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达训诂研究 下册

杨树达训诂研究 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训诂学
  • 杨树达
  • 经学
  • 古籍
  • 学术研究
  • 文献
  • 中国古典文献
  • 版本学
  • 注释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杨氏形义观、音义观、语义观及其在训诂中的运用,作为阐明杨氏训诂的主体;以杨氏的语法修辞观及其在训诂中的运用,说明杨氏训诂虚实兼治的特点;通过和章太炎、沈兼士、黄侃等三者的比较,说明杨氏训诂的时代共性和个体特征;从古籍整理、辞书编纂和文史研究等三方面,举例说明杨氏训诂的应用;最后从形义之学、音义之学、语义之学、虚实兼治、专书训诂等五个方面概括了杨氏训诂的成就,并从宏观角度指出杨氏训诂的局限、以札记的形式从微观上提出了商榷意见。
《唐诗翰苑:盛唐气象与律体精微》 作者: 顾怀瑾 出版社: 翰墨轩出版集团 装帧: 繁体竖排,精装函套,附赠宋拓本摹本插页 定价: 人民币 388 元 开本: 16 开 --- 内容提要 《唐诗翰苑:盛唐气象与律体精微》是一部集文学史梳理、诗歌文本细读、文化背景探析于一体的重量级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唐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盛唐(约开元至天宝年间),力图穿透历史的迷雾,还原那个群星璀璨、万象更新的文学高峰。作者顾怀瑾教授,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独到的史学洞察力,对盛唐诗坛的核心脉络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挖掘。 本书摒弃了传统上仅罗列诗人及其作品的叙事方式,而是将盛唐诗歌视为一个有机的文化生命体,从“时代精神的涌动”、“地域风格的形成”、“格律演变的内在逻辑”三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研究框架。全书不仅对李白、杜甫等巨匠的创作进行了精深剖析,更细致梳理了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群英的独特贡献,展现了盛唐诗歌如何在兼收并蓄中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 卷目概览与核心章节介绍 全书共分五卷,精炼地涵盖了盛唐诗歌研究的各个关键层面: 卷一:开元之治与诗坛蓄势 本卷追溯了盛唐文学的源头活水,探讨了初唐宫廷文学的程式化倾向如何被革新,以及“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初唐诗风如何为盛唐的磅礴气象积蓄能量。 第一章:关陇集团的文化辐射与胡风的渗透: 分析了盛唐初期社会结构对诗歌题材、意象选择(如胡姬、陇山、军塞)产生的直接影响,论证了边塞诗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时代重心转移的文学表征。 第二章:格律的成熟与“法度”的自觉: 详细考察了近体诗(律诗、绝句)在沈佺期、宋之问之后,如何从“形似”走向“神似”,探讨了五七言律诗中对仗、平仄的运用如何被提升到关乎诗歌生命力的层面。 卷二:李杜双峰:浪漫与现实的交响 本卷集中于唐诗双子星的精读,但侧重点在于分析他们如何各自代表了盛唐精神的两个极端,并最终殊途同归于对“人”的终极关怀。 第三章:太白“飞扬跋扈”的内在逻辑: 不仅仅是浪漫主义的标签化解读,而是深入到李白对魏晋玄学的继承、对个体自由的极端追求,以及他如何在豪迈中蕴含的对人生虚妄的深刻体察。特别分析了其歌行体的结构创新。 第四章:少陵“沉郁顿挫”的史诗性视野: 聚焦于杜甫开元末年后的转变,将其定位为“诗史”的奠基者。本章着重梳理了杜甫在沉郁基调下如何精确地捕捉社会肌理的微小震颤,以及他如何将“仁爱”精神融入严谨的律体结构之中,实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字功夫。 卷三:边塞的拓荒与田园的回归 本卷探讨了盛唐诗歌中最为鲜明的两大主题流派——边塞诗与山水田园诗,揭示其背后的政治抱负与文人归隐的哲学选择。 第五章:河西走廊的号角:高适、岑参的壮美与苍凉: 细致辨析了高适的“沉雄”与岑参的“奇丽”。通过对《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的对读,阐明了边塞诗在表现战争残酷性与家国情怀间的张力处理。 第六章:辋川山水的禅意流转: 专注于王维、孟浩然。本章批判了将王维简单归类为“诗中有画”的陈旧观点,深入探究其如何将禅宗的“空”与“有”融入诗境,达到“诗画本一律”的境界。重点分析了孟浩然在表现隐逸生活时的平淡自然,如何反衬出主流社会的喧嚣。 卷四:体裁的变奏与格律的突破 本卷是本书的学术核心之一,它将关注点从内容转向形式的精微结构,揭示盛唐诗人在既定格律框架内所进行的艺术探索。 第七章:绝句的“顿悟”与“留白”: 考察了盛唐诗人如何将五言和七言绝句推向极致,形成“一语双关”、“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分析了王昌龄等人在边塞绝句中如何利用环境描摹实现情感的瞬间爆发。 第八章:律诗中“拗救”的弹性与张力: 对唐代律诗中平仄失位的处理进行了细致的音韵学分析,指出盛唐大家对“拗救”的运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种“打破规则以求更完美的和谐”正是盛唐气象的内在体现。 卷五:天宝末年的余音与转折 本卷探讨了安史之乱前夕,盛唐诗歌所展现出的微妙的末世情调,为中唐诗歌的转型埋下伏笔。 第九章:宫廷宴乐与颓靡之下的警醒: 分析了李贺等“小李杜”的先声,以及李白晚期诗作中流露出的对时代幻灭感的察觉,揭示了盛唐繁华背后的脆弱性。 --- 学术价值与阅读指南 《唐诗翰苑》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宏大的叙事视野与精准的文本操作相结合。作者并未沉溺于对典故的繁复考订(此项工作已由前辈学者完成),而是致力于“以史观诗,以律解意”,探寻盛唐诗人创作思想与艺术技巧之间的内在因果链条。 本书对古典文献的运用极为审慎和精准,引用了大量的唐人笔记、诗话(如《唐诗纪事》、《绀律集要》等)作为佐证,但全部以现代学者的视角进行梳理和整合,语言流畅,逻辑严密,避免了传统考据学的晦涩。 适读人群: 1. 古典文学及唐史研究者: 本书提供了对盛唐诗歌发展脉络的全新框架,特别是关于格律演变和地域风格形成的章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 可作为唐诗专题研究的入门级深度参考书。 3. 资深诗词爱好者: 对希望系统、深入理解李杜时代诗歌成就,而非停留在名篇鉴赏层面的读者,本书将提供前所未有的洞察力。 本书的装帧设计也体现了对唐代美学的致敬,函套选用仿唐代装裱的麻布材质,内文采用厚磅宣纸印刷,力求在阅读体验上最大限度地贴近古籍的典雅气质。 结语: 盛唐的伟大,在于其精神的饱满与艺术手法的极致。顾怀瑾教授的这部巨著,正是试图为读者重现这份“气象”,让我们在音律的跌宕中,感受那个时代万丈光芒下的雄心与哀愁。它不是一本简单的“诗人传记集”,而是一部探究文化高峰是如何铸成的思想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卞仁海


  男,博士,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对外汉语教育系副教授,从事训诂学、词源学、避讳学研究。迄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篇,出版学术专着3部,参编教材2部,主持省(部)、市、校级科研项目5项。
 

图书目录

序一  1
序二  5

上册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杨树达生平、着述  1
二 问师求学(1897-1911)  2
三 设教治学(1911-1956)  3
第二节 杨树达的训诂着作及其研究现状  6
一 杨树达的训诂着作  6
二 杨树达训诂之研究现状  8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意义及所用材料  11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
二 本书所使用的杨氏训诂材料  12

第二章 杨树达训诂的学术背景  15
第一节 段王后学  15
一 干嘉学派的训诂学  15
二 杨氏的历史继承  18
第二节 湘学余绪  28
一 湘学、皖派兼承  28
二 为学独立、致用  32
第三节 时代影响  35
一 近代语源学  35
二 近代甲金学  39

第三章 杨树达的文字形义观及其在训诂中的应用  45
第一节 杨树达的文字观  45
一 文字和语言  45
二 文字的演变  47
三 文字的歧异  48
四 文字的构造  52
五 文字形义密合  53
第二节 古文字字形的利用  55
一 古籀的利用  55
二 甲金文字的利用  59
第三节 文字歧异的利用  65
一 异体字的利用  65
二 古今字的利用  77
三 通假字的利用  88
四 形讹字的利用  88
五 异文的利用  91

第四章 杨树达的音义观及其在训诂中的应用  103
第一节 杨树达的音义观  103
一 杨树达的假借观  103
二 杨树达的声义观  105
第二节 形声字的利用  110
一 形符的利用  110
二 声符的利用  113
第三节 声音的利用  136
一 破假借  136
二 声训  144

第五章 杨树达的语义观及其在训诂中的应用  149
第一节 杨树达的语义观  149
一 「义为之主」  149
二 语义规律的揭示和利用  150
第二节 词义的辨析  160
一 同源同义词的辨析  161
二 非同源同义词的辨析  166
第三节 词义的引申  178
一 明本义  178
二 明引申义  180
三 明语源义  181

第六章 杨树达的语法修辞观及其在训诂中的应用  183
第一节 杨树达的语法观及其训诂应用  183
一 杨氏的语法研究  183
二 虚实交会—语法和训诂  186
三 杨树达运用文法训诂例举  188
第二节 杨树达的修辞观及其训诂应用  194
一 杨树达的修辞研究  194
二 杨树达运用修辞训诂例举  196

下册

第七章 语源、训诂研究:杨树达与章太炎、沈兼士和黄侃  209

第一节 语源研究:杨树达与章太炎  209
一 章氏的影响  209
二 杨氏的精进  214
三 共有的局限  232
第二节 语源研究:杨树达与沈兼士  236
一 略同的转精之处  237
二 学术旨趣的不同  244
第三节 训诂、语源研究:杨树达与黄侃  247
一 训诂理论与实践  248
二 语源研究  262

第八章 杨树达之训诂在诸多方面的应用  271
第一节 古籍整理及阅读  271
一 版本  272
二 校勘  272
三 注释  276
四 标点  278
五 校订《说文》  280
第二节 辞书编纂  282
一 《词诠》的编纂  282
二 「新式字典」的设想  283
三 杨氏训诂材料用于辞书编纂例举  284
第三节 文史研究及其他  289
一 语言研究  289
二 文学研究  291
三 史学研究  293
四 中外文化交流  295

第九章 杨树达的训诂成就和局限  297
第一节 成就及影响  297
一 形义之学  298
二 音义之学  299
三 语义之学  302
四 虚实兼治  304
五 专书训诂  304
第二节 局限与商榷  306
一 宏观审视  307
二 个案商榷(凡24例)  315

主要参考文献  345

附录
一 杨树达系联同源字、同义字一览表  363
二 杨树达《文字孳乳之一斑》孳乳字一览表  387
三 杨树达学术年  388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拿到《杨树达训诂研究 下册》,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对训诂学深奥知识的敬畏。我曾以为,这类书籍的内容会如同枯燥的考古报告,充斥着各种生僻的字眼和晦涩的论证,足以让一般读者望而却步。然而,翻阅此书,我却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学术魅力。作者的叙述,虽然严谨,但并不失条理,他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走进文字的世界,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指引着我探寻古代文字的奥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常用字词的细致考辨,这些字词在我们日常的阅读中可能被忽略,但在作者的笔下,它们却展现出丰富而多样的内涵。通过对不同文献的比较和分析,作者揭示了字词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变化,这让我对汉语的演变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每一次的探索,都带来新的发现和惊喜,让我对汉语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

初次接触《杨树达训诂研究 下册》,我怀着一种探索未知的期待。虽然事先对杨树达先生的学术成就略有耳闻,但具体到这本“下册”的内容,我其实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我的理解中,训诂研究本就是一项极其细致且需要深厚功底的工作,如同考古学家细心挖掘历史遗迹一般,需要耐心、智慧与对材料的敬畏。这本书的编排和行文风格,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追求语言的华丽或观点的惊人,而是以一种近乎朴实的笔触,层层递进地展开论述。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献时,常常会给出多个版本或校勘的异同,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严谨的考证和判断。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深切体会到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也让我明白,一个看似微小的字词,背后可能蕴含着复杂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对我而言,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古代学者对话的旅程,他们通过这些文字,将自己的智慧和见解传承至今。

评分

拿到这本《杨树达训诂研究 下册》时,我原本期待的是一个更为深入、更具启发性的学术探讨。杨树达先生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训诂学界的一座高峰,而“下册”二字,似乎也暗示着对上册内容的延续与深化。然而,翻开书页,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严谨与厚重,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老一辈学者对文献细致入微的考证精神。书中所涉及的那些古老字词,在作者的笔下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被一一解剖、梳理,展现出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流变、演变的轨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疑难字词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细致,对于不同文献、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的观点,都能一一罗列,并进行自己的辨析。这种“穷而后工”的态度,在如今快节奏的学术环境下,显得尤为珍贵。虽然我并非训诂学专业的科班出身,但阅读过程中,我依然能感受到字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思想脉络,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世界的大门,窥见了先民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仔细品读的书,每一次的阅读,都能带来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杨树达训诂研究 下册》是一本给我带来诸多思考的书。我一直认为,文字是承载文化和历史的载体,而训诂学正是解开这些载体背后秘密的金钥匙。拿到这本“下册”,我以为会看到许多精彩的字词辨析,或者是某个特定领域内深入的研究。然而,阅读过程中,我更感受到的是一种扎实而系统的梳理。作者的论述,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但每一个字、每一个句,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和严谨考证。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古代文献中的关键概念和常用词汇,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和分析,并且常常会追溯这些词汇的起源和发展。这种方法,让我对这些词汇的理解,从表层走向了更深层,也让我窥见了古代社会思想和文化的一些侧面。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书中所有的学术论证,但那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真理的追求,却深深地感染了我。它让我明白,学术研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积累过程。

评分

拿到《杨树达训诂研究 下册》这本著作,我的心情是既有期待,又带有一丝忐忑。期待的是,杨树达先生在训诂学领域的造诣早已名声在外,他的研究成果自然是值得深入学习和借鉴的。但忐忑之处在于,训诂学本身是一门极其艰深晦涩的学科,尤其是涉及到“下册”的内容,往往意味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更复杂的学术难题。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洋溢着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书中的论述,虽然字字珠玑,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起来可能需要花费不少精力。我发现,作者在处理一些古籍中的疑难字句时,旁征博引,引用的文献之广,令人叹为观止。他不仅对字词的本义、引申义进行梳理,还常常追溯其演变的历史脉络,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解读。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我深刻体会到,理解一个字词,并非仅仅是查阅词典那么简单,更需要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去审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