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 (卷三:1955-1959) (简体书)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 (卷三:1955-1959) (简体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夏志清
  • 夏济安
  • 书信集
  • 近代史
  • 历史文献
  • 中国现代文学
  • 文化史
  • 书信
  • 家族史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夏济安、夏志清昆仲,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界的两大巨擘,他们早年的求学生涯,既是东西方学术交织融汇的实例,又是民国和1949年后「大历史」的亲身见证。他们的往来书信经由志清先生郑重珍藏,经夏志清太太王洞女士授权,苏州大学季进教授註释整理,首次向外界披露。本书分为四卷,收录了1947年夏志清赴美求学到1965年夏济安因病逝世的17年间,兄弟两人的通信六百余封。在这些书信中,他们说家常、谈感情、论文学、品电影、议时政,推心置腹,无话不谈。我们可以看到夏志清如何从一位年轻的求学者,一步步成长为国际着名学者,也可以看到夏济安如何流转各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努力奋斗的艰辛。

  在滞留海外的岁月里,夏氏兄弟在薄薄的航空信纸上以蝇头小字写下生活点滴、慾望心事,还有种种文学话题。这对兄弟志同道合,也是难得的平生知己。我们不禁想到西晋的陆机(261–303)、陆云(262–303)兄弟俱有文才,尝以书信谈文论艺。千百年后,在另一个紊乱的历史时空里,夏氏兄弟以书信记录生命的吉光片羽,兼论文艺,竟然饶有魏晋风雅。──王德威教授(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

  人物介绍

  夏志清(1921–2013)


  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生于上海浦东,中国文学评论家,教授。1946年9月随长兄夏济安至北京大学担任助教,醉心于西欧古典文学,因研究威廉‧布莱克档案(William Blake Archive)论文脱颖而出,取得留美奖学金至耶鲁大学攻读英文硕士、博士。在纽约州立学院任教时,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完成《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也奠定他学者评论家的地位。1961年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席。2006年7月,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夏济安(1916–1965)

  江苏吴县人。夏志清教授的兄长。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毕业,曾任教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外语系和香港新亚书院。1950年赴台后任教于台湾大学外文系,为早期小说作家白先勇、欧阳子、王文兴、陈若曦、叶维廉等人的启蒙老师,1956年与吴鲁芹、刘守宜等创办《文学杂志》并兼任主编, 在杂志上主张「朴素的、清醒的、理智的」文学,与其弟夏志清对当代文学的贡献十分深远。1959年赴美,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加州柏克莱大学作研究,主要工作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1965年2月23日因脑溢血病逝于美国奥克兰。夏济安的中文着作还有《夏济安选集》、《现代英文选评註》等;英文着作有The Gate of Darkness,这是一本1949年以前左派文人的评论集。
《跨越世纪的思索: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纲》 本书简介 《跨越世纪的思索: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纲》是一部宏大而精深的学术著作,它以时间为轴,以思想流变为经纬,系统梳理了自晚清以降,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中,知识分子群体所经历的精神阵痛、理论探索与文化转向。本书聚焦于中国传统儒学如何面对西方现代性挑战,以及由此引发的救亡图存的复杂思潮。它不仅是对既有学派和代表人物思想的梳理,更是对特定历史语境下,思想如何塑造社会现实,以及社会结构如何反作用于思想形态的深刻剖析。 本书的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数个关键的思潮断裂与整合阶段。第一部分着眼于晚清“中体西用”观念的形成与早期维新思潮,探讨了林则徐、魏源等先驱者如何在维护传统根基的前提下,进行有限度的“开眼看世界”。本部分深入分析了洋务运动背后的实用主义哲学基础,并批判性地审视了其在结构性改革上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聚焦于戊戌变法前后的思想激荡。这里,本书详细考察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君主立宪思想,如何将西方的政治理论与中国历史叙事相结合,试图构建一个“新儒学”的框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梁启超在“新民”思想上的探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揭示了他如何从强调国家权力转向关注国民个体意识的塑造过程,这被视为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思想的萌芽。 第三部分,也是全书的重点之一,是关于辛亥革命前后的思想准备。本书将重点放在对革命党人(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哲学渊源和历史语境的考察上。它不仅仅是介绍主义内容,更着重分析了这种基于排满、追求共和的政治哲学,是如何在传统士人“天下”观念与西方“国家”概念的冲突中艰难成形的。同时,本书也探讨了激进的无政府主义和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潮在知识分子小圈子内的初步传播与影响。 第四部分的主题转向“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作者认为,“五四”不单是政治革命的先声,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和思想革命。本书对“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呼唤进行了深入的哲学辨析,追溯了其在欧洲启蒙运动中的根源,并审视了它们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结出的复杂果实。胡适的新实用主义、陈独秀对传统伦理的批判,以及鲁迅笔下国民性批判的深层社会心理动因,都被纳入了细致的分析视野。本书尤其强调了对儒家伦理的“打倒”过程中,所伴随的精神真空与后续的填补尝试。 第五部分深入探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进程。本书详细描述了早期知识分子如何从对西方各种思潮的广泛兴趣中,最终聚焦于阶级分析理论,并讨论了早期革命思想家们在理解工业化、农民问题以及帝国主义侵略等议题时所做的本土化适应和理论构建。这部分强调了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的结合,而非简单的教条移植。 第六部分关注抗日战争时期和战后初期思想界的复杂面貌。在民族存亡的巨大压力下,不同思想流派(包括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国家主义)之间的对话、冲突与合作,构成了这一时期思想史的显著特征。本书分析了战时文化运动的特点,以及战后知识分子在重建社会秩序和文化方向上的迷茫与抉择。 本书的特点与创新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超越了简单的思想史叙事,而是将其置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宏大背景之下。作者深知,思想不是悬浮在真空中的,而是特定社会物质条件和历史任务的反映。因此,本书贯穿始终的一个核心方法论是“社会结构对思想形态的制约性分析”。 其次,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力求扎实而全面。它不仅参考了经典文献,更大量引用了早期报刊、私人书信、以及未被充分重视的翻译文本,以期还原一个多维度的思想图景,避免将某一思想流派过度“塑像化”的倾向。 最后,本书的叙事风格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同时力求语言的清晰与流畅,旨在为广大学者、研究者以及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抱有深切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一部兼具深度、广度与洞察力的思想通史。它不是要提供最终答案,而是引导读者以更审慎、更具历史同理心的方式,重新审视那些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核心问题与思想遗产。本书旨在揭示,在那个剧烈动荡的时代,每一项思想主张背后都承载着何等沉重的历史责任与文化焦虑。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王洞


  夏志清夫人,台湾大学经济系毕业,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教育硕士,耶鲁大学语言学硕士。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初级研究员、康州大学讲师。婚后相夫教女,年逾半百,改学电脑,获哥伦比亚大学电脑学士,任职美林证券公司。现退休,定居纽约。

季进

  江苏如皋人,文学博士,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现代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海外汉学(中国文学)研究、钱钟书研究。主要着作有《钱钟书与现代西学》、《陈铨:异邦的借镜》、《阅读的镜像》、《另一种声音》、《彼此的视界》等,主编有「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丛书」等。
 

图书目录

卷三中的人与事  王洞 xxi
编注说明   季进 xxix
281.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5 年 6 月 10 日) 3
282.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5 年 6 月 11 日) 8
283.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5 年 6 月 12 日) 14
284.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5 年 6 月 14 日) 20
285.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5 年 6 月 14 日) 23
286.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5 年 6 月 15 日) 31
287.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5 年 8 月 25 日) 37
288.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5 年 8 月 26 日) 40
289.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5 年 8 月 27 日) 43
290.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5 年 8 月 29 日) 44
291.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5 年 8 月 30 日) 49
292.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5 年 8 月 28 日) 51
293.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5 年 8 月 29 日) 57
294.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5 年 9 月 2 日) 59
295.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5 年 9 月 13 日) 63
296.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5 年 9 月 11 日) 65
297.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5 年 9 月 21 日) 68
298.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5 年 10 月 6 日) 72
299.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5 年 10 月 17 日) 76
300.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5 年 11 月 6 日) 79
301.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5 年 11 月 8 日) 81
302.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5 年 11 月 15 日) 84
303.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5 年 12 月 10 日) 87
304.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5 年 12 月 11 日) 91
305.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5 年 12 月 26 日) 97
306.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6 年元旦) 102
307.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6 年 2 月 1 日) 105
308.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6 年 2 月 7 日) 110
309.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6 年 2 月 25 日) 115
310.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6 年 3 月 20 日) 120
311.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6 年 4 月 4 日) 123
312.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6 年 4 月 27 日) 127
313.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6 年 5 月 5 日) 129
314.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6 年 5 月 19 日) 133
315.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6 年 5 月 21 日) 136
316.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6 年 6 月 3 日) 137
317.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6 年 6 月 11 日) 144
318.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6 年 6 月 30 日) 146
319.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6 年 7 月 20 日) 149
320.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6 年 7 月 25 日) 153
321.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6 年 7 月 29、30 日) 156
322.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6 年 8 月 10 日) 159
323.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6 年 8 月 17 日) 161
324.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6 年 9 月 1 日) 164
325.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6 年 9 月 23 日) 167
326.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6 年 10 月 3 日) 171
327.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6 年 11 月 5 日) 174
328.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6 年 11 月 28 日) 179
329.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7 年 1 月 23 日) 186
330.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7 年 1 月 28 日) 190
331.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7 年 3 月 8 日) 197
332.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7 年 4 月 11 日) 204
333.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7 年 5 月 1 日) 211
334.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7 年 5 月 5 日) 217
335.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7 年 5 月 21 日) 219
336.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7 年 6 月 18 日) 222
337.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7 年 6 月 16 日) 223
338.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7 年 7 月 3 日) 225
339.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7 年 7 月 5 日) 230
340.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7 年 7 月 13 日) 233
341.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7 年 8 月 13 日) 237
342.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7 年 10 月 14 日) 240
343.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7 年 11 月 10 日) 245
344.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7 年 11 月 22 日) 251
345.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8 年 1 月 29 日) 258
346.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8 年 2 月 1 日) 263
347.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8 年 3 月 21 日) 270
348.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8 年 4 月 11 日) 276
349.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8 年 6 月 10 日) 283
350.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8 年 6 月 23 日) 288
351.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8 年 6 月 24 日) 289
352.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8 年 6 月 28 日) 298
353.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8 年 8 月 12 日) 303
354.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8 年 8 月 14 日) 306
355.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8 年 8 月 19 日) 307
356.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8 年 9 月 23 日) 312
357.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8 年 10 月 13 日) 317
358.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8 年 12 月 15 日) 323
359.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8 年 12 月 24 日) 327
360.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9 年 1 月 2 日) 332
361.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9 年 2 月 1 日) 339
362.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9 年 2 月 17 日) 344
363.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9 年 3 月 18 日) 347
364.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9 年 3 月 25 日) 349
365.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9 年 3 月 26 日) 351
366.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9 年 4 月 2 日) 353
367.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9 年 4 月 2 日) 356
368.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9 年 4 月 4 日) 359
369.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9 年 4 月 12 日) 368
370.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9 年 4 月 15 日) 370
371.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9 年 4 月 27 日) 373
372.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9 年 5 月 5 日) 376
373.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9 年 5 月 7 日) 379
374.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9 年 5 月 11 日) 380
375.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9 年 5 月 18 日) 388
376.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9 年 5 月 22 日) 393
377.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9 年 6 月 8 日) 401
378.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9 年 6 月 8 日) 405
379.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9 年 6 月 13 日) 413
380.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9 年 6 月 15 日) 418
381.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9 年 6 月 16 日) 422
382.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9 年 6 月 18 日) 426
383.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9 年 6 月 30 日) 427
384.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9 年 6 月 25 日) 430
385.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9 年 6 月 26 日) 435
386.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9 年 7 月 4 日) 437
387.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9 年 7 月 6 日) 442
388.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9 年 7 月 7 日) 444
389.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9 年 7 月 14 日) 448
390.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9 年 7 月 15 日) 450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281.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5 年 6 月 10 日)
 
志清弟:
 
附上明信片一张,预计到了Elkhart要发的,结果第一天发展就 很好,免得使你和Carol 提心吊胆,索性附在信里一起寄给你吧。
 
下午两点三十五分到Elkhart,在火车站看见一个女人,服饰和 头发都和Ruth 相仿,我心一跳,追上前去,原来不是;而且她的车 是Kansas 照会,并非印第安那GG245,她似乎来接一个教士(圆硬 领shirt)和另一男人。后来Ruth 告诉我,女的可能是她的堂嫂嫂(她 的打扮是像Ruth),而且车子是Kansas 照会,男的是她的cousin Roy Roth。预计今天要来开Mennonite 教会全国大会的。
 
在火车站叫了一辆Taxi,车夫说旅馆只有北城有,南城没有, 我叫他先到南城去看看,一下子就到了Ruth(家)门口。她竟然有一 幢很漂亮的小洋房(平房),门前玫瑰盛开,车子(GG245)停在花园 里,我去打门,没有人应,Taxi司机说,Garage里有人,我就转到 Garage 那边,看见Ruth。她脸似乎一红说道:I did not expect to see you so soon. 我只叫Hello,没有叫她名字,她也没有叫我名字。我 说我先要找旅馆,她说“我车子在这里,我开(车带)你去好了。”我 说不必(其实Taxi司机下车预备把行李给我搬下来了),还是坐原车 去好了。她说下午有空,晚上无空,我就把她的电话抄下来。她说 这里顶好的旅馆是Elkhart Hotel,我说我预备住YMCA,那是芝加哥YMCA介绍的,她说也好,我说房间开好再打电话联络。
 
到YMCA房租可以按星期计,但是要从星期一算起,柜上问我 要不要本星期Fri.、Sat.、 Sunday也算进去,结果我付了十天房租(约 十二元),住到二十日才走。
 
到了房间里(不比New Haven YMCA差,比芝城的YMCA房间 还大些),我只换了一条法兰绒裤(这几天阴雨不定,天气很凉),把 已有一两个月未洗的Macy裤子换掉,上身仍是Tweed,连衬衫领带 都没有换,就去打电话。你说我慌不慌?刚才的电话号码竟然会抄 错的(抄错一个字)! 结果打到Mennonite 教会去问讯,才把号码问到。
 
她说这几天正逢Mennonite 全国教士大会,她很忙,晚上还要 开会,但是她愿意到uptown和我来见面。我不知道uptown 什么地方 最好,又怕耽误她时间,就说仍旧由我去找她。又叫了一辆Taxi, 再度到她家。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 (卷三:1955-1959)》这个标题,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充满历史风云的年代,以及两位在文学评论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我一直对那个时期中国大陆和海外知识分子的思想交流、学术探索充满好奇,而夏济安先生与夏志清先生的通信,无疑是窥探那个时代文学思潮、文化生态的一扇绝佳窗口。卷三涵盖了1955年至1959年,这个时间段尤为关键,它正处于中国大陆政治、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知识分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思考。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两位先生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学术理想,如何在国内外信息相对隔绝的情况下,进行着深入的学术探讨和人生互勉。我尤其好奇他们对于当时中国大陆文学创作的看法,对于海外文学动态的关注,以及他们之间在个人生活、治学方法上的交流。如果书中能够展现出他们对于文学批评的独特见解,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深刻洞察,那将是对我极大的启发。我也希望,通过他们的书信,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情怀、韧性与智慧,以及他们对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深沉关怀。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交流的书,更是一份时代的回响,一次思想的碰撞。

评分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中国大陆文学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读者,我对夏志清和夏济安这两位先生的名字并不陌生。他们的学术贡献,尤其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梳理和评价,在我个人的阅读和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次《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 (卷三:1955-1959)》的问世,对我来说,意味着又一次深入了解他们思想世界的契机。1955-1959年,这五年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既有新中国建设初期的探索,也伴随着思想政治上的风云激荡。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段时期,夏济安先生和夏志清先生的通信内容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在各自的立场和环境下,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我尤其期待看到他们对于当时中国大陆文学创作的看法,以及他们对西方文学思潮的解读。或许,他们的信件中会流露出对家国的眷恋,对未来的思考,以及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忧虑。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两位大家间的直接交流,更在于它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图景,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与所承受的压力。

评分

对于任何一位关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轨迹,特别是对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脉络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而言,《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三的出现,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1955-1959年,这五年时光,在中国大陆是经历了从“肃反”到“反右”再到“大跃进”前夕的复杂时期,对于身处海峡两岸和海外的知识分子来说,这无疑是充满挑战与思考的年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夏济安先生和夏志清先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是如何保持学术的独立性,如何在相互的交流中砥砺思想,共同推进对中国文学的认知。我非常希望能够在他们的书信往来中,看到他们对当时文学创作的具体评论,对文学理论的探讨,乃至对个人学术道路的思考。更进一步,我也希望能从中体会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如何以坚韧的精神去克服困难,坚守自己对文学和文化的信念。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不仅是学术上的参考,更是精神上的慰藉,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情怀。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颇感兴趣的学生,每次接触到关于夏济安先生和夏志清先生的论述,总会感到受益匪浅。他们二位的思想深度和学术视野,对后世影响深远。当得知《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出版,特别是卷三涵盖了1955-1959这段特殊的年份,我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段时间,是风云变幻的年代,大陆的社会思潮和文化环境都经历了剧烈调整,海外的学术界也在积极探索。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段时期,夏济安先生和夏志清先生是如何通过书信来保持学术的独立性,如何讨论当时中国大陆出现的文学作品,又如何评价西方文学思潮的演变。我猜测,他们的通信中一定充满了对文学现象的敏锐观察,对理论方法的深刻剖析,以及对文学发展方向的深邃思考。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他们的文字中,学习到严谨的治学态度,获得宝贵的学术启示,并且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内心挣扎与精神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两位学者之间的对话,更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精神图景的重要缩影,对我理解现代文学史的变迁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评分

读到《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 (卷三:1955-1959)》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以及两位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学者。我对他们通过书信进行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的历史场景充满好奇。卷三涵盖的1955-1959年,正值中国大陆社会经历深刻转型,知识分子面临复杂境遇的关键时期。我非常期待能够从这批书信中,探寻到两位先生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持学术的独立思考,如何相互切磋,共同推进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我想象着,他们的信件中,或许会充斥着对当时文学现象的细致分析,对理论难题的深入探讨,甚至可能包含着一些对人生际遇的感悟。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学习到他们严谨的学术方法,领略到他们深厚的学养,更重要的是,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情怀与担当。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