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新诗学:新诗学三重奏之一

空间新诗学:新诗学三重奏之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学
  • 空间
  • 新诗学
  • 文学理论
  • 文化研究
  • 现代诗歌
  • 结构主义
  • 后结构主义
  • 认知诗学
  • 语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同的空间影响诗人的成长,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诗人的空间选择,本书就在审视现代诗人诗作中所追求的空间与视角,会有什么特殊的景观呈现,空间与情意之间又如何相互激发。由空间的讨论,进而观察诗人写作视角、切入点的选择,新诗论述天地将有更新的空间。诗意空间研究,其实可以深入个人灵魂的隐蔽处、隐匿处、隐密处,从诗中不自觉详述的空间去索隐观秘,窥幽探玄,深入于现象学、心理学的领域而优游自如。从具体的实物、实境,进入想像的天地、虚拟的幻境、心灵的广远与深邃处,因而成为迷人的显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星际漫游者:宇宙诗歌与情感的交织》的图书简介。 --- 《星际漫游者:宇宙诗歌与情感的交织》 内容提要: 《星际漫游者:宇宙诗歌与情感的交织》是一部深入探索人类在浩瀚宇宙背景下情感体验的文学作品。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诗歌选集,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远航,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天文学的宏大叙事与人类最私密、最深刻的情感波动编织在一起。 本书的核心主题在于“距离”与“连接”。在遥远的星系与未知的空间面前,人类的爱、失落、希望与孤独被赋予了全新的维度。作者以富有哲理和诗意的语言,探讨了我们在宇宙尺度下的渺小与伟大,以及如何在无限的黑暗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微光。 第一部分:星尘的低语 本部分聚焦于宇宙的起源与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心。作者从宇宙大爆炸的余晖写起,引入了对时间、空间本质的哲学思考。我们所见的星光,其实是亿万年前发出的讯息,这种“延迟的相遇”成为理解“等待”与“永恒”的绝佳切入点。 章节中穿插着对早期文明仰望星空的描绘,从古代的观测者到现代的宇航员,人类的目光始终追随着那些遥远的恒星。这里探讨的不是科学知识,而是那种面对浩渺时内心产生的敬畏与谦卑。例如,在一篇题为《光年之外的思念》的篇章中,作者借用超新星爆发的壮丽景象,来比喻生命中那些瞬间的、却能影响一生的重大情感事件。失落的情感,如同遥远的脉冲星信号,虽然微弱,却从未停止向外辐射。 第二部分:失重的情感 “失重”是本部分的主旋律,它既指代太空中的物理状态,也象征着情感脱离了地心引力的束缚,变得更加自由、飘忽不定。作者在此部分运用了大量象征手法,描绘了爱在极限环境下的变化。 在孤寂的飞船内部,情感被放大。作者细腻地捕捉了宇航员在长期封闭环境中所体验到的“替代性亲密”——与遥远的地球家园、与舱内有限的伙伴,甚至是与机器之间的情感联系。有一章专门描述了“地球病”:当宇航员从太空中回望地球时,家园不再是一个具体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脆弱、充满色彩的球体,激发了一种强烈的保护欲和对人类命运的集体认同感。 本书着重探讨了“缺席的爱”。当爱人远在数十亿公里之外,如何维系这种关系?作者认为,真正的连接并非依赖物理的接近,而是基于共同的信念与对彼此存在的确认。这种连接超越了物质的限制,正如引力场可以跨越虚空一样。 第三部分:回声与重构 第三部分将视角从宇宙拉回到个体。在经历了漫长的星际旅程后,个体如何将宇宙的经验内化,并重塑自我认知? 本部分探讨了“记忆的星图”。我们的记忆,如同星图上的星座,由零散的点连接而成,共同构建出我们的人生轨迹。作者分析了在面对宇宙的宏大时间观时,人类如何定义“意义”。个体生命的短暂,在宇宙的尺度下似乎可以被忽略,然而,正是这份短暂性,赋予了每一次选择、每一次感受以绝对的珍贵。 《回声与重构》的篇章中,作者提出了一种“宇宙式宽恕”的概念。当我们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消亡、再生时,对过去的遗憾和对自我的苛责也应该随之消散。我们都是宇宙的临时汇集点,应该以更开阔的胸襟接纳自身的缺陷与不完美。 文学特色: 《星际漫游者》在语言上追求一种冷静而深沉的美学。它摒弃了浮夸的辞藻,转而使用精准而富有张力的意象。作者的叙事节奏如同恒星的演化,缓慢而不可逆转,却在关键时刻迸发出令人震撼的光芒。 本书的结构借鉴了天文学的分类方法,章节之间既有清晰的逻辑划分,又充满了隐性的呼应与循环。它不试图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与他人、与时间的关系,将每一次阅读都变成一次私密的、关于存在的冥想。 推荐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对哲学思辨、天文学、以及探索人类情感极限的读者。它将为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迷茫、渴望从更宏大的视角寻找慰藉的人们,提供一片广阔的、可以自由呼吸的精神空间。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萧萧


  本名萧水顺(1947-),台湾彰化人,辅仁大学中文系毕业,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曾任中学教职三十二年,大学专任教职十四年,现任明道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兼人文学院院长,《台湾诗学》季刊社社长。一生戮力于诗、散文的创作,现代诗的推广与理论的建构。一九七九年与台湾大学教授张汉良编着台湾第一套现代诗「赏析」书《现代诗导读》(五册,故乡版);一九八九年出版台湾第一本新诗「诗话」《青少年诗话》(尔雅版);二○○四年出版台湾第一部「新诗美学论述」《台湾新诗美学》(尔雅版);二○○七年出版台湾第一部「区域诗学论述」《土地哲学与彰化诗学》(晨星版)。创作与编着书籍已超过一四○册,仍继续在文学创作与评论上继续挺进。重要诗集有《松下听涛》、《月白风清》、《云水依依》、《萧萧.世纪诗选》等。二○一七年春天出版七十纪念诗集《天风落款的地方》(新世纪美学版);文集《乱中有序:诗人与诗人的第一类接触》(新世纪美学版);论集《空间新诗学》、《物质新诗学》、《心灵新诗学》(万卷楼版)等三部。
 

图书目录

〔新诗学三重奏〕总序 1

第一章 绪论:新诗人所追求的空间与视角 1

第二章 生命撞击下的空间诗学︰论《商禽诗全集》的空间对比与隐蔽 7

第一节 前言:超现实或者超级现实的对比与隐蔽 8
第二节 《梦或者黎明》的空间对比与隐蔽 11
第三节 《用脚思想》的空间对比与隐蔽 18
第四节 《把现在放进过去的过去里面》的时空交涉与互摄 25
第五节 结语:超现实主义或者商禽主义 33

第三章 历史文化里的空间诗学︰论《痖弦诗集》聚焦的镜头应用与散置的舞台效应 37
第一节 前言:痖弦钟一生之爱于一本诗集 38
第二节 聚焦于物的镜头应用 41
第三节 铺展其境的舞台设计 48
第四节 凸显人物的戏剧企图 52
第五节 十字架说的文化效应 58
第六节 结语:痖弦的空间开启与文化承载 64

第四章 现实思维后的空间诗学︰论《张默小诗帖》的虚实对应与融摄 69
第一节 前言:在热与动之中透视张默的静 70
第二节 在静之中透视张默的空间感 73
第三节 在空间感中透视张默的现实思维 77
第四节 在现实思维中透视张默的虚实对应 81
第五节 在虚实对应中透视张默的融摄之功 89
第六节 结语:在融与摄之后透视张默的诗 92

第五章 地方视境前的空间诗学:林亨泰诗作与东螺溪的文化系连与形象思维 97
第一节 前言:林亨泰与北斗的脐带 98
第二节 浊水溪与彰化人的土地记忆 101
第三节 东螺溪的驯化与东螺街的转化 105
第四节 东螺溪的地文书写 108
第五节 北斗街的人文书写 113
第六节 斗苑路的现代书写 119
第七节 结语:新诗地理学的期待 122

第六章 飞腾跑跳间的空间诗学︰论王鼎钧《有诗》的意象流动 125
第一节 诗是文学的遗传基因 126
第二节 重复是空间流动的记忆留存 128
第三节 隐喻与换喻的意象流动 136
第四节 意识是空间流动的灵魂 139
第五节 流动是诗的终极指归 143

第七章 飘浪行旅时的空间诗学︰以金庸《连城诀》探讨文学中的角落设计 147
第一节 前言:时间艺术里的空间设计 148
第二节 小处着手的空间设计 151
第三节 金庸小说起笔处的角落设计 155
第四节 希望之所系:窗台上盆花的象征寓意 159
第五节 功夫之所习:牢房与破庙的象征寓意 162
第六节 情意之所寄:洞穴的象征原型与寓意 166
第七节 结语:角落设计后的时间艺术 171

第八章 都市心灵的工程师:隐地诗中的空间触感与人间情味 175
第一节 前言:罕见的都市型诗人 176
第二节 木盒圆瓶方镜是都市拘囿的当然缩影 179
第三节 口舌体腔四肢是都市慾望的必然载体 185
第四节 喜怒哀乐爱恶是都市活力的自然型录 191
第五节 孤独寂寞怀忧是都市本质的黯然伏流 195
第六节 结语:罕见的智慧型都市型诗人 203

第九章 乡镇郊野处的空间诗学:林焕彰诗作的快意穿梭 209
第一节 前言:市井闾巷的背包客 210
第二节 007公事包规格 213
第三节 台湾包巾标志 218
第四节 个性帆布包形象 222
第五节 结语:庶民诗学的游戏龙 224

第十章 结论:空间文化学的深度观察 227

附录 萧萧评论书目 23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神秘感,那种深邃的蓝色和抽象的金色线条交织在一起,好像在暗示着某种未知的宇宙奥秘。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不是那种廉价的闪光纸,而是带着淡淡的油墨香,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的开篇所吸引。他没有直接切入正题,而是用一种非常个人化、带着回忆的笔触,描绘了自己与诗歌最初的相遇。那种青涩的、带着点笨拙但又充满真挚情感的触动,仿佛隔着时光也能感受到。我小时候也是个特别喜欢读诗的孩子,虽然现在早已不写诗,但读到这段时,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文字和画面又鲜活起来。作者写到,他第一次被一首诗打动,是因为诗中描绘的月光,那种柔和的、仿佛能滴出水来的月光,让他第一次意识到文字原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能够如此细腻地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他没有直接给出那首诗的内容,而是通过自己当时的感受来传递,这种“留白”的手法反而更引人遐想,让人忍不住去回味自己人生中那些被诗歌点亮的时刻。书的装帧也很有匠心,每一章节的过渡都用一些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风格各异,有的写意,有的写实,但都与文字的主题紧密契合,为阅读增添了不少意趣。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给人一种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还没深入到具体内容,就已经让人对接下来的文字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层层递进、不断发现惊喜的感觉。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设置悬念,又能在关键时刻给出令人豁然开朗的解释。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空间”的阐释,这在诗学中并不是一个被频繁提及的概念,但作者却将其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从多个维度去解读“空间”在诗歌中的意义,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更是心理空间、情感空间,甚至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化的空间。他举了很多例子,比如一首诗中的“远方”,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距离,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一种对未知或理想的向往。他又谈到诗歌中的“留白”,那是一种视觉上的空白,但却蕴含着无限的想象力,让读者可以填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这种对“空间”的独特解读,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诗歌的视角。我以前读诗,更多的是关注文字本身的情感和意境,很少会去思考“空间”这个维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诗歌的空间感也是如此重要,它能够影响诗歌的整体氛围,甚至决定着诗歌的意蕴深度。我尤其对作者分析某位现代诗人作品时,如何通过对空间意象的运用,来表达人物内心的孤独和疏离感的部分印象深刻。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书,不仅仅是文字内容的传递,更是一种与作者思想的深度对话。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在行文中,并不像许多理论家那样高高在上,而是用一种非常真诚、甚至有些“接地气”的语言,与读者进行交流。他会分享自己阅读诗歌时的困惑,也会讲述自己对某个诗歌现象的思考过程,仿佛一个经验丰富的引导者,带着读者一起去探索诗歌的奥秘。我尤其喜欢他那种鼓励读者独立思考的风格,他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出问题、提供线索,让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这场思想的盛宴中。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常常会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并且尝试将自己的阅读经验与之对照。他对于诗歌创作的某些“潜规则”的揭示,更是让我茅塞顿开,仿佛看到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某种规律。我猜想,书中关于“三重奏”的第三个部分,可能就是关于诗歌的“生命力”或者“传承”,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保持其独特魅力的。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深刻且富有启发性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诗学的书,更像是一次关于文学、关于艺术、甚至关于人生意义的探索之旅。作者的文笔优美,逻辑严谨,而且充满了人文关怀。他对于诗歌的热爱,贯穿了整本书的始终,这种深沉的热爱,也感染了我,让我重新拾起了对诗歌的兴趣。我尤其欣赏他对于“诗歌的边界”的探讨,他并没有将诗歌局限于传统的定义,而是大胆地将其拓展到更广阔的艺术领域。他提出的“新诗学”理论,虽然我还在努力消化和理解,但已经让我看到了诗歌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我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所提出的“三重奏”的概念,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启示。这本书就像一颗璀璨的珍珠,在文学的海洋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值得每一位热爱文学、追求思想深度的人细细品读。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写作这本书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这种真诚的表达,无疑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剖析事物本质的理论著作很感兴趣,尤其是涉及到艺术和文学创作的。这本书我拿到手后,就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它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开篇的导论部分,作者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他对“新诗学”的理解,虽然听起来有点学术化,但他的语言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辩证的思辨。他没有回避那些传统诗学中的经典理论,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试图去构建一个更加符合当下时代特征的诗歌理论框架。我尤其欣赏他那种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提出新观点的精神。他提到了“三重奏”的概念,我一直在猜测这“三重奏”究竟是指哪三个方面,是创作、批评和接受?还是理论、实践和反思?作者在开篇并没有直接揭示,而是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我猜想,这可能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诗歌的生命力,或者是一种多维度的分析方法来解读诗歌的内涵。他在讨论过程中,大量引用了现当代诗人的作品,而且选择的都是那些非常有代表性的,那些我平时也经常阅读,但可能没有深入思考过的作品。他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细致解读,来佐证自己的理论观点,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也让我对那些熟悉的诗歌有了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