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云倚树杂稿:古今文学辨析丛说

拨云倚树杂稿:古今文学辨析丛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批评
  • 古今文学
  • 辨析
  • 丛说
  • 学术
  • 文化
  • 中国文学
  • 思想
  • 论著
  • 杂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共收论文十一篇及「代序」一篇,都与古今文学有关。其中有韵文、散文的辨析,也有讨论语文与文学之间、文学与历史文化之间的问题,内容包括:讨论《楚辞》的文章有四篇,述析诗词的文章有三篇;两则读《桃花源记》札记,主要是考辨文中的语句;另一篇较长的论文,则是尝试从文学理解和欣赏的角度,析论《论语》的言语表达艺术;《语文与文学之间的困惑》一文,谈的是语文与文学两者的关系;《拨云寻道,倚树听泉》是一篇演讲稿,内容是论证历史文化知识对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同时也是本书书名的取义的所在;《丁平诗集‧代序》,涉及一部当代诗集内容的介绍,也有追怀的成分,行文不免稍具感性。
《西风残照:明清小说中的社会图景与文化脉络》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期——明清两代。在这一时期,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取得了空前的繁荣,不仅题材纷繁复杂,更深刻地反映了彼时社会的肌理、人性的幽微以及思想文化的变迁。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流派或作家的简单梳理,而是试图通过对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明清小说的细致文本解读,勾勒出一幅立体而富有层次感的社会历史画卷。 一、 时代背景下的叙事转向 明清之际,社会结构经历了剧烈的重组,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以及传统儒家伦理的松动,共同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本书首先探讨了这一背景下小说叙事视角的根本性转变——从精英阶层的道德教化转向对世俗生活、个体情感的关注。 我们选取了晚明“四大奇书”中的两部杰作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对《金瓶梅》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其对市井风情的描摹上,更侧重于其如何以高度写实的笔触,揭示了晚明社会由宗法制向私人化、利益化过渡的内在逻辑。小说中对财富的崇拜、欲望的膨胀以及人际关系的原子化,构成了对当时“新”伦理的深刻反思。这种反思是内敛而尖锐的,它揭示了在新的经济关系下,传统道德观念是如何被一步步架空和瓦解的。 二、 公案传奇与法理精神的萌芽 明清两代,公案小说盛行,这不仅是娱乐的需求,更反映了社会对公平正义的强烈诉求,以及对国家司法体系运作方式的好奇与审视。本书专门辟出章节,讨论了以《龙图公案》为代表的作品中,法律知识与民间智慧的交织。 不同于唐宋传奇中带有强烈神怪色彩的断案,明清公案小说更注重证据的搜集、逻辑的推演,体现了早期启蒙思想在民间文学中的微弱回响。我们分析了小说中“青天大老爷”形象的形成过程,探讨了百姓在面对复杂官僚体系时,对“理想化权力”的寄托,以及这种寄托背后,是对现实司法弊端的无奈控诉。这种叙事模式,为后世的社会批判小说奠定了某种叙事基础。 三、 志怪与讽刺:人情小说中的“异化” 清代文人对“奇情”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本书认为,《聊斋》的魅力并非仅在于其光怪陆离的故事,而在于其用“异”来映照“常”。狐鬼花妖的形象,往往是社会边缘人物或被压抑情感的投射。 我们详细考察了书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特别是那些具有独立人格、追求自由恋爱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异化”恰恰是对当时僵化礼教的无声反抗。通过比较《聊斋》与早期志怪小说的区别,本书阐明了蒲松龄的视角已经彻底转向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使鬼狐故事成为探讨人情世故的绝佳载体。 此外,讽刺小说如《儒林外史》的研究,则侧重于揭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腐蚀。王冕的隐逸、范进中举的癫狂,共同构建了一幅知识分子在功名利禄面前的群像图。这种对“文人”这一特定社会群体的深刻解剖,使其超越了单纯的世俗讽刺,达到了对士人精神困境的哲学式追问。 四、 家族叙事与世事人情 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明清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尤其在世情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曹雪芹的《红楼梦》无疑是这一领域的巅峰。本书不避开其诗意和悲剧美学,而是着重分析其“家族衰亡史”的社会学意义。 大观园内部的经济运作、丫鬟仆役的等级制度、以及金陵四大家族的政治联姻与经济纠葛,共同描绘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封建末世的缩影。我们关注小说中对日常起居、服饰饮食的细致描写,认为这些“细节”并非简单的写实,而是服务于构建一个即将崩塌的精致而脆弱的社会体系。通过对贾府由盛转衰过程的剖析,本书探讨了中国传统宗法社会在面对外部冲击和内部矛盾时,其结构性弱点是如何暴露无遗的。 五、 小说的世俗化与文人自觉 本书最后总结了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随着商业出版的兴起和城市文化的繁荣,小说彻底摆脱了“不登大雅之堂”的地位。文人开始以更严肃的态度对待小说创作,并将其视为与诗词、散文并驾齐驱的文学形式。这种自觉性体现在他们对叙事技巧的精进、对人物心理的深挖以及对社会现实批判力度的加强。 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细读,本书旨在展示明清小说不仅是“闲书”,更是理解中国近世社会变迁、文化心态演变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与艺术宝库。它如同多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复杂、矛盾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精神风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学铭


  新亚书院(香港)毕业,先后获香港中文大学学士、硕士及香港大学博士。

  从事教学及研究多年。曾任葛量洪教育学院(香港)首席讲师及中史系主任、香港语文教育学院副院长、香港理工大学教援;现任新亚研究所(香港)教授、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教授。

  研究范围,包括:语文教育、两汉史及中国学术思想史,而于中国古典文学及中国艺术史特别是广东书画艺术方面,近期亦有多篇论文发表。已出版个人学术论文集五种、读书随笔集一种及学术论文百余篇,又曾主编学术专书、学术期刊多种。近期出版的史学论文集为:《东汉史事述论丛稿》、《读史怀人存稿》。
 

图书目录

目次
自序  1
语文与文学之间的困惑  1
钱钟书先生的《离骚》辨析与忧患意识  19
《楚辞》研究的「内学」和「外学」  39
闻一多与《楚辞》研究  67
詹安泰先生论说《离骚》  91
詹安泰《盦词》词序初探  119
罗叔重及其《烟浒诗》  133
读罗叔重《烟浒词》  159
怀「萍居」主人丁平兄  183
—《萍之歌—丁平诗集》代序
拨云寻道,倚树听泉  191
—文学作品疑义辨析举隅
读《桃花源记》札记两则  219
《论语》的言语艺术与文学情味  22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枯燥的文学史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智力游戏。作者的笔锋犀利而不失温情,对于一些流传甚广的文学观点,敢于提出质疑,并辅以扎实的考据和令人信服的逻辑推理。这并非是为辩驳而辩驳,而是以一种更为审慎的态度,力求还原文学作品真实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被神化”或“被低估”的文学现象的重新审视。它鼓励读者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勇于挑战既定的认知。比如,在谈论某个被誉为“天才”的作家时,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赞美,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其才华背后所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探索。这种“去魅化”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文学创作的另一面,更加理解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引导,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文学研究的范畴。它所展现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和批判性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作者在论述中,对史料的运用可谓是炉火纯青,既有宏观的把握,又不乏微观的考究。每一个论断,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让人心服口服。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拨乱反正”的篇章,针对一些被长期误解或曲解的文学观点,作者用清晰的逻辑和无可辩驳的证据,给予了有力的回应。这让我意识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和辨别能力是多么重要。例如,在探讨某个被后世奉为圭臬的文学理论时,作者并没有全盘接受,而是深入分析了其产生的历史局限性,并指出了其可能存在的偏颇之处。这种勇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令人钦佩。

评分

阅读《拨云倚树杂稿:古今文学辨析丛说》,是一次充满智趣的探索之旅。作者的语言风格典雅而不失活泼,论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塑家,一点一点地展现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貌。他擅长捕捉文学作品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规律。对于古今文学的比较,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着重于展现它们之间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不同时代文学所承载的独特文化内涵。比如,在对比某个古代文人的作品与当代文学创作时,作者深刻地揭示了时代变迁对文学语言、题材和情感表达方式带来的深刻影响。这种对文学“生命力”的关注,以及对“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时代精神、民族情感和个体命运的载体。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拨云倚树杂稿:古今文学辨析丛说》,就被它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邃的文学洞察力深深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古今名家名作,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鉴赏家,带着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仔细审视那些被时间和尘埃掩盖的文学细节。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文学流派的演变逻辑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不再是生硬的年代划分,而是深入剖析了文人心境、社会思潮与文学表达之间的微妙互动。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文学现象,在作者的笔下被层层剥开,展现出其背后复杂而生动的生成过程。例如,对于某个朝代的诗歌创作,作者并非简单地归结于“时代风气”,而是具体分析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士人阶层的生活状态,甚至是当时的经济发展对文学题材和风格的影响。这种“触类旁通”式的辨析,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对文学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上升到了对文学精神本质的探究。阅读的过程,如同与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对话,在轻松的氛围中,悄然领悟到文学的真谛。

评分

《拨云倚树杂稿:古今文学辨析丛说》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古今文学的视角。作者的论述风格极具感染力,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在浩瀚的文学星空中遨游。他善于在看似不相关的文学现象之间建立起联系,揭示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规律。书中对不同文学体裁的比较分析尤为精彩,不再是孤立地看待诗、词、赋、小说等,而是将它们置于同一历史文化语境下,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借鉴与演变。这让我意识到,文学并非是孤立发展的艺术,而是与社会、历史、哲学等领域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读到关于某个时期散文风格转变的章节时,我才豁然开朗,原来那种更加自由、更富人情味的表达方式,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文人心态的解放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这种融会贯通的分析,让文学史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鲜活的、有机的生命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