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岛屿写作】第二系列典藏版:如歌的行板(蓝光+DVD+痖弦小传)

【他们在岛屿写作】第二系列典藏版:如歌的行板(蓝光+DVD+痖弦小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
  • 岛屿文学
  • 台湾文学
  • 痖弦
  • 蓝光
  • DVD
  • 典藏版
  • 长篇小说
  • 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七位文坛大家,七位中新世代导演
跨越海崃,连结台湾、香港两座岛屿
纪录二十世纪大历史的变迁,战乱,离散与聚首
再掀华人文学创作最灿烂的篇章
刘以鬯、洛夫、痖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
蓝光版+DVD版+作家小传书籍完整典藏

  《他们在岛屿写作》电影计画试图以纪录片影像为媒介,导演的电影风格语言为引路人,将重要华文文学家以电影文本的形式,纪录下文学大家的重要记录的同时,介绍给下一代的读者。

  我们的重点不仅止于保存,更希望展现作家及其作品在世代交接的历史过程中,是如何传递出令人感动的力量,成为一世代的文学文化资产。如此以来,这些文学才有可能永留人心,如火炬不朽不灭,重燃出新一波的书写复兴。

  继2011年推出六位以台湾为主的文坛大家,《他们在岛屿写作》第二系列这次跨越海崃、连结另一座岛屿香港,由七位中新世代精锐导演邓勇星、齐怡、刘佩怡、王婉柔、陈怀恩、陈果、黄劲辉,以电影的语言,重新诠释纪录台港七位重要的文学大师:刘以鬯、洛夫、痖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生命与创作的历程。

  ★《如歌的行板》2015台北电影节最佳纪录片
  ★《如歌的行板》2015台北电影节最佳摄影
  ★《如歌的行板》2015台北电影节最佳剪辑

  ◆ 痖弦:《如歌的行板》A Life That Sings

  「温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一点点酒和木樨花之必要...」着名台湾诗人痖弦在1964年,写出脍炙人口的诗作《如歌的行板》,此后投身编辑工作,致力于提携文学与后进,到了1966年便不再公开发表诗作。

  一位诗人,一本诗集,从上一世纪中迄今,影响力仍持续扩散,诗人拥有什么神奇的特质?诗,写下什么故事?

  本片跟随着传奇的传主,从温哥华到河南南阳,从童年的流动图书馆到现在的地下室。打开保存将近60年的藏书与情书,打开诗人记忆的宝库,为观众呈现:舞蹈家林怀民、作家蒋勋、诗人席慕蓉、吴晟、陈义芝、摄影家阮义忠等人与痖弦之间恆逾40年的交会与情缘。历经大时代变迁、波澜壮阔的文学生活,在本片中借着抒情诗般的影像,生动而优美地铺展开来。

  本商品包含:
  ► 电影蓝光版1部
  ► 电影DVD版1部
  ► 作家小传1本 

  光碟基本资讯:
  ► 类别:蓝光 / DVD
  ► 级别:普遍级
  ► 区码:全区
  ► 萤幕比例:16:9a
  ► 字幕:繁体中文、英文
  ► 语言发音:华语发音
  ► 影音格式:无杜比

推荐人

  林怀民(云门舞集创办人、艺术总监)
  陈芳明(政治大学台文所所长、作家)
  张艾嘉(台北金马影展执委会主席、导演)
  杨 照(作家)
  曹瑞原(导演)
  马世芳(广播人、作家)

  ————联名推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目宿媒体


  于2009年成立,「他们在岛屿写作:文学大师系列电影」为目宿的重点作品。未来将持续聚焦于文学、社会、文化等多面向议题,陆续发掘纪录题材,以好的故事与影像,纪录并推广值得被传唱的人、事、 物,并透过纪录影片,深入探讨每一个题材的文化深层意义。

图书目录

蓝光 / DVD光碟:
痖弦:《如歌的行板》A Life That Sings (导演 /陈怀恩)
电影本片─143分钟
电影花絮─96分钟(含幕后花絮与未收入片段)
原来是这样拍的之必要
重拾被剪掉片段之必要

作家小传书籍:
总序
作家简介
重要事件年表
作品书影
作品选读
 

图书序言



文学家在哪里,文学就在哪里


  二○一二年二月,冬风正飒,「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一的六部纪录电影DVD典藏版,在台北国际书展上正式面世。每位作家除了电影正片,还包含未收录访谈、工作人员谈创作过程的幕后花絮,以及一本作家小传的纸本介绍。六位作家,十二片DVD,六本小书,整套DVD拿在手上的实质重量,正代表了我们对于完整呈现他们在岛屿写作的历史价值。

  时隔五年,系列二的典藏版又即将在二○一七年冬日的台北国际书展推出。这五年内,我们除了带着系列一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中国各大重要城市巡回放映,也让影片前进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美国、法国等地,或受邀影展,或洽谈合作进行推广。于此同时,我们仍不敢停下脚步,陆续拍摄了系列二的七位文学大家,记录他们的生命和作品,并在台湾与香港的戏院盛大上映。接着,再度花费一年时间,坚持制作收录完整幕后花絮的系列二蓝光及DVD光碟—这一切宛若手工艺的雕磨过程虽然艰难,但支撑大家继续前行的动力,除了各地放映后产生的热烈回响外,一波波「诗歌复兴」、「文学与电影」的相关讨论与活动遍地开花。这些鼓励是我们始料未及,却又由衷开心的事。是的,我们始终未忘初心,总是希冀将文学的美好与感动以不同媒介和语言再度与更多人分享, 让文学家的生命厚度与历史故事,继续在观众与读者之间跃动与流传。

  他者记忆建构如此困难,希冀以纪录片形式还原历史、或呈现文学之细致优美是否障碍重重?作家们自尘封书柜抽屉翻出斑驳照片,浮光掠影仅仅定格曾经瞬间;口述过往之黯哑微音,时而模煳细不可测、时而历历在目掷地有声—但唯有「当下」如此真实。影像记录的本身,便是导演与作家们共写记忆的过程。导演从作家作品中吸吮养分、互相激盪,进而转化为电影叙事。这曾经交叠的共时,对每一位导演与工作团队而言,都是生命中难以抹灭的记忆。或于创作上的突破与成长,或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与信任。这过程有时又令人焦急,宛若与时间赛跑。二○一四年,诗人周梦蝶离我们而去,我们悲痛之余却又深感幸运,曾经留下诗人生命中最后一段日子的珍贵身影。

  「幸好有岛屿写作。」这样的声音自远方传来,我们的肩膀上便多了一份历史使命的重量。除了周梦蝶,这几年来,商禽、叶泥、辛郁等受访者相继辞世,曾帮助系列一香港宣传的也斯,其音声也成绝响。我们兢兢业业,怀抱着对「今日当下,明日历史」的责任感,继续扛起摄影机。力扬风帆, 跨海而行。希冀绕渡海上女妖的迷惑与纷扰,直直向各座矗立世界的文学岛屿航行。

  是的,「他们在岛屿写作」。岛屿从地理上的疆界、海与陆的实质分野扩而大之。对系列二来说,「文学」才是那一座座傲视世界的岛屿,「他们」 在不同的文学版图上投注下青春、时间、创造力与爱,我们谦卑地穿梭航行其中,希冀在袤大的时光汪洋中记录下他们的此时此刻。以我们缓慢微小却坚定向前的力量,一步一步,向更多观众与读者,拼构出文学版图的样貌。

  而这一切都从台湾出发。一如文学,从来就不是单一地、点状地横空出世。系列二,我们绕行至香港,看《1918》(年)出生、至今已九十八岁的刘以鬯如何立足于香港弹丸之地,影响二十年后的西西,建构小说魔幻时空书写《我城》、影响三十年后的也斯,轻灵连结文化艺术与文学《东西》; 而在当年跨越地域限囿,率先让香港文字渡海而行在台湾进行出版,仰赖诗人编辑痖弦的穿针引线,编织《如歌的行板》;同期,诗人洛夫以超现实主义书写战争,为华文世界打开文学视野奇观,深层脉流《无岸之河》;《读中文系的人》林文月更是以女性细腻优雅的笔调,写上海、写京都、写台湾;定居美国的白先勇,将真情挚意放在小说里、崑曲中,其繁花盛茂风景,《奼紫嫣红开遍》。

  文学之自由从来不受疆界束缚,文学家在哪里,文学就在哪里。系列二,我们亦步亦趋,跟随我们挚爱文学家们的步伐,摄影机从台湾出发, 遍及香港土瓜湾、加拿大温哥华、美国圣塔芭芭拉、日本京都、中国湖南衡阳、广西桂林、河南南阳等地。他们带着笔与探索世界的眼光,书写、旅行、居住、生活,他们的心灵容纳世界万物,其美好富足,我们也不敢停下。

  「我曾暗自希望,把书写的人书写的事都记录下来,代代相传。如今一系列『他们在岛屿写作』的文学纪录片,就是在做这件事。」本计划善意的出资者童子贤先生,多年前曾经这样写过这段话。而多年后,我们的理想与初心,也从未改变过。如果说,戏院上映是以一种最尊重电影、尊重记录者的盛重形式,传播书写的事,那么蓝光及DVD典藏版的制作与发行,是为了打破时间与地理的限制,无远弗届,代代相传。

  写在系列二蓝光及DVD典藏版出版上市之前。乘风破浪,我们仍会继续向更多岛屿前航。
 

图书试读

成功的诗人,也是成功的编辑

痖弦(一九三二~),本名王庆麟,祖籍为河南省南阳市。取这个笔名,是由于年少时喜欢二胡喑哑声色之故。痖弦于一九四九年时,在豫衡联合中学就读,但因中国内乱之故,在湖南零陵加入国民党军队,不久后随军来台,担任中华民国陆军上等兵。

一九五三年,痖弦进入政工干校影剧系就读,痖弦不只在剧场上表现杰出,他的诗作中,也经常能看到戏剧理论与良好的音乐节奏感。痖弦曾因饰演话剧《国父传》里的孙中山,而获得第二届话剧金鼎奖最佳男演员奖,巡回七十余场。其后还回母校任教,讲授「中国舞蹈史」与「艺术概论」。

翌年毕业后,被分发至左营军中广播电台工作,因而结识了同在左营军中的张默、洛夫等人,两人邀他加入创世纪诗社,他于一九五四年底至一九五五年初加入,成为创社三巨头的元老之一,人称诗坛「铁三角」。

痖弦于一九六六年退役,并于同年,访问美国爱荷华大学两年,参加「国际作家写作计划」,回国后任《幼狮文艺》的主编,不遗余力提携新人,就连退的稿子都会认真点评再寄回,他热爱编辑事业,工作态度坚定认真。痖弦也曾自谦说,他虽然是位「失败的诗人」,但是位「成功的编辑」。像是年轻时的林怀民、蒋勋、席慕蓉等人,都曾受到痖弦的指点与帮忙。就连到现在,新一代的诗人林婉瑜都与痖弦亦师亦友,痖弦是受许多作家敬重的前辈。

一九七七年,痖弦再度赴美进修,获得威斯康辛大学东亚研究硕士。一九八〇年起,他担任《联合报》副刊主编直至一九九八年退休,后同好朋友洛夫一样,也移居至加拿大温哥华。

如歌的行板,诗作贵精不贵多

痖弦自一九五四年开始写诗,但到了一九六五年即封笔,至于封笔的箇中原委,虽未有明确交代,但在目前留下的不到百首的诗作中,其中许多已是诗坛经典佳作,甚至被诗坛誉为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有「诗儒」的雅称。痖弦的代表诗集有《痖弦诗抄》(香港国际图书公司,一九五九年)、《深渊》(众人,一九六八年),后来有由洪范搜罗、出版其诗全集,《痖弦诗集》(二〇一〇年再版),可说是用一本诗集就能独步诗坛。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如歌的行板》的过程,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漂浮在文字海洋中的旅人,被作者的笔触轻轻托举,在不同的情感岛屿间穿梭。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强烈的画面感。作者善于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他所描绘的场景,感受到他所传达的情绪。无论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是午后的一场细雨,亦或是夜晚的漫天星辰,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与作者的心灵共振。这种沉浸式的阅读,让我忘却了周遭的一切,完全投入到作者所构建的世界中。我跟着他一起感受喜悦,一起品味忧愁,一起思考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字不仅仅是符号的堆砌,更是情感的载体,是连接心灵的桥梁。它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温度,感受到了文字所蕴含的无限可能。

评分

【他们在岛屿写作】第二系列典藏版:如歌的行板(蓝光+DVD+痖弦小传) 读完《如歌的行板》,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这本书并非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取胜,而是以一种舒缓而深邃的节奏,缓缓铺陈开作者内心的世界。那些文字,像是流淌的溪水,轻柔地抚过心田,带走浮躁,留下宁静。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慢”的描绘,它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思考的深度和对生命细微之处的体悟。在快节奏的当下,能够静下心来品味“慢”的哲学,着实是一种奢侈,也是一种馈赠。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真挚,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都化作字里行间最动人的旋律。读着读着,我仿佛也放慢了脚步,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去发现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美好。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经过精心的打磨,充满了诗意,又饱含哲思。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与自我和解的旅程。它让我明白,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往往不是奔跑的速度,而是驻足的深度。

评分

《如歌的行板》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它仿佛是一种精神的漫步,一种对内在世界的探索。这本书没有明确的“主线”或“故事”,更多的是一种心绪的流淌,一种思考的漫延。作者以一种近乎自言自语的方式,分享着他对人生、情感、艺术的理解。这些理解,并非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源于他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深刻的自我反思。我喜欢这种“无目的”的阅读,它允许我自由地在字里行间游走,去捕捉那些触动我心灵的片段,去品味那些引发我思考的观点。书中的某些章节,读起来会让你觉得似曾相识,仿佛作者正是说出了你内心深处的声音。这种共鸣,是阅读最美好的体验之一。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孤独的个体,也能够通过文字找到连接,找到理解。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能够触及灵魂的佳作。

评分

《如歌的行板》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文学的力量。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直线型的故事讲述,而是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时而平静,时而激荡,却始终奔流向前,最终汇入浩瀚的大海。作者对于人生起伏、情感变迁的捕捉,可谓是入木三分。他没有刻意去回避那些艰难时刻,而是坦然地面对,并从中提炼出深刻的洞见。书中的一些段落,读起来会让人心头一紧,但紧随其后的,却是豁然开朗的领悟。这种跌宕起伏的阅读体验,恰如其分地映照了人生的复杂与多面。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勇气,他敢于剖析自己的内心,将最真实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考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这种坦诚,不仅打动了我,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灵魂。它提醒我,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要相信希望的光芒,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壮丽史诗。

评分

《如歌的行板》是一本让我心绪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它的文字朴实无华,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如同涓涓细流,却能穿石。作者对于生活细节的观察,可谓是入微入骨,他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义。无论是街角的一棵树,还是窗边的一朵云,在他的笔下,都焕发出了独特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时间”的探讨,它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充满了温度和情感的载体。作者用他独特的视角,解读着时间的流逝,以及我们在时间长河中的成长与蜕变。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去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瞬间,去感受那些微小却真实的情感。它让我明白,生活的美,恰恰在于那些平凡的片段,在于那些不经意间的感动。它教会我,要用一颗宁静的心,去感受生命中的每一个“现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