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的诗歌与民主

1940年代的诗歌与民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歌
  • 民主
  • 1940年代
  • 文学史
  • 文化研究
  • 政治诗歌
  • 二战时期
  • 美国文学
  • 现代诗歌
  • 社会历史
  • 战争与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伴随民主宪政运动在整个40年代——从抗战到「内战」时期——的高涨和起伏,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民主文艺运动和民主文艺思潮,然而这样一个文学史上重要的文艺现象却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简要梳理了民主文艺运动的发生、发展和最终走向并探讨民主文艺(思潮)和抗战文艺、「左翼」的革命文艺以及自由主义文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把研究重心集中于诗歌领域,从既有「诗与民主」和「批评与民主」的文学史现象出发,回到诗与民主政治耦合的多重的历史时空,选取艾青、胡风和「七月派」诗人、闻一多、袁可嘉、穆旦等分属于不同阵营的诗人、学者和理论家作为重点研究物件,试图获得对1940年代诗歌与民主关系的综合认知。
历史的低语与时代的肖像: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文化嬗变 本书并非聚焦于诗歌或民主思潮的直接交汇,而是对二十世纪上半叶,即两次世界大战阴影笼罩之下,欧洲大陆与北美社会所经历的剧烈文化、社会与技术变革进行的一幅宏大而细致的编年史。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深刻塑造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隐秘力量,探索艺术、哲学、科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非显性转向,这些转向最终共同构建了我们理解“现代性”的复杂基石。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崩塌与新范式的诞生(约 1900-1925 年)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表象之下涌动的危机感,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彻底撕裂了西方文明对进步的传统信仰。 一、科学的冲击波:相对论与潜意识的揭示 我们首先考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牛顿式机械宇宙观的颠覆。这种宇宙观的瓦解,并非仅仅是物理学的革命,它深刻地动摇了欧洲知识分子对客观真理和线性历史的信念。时间不再是绝对的背景,而是与观察者相关的变量。紧随其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将焦点从外部世界转向了人类心灵的幽深之处——潜意识。本书将探讨神经症、梦的解析如何成为理解个体行为的新工具,以及这种“内在的无政府状态”如何反映了外部社会的动荡。我们不会直接讨论诗歌如何表现这些主题,而是考察文学(如早期意识流小说的尝试)如何努力适应这种新的、破碎的时间和心理结构。 二、艺术的几何学与情感的碎片化 这一时期,艺术界经历了从印象派的感官捕捉到现代主义激进探索的飞跃。立体主义(Cubism)如何通过多重视角来解构具象世界?未来主义(Futurism)对速度、机器和暴力的崇拜,反映了工业化社会对效率的狂热追求,及其对传统审美价值的彻底蔑视。本书将侧重分析这些艺术流派的宣言和技术革新,而非其具体作品的文学价值。例如,绘画中线条和形式的重新组织,象征着社会结构(如帝国体系)正在瓦解的视觉隐喻。 三、意识形态的萌芽:从乌托邦到极权主义的微光 在政治层面,我们考察了俄国十月革命的震撼,以及它如何催生了对“组织化社会”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想象——一种是基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愿景,另一种则是对无序的恐惧和对强力中央集权的渴望。我们将分析早期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在知识精英中的辩论,但重点将放在这些早期思想如何开始构建其独特的叙事框架,即“历史必然性”的哲学基础,而不是这些思潮如何影响了某一特定时期的诗歌创作。 第二部分:两次战争之间:现代性的焦虑与大众文化的崛起(约 1925-1939 年) 随着凡尔赛体系的建立,欧洲进入了一个充满脆弱的“二十年代”和随后的经济大萧条。本书关注社会结构、技术应用以及新兴的大众文化如何重塑了普通人的日常经验。 一、大众传播与“意见的工业化” 收音机的普及和电影的成熟,标志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信息不再仅仅是印刷品上的精英文本,它被编码成声音和图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家庭和公共空间。本书将分析早期广播在构建国家认同(或地方隔阂)方面的作用,以及好莱坞电影工业如何创造并输出一套全球性的、标准化的情感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幻想。这种“意见的工业化”如何削弱了传统权威,同时又为未来的宣传机器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技术异化与消费社会的早期形态 福特主义和泰勒制在工厂中的胜利,将劳动的过程推向了极致的标准化和重复性。我们探讨了这种“流水线生活”如何渗透到非工业领域,加剧了人们对自身主体性的疏离感。大萧条的爆发,则使这种技术和经济模式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引发了对资本主义体系的深刻反思。本书将考察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出现的“功能主义”思潮——一种试图用纯粹的理性几何来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尝试,以及这种尝试背后的社会张力。 三、哲学转向:现象学与存在论的探讨 在知识前沿,胡塞尔的现象学试图通过描述经验的直接结构来重建确定性,而海德格尔等人的早期工作则深入探究了“存在”的本质,探讨人如何在其被抛入的世界中安顿自身。这些哲学探索,本质上是对外部世界混乱的理性回应,寻求一种内在的、经验层面的稳固基础,而非对政治事件的直接干预。 第三部分:战火重燃与文明的断裂(约 1939-1945 年)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西方社会所造成的全面性冲击,尤其是科技的恐怖应用和对人类价值的终极拷问。 一、战争技术与道德边界的模糊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科技投入空前、且第一次将平民纳入主要打击范围的冲突。我们将分析雷达、密码破译技术(如布莱切利园的工作)和早期核物理研究(曼哈顿计划)的突破,以及这些技术进步如何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效率服务于大规模的毁灭。这不仅是军事史,更是科学伦理史的转折点,迫使科学家第一次直面自己工作的最终后果。 二、流亡与知识的断裂 纳粹主义的兴起导致了欧洲知识精英的大规模流亡,特别是犹太裔知识分子的被迫迁徙。本书将考察这场“人才大转移”对欧洲本土文化生产力的毁灭性打击,以及这些流亡者(如在普林斯顿或纽约)如何试图在新的环境中重构和维护旧大陆的学术传统。知识的地理分布和传承链条被暴力打断,形成了文化上的“真空地带”。 三、战后重建的思维准备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对如何避免未来的灾难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们将探讨早期联合国机制的构建过程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考量,以及社会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开始思考“信息”、“控制论”和“系统”等概念,为战后重建技术官僚体系做思维上的准备。这些对“系统化管理”的兴趣,正是对混乱的恐惧和对秩序的渴望的最终体现。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广阔的、多维度的历史背景,它展示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社会、科学、技术和文化是如何相互缠绕、彼此塑造的。我们关注那些看不见的结构性变化,而非具体的艺术成品,以此描绘一个充满张力、创新与毁灭并存的现代世界开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东东


  1983年生于河南杞县。《1940年代的诗歌与民主》获2014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现任教于河南师范大学,并任该校华语诗歌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组织策划「新时期诗歌批评暨多多诗歌研讨会」(2016)。中国大陆「80后」代表性诗人,出版有诗集《空椅子》(Red Hen Press,2013),《云》(阳光出版社,2015),入选《中国新诗百年大典》、中国80后文学排行榜(2008)等,曾获北京大学未名诗歌奖(2006)、汉江‧安康诗歌奖(2013),曾任罗隐诗歌奖(2014)、DJS-诗东西诗歌奖(2015)评委。

图书目录

重构新诗研究的政治学视野:序王东东《1940年代的诗歌与民主》 张桃洲

导论
第一节 民主文艺运动与民主文艺思潮
第二节 诗歌与民主:译介、写作和历史

1 艾青:诗歌乌托邦与民主乌托邦
第一节 民族革命之「药」:抗战诗歌中的「民主精神」
第二节 灰阑记:民粹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诗教」之争

2 胡风与「七月派」诗人:「民主诗歌」何以可能?
第一节 「关于『诗的形象化』」、「人生上的战士」与「第二义的诗人」
第二节 作为「民主斗争」的现实主义
第三节 「灰色的战场」:作为「知识分子之轭」的民主诗歌

3 闻一多之死与「民主诗人」的诞生
第一节 「五四语境」下的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
第二节 「屈原问题」背后的「社会意识学」
第三节 民主运动何以催生「民主文艺」?
第四节 民主诗歌:一个价值命题的否定或「道成肉身」

4 袁可嘉:朝向民主文化
第一节 「政治性」、「政治感伤性」与「感伤」
第二节 人道主义的民主文艺与左翼的民主文艺
第三节 民主文化下的批评与诗
第四节 形式问题:晦涩的位置

5 穆旦:民主的反讽
第一节 「改造日记」中的「民主个人主义」发微
第二节 「阴暗的生的命题」:「抗战民主」的「诗意二元论」
第三节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流亡
第四节 宗教意识与民主意识: 从超验正义到诗性正义
第五节 民主的反讽

结论

参考文献(部分)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比我预期的要强烈得多。当我翻开《1940年代的诗歌与民主》时,我以为我即将阅读的是一份关于特定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与政治思潮之间关系的学术报告,或许会充斥着枯燥的理论和生涩的引用。然而,事实证明,我错了,大错特错。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1940年代,一个被战争阴影笼罩,却又孕育着希望与变革的十年。诗歌,这个常常被认为是个人情感的载体,在这里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力量,成为人们在绝望中寻找慰藉、在压迫下呼唤自由的呐喊。 我特别被书中对那些默默无闻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的描绘所打动。他们不是身居庙堂的政治家,也不是叱咤风云的军事领袖,但他们的文字,如同一颗颗火种,在暗夜中点燃了人们心中的光明。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诗歌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首诗背后的故事,那些诗人所处的环境、他们的个人经历、他们面临的抉择,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依然坚持用诗歌去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与深刻,也让我对诗歌的力量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精神的火炬,是抵抗遗忘的利器。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仿佛在我的思想版图上划开了一道新的裂痕,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诗歌”与“民主”这两个概念在我心中的固有印象。《1940年代的诗歌与民主》以一种近乎考古般的严谨,又充满文学性的笔触,为我描绘了一个我从未如此清晰地认识过的历史侧面。我原本以为1940年代的诗歌,无非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些零散的记录,或许是时代悲剧的注脚。然而,这本书却揭示了诗歌在那个动荡年代所扮演的更为核心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思想的碰撞,是反抗的号角,是民主精神的孕育土壤。 我特别被书中对诗歌与社会运动之间关系的分析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将诗歌视为独立于政治的艺术品,而是深入探讨了诗歌如何成为思想传播的载体,如何影响公众舆论,甚至如何动员人们走向街头,为更美好的未来而奋斗。他对于一些具体事件的阐述,结合了当时的诗歌作品,使得历史的画面感跃然纸上。我开始理解,在那个年代,一句诗,一次朗诵,可能比一篇政治宣言更能触动人心,更能唤醒沉睡的灵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艰难的时代,诗歌所能迸发出的强大韧性与生命力,以及它对于塑造一个更具包容性和自由的社会所起到的不可磨灭的作用。

评分

这本《1940年代的诗歌与民主》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尘封已久的宝藏中寻宝,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发现令人惊喜的展品。我曾以为1940年代的诗歌,充其量不过是战争的哀鸣或民族主义的宣泄,然而这本书却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作者以一种极其考究的态度,梳理了那个时期诗歌发展的脉络,并将其与民主思想的萌芽与发展紧密相连。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不同流派诗歌对民主的不同解读。有的诗歌直接呼唤自由,有的则通过隐晦的意象来表达对压迫的批判。作者并不回避那些充满争议的作品,而是试图去理解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他对于一些鲜为人知的诗人的介绍,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从未想过,在那个充满战火的年代,会有如此多的人,用如此细腻而深刻的笔触,去探讨民主的价值,去思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诗歌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如何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成为人们凝聚共识、抵抗暴政的重要媒介。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对话。从《1940年代的诗歌与民主》的书名来看,我本以为会是一本偏向学术研究的著作,或许会枯燥乏味,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以一种极其流畅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年代,通过诗歌的视角呈现在我面前。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历史,看到了那些诗人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抗争与思考。 我尤其对书中对于诗歌在塑造和传播民主理念方面所扮演角色的论述深感震撼。它让我意识到,诗歌并非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那些在战火中诞生的诗句,那些在压迫下吟诵的歌谣,都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反抗的精神,是对自由的渴望,是对更美好未来的期盼。作者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比较,让我看到了民主思想在全球范围内是如何以不同的形式,通过诗歌的媒介,生根发芽,并最终影响着历史的进程。这本书让我对诗歌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让我对1940年代这个历史时期有了更深刻、更感性的认识。

评分

老实说,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1940年代,一个我总是觉得遥远而模糊的年代,而“诗歌与民主”这样的组合,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认为民主是一种政治体制,而诗歌则更多地与艺术和个人情感挂钩,这两者之间能有什么样的联系?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思潮与大量的诗歌作品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诗歌时所使用的理论工具,它们既有深度又不至于晦涩难懂。他能够从宏观的历史走向,细致地解读每一位诗人作品中的细微之处,比如某一个意象的选择,某一句的押韵,都可能蕴含着对当下政治环境的隐喻或反抗。这种分析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街头巷尾,亲耳听到人们的议论,亲眼看到他们的抗争。这本书让我明白,诗歌并非脱离现实的象牙塔,而是在时代洪流中,最能触及人心、最能凝聚力量的存在。它证明了,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文的力量依然能够绽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