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2017 現代文學革命的百年對話!
尋索漢語詩現代與古典的鏈接,
自語音分節到姿態節奏,
重現詩國革命的轉嚮與蛻變!
颱大中文係教授──鄭毓瑜全新論文集
自晚清民初的知識割裂、語言西化衝擊,
論至漢語文化在句讀、文法上的種種演變。
不僅迴應瞭一九一七年鬍適、陳獨秀力倡的文學革命,
更完整呈現古典和現代質地的激盪碰撞! 鄭毓瑜教授有感於當「漢語詩」逐漸演變成為「現代詩」,其中的「現代質地」更必須迴到漢語脈絡來討論。她解析瞭晚清民初以來,漢語文化係統麵對新語詞、新學科、英語文法等外來衝擊的種種迴應,以及不斷內省「如何嚮新世界開口發聲?」、「如何重建與世界的新關係?」不論是新詞,或是原來已經使用的舊詞,作者坦言當語言成為思考對象或者翻新意旨,都足以作為考察自十九世紀下半葉以來,思想、感知及語文錶現種種變遷的軌跡。因此鄭毓瑜教授詳實地從語法學、音韻學、修辭學、文字學等不同領域,研究探討漢語新思維的轉身與蛻變。
本書重新探索「文法」與「句讀」相迎應的動態過程,勾勒自詩界革命以來的漢語詩論述,如何在技術體係、工業文明的惘惘憂懼中,引生從語音分節到姿態節奏、從語序連斷到活軟肌理的種種說法;其中由足之進止來往,模擬往復力動的心聲意態,並同步體現由物我「相與(相感)」至於「相對」的意象鏇轉與存有變動,一個不能被當代語言學所設定,而必須由身體自我來進行重設的語言現象,其實早已經在二十世紀初期宣告瞭漢語詩自己的「現代」轉嚮!
名人推薦 什麼是詩?何謂詩國?革命是否仍有其必要?鄭毓瑜教授探勘古典資源,重新為白話詩歌作齣定義,並擬想詩學未來。她以「姿」與「言」為準,所提倡的「抒情傳統」本身就不妨是推翻前人的嘗試。誠如她的自許,她的誌之所之不僅是「新詩」學,更是「新」詩學。──王德威(哈佛大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