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与言:诗国革命新论

姿与言:诗国革命新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歌
  • 文学批评
  • 文化研究
  • 中国现代文学
  • 革命文学
  • 思想史
  • 政治文学
  • 新文化运动
  • 国语运动
  • 现代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17-2017 现代文学革命的百年对话!
寻索汉语诗现代与古典的链接,
自语音分节到姿态节奏,
重现诗国革命的转向与蜕变!

  台大中文系教授──郑毓瑜全新论文集
  自晚清民初的知识割裂、语言西化冲击,
  论至汉语文化在句读、文法上的种种演变。
  不仅回应了一九一七年胡适、陈独秀力倡的文学革命,
  更完整呈现古典和现代质地的激盪碰撞!


  郑毓瑜教授有感于当「汉语诗」逐渐演变成为「现代诗」,其中的「现代质地」更必须回到汉语脉络来讨论。她解析了晚清民初以来,汉语文化系统面对新语词、新学科、英语文法等外来冲击的种种回应,以及不断内省「如何向新世界开口发声?」、「如何重建与世界的新关系?」不论是新词,或是原来已经使用的旧词,作者坦言当语言成为思考对象或者翻新意旨,都足以作为考察自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思想、感知及语文表现种种变迁的轨迹。因此郑毓瑜教授详实地从语法学、音韵学、修辞学、文字学等不同领域,研究探讨汉语新思维的转身与蜕变。

  本书重新探索「文法」与「句读」相迎应的动态过程,勾勒自诗界革命以来的汉语诗论述,如何在技术体系、工业文明的惘惘忧惧中,引生从语音分节到姿态节奏、从语序连断到活软肌理的种种说法;其中由足之进止来往,模拟往复力动的心声意态,并同步体现由物我「相与(相感)」至于「相对」的意象旋转与存有变动,一个不能被当代语言学所设定,而必须由身体自我来进行重设的语言现象,其实早已经在二十世纪初期宣告了汉语诗自己的「现代」转向!

名人推荐

  什么是诗?何谓诗国?革命是否仍有其必要?郑毓瑜教授探勘古典资源,重新为白话诗歌作出定义,并拟想诗学未来。她以「姿」与「言」为准,所提倡的「抒情传统」本身就不妨是推翻前人的尝试。诚如她的自许,她的志之所之不仅是「新诗」学,更是「新」诗学。──王德威(哈佛大学讲座教授)
《中国古典诗学中的“言”与“境”: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典诗学中两个核心概念——“言”(语言、表达)与“境”(意境、情境)——之间的复杂张力与辩证关系。它不拘泥于单一朝代的文本分析,而是力图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考察自《诗经》至清代诗学发展脉络中,文人墨客如何理解和实践“言”与“境”的交融与转化。 全书结构分为六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侧重于理论的深化与历史的考察: 第一部分:概念的溯源与界定 本部分首先对“言”与“境”在中国古典语境中的原始意涵进行了细致的考辨。 “言”不仅指文字的堆砌或辞藻的华丽,更是诗人主体精神世界的物化与投射。我们追溯“言之有物”、“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传统论断,探究其背后对语言效用与局限性的深刻体认。这里,我们将引入先秦诸子百家中关于“名”与“实”的讨论,特别是儒家对“诗言志”的强调,如何确立了语言在道德教化中的核心地位。 而“境”,则被视为超越语言本身的感性世界与精神图景。它包含了物象、情感、氛围和时间感。我们对比了魏晋玄学思潮对“言不尽意”的喟叹,以及佛教禅宗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推崇,如何将“境”提升至一种近乎形而上学的地位,要求诗歌追求一种无法完全被语言捕获的微妙体验。本章的重点在于区分“景”(客观描绘的场景)与“境”(主客交融后的心象),为后续章节的深入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汉魏风骨与初次整合 汉代乐府民歌的质朴力量,提供了“言”的直接性与“境”的真切性的早期范例。本章分析了汉赋的铺张扬厉如何为“言”的工巧化埋下伏笔,以及《诗经》遗风如何保持了语言的力度。 进入魏晋时期,文人诗学的兴起标志着理论思辨的加强。曹植的悲壮与建安风骨,展现了主体意识的觉醒。“建安之风,慷慨悲凉”,这种“悲凉”如何通过具体的句法和意象被提炼出来,是对“言”如何承载沉重“境”的有力证明。 更重要的是,本章将重点考察“永明体”在声律上的精细打磨,这代表了对“言”的音韵美学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高峰。然而,这种对形式的过度关注,也引发了对诗歌“气象”的担忧,为六朝时期对“境”的追求(如山水诗的勃兴)提供了理论上的反拨动力。 第三部分:盛唐气象与“境”的主导地位 盛唐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本部分着重分析在高度成熟的文学环境下,“境”如何成为衡量诗歌成就的最高标准。 我们细致剖析了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绝非简单的互译,而是探讨了“静”与“空”的哲学意境如何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技巧被构建出来。这种“境”的营造,要求“言”达到一种近乎透明的境界,使读者能透过文字直接感受到禅意的清凉。 李白和杜甫的成就则展示了“言”与“境”的另一种结合。李白的浪漫主义,是“言”的极度夸张与精神“境”的无限扩张的统一;而杜甫的沉郁顿挫,则是“言”的精微雕琢与历史、民生“境”的深刻关怀的融合。本章将通过对具体篇章中修辞手法和句法结构的分析,揭示盛唐诗人如何巧妙地驾驭语言的力度,以塑造成团块状、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境”。 第四部分:中晚唐的转向与“言”的自我反思 中晚唐时期,诗坛趋于内敛和精微化,这反映了诗人对“言”与“境”关系的重新审视。 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强调“老妪能解”的平易性,这本质上是对“言”的普及化与清晰化的一种尝试,意图使社会现实的“境”能被更广泛地认知。 然而,韩愈、李贺以及后来的晚唐诗人,则将目光投向了语言本身的潜能。“以文为诗”、“奇崛怪异”的风格,体现了对“言”的陌生化处理。李贺的诗歌,以其晦涩的意象和繁复的组合,构建了一种华丽而凄迷的“鬼怪之境”。这不再是描绘客观世界,而是通过语言的极致运用,创造出一个独立于现实的、纯粹由诗人心灵构筑的“言之境”。本章讨论了这种对语言边界的探索,如何反过来加深了对“意境”深度的理解。 第五部分:宋代的理论化与“格”的建立 宋代是古典诗学理论体系成熟的时期,特别是对“格律”、“法度”的强调,构成了对“言”的规范化。 苏轼倡导的“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态度,是对“境”包容性的极大拓宽,它模糊了雅俗界限,将日常生活的“境”纳入诗歌视野。 然而,严谨的江西诗派则更注重“炼字炼句”,体现了对“言”的工匠精神的极致追求。他们试图通过精确的语言组织,去“夺胎换骨”古人名作,实现一种“法中有法”的境界。本章分析了“理趣”如何在宋诗中与“意境”结合,使诗歌从单纯的情感抒发转向了理性的品味,即“言”被用作阐发哲理的工具。 第六部分:明清的继承与审美变迁 明清两代,诗学在继承中寻求创新。李贽的个性解放思潮,为“言”的自由表达提供了思想基础,强调诗人的“童心”与“真性情”。 清代诗学的“格学”思潮,则将对“格”的推崇推向了顶峰,试图以“格”来统摄一切“言”的表达,并最终实现对“境”的规范化控制。但同时,袁枚的“性灵说”是对这种过度规范化的有力反拨,他主张“直抒性灵”,回归到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境”的捕捉。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言”与“境”在中国诗学史上始终存在的、永恒的辩证关系:过分强调“言”,易流于雕琢辞藻而失却真情;过分追求“境”,则可能导致空泛缥缈而语言无依。真正的伟大之作,往往是“言”的精确性与“境”的深远性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统一。本书意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论地图,理解古典诗歌何以能穿越千年,至今仍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郑毓瑜


  郑毓瑜教授为国立台湾大学讲座教授,中文系特聘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郑教授擅长结合中西人文思潮,为古典文学开拓具有前瞻性与跨领域的视野,其中关于「空间」、「身体」与「抒情传统」的论述尤为海内外注目,近年来也致力于探讨近现代知识经验与文学表述的新关系。研究成果曾获得中华民国教育部学术奖、国科会杰出研究奖、国科会杰出学者研究计画,胡适纪念讲座,台大杰出专书奖,并曾获美国Fulbright、国科会(科技部)、蒋基会与Harvard、UCLA、UIUC、Princeton等着名学术机构奖助,出国研究或讲学。着有《六朝文气论探究》、《六朝情境美学》、《性别与家国—汉晋辞赋的楚骚论述》、《文本风景—自我与空间的相互定义》、《引譬连类—文学研究的关键词》等专书。

图书目录

革命自有后来人:序《姿与言:诗国革命新论》/王德威
导论 「情境」:晚清民初

博览会与现代视线
第一章 博物连类与博览会
第二章 「定解/多义」与「文法/句读」的拉锯

语音构义与姿态节奏
第三章 声音与意义
第四章 姿态节奏

意象、肌理与现代诗形
第五章 文法、修辞与意义
第六章 意象与肌理

后记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革命自有后来人
◎王德威(哈佛大学讲座教授)


  一九一七年一月一日,《新青年》杂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项文学之道: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祛除陈腔滥调,不用典,不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新青年》主编、北大教授陈独秀旋即在二月发表〈文学革命论〉以为声援。陈认为中国社会的黑暗不能仅以革命改造,而必须仰赖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的革新。他推动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三大主义,并视白话文为最重要的利器。

  〈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引起知识界广大回响,成为两年后五四运动的先声。晚清黄遵宪已经提倡「我手写我口」,及至梁启超登高一唿「诗界革命」(一八九 九)。但胡适、陈独秀带来真正的转折。转折的关键在于文学与语言关系的全面评估,而争议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则是以白话新诗作为文学革命的指标。

  早在〈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前,胡适即已思考「诗国革命」的必要。他在〈戏和叔永再赠诗,却寄绮城诸友〉写道,「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如作白话文。一九一七年十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谈新诗〉,称当时出现的白话诗为「新诗」,取其与「旧诗」相对的意思。随后,胡适以白话文翻译美国诗人蒂丝黛儿 (Sara Teasdale)的诗作〈关不住了〉(Over The Roofs),声称这是「新诗成立的新纪元」。一九二○年胡适出版《尝试集》,是为现代中国文学史第一本白话新诗集。

  这场奉革命之名的新旧诗之争由此为引线的新旧文学、文化之争。「革命」是二十世纪初的时髦话语,所蕴含的强烈政治隐喻自不待言。据此文学史多以决然二分的修辞描述:旧诗被视为传统糟粕,从对偶押韵到比兴风雅无不陈陈相因。新诗以白话是尚,力求形式题材推陈出新,成为现代性表征。两相比较,进步和落伍、前卫和保守不言自明。但这样的论述近年开始松动。学者已经指出现代旧诗未尝没有新意,新诗也不曾完全摆脱传统。而新旧诗之别的焦点不应仅限于形式、内容和语言的比较而已,更牵涉一代文人知识份子如何看待「文学」,以及蕴含其中的世界观。但如何进一步思考两者的有机关系,却少见突破。

  在这样的背景下,郑毓瑜教授新着《姿与言:诗国革命新论》尤其显得难能可贵。郑教授专治中古诗歌,近年钻研传统诗学的现代意涵,尤其对「抒情传统」的探讨颇有所获。在新着里,郑教授将焦点置于民国时期新旧文人对何谓「诗歌」的争议上,以及诗歌如何现代化的理论可能。她的对话对象首先就是倡导「诗国革命」的胡适。而谈论诗歌,首先必须回到语言文字问题。

  如上所述,胡适一辈视白话文为启蒙最重要的工具。〈文学改良刍议〉所列八项建议(一九一八年衍化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的八不主义)明白表示文学革新首在推动通俗易晓、文法清晰的文字。而新诗发展的目标正是言文合一,「我手写我口」。相对于文言的诘屈聱牙,隐晦多义,白话不但是语音语法的「自然」呈现,也是思想观念的「自由」表征。

  胡适的白话文学观当然早已受到质疑,但绝大部分的批评都仅止于分殊白话作为书写和言说形式的古典渊源,或质疑白话(文)与方言口语的差距。郑教授的研究则另辟蹊径。她指出晚清民国之际,语言、文字、文法、文学的辩论远较此复杂。小学学者如黄人、黄侃等强调「文字者,文学之单位细胞也」,而章太炎则更追本溯源,声称「文学者,以有文字着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他们虽站在胡适对立面,但也在认真思考言、文之间的「自然关系」。他们的立论也许为新派文人所不取,郑教授却提醒我们,由复古而开新,未尝不是「被压抑的现代性」的一端。

  一八九七年《马氏文通》问世,以西洋文法规范为中文排列语序,分析结构,带来典范式转变。自此中文「文法」俨然成为日后语文的规范。彷彿透过了井然有序的文法罗列, 「中文」即可豁然开朗。然而这套文法观念承袭彼时西方语言学的观点与实践,未必能照顾中文言说读写的方方面面。诚如黄侃所言,西洋文法专注「目治」,忽略传统章句之学强调句读节奏,「因声求义」的「耳治」。这里所牵涉的中国语言书写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体系,不能由西方以字母为基础的文法学所概括。更何况在此之上,中国传统的「文」学的观念与实践有其独到之处:「文」是符号言辞,也是气质体性、文化情境,乃至天地万物的表征,和西方远有不同。一九○四年清廷设立「文学科」,沿用西法,视文学为学院教程,其实简化了传统「文」学观念。

  由是观之,胡适的「诗国革命」在五四前夕先声夺人,正因为他直捣传统文学的根本──诗歌,及其深远的知识价值体系。「诗国」一词既向文明传统致意,也饶富现代国家民族主义的启示。弔诡的是,胡适的「诗国革命」始终未能克竟全功,也因为他低估了诗歌文明盘根错节的脉络,以及感时、观物、应世一脉相承的理路。胡适唿应《马氏文通》式的文法学,乐观相信只要避免无病呻吟、对仗用典、讲求文法,新文学必能脱颖而出,新诗也就必能新意盎然。郑教授却强调,在唯新是尚的时代里,传统诗歌诗学尽管渐行渐远,其实却以各种形式渗入新诗世界。《姿与言》所致力的是,我们应当如何抽丝剥茧、「温故而知新」?

  郑教授书中所提出的两个关键词,「姿」与「言」,极富论辩意义。先说「言」。「言」和诗歌的关联性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四世纪的《书经》:「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首二句后来成为《乐论》的核心。言从舌,是言说,也是言辞,既是生理发声表白的管道,也是心志抒情释意的标记。作为身体与世界,内与外沟通的行为,言以其抑扬顿挫,一方面体现生命喜怒悲欢的情态,一方面体认为草木虫鱼、人伦天地命名的意义,正所谓「心生,言立,文明。」(《文心雕龙》)。这也就是黄侃以「文以载言」取代「文以载道」的理由。在看似琐碎的研究里,小学家们切切要发现「太初有言」的奥祕:一切意义「尽在言中」。

  高友工教授在另一脉络里,曾指出中国语言的传统「并不只是『文言』和『白话』的问题,而是『文字语言』和『声传语言』」对立的问题(〈中国语言对诗歌文字的影响〉)。近代「言文一致」运动循西方的民族国家/语言论述而起,其实不能解释中国语言现代化的过程。高先生特别强调中文「声语」和「文语」交相为用现象,前者所拟想的是声音、文字之间的置换关系,而后者所着重的是声音、文字之间的联属关系。就此郑教授继续发挥,强调语言、文字表达过程中情态与情境的重要性,不论是拟声谐韵还是会意象形都指涉我者与他者之间绵密互动的关系。如是回旋往复,节奏兴起,韵律衍生,诗乃成为可能。

  这就引领到郑教授对﹁姿﹂的诠释。姿原有姿态、姿势、次序之意。推而广之,又与「志」、「思」、「辞」、「次」等古韵相通互训,因此引发联想。郑教授的灵感来自陈世骧教授。一九四八年陈出版陆机〈文赋〉英译时,注意到「姿」与肢体、声音、语言的密切关联,并在推论至「之」义,即远古先民根据象足前后停动所形成的节奏衍生出诗歌意象。陈日后并有专文论「姿」与西方文化中的「gesture」之关联。郑教授特别强调「姿」的审美、律动面向。在静与动、重复与兴发之间,姿是亮相,是间奏;是悠然暂止的状态,也是蓄势待发的可能。郑教授更发现在「姿」和时间之流的辩证关系。屈原的发愤抒情,六朝诗人的感时伤逝,莫不与时间的久暂、物象的流变、以及诗人主体随之而来的感应相通,由此兴起的喜怒悲欢,都化作吟哦比兴的「姿」。

  或有识者指出,《姿与言》如此看待现代文学的发生,似乎未必照顾到现代情境所带来的全面冲击;新诗与旧诗的鸿沟毕竟历历在目。郑教授对这样的质疑有备而来。关于新诗「中国性」如何的争论一个世纪以来众说纷纭。在种种形式、题材、立场的分殊之外,郑教授的建议是,眼前无路想回头:作为「诗」的最新一种呈现,新诗是否仍然能「言」之有「物」?钟「情」而多「姿」?只有在中国诗歌知识谱系学层次继续做出探讨,新诗的论辩才能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郑教授的立论与其说是回到过去,不如说是回到未来──一种对中国诗歌「物种源起」的投射,一种乌托邦未来的兴发。在她的调度下,中国现代和古典诗学呈现少见的对话密度,而她所提出的问题与观察在在值得后之来者的追踪。以下仅志个人所得,聊供作为讨论起点。

  贯穿《姿与言》全书的重要命题是「抒情传统」的重新检讨。「抒情传统」的研究是近半世纪台湾中文学界的重要贡献──或发明。在陈世骧、高友工等先生的引领下,早已形成可观的队伍,而郑教授正是中坚一辈的佼佼者。她曾将抒情连锁到知识论和伦理学层面(《引譬连类》),也思考抒情和身体生理、病理、物理的关系(《文本风景》)。《姿与言》则更进一步,探问「抒情传统」与现代文学的关联为何?在郑教授的研究下,民国以来保守派声韵学者、小学家从黄侃到唐钺、胡朴安浮出历史地表;他们对声气节奏,吟哦咏叹的专注提醒我们诗歌启动的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琢磨推敲,也是感官与世界的来往复沓。所谓声随意转,辞以情发,旧诗如此,新诗亦复如此。另一方面,新诗学者诗人从朱光潜、朱自清到卞之琳、陈世骧饱受西学启迪,却终能在研究吕恰慈(I.A. Richards),布莱克模(R. P.Blackmur)等名家之余,转身在古典资源中发现对话可能。在此,新与旧、中与西的对话早已展开,细腻复杂处哪里是胡适、陈独秀和他们的追随者所能理解?

  当我们将「姿」与「言」的观念嫁接到现代诗歌的创作解析,我们理解诗人使用白话、创新结构韵律、发掘当下题材,固然带来古今分野,但更深的挑战是,我们如何辨析新旧「诗」所形构的世界观异同何在?本书第一章里,郑教授以「博览会」的隐喻点明现代知识体系的变迁。博览会分门别类,编列、展演不同时空环境现象。用海德格的话来说,其所呈现的「世界图景」务求一目了然,彷彿天下尽可纳入现代人的眼界之中。延伸开来,现代学术方法、感觉结构无不如此。但郑教授认为「抒情」所投射的世界观不能以视觉典范尽详。「姿」与「言」款款律动,从身体到文体,「声文」、「形文」、「情文」此起彼应,密响旁通,才真正赋予现代更复杂的意义。这一见解极具启发性,但在西学「已经」影响中国身体和文体的前提下,如何辨证抒情传统的有效性,似乎可以做出更多解读。本书对卞之琳诗歌(〈距离的组织〉)的阅读已为这一方向提供开端。

  胡适、陈独秀的白话文学观强调透明、直接的语言、文字关联,并以此作为衡量国家民族现代与否的标准。这一论述的疏漏早已受到批评。但绝大多数批评者本身仍受限于现代(西方)语言论述,因此只能在白话文和国家民族主义的来龙去脉上做文章。郑教授则从声韵学入手,指出文言、白话之争其实有始料未及的对话可能。胡适等白话推动者向往「我手写我口」,黄侃等人却要发掘、恢复声腔字义的原初形貌,甚至生理、心理和义理之间的微妙牵引。两者都希望重现「语言」和「自然」的关系:前者从当下存在情境入手,后者则借考古作为探本溯源的契机。这是郑教授精采的发现,却也构成她的挑战。当她致力发觉新诗声音(以及身体讯息)的谱系时,她也必须顾及「语音中心主义」(phonocentrism)的盲点,以及万物有机论的诱惑(organismic fallacy)。也许有鉴于此,郑教授特别强调「姿」与「言」必须与不同历史情境、身心情态做出结合,启动偶然与必然的链接。但她对自然、肌理、音义、文法、世界之间的关联性的研究,仍留给我们相当想像空间。

  一九一七年胡适、陈独秀倡导「文学改良」、「文学革命」,曾启发一个世代的学者文人对现代文学的向往。但「诗国革命」是场未完成的革命。在革命一百年以后的今天,郑毓瑜教授吹皱一池春水,让看来着无庸议的新诗和诗学显现前所未见的深度。什么是诗?何谓诗国?革命是否仍有其必要?她探勘古典资源,重新为白话诗歌作出定义,并拟想诗学未来。她以「姿」与「言」为准,所提倡的「抒情传统」本身就不妨是推翻前人的尝试。诚如她的自许,她的志之所之不仅是「新诗」学,更是「新」诗学。如此,「诗国革命」百年之后,《姿与言》的新意恰恰在于告别「革命」的诗国,重新发明「抒情」的传统。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到《姿与言:诗国革命新论》时,并没有立刻投入阅读,而是将其放在了书架上,打算等我心境平和、能静下心来时再仔细品味。这次阅读,确实是一次让我沉浸其中的体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诗歌作品的孤立分析,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语境中,去探讨诗歌与社会变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追溯某个诗歌流派或某位诗人如何影响时代思潮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他能够巧妙地将诗歌的艺术特质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相结合,从而揭示出诗歌在社会转型期所扮演的独特角色。这种研究方法,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了解文学史,更是在学习一部生动的社会史。书中的一些观点,也让我受益匪浅,例如,作者对于诗歌如何能够超越语言障碍,直击人心,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共鸣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觉得,诗歌的价值,远不止于其文学本身,更在于它能够承载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力量。

评分

“姿与言:诗国革命新论”,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遐想。我收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期待的,尤其是在如今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一本深入探讨诗歌与革命之间关系的著作,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体验。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质感,厚实的纸张,素雅的封面,都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希望能在字里行间找到作者对于“诗国革命”的独特见解,去理解诗歌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扮演着推波助澜、甚至是颠覆性的角色。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诗国革命”这一概念的,是单指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还是涵盖了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变迁?诗歌又是如何与政治、社会运动产生如此深刻的联系,以至于能够被冠以“革命”之名?这些疑问在我翻阅过程中不断滋生,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好奇与求知欲。我期待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关于诗歌力量的全新认知,理解它如何能够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又如何能激发出最澎湃的力量,从而改变一个时代。

评分

老实说,拿到这本《姿与言:诗国革命新论》,我一开始是有点犯难的。我对诗歌的了解,多停留在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家名作,以及一些零星的文学史常识。而“诗国革命”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感,让我担心自己是否能读懂其中的深意。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便被作者的叙述吸引住了。那种娓娓道来的语气,夹杂着对历史事件的细致梳理和对诗歌作品的深刻解读,仿佛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开始意识到,诗歌从来不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它与社会现实、时代变迁息息相关,甚至能在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诗歌文本,并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论证过程既有严谨的学术性,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我尤其对作者如何揭示诗歌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成为民众情绪的宣泄口、思想的启蒙者,以及社会变革的助推器的论述印象深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诗歌的价值,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而是将其看作一种 potent 的社会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到来,仿佛是一次知识上的“意外惊喜”。我平日里阅读涉猎较广,但对于诗歌与政治革命的交叉领域,确实涉足不多。然而,《姿与言:诗国革命新论》以其独特的切入点,成功地勾起了我的兴趣。作者并没有将“诗国革命”简单地等同于某个时代的文学思潮,而是深入挖掘了诗歌在社会变革进程中的多重维度和复杂作用。我惊叹于作者对历史脉络的梳理能力,能够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诗歌现象与宏观的社会变革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逻辑线。书中的一些分析角度,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例如,作者如何剖析那些看似抒情的诗篇,实际上蕴含着反抗压迫、呼唤自由的潜流;又如何通过解读诗歌的语言风格、意象选择,来窥探一个时代的集体潜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演变。这种“以诗观史,以史证诗”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诗歌史研究的认知边界。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像是在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与那些曾经用诗歌书写历史的灵魂进行交流。

评分

坦白说,我当初选择购买《姿与言:诗国革命新论》,是出于对“革命”二字的好奇,想看看“诗歌”如何能与如此激进的词汇结合。而阅读过程,则让我对诗歌的力量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的论述方式非常别致,他没有采用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细致的文本分析,来展现诗歌在社会变革中的具体作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诗歌如何唤醒民众意识、凝聚社会力量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那些被引用的诗句,在作者的解读下,仿佛拥有了鲜活的生命,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力量的呐喊和深刻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诗歌不仅仅是文人墨客的情感抒发,它也可以是连接个体与集体的桥梁,是传递思想、激发行动的火种。尤其是在一些历史的转折点,诗歌所起到的作用,其深远程度往往被低估了。这本书成功地弥补了这一认知上的空白,让我对诗歌的社会功能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