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2017 现代文学革命的百年对话!
寻索汉语诗现代与古典的链接,
自语音分节到姿态节奏,
重现诗国革命的转向与蜕变!
台大中文系教授──郑毓瑜全新论文集
自晚清民初的知识割裂、语言西化冲击,
论至汉语文化在句读、文法上的种种演变。
不仅回应了一九一七年胡适、陈独秀力倡的文学革命,
更完整呈现古典和现代质地的激盪碰撞! 郑毓瑜教授有感于当「汉语诗」逐渐演变成为「现代诗」,其中的「现代质地」更必须回到汉语脉络来讨论。她解析了晚清民初以来,汉语文化系统面对新语词、新学科、英语文法等外来冲击的种种回应,以及不断内省「如何向新世界开口发声?」、「如何重建与世界的新关系?」不论是新词,或是原来已经使用的旧词,作者坦言当语言成为思考对象或者翻新意旨,都足以作为考察自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思想、感知及语文表现种种变迁的轨迹。因此郑毓瑜教授详实地从语法学、音韵学、修辞学、文字学等不同领域,研究探讨汉语新思维的转身与蜕变。
本书重新探索「文法」与「句读」相迎应的动态过程,勾勒自诗界革命以来的汉语诗论述,如何在技术体系、工业文明的惘惘忧惧中,引生从语音分节到姿态节奏、从语序连断到活软肌理的种种说法;其中由足之进止来往,模拟往复力动的心声意态,并同步体现由物我「相与(相感)」至于「相对」的意象旋转与存有变动,一个不能被当代语言学所设定,而必须由身体自我来进行重设的语言现象,其实早已经在二十世纪初期宣告了汉语诗自己的「现代」转向!
名人推荐 什么是诗?何谓诗国?革命是否仍有其必要?郑毓瑜教授探勘古典资源,重新为白话诗歌作出定义,并拟想诗学未来。她以「姿」与「言」为准,所提倡的「抒情传统」本身就不妨是推翻前人的尝试。诚如她的自许,她的志之所之不仅是「新诗」学,更是「新」诗学。──王德威(哈佛大学讲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