的心理需求和成长过程。读完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之所以对童话如此着迷,是因为它们以一种我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触及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和恐惧。这种解读方式既学术又不失趣味,让我对童话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自己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被施了魔法,眼前那些曾经熟悉的童话故事瞬间变得生动而立体起来。我一直觉得童话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它们能够轻易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渴望。这本书不仅仅是解读童话的字面意义,更是深入挖掘了它们为何能跨越时空,成为人类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从《小红帽》里那个天真却又勇敢的小女孩,到《美女与野兽》中那个愿意以真心去感化“怪物”的姑娘,这些角色身上所折射出的,恰恰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挣扎、迷茫和最终的成长。作者通过精神分析的视角,巧妙地将这些童话故事与我们潜意识中的心理原型、情感冲突以及成长需求联系起来,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我们爱上童话,是因为它们以最纯粹、最象征的方式,讲述了我们自己的故事。这本书的分析角度非常独到,让我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童话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